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維根斯坦的甲蟲:26個讓你腦力升級的哲學思想實驗

作者:馬丁.柯亨
維根斯坦的甲蟲:26個讓你腦力升級的哲學思想實驗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引自柏拉圖的《理想國》第六卷。原本的故事中只有一名囚徒掙脫枷鎖而「見到光明」,不過,我覺得這種自大狂心態應該不是故事的重點。順帶一提,我建議讀者(尤其是學生!)也應該先看看原本的故事,然後再決定要對哲學家抱持什麼樣的眼光。希望就算是像實驗7這樣頗為直截了當的實驗,也能讓讀者了解到,二手的轉述其實沒什麼價值(當然,除了我的轉述之外)。

14 牛頓那只裝滿水的水桶

4 掌控溫度的小妖精

馬克士威這項實驗是在他寫給《熱力學概要》(A Sketch of Thermodynamics,1867)作者泰特(P.G.Tait)的一篇評論中提出的。近年來,評論家鐸克(John Maddock)在《自然》(Nature)第四一七期(June 2002)中指出,這個妖精的作為不僅是思考的結果,而且它開門關門的舉動也違反物理法則。此外,他還補充指出,馬克士威不可能雇用「妖精」,因為他是非常虔誠的教徒……不過,就統計法則而言,有些人應該也會記得這種說法:桌子不會跳到半空中,只是因為其構成分子全都選擇朝同一個方向移動,而不是因為重力的牽引。

3 吃人夠夠的天主教徒

培根在一六〇五年出版的〈崇學論〉(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一文中探討這個議題。
若是想進一步了解這個問題,請參閱哈里遜(Edward Harrison)的《黑夜:宇宙之謎》(Darkness at Night:A Riddle of the Univers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請參閱《世界政治中的反事實思想實驗》(Counterfactual Thought Experiments in World Polit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編者為泰特拉克(Philip Tetlock)與貝爾欽(Aaron Belkin)。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著作《理性、真理與歷史》(Reason,Truth and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也有一則「桶中大腦」思想實驗。
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出版於一六三二年。惠更斯在一六五六年的《論物體的碰撞運動》(De Motu Corporum ex Percussione)一書中發展出物體碰撞理論。
http://www.gustavus.edu/oncampus/academics/philosophy/Brooke.html
這項思想實驗可是非常熱門呢!與此相關的書籍與論文很多,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有笛卡兒的《沉思錄》——身體可分割,心智則不可。還有休謨的《人性論》,尤其在其中的第一卷,他指出牡蠣沒有自我的概念。

18 貼滿漢字的房間

另外有一本書,我不特別推薦,但是對「聲音世界」這項思想實驗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史卓生的著作《個體:描述形上學論》(Individuals,An Essay in Discriptive Metaphysics,Methuen,1959)。

21 愛因斯坦的宇宙

波克的著作《秘密:論欺瞞與坦誠的道德》(Secrets:On the Ethics of Concealment and Revelation)由Vintage於一九八三年出版。蜀曼(Alan Shewmon)的醫學問題可見於〈腦死、植物人狀態和痴呆症的形上學〉(The Metaphys和圖書ics of Brain Death,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and Dementia)一文,發表於一九八五年的《多瑪斯學者》(The Thomist)。
孔恩曾經為文探討思想實驗,論文標題為〈思想實驗的功能〉,發表於一九六四年,後來又刊行在《必要的張力》(The Essential Tens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也可以參考我的《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101 Philosophy Problems,Routledge,1999。〕當中有關機率和可能性的討論)。

12 飛出宇宙盡頭的長矛

參閱瑟爾的〈心靈、大腦與程式〉(Minds,Brains and Programs),收錄於勃恩(Rainer Born)編纂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 Case Against,Croom Helm,1987)。不過,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與涂林的觀念大概也有些相關。德奈特的著作《意識解析》(Consciousness Explained,Little.Brown & Co.,1991)探討了許多設計精良的思想實驗,包括桶中大腦、印象交換機器、從沒看過顏色的顏色科學家,以及瑟爾的中文房間。順帶一提,投入「殘酷房間」的第二個問題來自於維根斯坦,他曾經提出這個問題當成一種「思想實驗」。
http://afonasin.chat.ru/wittgenstein.html

