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假如沒有萬里長城
在實用的發明方面,鐵犁、馬具(包括馬鐙)、效率奇高的播種機,都是中國人的發明。此外,鏈式唧筒、吊橋、帶傳動和蒸汽引擎中的關鍵元件,也都來自中國。至於機械鐘、船舵、水密艙,以及發明來源較沒有爭議的羅盤、紙張和火藥,那就更不用說了。此外,中國在天文學、醫藥、印刷、數學和哲學等領域的理論與實務應用方面,也都有不容忽視的成就。
長城減少異族侵擾的功效,有書面證據可資證明,由文字記載中可見到許多侵略行動被擊退的記錄。此外,異族也從未佔領過長城上的堡壘,反過來將長城用於對付中國。不過,一旦中國的中央政府呈現頹弱之態,地方政府就不再忠心不二,長城守軍的士氣也隨之動搖,以致歷史上至少出現過兩次成功的侵略之舉。
萬里長城是古代世界的一大奇觀,蜿蜒橫亙在中國大陸上,有如一條「沉睡的龍」。據說在太空中也看得到長城,而且如果把長城的磚石拿來修建一道傳統比例的長牆,這和_圖_書道牆將足以環繞赤道一圈。
不過,如果中國人當初沒有建造長城呢?
實驗所需的特殊器材:一盒釘子
舉例而言,經濟學家把「何謂可能」的問題視為一種動態的問題,必須先定出經濟上的若干穩定狀態,才能決定什麼事情是可能的發展。馬克思與恩格斯建構的「唯物科學」,就是以一種歷史發展模式的假設為基礎,他們認為這種發展模式是歷史的必然。在一八九四年的一封信件裡,恩格斯寫道:「社會受需求掌控,其外表的完整與形式只是偶然的結果。」現在雖然有許多人反對唯物論,卻還是認為歷史上一連串的意外事件中存在一種發展模式——通常是「進步」(不過,哲學上也有一股與此相反的重要傳統,由盧梭一路傳承至波普〔Karl Popper〕。這一派哲學家認為,「歷史決定論」只是一種自我耽溺和自以為是的想法)。
釘子掉了,馬蹄鐵就裝不牢,
這樣說來不免駭人聽聞,但是如果沒有m.hetubook.com.com萬里長城,古希臘文明和哲學是不是也可能不會出現?
馬匹無法奔跑,騎士就無法衝鋒,
地理學家也是一樣。他們說冰雪會將日光反射到太空中,所以地球有回歸冰凍狀態的發展傾向;或者他們推測地球溫度上升的狀況,便都是抱持固定發展模式的概念。
好的虛擬歷史就會造成這種吸引人的效果。誠如一名作家所言,歷史上的一起小事件就像十九世紀鐵路交會點上的控制桿,只要輕輕一推,就會讓歷史列車駛上完全不同的路線。不過,且讓我們回頭探討先前提出的那根「控制桿」,也就是關於萬里長城的「虛擬歷史」:如果沒有長城,人類文明是不是會從此脫軌失序?
如果沒有長城,很可能就沒有後來璀璨的中國文明與科技發明。如果西方人認為這一點無關緊要,他們就應該知道,西方文明的許多成就都是從中國的智識寶庫中剽竊而來的。
畢竟,構築長城的工程實在過於浩大,根本已達www.hetubook.com.com荒謬的程度,所需的費用大概和美國在二次大戰後製造大量武器的花費不相上下(可以想像某些右翼史學家在這一點上大驚小怪)。如果當初沒有建造長城,反倒會是較合理的歷史發展。
歷史確實提供了豐富的想像材料。歷史學家需要運用想像力的地方,不只在史實的詮釋上,也不只在偷偷補上殘缺的歷史環節,還包括目前常見的「文學」手法,自行杜撰全新的歷史發展。對我們而言,這其中最有趣、結構大概也是最完整的形式,就是「虛擬歷史」。
戰役無從得勝,整場戰爭也一敗塗地,
騎士無法衝鋒,戰役就無從得勝,
如果沒有長城,野蠻部族必然會不時橫掃中國,摧殘城市鄉鎮,以北方乾草原上的文明同化中國;其中最精緻的文化活動,就是拿敵人的頭顱來打馬球。
虛擬歷史的目的不是要提出古怪的假設,然後歸結出同樣奇怪的結論;而是在提出古怪的假設之後,要推論出非常合理的和圖書結論。虛擬歷史背後的觀念是,歷史就像經濟發展或氣候變化,即使是小小一項因素,也可能造成重大的後果。在想像中推測歷史的可能發展,則我們假設的小事件造成的後果,便有助於我們理解某些穩定而恆久的機制。
馬蹄鐵不牢,馬匹就無法奔跑,
不過,秦始皇確實在西元前三世紀下令建築長城,藉此鞏固他所統一的中國。雖然這項工程可能導致國庫虧空,後來的帝王卻還是不斷擴建長城,一方面用於阻擋匈奴入侵,另一方面也是珍貴的貿易管道——長城正是絲路的關鍵。不過,現存的萬里長城大多是明朝(1368─1644)修建的成果,目的是為了抵禦殘暴嗜血的蒙古人。
「可能」與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之間究竟有什麼差異,是哲學家長久以來關注的問題。許多哲學家認為,如果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麼就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件事情就已經存在。與此相對,有些哲學家則認為「事實」只是人類創造的東西,因此沒什麼重要的地位。只有自我矛盾的事https://m.hetubook•com•com情才需要加以區辨,而虛擬歷史也只需要避免前後矛盾的現象。
一切後果皆是馬蹄鐵的一根釘子引起的。
英國詩人赫伯特(George Herbert)為馬蹄鐵所寫的一首短歌,即可概括說明虛擬歷史的概念:
也許我們會認為,應該是「延後」發展,而不是徹底「脫軌」;不過,史學大家托尼(Richard Henry Tawney)曾經指出,歷史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現有的發展都是無可避免的結果。在歷史記載中,優勝的勢力會被突顯;遭到歷史洪流淹沒的人事物,則會淪為無人注意的背景資料。在我們的案例中,萬里長城的存在也許就遮掩了人類摧毀自身成就的傾向。
虛擬歷史故事要求讀者為其賦予一定程度的事實地位,但是不必真的發生過,而是「有可能」發生的狀況。如果希臘在馬拉松戰役打了敗仗,如果希特勒打贏了二次世界大戰,如果人類對肉食敏感,又如果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實驗成功,結果將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