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愛廬談文學

作者:黃永武
愛廬談文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科舉漫談

科舉漫談

第二、在科舉的影響下才有「詩禮傳家」的觀念,雖然表面是詩禮教化,骨子裡是功名利祿,但儒家的倫理與傳統亦得以維繫不衰。今天「詩禮傳家」的門帖已經毫無意義,而書香社會亦隨之跌入谷底。

1考神張飛與翹板運屍

明代正統丁卯(一四四七)八月九日起,我二十二歲,參加鄉舉考試,考第二場的那天(八月十二日)我父親從中庭採來桂樹一枝,花葉新茂,插在水瓶中,並且祝禱道:「如果我兒子今年獲薦,就請桂花盛放」,不一會兒桂花盛開,香氣盈室,八月二十四日放榜,果然中了舉人。

4科舉制度與利弊得失

第五是科舉成爲學者唯一的出路以後,青春的虛耗、人生的意義,都因而扭曲貶低,屢試不第的人不是怨望終身,便是挺身造反,宋朝的張元、清朝的洪秀全都是實例。
胡尙書只好命令儀司郎中兪欽按時收卷,把我留宿在禮部中,明天一早帶我一起入朝,在值班房下等候。胡姚兩位進入內閣,請求其他考官同意我將沒做完的文章補續完成,請求了三次,但大學士王文颺卻拒絕道:「張寧,是南方人嗎?如果今天可以再謄寫考卷,那怎麼對得起臨軒寫成的考生?」胡尙書只好不再多說。
上述引文中,把準備的「日程」、準備的內容及方法、考場流行的文風等等,都說了。他在「家訓」裡,將科舉看成「極榮極貴之事,亦是極大極難之事」,一再要子弟「猛省『秀才脫殼』之好處」,及「熟思『秀才沒下稍』之不好處」,朝夕淬勵,「作文必要每月三十篇」,四書本經要「無一章一句模糊不明」,性理綱鑑亦「領略記得」,論表策亦「識得體段」,然後下筆成章,件件來得,做一個「不怕考秀才」,才是「登科登第」光宗耀祖的好子弟。
張飛的書法寫得極好,傳世和圖書的有刁斗銘、記功題名刻石、擘窠書石刻及西川平都山的立馬題名碑等,我幼年時臨過張飛寫的「漢將軍飛大破張郃於此」的搨碑,對他特別有印象,和《三國演義》裡氣粗心莽要放火燒茅廬的形象大不相同,張飛書法遒勁雄邁,絕不是老粗,至於爲什麼成爲考場裡的考神,還無從詳究。
先父還說:「貢院的考神前,高昇著一面黑旗,在空中飄揚,專門招徠冤魂,下面寫著『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八個大字,希望所有的冤魂枉鬼,能在考試放榜前,把寃帳清算掉,以免仇人中了舉,門階炙熱發燙,冤鬼就不容易再上門報仇了!」
先父又說:「考試期間,每個小巷的柵欄門都上鎖,考生昏了死了,大門也絕不可開,無法從大門運走屍體,考場邊上用大木板做成翹翹板,把屍體放在上面,然後用力將另一端往下猛壓,讓屍體陡然向上翹起來,從貢院的圍牆彈飛出去!貢院四周的圍牆有兩層,內牆高一丈,外牆高一丈半,要把屍體彈飛出去,非得有特殊的機械設計不可!」
第三是考試的方式用「八股文」,內容都是「代聖賢說話」,不管懂不懂「八股」是什麼,今人一說「八股」就是壞,連帶抗戰八股到反共八股都教人感到教條與僵化。
在八月二十三日晚上,我母親夢見一個老叟,從大門進來,拿著一枝大筆,在天水缸中蘸濡,然後在挹清樓的粉牆上寫一個「孫」字,字大得與牆一般,我母親就手捧著泥巴,依著大字塗掉。下一天中舉的報書到了,但後來參加兩次進一步的春官,都沒有錄取。
姚胡兩位就立卽命儀司檢查已經繳卷的試卷,發現李曰良的試卷後面還空白一大截,裁下來給我接續在試卷後面,我又害怕地說:「天色已晚了,恐怕來不及完卷。」胡尙書又安慰我:「只須留心作答,我會爲你進呈試卷的!」他並且引用曾棨的往例,命人給我蠟燭,但沒有能做到。
「那是很好的心理戰術!」我當時的反應是:「讓作了虧心事的傢伙,心神不寧,在努力躍龍門時跌下來!也算是一種公平。」
這些傳說,說得有點離奇,而且專找各種《文獻通考》、《會典事例》裡沒有記載的細節在說,但事理或然,饒生趣味,姑且記下來作爲待考的野史吧m.hetubook•com•com

