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快樂
朱熹的詩,原本是形容「讀書」境界的,往日讀書就像一條「蒙衝巨艦」擱淺在淺灘上,任你如何拉縴推移,憤悱困頓,都如枉費力氣,一無進境。直到昨夜的江邊春|水湧生,這「巨艦」自然輕浮起來,輕如鴻毛,今天在中流航行,左右逢源,前後順暢,是如何的自在快樂了。朱熹從「悟」後的快樂,回想以往的「推移」都是枉費力氣,其實不經過這些曲折錯誤的嘗試,又那來水到渠成的一天呢?
對自己喜愛的工作,必然會著迷,專注工作,然後欣賞工作的成就,也是世間快樂的來源。蘇東坡曾描寫一位對書道藝術著迷的工作者道:「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人在醉心於喜愛的工作時,像醉心於美酒一樣,非但百憂全銷,而且逍遙自在,這時的工作不再是束縛,不單爲了金錢,工作變成了完成自我的方法,變成了愛的對象,全心全意狂熱專注去做,其中就產生了「至樂」。
樂 閒
登 第
快樂仰賴於身體與心理都健康,詩中慶頌的主人,是一個眞正快樂的人,他有著美好的人倫關係,與健康長壽的生命。膝下有人承歡,衣著綵衣來娛弄,濃濃的親情造成了家庭的和樂,有和樂的家庭才有快樂的個人,這樣的人可算有福,而人間萬福,又那有比「壽」更尊貴的呢?然而古人所謂的「福壽雙全」,今天不正是可以解釋爲「身心健康」嗎?
膝下盡歡衣有綵,
誰人敢議清風價?
睡 覺
自 在
擁衾側臥未欲起,
——宋 司馬光 和邵雍安樂窩職事吟(傳家集)
那些是人生最快樂的事呢?根據一首民俗流行的詩裏舉了四件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向來枉費推移力,
這麼看來,空閒並不是沒事做而是多了一些修養靈性、超逸心神的機會而已。難怪曾有一位和圖書西哲說:「如何打發空閒,是測驗智慧的最佳辦法!」
別離情緒易黃昏。
耶律鑄曾經認定人生的快樂事有四樣,爲此他把居室題稱「四娛室」,是那四娛呢?他在詩中指述道:「琴餘細嚼陶潛句,書罷深傾李白杯!」所謂四件樂事是:琴、詩、書、酒!
簾外落花撩亂飛!
降低物質上的欲求,騰出時間上的空裕,來做自己眞心喜歡做的事,這種工作,就是至上的快樂。本詩主人甘於蔬食瓢飲,博得清閒,來專心做靑編著述的工作,認爲這便是「眞樂」。
世上無價之寶是滌暑的清風,世上最大的快樂是白日的空閒!元人劉將孫也說:「昔時風月多情賞,閒處山川笑口開!」風月因多情而可以賞心,山川因空閒而笑口常開,都說快樂在空閒之中。
邵雍把睡覺當作他「安樂窩」中最大的享受,且看他夢覺後「半記不記」,表示夢裏沒有淒苦驚嚇的情節;情倦時「似愁無愁」,表示心上沒有擔憂虧欠的事件。擁著衾枕,再側臥片刻,不必催著起牀,正表示身體無病,心頭無事,這時候的春鳥交雜地鳴,全成了笙歌處處;春花撩亂地飛,全屬於粉黛繽紛,花鳥都在簾外,也不管它花落多少,鳥鳴何方,只要是「一枕煙霞聊我鼾,滿川花柳是誰心?」不問情倦夢覺,少思寡欲;任他煙霞花柳,萬紫千紅,此刻恬適行樂,眞是美不可言,眞是「好快活」!
四 娛
故將蔬食博清閒。
——宋 韓琦 北塘避暑(安陽集)
其實睡覺之所以快樂,並不在「睡覺」本身,人人都可以睡覺,天天都可以睡覺,失眠驚眠的人經常一大堆,簡直視睡覺爲畏途,那來的快樂呢?
吟罷新詩須酌酒,
——明 顧夢游 葛震甫等過酒隱堂守歲(顧與治詩集)
人人都祈求快樂,然而快樂眞的可以祈求嗎?要想獲致快樂,最起碼先要弄清楚,什麼才是人生的眞快樂。有人以爲所謂人生的快樂,只是一場騙局,在你尋覓它的時候,已經夠你煩惱了;當你擁有它時,依然愈加渴望,永不滿足;直到有天完全失去它時,回顧歡樂變成一堆幻影,那才敎人絕和圖書望呢!所謂快樂,眞是如此悲觀嗎?
