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愛廬談文學

作者:黃永武
愛廬談文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虞美人怨

虞美人怨

妾本江南採蓮女,君是江東學劍人。
逢君遊俠英雄日,值妾容華桃李春。
年華灼灼艶桃李,結帶簪花配君子。
行逢楚漢正相持,辭家上馬從君起。
歲歲年年征戰間,侍君帷幕損紅顏。
不惜羅襦裛馬汗,寧辭香粉著刀鐶。
相期相許王關中,鳴鸞鳴珮入秦宮。
誰悟四面楚歌起,果知五星漢道雄。
天時人事有興滅,致(智)窮勢屈心摧折。
澤中馬力先戰疲,帳下娥眉隨李結。
君王死時遺神彩,賤妾此時容色改。
拔山意氣都已無,渡江面目今何在?
終天隔地與君辭,恨似流波無息時。
使妾元來不相識,豈見中途懷苦悲。
異文如「容華」作「年華」,「結帶」作「結髮」,伯三四八〇號作「結佩」。「從君起」,《全唐詩》相同,伯三四八〇號作「從軍去」,「征戰間」作「事征戰」,「羅襦馬汗」作「羅衣沾馬汗」,「王關中」作「定關中」,伯三四八〇號作「臥關中」,「死時遺神彩」作「是日無神彩」,「容色」作「容貌」,「元來」作「本來」,「豈見」與《全唐詩》相同,伯三四八〇號作「豈傷」,這和*圖*書些異文,文義都很接近。
每次我讀《史記》,就爲二件美人的心事而耿耿於懷,引以爲憾。一件是太史公全書中不肯提一筆西施,使西施是不是姓施?「西」是什麼意思?何以稱爲「西子」?留下一大堆疑問,無法弄懂,更不要說西施的事業與結局了。另一件就是太史公不肯替一代英雄項羽的愛人——虞姬,多寫幾筆,使虞姬的生平事蹟,湮沒無考,不然,壯士慷慨,美人宛轉,〈項羽本紀〉就會益發出色生動了。
而虞美人,非但沒有「君恩斷絕」的憂傷,而乃是英雄美人,際會及時,血性相向,死生不渝,那就不是失意的文人墨客所能借題發揮、自抒懷抱的了,題詠不多,這是最大的原因吧?
二、「逢君遊俠英雄日」,說明虞美人與項羽結合,是在項羽與叔父項梁避仇吳中的時候,所以娶的是吳女,當時還沒起兵亡秦。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和圖書《史記》裡的虞美人,只在項羽將失敗的時候露了一下臉:
在寫虞美人的詩裡,傳誦最廣的該是明末吳偉業的〈虞兮〉詩:
能博得美人全心的愛,生命也就達到了圓滿飽和的境地,英雄眞正的成敗,是在做人上面,至於壽命的長短、事業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就這一點看,項羽與虞美人都可以無恨無怨了。
異文中校勘價值較大的是:
「虞」是美人的名字,但《漢書》說「虞」是她的姓,連姓名也弄不清。這位奇女子,應該在項羽一生中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不只是作爲英雄失路時一段美人柔情的幽細點綴而已。可是太史公對這些美人的心事,往往忽略,吝其筆墨,空令後人嘆息!
千夫辟易楚重瞳,
仁敬居然百戰中,
博得美人心肯死,
項王此處是英雄!
一句妾,一句君,一句你、一句我,你你我我,情似膠漆,很能表現帳幕裡難捨難分的情景。也許這首詩是樂府所說「近世」的虞美人曲?從這首詩裡,我們可以獲知一些新的資料:
「娥眉」作「蛾眉」,敦煌寫本「娥眉」字多從女旁,《詩經.碩人篇》也應作「娥」,說自唐人顏師古注《漢書》有「形若蠶」之說,才改爲虫旁。詳拙著《珍珠船》。
除馮待徵的詩以外和-圖-書,詠虞姬的詩,遠不如詠王昭君、班婕妤爲夥,究其原因,相傳王昭君的受讒蒙冤,淚滴胡沙,班婕妤的紈扇見捐,退居冷宮,正是許多才人哀嘆「明主不悟」的好題材,詩人借昭君婕妤的艷色,悲傷讒枉的無情,骨子裡是可憐著自身的才華與不遇,爲麗姝抱屈,只是在自傷失意落寞罷了。