2三年一人與千秋一人

從這個故事的敍述中,可以看見整個家庭、整個社會在科舉制度下的活動情形及心理影響。
倒是錢謙益,爲了原本傳說是狀元,司禮諸監在前一天已經飛帖致賀,但傳臚揭榜後,卻成爲探花!爲此,錢始終憤憤不平,後來和狀元韓敬傾擠得如同水火不容,獄事連連,可想而知,這種「奪狀頭」的傳聞,是全國民眾矚目的新聞焦點,也是知識分子心中虛榮的巔峰。

至於記載考生心理、科舉日程、考場情況,以及考前對「齋禱」「託夢」等迷信活動,配合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敍述,故事生動,情節詳盡的,要推明代《明世學山》叢書裡所收海鹽人張寧寫的《方洲雜錄》,爲了避免冗長的節錄,我把它用語體文簡述一遍,關鍵性的字眼則加注說明,以便於覽讀:
到了辛未年(一四五一),參加貢舉會試,進場的前一晚,我到都城的城隍廟去齋禱,請求神明開示進取的法門,夜半入睡,夢見登上海鹽縣捍海塘,前面橫亘著大山,有一個老翁指著山對我說:「這是崑崙山!」指了三次,說了三遍,我正想再問,就驚醒了。立刻起床叫醒書僮找蠟燭來,把《書經.禹貢》中「織皮崑崙」那一段反覆地研究,就沒再睡覺,急急忙忙進入試院,拿到題目,果然是「織皮崑崙」這一條。考書經的舉人都面露窘相,而桐鄉人楊靑席考試的房間在我旁邊,對我說:「其他六題都做得準確,只剩禹貢這一題,難以通洽。」我就侃侃而談,爲他開示陳說,等到放榜,楊靑席列名第七,有一篇文章錄爲範文,後來選拔爲給事中,而我竟然落榜下第!
因此,我很欣賞明末的黃淳耀,當他在「臚傳」時,鼎甲名次在先,被鴻臚寺官引上殿去時,大家「嘖嘖稱羨,以爲登仙」,而他卻內心私嘆道:
不過,如果我們平心靜氣地想想,科舉制度的得失,仍有許多值得再深思的地方,優點也是不少:
第六、單就「八股文」的結構體系來說,八股是文章中十分嚴密穩實的好結構,當然,文章並不適宜篇篇是一樣的結構型和圖書式。
「四書本經、性理綱目,從來稱『舉業本領』,近來士子多不務本領,掇拾為奇,殊可厭薄,昨為秋闈參劾之後,會場中文,少有引用子書者,有亦盡為主司抹去,會元卷甚平無奇,主司亦故欲以示程耳,想此後文體,又當一變。」
凡是年紀輕輕的就在試場連捷,到殿試被唱名時,大家都看他像「神仙中人」,單是舉人,也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的。舉人以後,一路上去便是榮華富貴了。所以到殿試被唱名的時分,是科舉進程中的最高潮,有人緊張得指甲掐進掌心中去,想把握緊的拳頭再張開都張不開了!
先父在十四歲的幼年,祖父母相繼過世,曾往青浦縣章練塘鎮陳姓染坊習業,陳家有四兄弟,老二爲廩生,老三爲優貢生,老四陳世垣是舉人,也是鎮上唯一的舉人。先父從他們兄弟談述考場情況中聽來的,這幾兄弟都是屢次進「貢院」的老手,所講應該不全是憑空胡說的。
「考生個個事先『齋禱』『求夢』,早就弄得人人疑神疑鬼的,故事一定很多了。」我說:「誰要是緊張過度、心臟麻痺,昏死在裡面就最倒楣,被人家說成冤鬼討債,那丟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三六九作文,每日經書四篇,斷不可缺一次,亦不可草草塞白一篇。」
第四是擠窄門時一定醜態百出,考場風氣的敗壞、考官禁忌的繁多、考生人才的埋沒,加以「詳夢」「齋禱」,命數之說盛行,多少人簡直爲之瘋狂,如《儒林外史》的描繪,令知識分子毫無風骨與理想。
「我自癸酉失科舉,而後每三年必作文千篇,或有至千外者,壬午以後,則文機已純熟,漸入悟門,自覺更無題目考得倒,以此酉戌場中甚不費力,便得連中。」