工 作
顧夢游更提出「坐依名士卽名山」的看法,認爲朋友之中,聽名士朋友的一席話,賽如在名山中作竟日遊,名士的丰采像明霞,名士的談吐像流泉,座上的好花像照著好月一般,你聽那佳思妙句,書也可以下酒;你想那俠情道骨,雲也可以供桌。坐依著名士,一燈靑熒之下,只見佳蹊滿眼,塵情全消,有這樣的知友,眞可謂人生一樂。
把這「讀書樂」應用到一切樂趣方面,好像「艱辛」與「快樂」是同莖而生,且成正比,苦盡甘來,滋味才眞切。人生的快樂就是在許多枉費心力的折磨裏,就是在許多酷烈無奈的爭鬥裏,像楠梗杞梓的大材飽經冰雪,像圭璋瑚璉的寶器痛遭磨琢,沒有這些困頓危難的陪襯,也顯不出快樂的珍貴意義吧?
人間無似壽為尊!
——宋 邵雍 安樂窩(擊壤集)
坐依名士卽名山!
原來快樂的睡眠,是要配合閒適的心境來完成的,身無病痛,心無騷擾,能安逸酣眠,才是眞快樂。但人們對健康淸靜不很重視,總要在失去健康清靜以後,等快樂閒適的心境一離開,才從快樂的反面去認識它,懷念它。
——元 耶律鑄 卽事(雙溪醉隱集)
「空閒」有那些快樂呢?有人數說道:空閒時可以省掉交往拜送的俗禮、可以整天觀書鼓琴、可以隨意睡起而無所拘礙、可以不爲世態炎涼的囂雜而影響情緒、可以好好地教育下一代,好處有五點。也有人說:田園裏有眞樂,不空閒就無法瀟灑;讀書有眞樂,不空閒就無從玩味;山水有眞樂,不空閒就無法領會;藝文有眞樂,不空閒就無門解脫!
與他有同感的人不少,明代的黄居中,在千頃齋詩裏,有首叫做〈最樂處〉的也說:「至樂尋何處?琴罇趣最眞,門無車馬喝,日與典墳親!」三墳五典就是指「詩、書」,再加上「琴、爵」,也認爲人生的最樂處是這四件,每當「門無車馬喝」的清閒時分,「四娛」就顯出樂趣來。
在民國初年時,北京大學學生會舉行辯論賽,討論人生最快樂的事是什麼?最後由主張「人生最快樂的事是睡覺」者獲勝,人在渴求睡覺的時候,官也不想做了,錢也不想賺了,美色美食,也毫無興致了,只求安睡片刻,所以睡覺的快樂居諸事中第一位。據說辯論終結,竟有大和-圖-書學生爲之自殺:「既然睡覺最快樂,就早些長眠地下吧!」
但耶律鑄的這首「卽事」詩,卻說明這「四娛」是由於有了「佳客」才快樂起來的,琴有了佳客,才有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樂;書有了佳客,才有益智輔仁的切磋之樂;詩有了佳客,才有眼靑心紅的唱和之樂;酒有了佳客,才有情眞語快的舒暢之樂。假若「四時風月無佳客」,那麼琴書只靜靜地掩藏在門內,詩與酒也被離情別緒,弄得一無情緒了!
——元 滕安上 東庵卽事(東庵集)
幸得青編遂真樂,
有人以爲這四件事,人生常有,太普通,還不夠快樂。應該各加二字,變成: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鄉遇故知,和尙洞房花燭夜,道士金榜題名時。讓最想要的東西,在最不可能獲得的情形下,爆出冷門,將快樂推上最巔峯去。然而十年久旱眞夠悲苦,千里他鄉也夠飄泊,和尚不能結婚,道士不准赴考,好像讓悲愁重重阻攔著,而根本得不著的東西,也或許是別人認爲你不可能做得到的,一旦得到做到,反而教人意外地狂喜。
似愁無愁情倦時,
多少人在追求快樂,以爲付出代價,就可以得到快樂。然而有人追求到眼前的歡樂,卻不慎妨礙了將來的快樂;有人緊緊地抓住了快樂,卻發現它淺嘗時是快樂,醉飲後卻變成煩惱;也有人終於明白:歡樂或許是一種罪惡,罪惡竟也是一種歡樂!
健 康
友 誼
細雨寒風宜獨坐,
第一件快樂是:久旱以後,逢到一大場豪雨,將能豐收,這雨自然是「甘」的了。第二件快樂是在他鄉寂寞、百無聊賴之際,巧遇一位家鄉的舊友。第三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花燭高燒時進入了洞房。第四件是應試中第,名字題在金榜上。這四件事說明了世俗的想法:情、愛、名、利,是我們最想要的東西,如能恰好獲得滿足,就是快樂。
窗照好花如好月,
昔日齷齪不足誇,
昨夜江邊春|水生,hetubook•com.com
無論你說「閒」是快樂,或是「工作」是快樂,先決的條件是要有健康長壽的身體才行。古人所謂「身健得閒方是福」,正說明了清閒必須配上健康才眞是有福氣。
暖天佳景卽閑遊。
在人生的樂趣裏面,當然,友誼的啜嘗,也是快樂的醴漿之一。
一日看盡長安花!
