退出閱讀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作者:李開元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章 滎陽對峙 五、范增之死

第四章 滎陽對峙

五、范增之死

范增答道:「擁立懷王。」
又占卜請問說:「范增罹病,有無危險?」
他首先為楚國占卜,請問道:「用兵之事,何時可以平息?」
范增離開了滎陽楚軍大營,回到了楚國首都彭城,始終煩躁不安,從瞬息萬變、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活中突然靜寂下來,多年鬱積的往事如同地震後從海底翻捲上來的浪潮,一陣一陣地洶湧。范增感覺口乾舌燥,內火中燒,漸漸不思飲食,只能進些粥湯。這一天,他不能入眠,半夜起來,彷徨不安而甚感心緒不寧,隱隱中有不祥的預感。於是范增齋戒沐浴,召喚卜師取來了占卜用的龜甲,親自用水洗滌,鑿孔,塗以蛋清,再放到火上灼燒,祈禱說:
范增是項羽的軍師,最重要的謀臣。對於楚國來說,他不僅是慧眼,也是智囊。失去了范增的項羽,宛若一頭瞎撞亂闖的猛獸,一步步走上了疲於奔命的末路。劉邦曾經說過,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最終為我所消滅。蘇東坡稱范增為「人傑」,他有感於陳平離間范增的事情,在〈范增論〉中說:「物必先腐也,而後蠹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范增看了兆象,神情慘然,他招呼卜師說:「請向前來。」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實。范增和-圖-書死前與卜師的問答,宛若對自己一生中所參與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回顧總結,諸多不太明瞭的事情,都可以由他臨終的話語得到線索。
卜師向前敬賀道:「卜之於天而君侯左也,卜之於人而天為右也。儘管如此,請問義帝死於江上之事,真的是侍衛們的暴行,抑或是誰支使所為?君侯知道這件事情呢,抑或是不知道?請再一次卜問於心。」
「玉靈夫子,再拜灼燒玉身,神靈先知,唯神龜最信。范增雖然髦老年邁,豈敢忘記國家大事!眼下以惶恐之身有所問請。」