「文字亦須多做,以明年為始,一年須作經書文三百餘篇,後年亦如之,只是三六九更不廢缺一次,則文字自然多矣,至第三年則止可作一百五十篇,但不可苟且塞責,亦不得自作稿令人抄,有一題而騰至三四通者。四書本經必須一年細看一遍。」
第一、科舉如成爲一種公正而防弊的制度,使知識分子的向心力集中,忠君體國的思想濃厚,師生朋輩的人際網絡緊密,成爲政治上最鉅大的安定力。因此科舉制度上軌道的朝代,均有幾百年的江山。科舉廢除後,知識分子各說各話,分崩離析,缺少一個強固的對政治中心的連結點。縱使靠黨派、學派、軍派、大企業勢力,仍不如科舉制度下結合知識分子所產生的安定力。
「天地間自有為數千年一人、數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為數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見《蓮漪文鈔》載)
以今天的眼光去看當時的社會,許多人對科舉制度都抱著否定的態度,先天上,我們中華和*圖*書民國是革命黨所創建,「科舉制度」是被革命掉的東西,潛意識裡老覺得這些是落伍、腐敗、陰謀、錯誤……細數它的缺點有:
明朝亡國之日錢妻柳夫人勸謙益「取義全大節,以副盛名」,但錢做不到。這麼看來,睥睨科舉的黃淳耀能殉國死節,而斷斷計較「奪狀頭」的錢謙益卻不能死節報國,平生的氣概也可以從對功名的反應裡看出端倪來。