靈臺無事日休休,
春風得意馬蹄疾,
清閒是一種快樂,但工作也可能成爲快樂。得不到喜愛的工作時,與得不到悠閒時一樣,會對人生厭倦的。一味清閒而不懂得發展心靈,會使人怠惰腐化,誰能忍受長年都是游手好閒的假日呢?眞是那樣,會比天天工作更煩厭,因爲廢物比忙碌更缺乏樂趣。
——孟郊 登科後(孟東野詩集)
當然,友誼的快樂,並不在於朋友能如何取悅我們,眞朋友是沒有什麼讓我們有所求的。而「名士」,正是現實政治中的「棄才」,不具備實質的利害作用,他只是天地間可賞的一股逸氣,也因此,才更具備眞友情中的樂趣吧?
外 求
朋友有各種性格與素養,如果懂得欣賞朋友的優點,就有各種不同的樂趣。張潮說:「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有的朋友學識淵博,令人目不暇給;有的談吐風雅,教人心神傾倒;有的言行謹飭,使人肅然起敬;有的詼諧滑稽,逗人捧腹忘倦……
安樂由來不外求,
——宋 朱熹 觀書有感(晦庵集)
——元 王惲 慶路伯達八秩之壽(秋澗集)
半記不記夢覺後,
蒙衝巨艦一毛輕,
但是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見,竟然說:「全然快樂的祕方,是使自己爲繁瑣小事而忙得暈頭轉向!」以爲把空閒填滿,就沒有時間不快樂了。這種爲了逃避煩惱或良心不hetubook•com•com安而過度工作只能令人疲倦而心煩氣躁,這種人表面上喜歡挑剔別人的「懶散」,實際上在實施自我受苦的「懲罰」,那裏會有樂趣?凡是不能享受空閒的人,往往心理上有問題:屬於不能忍受自己的人!
四時風月無佳客,
所以王安石說「人生樂在相知心」,重要的是這顆摯友的心,有了這顆心,能自愛,能愛人,能被愛,才有了活力,才有了光輝,琴詩書酒,才不只限於土甕木架、紙筆墨硯而已!
無樂能過白日閒!
快樂不是刻意徵求來的,也不是用金錢買得到的。西哲曾說:「找尋快樂很少找得到,我們歡娛中最明亮的火焰,通常是由不經意的火所點燃。」
一榻琴書靜掩門,
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人說過:「人在病中,百念灰冷,雖有富貴,欲享不可,反羨貧賤而健者。」可見健康長壽,比之富貴尤爲重要。但是健康長壽,也和財富一般,是要靠平時儲蓄的,平時揮霍青春,透支體力,不懂得保養與節制,健康遲早要破產,快樂也隨之而倒閉,所以健康不但是一切事業之母,也是一切快樂之母。
「快樂」與「自在」是孿生兄弟,爲了要贏得今天的「自在」,已經枉費了向來多少的「推移力」,彷彿「自在」與「快樂」,必須經過許多歷險含辛的過程,才益能現出意味深濃。
另一位說:「對快樂的追求是荒謬的事,因爲你越是追求,越是得不著快樂。」其實快樂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一種本來穩坐在你心中而不假外求的靈臺寶珠。司馬光早就說:「安樂由來不外求」,保持内心靈臺的寧謐,調養著一顆「休休」樂道之心,細雨寒風的日子,就獨自在家裏坐著;暖天佳景就無妨外出閒遊,這種不求人、不自苦的境地,眞做到了隨遇而安。西哲曾說:「滿足現狀是使人快樂最主要的因素。」不過司馬光的「無事」是不自擾,「休休」是安閒而樂道,還不啻是滿足現狀而已。
今朝放蕩思無涯,
孟郊到四十六歲才登科,唐人四十歲已成老翁,回想昔日的齷齪儉嗇,到今朝才舒鬆了一口氣,坦然放蕩胸懷,奔出得意的馬蹄,心中想得的東西,終於獲得,而且是幾乎到了快要放棄的絕望的最後關頭,才獲得,就特別快樂吧?
古往今來,誰不在追尋快樂,企盼快樂,享用快樂,且看看千千萬萬的詩人與聖哲,如何描繪快樂的面貌,借助一些詩句,把它勾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