占龜之兆,首俯足閉,體相作折斷狀,形神內外散亂。
至於項羽殺秦王嬰,焚燒秦國宮室,范增也自有他充分的說辭。這些說辭的理由,從以楚國為首的滅秦六國的立場上看,也是合於一方情理,並非不可理解的舉措。想來,滅秦之初,六國與秦國之間多年積攢的怨恨甚深,沒有猛烈的宣洩是難以化解的。
范增答道:「我事前已經有所勸告,武信君輕敵自負,聽不進去。況且,武信君敗時,我隨項羽在襄城作戰。」
卜師說:「明白了。」繼續問道:「項王在新安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君侯為什麼不加以阻止?」
范增不能回答。當晚,背上癰腫生瘡,七天後病逝。和_圖_書
卜師又問道:「項王擅自殺害卿子冠軍宋義,君侯為何不加以阻止?」
卜師說:「項王殺死子嬰而焚燒秦王宮室,君侯為什麼不加以勸阻?」
范增答道:「項王並非違約,而是計量功勞的結果。楚軍出動的當時,北上救趙難,因為要正面抗擊秦軍主力,西去入關易,因為是乘虛而入。假使劉邦與宋義一道北上救趙,想來當是項王攻入關中。項王入關,秦亡於楚,劉宋救趙,必敗無疑,繼而秦軍進入彭城,楚也會亡於秦。重要的是,劉邦進入關中以後,不回覆成命而私自佔領秦國,封閉函谷關阻止我軍進入,這是率先違約,並非項王先違約。」
卜師問道:「武信君敗於雍王(章邯),君侯為何不預先告誡武信君?」
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歷史上多所懷疑,我也表示過難以置信,由范增的立場來看,事情確是也有辯解的餘地。也許,范增曾經加以勸阻過,是從政策的角度,但是,從情感的角度上、他充分理解各國將士仇恨秦軍的心情,特別是趙國將士為了宣洩秦軍坑殺四十萬趙軍的宿怨而起的衝動,他以為是不可阻擋的合理補償。
蘇東坡是說,物事必定先有腐敗,然後才有蠹蟲生長其間。人事必定先有猜疑,然後讒言才能攙入其間。陳平雖然和-圖-書多智謀,豈能離間信任臣下的主上。蘇東坡進而指出,項羽猜疑范增的真正原因,在於對待義帝(楚懷王)的態度分歧。項梁擁立懷王,出於范增的建議,項羽謀殺義帝,范增極力反對,「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卜師向前來,跪坐支起身子,沉心閉目,然後緩緩問道:「在下愚鈍,不敢請問天事,只敢以人事相問。君侯最初跟隨武信君(項梁),曾經獻策請求擁立何人?」
誠哉是言。項羽不聽范增的勸諫,一意孤行殺死義帝,其背後的用心,是要以項氏取代熊氏入主楚國,完成楚國法統的交替。這項行動,不僅是項羽的個人意願,更合於項氏家族的整體利益。出於政略希望保全義帝的范增,由此與項羽和項氏家族陷入難以調和的對立,終於被離間出局。歷史上類似的事情,使我想到漢魏交替之際的荀彧。與范增類似,荀彧是曹操的軍師,也是慧眼和智囊,一直深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也與范增類似,荀彧後來被猜疑出局,憂鬱而死。追究其原因,也與范增類似,在對待以曹氏取代劉氏承繼大統的問題上,荀彧的態度有所保留。
項羽不聽范增的勸諫,一意孤行殺死義帝,其背後的用心,是要以項氏取代熊氏入主楚國,完成楚國法統的交替。這項行動,不僅是項羽的個人意願,合於項氏家族的整體利益。出於政略希望保全義帝的范增,由此與項羽和項氏家族陷入難以調和的對立,終於被離間出局。和*圖*書
看來,在類似的歷史條件下,歷史往往可能重演。大統神器,最牽動帝王逆鱗下的心結,臣下謀事,對此最是要慎之又慎。
卜師又問道:「項王違背懷王之約,不把秦國封予漢王,君侯為什麼不加以勸阻?」
范增回答說:「我固然是勸阻過,但是,項王也有他的不安,因為秦軍降卒心有怨恨,已經有所預謀。兩百年來,六國的吏民,遭受秦人砍頭、剖腹、斷肢、破胃的暴行,他們復仇洩恨之心,也淤積了二百年之久。想當年,秦軍曾經坑殺過四十萬趙軍降卒,新安之變,趙人最是不可忍。當時,項王意在懲罰首謀,憂慮的話才剛剛出口,將士們已經人人拔劍出鞘、沒有人可以阻止得了。蒼天有眼,如果認為諸侯們不可以一時處死二十萬秦軍,而一時處死四十萬趙軍的秦軍還可以十世殺戮二百萬諸侯軍,我范增是不敢苟同的。」
范增憤然,急切說道:「哪裡的話!卿子冠軍,不過是以口舌之幸成為大將的人,又多外心私通齊國。當時,楚軍久留不進,師老兵疲,如果秦軍攻滅趙國,和_圖_書將會更加強大,我軍聞訊,將會氣餒而喪失鬥志,結果必定失敗。在如此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除了項王,還有誰能夠安定楚國,統帥楚軍?」
范增答道:「為了保存懷王之約,昭示楚與漢分置於不同的地方。況且,項王的親信部下,沒有一位秦人,都是楚國本鄉本土的將士,誰能不思念故鄉啊?」
卜師又問道:「那麼,項王為什麼不就勢定都關中?」
范增回答說:「確是如此。秦王子嬰,是秦的公子,能夠寬赦不誅嗎?想想看,我楚國的先君懷王被秦欺詐客死秦國,楚王負芻被秦俘虜幽閉而死,項王的祖父項燕和叔父項梁也都死於與秦軍的戰鬥。再想想看,秦滅六國,諸侯王投降後,誰能得以保全性命?子嬰豈能不以死來償還先祖的罪孽。秦的都城內外宮室遍布,朝宮巨大而不成體統,離宮都是仿造六國宮室,因禁六國宮女,完全是用來炫耀秦國威風的建築,諸侯們能夠容忍其繼續存在嗎?滅秦諸侯各國,各自處理自己的恩怨,誰能加以阻止?」
范增默然,仰天長嘆。
占龜之兆,首仰足開,體相作外高內低狀,形神交錯紊亂。
項梁定陶軍敗被殺時,范增隨同項羽,會同劉邦一道在襄城作戰,不在現場。事前奉勸項梁警惕章邯的人,除了宋義以外,還有范增,這些都在情理當中。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