3考前準備與考後榮辱

我想起母親在七年前,就有大字「孫」的夢,我成爲孫賢榜下士,大概是命數有定吧?又贈送梅花、雷電霹靂的夢,大致上簪花驚雷都符合了,而母親捧著泥巴塗墁「孫」字,是什麼意思?還不明白,至於那個夢見老叟指崑崙山的夢,雖然極準,卻是爲楊靑席預設的,而我後來會試的名次及錄文中選,都和楊靑席相同,這難道都是造物巧妙的安排嗎?
第一是科舉箝制了仕人君子的心胸眼界,只以利祿爲勸學的目標,三年又三年,「場屋之期」成爲知識分子甘心就範的牢籠。
不久三月初一參加殿試,文章才寫了一半,禮部侍郎姚夔,與尙書胡濙同來視察考場,見了我的答卷,兩人互相看看,面露十分喜悅的神色,他們附著我的耳低聲說:「你這份試卷應當被讀的!要善自珍重呀!」我就向他們報告:「試卷紙太短了,不够寫。」
先父又說:「閉鎖的考場裡,傳說的鬼怪故事多得很,有人看到紅衣女郎來尋仇家,有人看到冤鬼,而冤鬼卻對他說找錯房間啦,不久隔壁卻死了人……不少人就死在一間間以『千字文』編號的小磚房裡。」
第二是考生的思想閱讀,限於要考的四書五經內,連子書常遭排斥,經書又限定某家注文,挖空心思命題作答,朝夕謳吟,都在「時文」裡打轉。各類的人才,豈能只用一個小模子鑄造?
第五、科舉的成功,榮耀及於一家一族,甚至認爲「歷祖歷宗皆積善好脩,幾及百年,而後有科名榮我」的想法,這種「積善成名」的思想,是社會道德日益隆盛的原動力。科舉廢後,家族制度、鄉梓思想、社會關懷等等亦相對式微。
到甲戌年(一四五四)二月初三日,我才趕到京城,匆忙之中來不及安心準備,自認爲一定又是虛受一場「烤罪」,在初五夜晚忽然夢見前輩狀元柯孟時和*圖*書來訪,送給我一枝梅花,我伸手接花,柯就說:「你是今年的狀元嗎?」我正在謙讓不敢,就聽見天空雷電交作,俄而霹靂聲擊中同座中的一個人,我驚醒了,等到放榜,我也列名爲貢舉中的第七名,有一篇文章被錄爲範文。
殿試都在次日閱卷,再次日就放榜,放榜的早晨,到處都傳說我是狀元,等到唱名揭曉,狀元是孫賢!一時各種傳言喧騰了好幾天,傳入了禁中,不久皇帝有旨:「取進士張寧寫不了卷」御覽之後,送回內閣收貯。
第四、「學而優則仕」本來是儒家的想法,科舉使仕途成爲崇高的社會成就,因而強化了知識分子的成就動機。科舉廢除後,仕途也隨之沒落,人才奔趨於工商利祿,是促進資本主義工商社會的有利條件,但知識分子在修齊治平的道德層次上已經遠不如古代的注意。
那時候,黃榜初揭,御仗鐘鼓樂齊奏,一甲的進士三名隨榜而出宮門,該有多神氣?而這時黃淳耀居然會有如此的感觸,不想做「三年之一人」而要做「數百年數千年之一人」,這究竟是違心之論?還是矯情之語?引起了我的留心。
我讀黃淳耀的這段話,是在中央圖書館的善本室裡,舉頭看到一張搨碑,上面寫著:「貴而能貧,張文節司馬公有焉;賤而有恥,劉道原陳無己有焉。」署名正是「淳耀」,印章裡有「黃」姓,是他寫的,書法厚重,有點顏魯公的味道。後來才知道他在中舉以前,曾做過錢謙益孩子錢孫愛的教席,當時錢妻柳如是用海棠小箋做了一首詩給他看,他卻拒絕唱和(見《虞陽說苑》)。後來他洞察錢謙益的爲人,寫了一篇〈鄙夫事君篇〉和錢絕交。明亡時,錢謙益以宗伯的身分主張降清,而黃淳耀卻自殺殉國(見歇得頭陀寫的《南忠紀詠》)。黃淳耀留下的著作是《吾師錄》《陶庵集》等修身的作品。這麼看來,他在殿試時的豪情壯志,乃是他發自內心的眞話。科舉制度對志士仁人來說,也不見得個個都會被磨礱成餌名釣祿之輩。
先父曾告訴我說:「清代科舉的試場『貢院』中央,祀奉的神靈是張飛。」這一點,我在許多有關古代科舉的資料中還不曾讀到。
在我讀過的資料中,敍述「考前準備」最詳細的,應該是明人唐文獻《唐宗伯文公集》卷十六的「家訓」,這幾十封訓子的家書裡,反覆說明「出題課藝」的方法,以及自述當年「朝經暮史、日相循習」的用功過程,由於他的子弟屢試屢敗,而他自己又是閱卷的考官所以訓勉時特別詳盡,下面摘錄數則:
第三、用大公無私的考試來選拔人才,比早先的「九品中正法」要進步多了,與選民用選票來選拔人才,究竟那樣更能選出真正的人才?今天大半是盲目的投票者對候選人的識拔,能比考官對試卷優劣的比較更精準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