《全唐詩》注「第二十句缺三字」,卽缺伯三一九五號「隨李結」三字,這三字用意費解,大概是指捐棄生命的意思,其中在唐時可能已經有誤字,所以空爲闕文,可惜伯三四八〇號這句殘破,無法校正。
敦煌伯三四八〇號中稱馮待徵爲「蒲州進士」相信他當時不但能見到《楚漢春秋》的全貌,還可能見到不少尚未逸失的書,所以他的詩中保留了可貴的史料。馮詩見錄於《玉臺後集》,所以《全唐詩》中亦曾錄入,拿來比對,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全唐詩》中有文,因敦煌寫卷的出現而可以補足。
但是由於這首五言詩黏對雖不合,平仄卻與後代的五言絕句相似,所以學者往往不信漢初有這種句法,認爲不出於虞美人之口,如王駿圖的《史記舊注平義》,就說「此歌直似五言絕句,恐是後人偽作。」但這詩既出《楚漢春秋》,其傳流不應晚於漢代。
漢代陸賈的《楚漢春秋》中,可能記載得詳細些,唐代的張守節正義中引了該書所載虞美人唱和的詩:「漢兵已略地,四方楚和*圖*書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楚漢春秋》在〈隋志〉、〈唐志〉中均存九卷,則張守節理應親見這本漢人的書,那麼這首美人唱和的詩,照理是漢代已有。王應麟《困學記聞》承認這首詩是眞的,並認爲漢初已有五言詩。虞美人不是楚人,所以不作「兮」類的楚調吧?
「誰悟」作「誰誤」,《全唐詩》不對。
帳下佳人拭淚痕,
門前壯士氣如雲,
倉黃不負君王意,
只有虞姬與鄭君!
只有英雄才懂得珍惜英雄,項羽死了,鄭君寧願被放逐,也不奉高祖的詔,而虞姬則以生命來報答了項王。但蘇詩中,已沒有新的資料可採了。宋代另有魏夫人(一作曾鞏)曾作〈虞美人〉詩,大抵寫虞姬的香魂散後,靑血化成了「虞姬草」,傳說這種罌粟科的虞姬草,一聽有人唱虞美人曲,枝葉就會舞動。這詩往神話方面描寫,並沒有可作佐證的史料價值。
《楚漢春秋》,後代已經失傳,清人茆泮林曾作輯佚,所得僅寥寥數條,不足以增加對虞美人生平的了解。近年我試著從後代人的詩裡,去蒐集一些虞美人的遺存資料,我見到《樂府詩集》把項羽的歌編爲〈力拔山操〉,並說:「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於此。」樂府所唱的「虞美人曲」,就是這首五言和-圖-書詩嗎?可惜語焉不詳。後代詞裏面有很多「虞美人」,這詞牌起於唐代教坊的曲名,但早已斷了與虞姬的關聯。
宋代的蘇軾曾過濠州,作〈虞姬墓〉詩:
一、「妾本江南采蓮女」,說明虞美人是江南人,出生於江南的水鄉,曾是采蓮女,所以唱的歌不是「兮」的楚腔。
至於明代的高啟寫「向劍感靑娥,效命自無恨」,謝肅寫「寶劍臨危妾自裁,素心不二君應諒」,吳鼎芳寫「啼痕盡染征袍紫,請從劍下化香魂」,都說虞姬是用劍自刎的,這有史料根據嗎?還是全憑想像的呢?
這種探索並沒有完全絕望,因爲在敦煌伯希和三一九五號及三四八〇號中,都抄著一首唐人馮待徵的〈虞美人怨〉詩,可以稍補史書描繪的不足,詩是:
三、虞美人死的地點,是在項羽至陰陵,迷失道路,受田父的欺騙,陷入大澤以後,所以說「澤中馬力先戰疲」,這一點與虞美人墓在鳳陽府陰陵城相符合。《九域志》說:「陰陵城,項羽迷失道於此,蓋虞姬死所。」虞姬墓又名「嗟虞墩」,在陰陵縣南六十里,近東城,相傳虞美人的頭,葬在靈壁,陰陵所葬的是身體,虞美人是身首異處的,以死況慘烈,報答了英雄的知遇。

「致窮」,三四八〇號殘缺,《全唐詩》作「智窮」才對。

「勢屈」作「計屈」,項羽旣認爲「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則應爲勢屈,不是計屈。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