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倒影回聲中的楚與秦
一、誰殺死了項羽
楊武,秦帝國內史下邽縣人,舊秦軍郎中騎將,漢元年參加劉邦軍團,曾經參加攻擊陽夏縣的戰鬥,後來以都尉的官職與他人共同斬殺項羽,漢八年因功封為吳防侯,封國之民為七百戶。
幸運的是,呂馬童等五位斬殺項羽的漢軍騎士,因功封侯,從此載入史冊,他們的功業和家系的簡介,都被保存在《史記》和《漢書》的〈功臣表〉中,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我為了破解項羽之死的秘密,逐一查閱了這五位騎士殘存的檔案材料,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五位斬殺項羽的漢軍騎士,竟然無一例外都出身於同一地區,都是舊秦軍的將士。
王翳,秦帝國內史下邽縣人(今陝西渭南市臨渭區),本是舊秦軍郎中騎,漢元年參加劉邦軍團,屬於淮陰侯韓信的部隊,後來跟隨將軍灌嬰,與他人共同斬殺項羽,漢六年封為杜衍侯,
www•hetubook.com•com封國之民為一千七百戶。
呂勝,秦帝國內史地區人,舊秦軍騎士,漢二年加入劉邦軍團東出函谷關,後來以郎將的官職與他人共同斬殺項羽,漢七年封為涅陽侯,封國之民為一千五百戶。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畢卡索說,死是一種美。我想,美麗的死,是人生的極致。項羽是軍人,戰死,正是他軍旅生涯最美的終結。
楊喜,秦帝國內史華陰(今陝西西安南)人,舊秦軍郎中騎,漢二年參加劉邦軍團,屬於淮陰侯韓信的部隊,後來跟隨將軍灌嬰與他人共同斬殺項羽,漢七年封為赤泉侯,封國之民為一千九百戶。
這張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張個人檔案表,明確記載劉邦軍的功臣參加革命的時間、地點、身分、所屬、功績等等內容。這種紀錄,是勝利
和_圖_書
後論功行賞的依據,不但可靠,而且古今中外通行。透過這張表,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非常驚人的事實:斬殺項羽的五位漢軍騎士,都出身於秦帝國本土的核心區域——首都內史地區,都是舊秦軍的騎兵將校,他們都是秦帝國滅亡以後,在關中地區加入到劉邦軍團中來的。突然被項羽直呼其名的呂馬童不敢正視項羽的目光,側身面對身邊的戰友王翳,手指著項羽說:「這就是項王!」
歷史是淡化遠去的海流,史書是泛起水面的浪花。古往今來活過死去的人何只數十百億,在史書上留下姓名者能有幾人?秦末漢初,人口大約兩千萬,垓下之戰,漢軍六十萬,楚軍十萬。七十萬戰士當中,六十九萬九千九百都是無名戰士。七十萬戰士當中,呂馬童、王翳、楊喜、楊武、呂勝等五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來,機率在十四萬分之一https://m.hetubook.com•com,可以說是偶然中的偶然。不過,以十四萬分之一的機率脫穎而出的五人,都是關中本土出身的舊秦軍將士,機率在百分之一百,這就絕非偶然了。
呂馬童等五位斬殺項羽的漢軍騎士,因功封侯,從此載入史冊。逐一查閱這五位騎士殘存的檔案材料,一個驚人的事實浮現出來:他們都出身於秦帝國的首都內史地區,都是舊秦軍的騎兵將校。
漢軍將士蜂擁而上,搶奪項羽的遺體,數十人相互蹂躪殘殺而死。最後,郎中騎王翳奪得項羽的頭,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騎將楊武、騎士呂勝各奪得項羽遺體的一部分,帶回劉邦軍大營,經過驗證,確切無誤。
我整理歷史到項羽之死時,對於《史記》的這一段記事,在感嘆文辭之精絕壯美,敘事之栩栩如生的同時,和*圖*書常常有不可思議的奇妙感。這一段記事,究竟是文學還是史學,是虛構還是真實?究竟是司馬遷筆補造化的神來之筆,還是歷史託付太史公的秉筆之語?
呂馬童,秦帝國的內史好畤縣(今陝西乾縣東)人,本是舊秦軍郎中騎將,漢元年參加劉邦軍團,曾經以司馬的官職出擊楚國將領龍且的軍隊,後來與他人共同斬殺項羽,漢七年正月受封為中水侯,封國之民為一千五百戶。
項羽繼續喊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要我的頭。我成全你!」說完揮劍自刎,享年三十二歲。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太史公筆下項羽之死的最後身姿言語:
烏江河岸,血戰中的項羽,已經身負十餘處創傷,突然間轉身不動,顧望眼前一位漢軍騎將喊道:「來人可是舊友呂馬童?」
仔細追究下來,這五位秦軍將和_圖_書士的身後,不但牽連著數十萬舊秦軍將士的命運,也關涉到秦楚漢之間分合聚散、既爭鬥又承繼的複雜關係,不得不分頭一一敘說。
西元前二〇二年,項羽自刎烏江,年僅三十二歲。
按照劉邦頒布的軍令,五位斬殺項羽的騎士分享千金萬戶的封賞,都受封最高爵位為列侯,從此載入史冊。
真是不可思議的記事。項羽之死的最後身姿,有誰看見了,項羽之死的最後言語,有誰聽見了,又是如何輾轉流傳,由司馬遷記載下來?這位被項羽稱為舊友的呂馬童是什麼人,他與項羽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再者,與呂馬童並肩追殺項羽到烏江,共同奪得了項羽遺體一部的王翳、楊武、呂勝、楊喜又是些什麼人,他們與項羽和呂馬童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凡此種種,千百年來都是不可解的謎。《史記》啊《史記》,在你的這些神秘記事後面,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