20 穿越時光的雙胞胎

你也可以讀讀葛樂弗(Jonathan Glover)的《個體同一性的哲學與心理學》(The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of Personal Identity,Penguin,1988),其中探討的議題包括多重人格與「雙重」現象。不過,只有哲學狂熱份子才需要讀薇爾克絲(Kathleen V.Wilkes)的《真實的人:沒有思想實驗的個體同一性》(Real People:Personal Identity Without Thought Experiments,Clarendon Press,1993)。帕菲特的《理性與人》(Reasons and Persons,Clarendon Press,1984)一書中有一座由思想實驗構成的虛擬醫院,其中包括心智多工、大腦半球切除術,以及能導致非理性行為的藥劑(可不是啤酒)。
馬赫,《力學的科學》,英譯本由麥可麥克(Thomas McCormack)所譯(Open Court,1960,p.34)。

參閱帕菲特的《理性與人》。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同一性的議題竟然至少必須追溯到古希臘的斯多噶派哲學家克里西波斯(Chrysippus),他也曾經提出一項與此有關的思想實驗。當代哲學家季區(Peter Geach)後來就以他的實驗為藍本,提出「貓咪提伯斯」的實驗:
參見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和維根斯坦在《藍褐書》(pp.61─2)當中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牛頓與萊布尼茲確實是死對頭,而且萊布尼茲用於鄙夷牛頓的觀念所花費的心思,實在和他身為偉大哲學家的地位不太相稱。尤其是牛頓有關「超距作用」的「迷信」概念,萊布尼茲更是以高傲的口氣指出,接受這種概念就是「揚棄哲學與理性」,並且「袒護無知和懶惰」……
盧克萊修,《物性論》第一卷,約寫成於西元前五十五年和-圖-書
法國天文學家弗拉馬里翁探討「貫穿地球的洞穴」一文可見於《河濱》(vol.38,1909,p.348)。「磁浮」列車是一種非常昂貴、存在目的不明的列車,但是已然展開營運,利用電磁力量懸浮行駛於半空中。此外,我要致謝的對象還有《註釋版愛麗絲》(The Annotated Alice,Random House,1998)、卡羅,以及葛登能(Martin Gardner)的引言與註釋,尤其是該書的第一章「跌落兔子洞」。

10 氣體人的天梯

引自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與聖阿奎那的《駁異大全》第四卷。一般人雖然將伊比鳩魯視為「享樂」的同義詞,但是他倡導的其實是「感官」。因此,他對死亡的觀點才會是:「已消解者無感官,無感官者即是虛無。」
介紹這位偉大思想家的書籍不多……但是我的《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當中還有一些關於芝諾的討論。至於德馬克的理論,請參閱:http://www.hep.upenn.edu/─max/multiverse.html。
休謨,《人性論》第一卷。
亞里斯多德,《論天》第一卷,ⅵ,274a。

5 演化論的尷尬問題

17 日常思想實驗引起的問題

愛因斯坦討論數學侷限的文字,摘錄自他的論文〈幾何與經驗〉(Geometry and Experience);至於他的「電梯」實驗,最早則是在〈重力問題〉(Gravitational Problems,1912,pp.1254─5)一文中提出。

23 維根斯坦的甲蟲

引自《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二則二律背反。康德在序中所寫的一段文字,對於探討思想實驗的著作特別有意義(對於眼前這種議題也許更有意義):
甲蟲辯論引自下列網頁:
http://www.bioethics.gov/200209/session4.htm
討論中引用有關愛因斯坦直覺的文字,摘錄自許利普(A.Schlipp)編纂的《愛因斯坦:哲學家暨科學家》(Albert Einstein:Philosopher─Scientist,La Salle,1949)。相對論有一項非常奇特的效果,就是不論你看懂這項理論幾次,不久之後還是會完全忘記!所以,也許不要看霍金(Stephen Hawking)的著作……試試卡德(Nigel Calder)的《愛因斯坦的宇宙》(Einstein's Universe,Penguin,1990)或葛瑞賓的《薛丁格的貓:奇幻的量子世界》(Schrödinger's Kittens and the Search for Reality:The Quantum Mysteries Solved,Phoenix,1996。)。
伽利略,《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先前已經提過,這項實驗的功勞不該完全歸給伽利略,因為許多「伽利略式」發現顯然都是他未經註明就借用別人的見解,這項實驗就是借自格魯特在一五八六年提出的論點。不過,伽利略的文字風格倒是毫無疑問。
文中提到的霍勒維茨文章是〈哲學直觀與心理學理論〉,刊登於《倫理學和圖書》第一〇八期(January 1998,pp.367─388)。後續的探討則可見於《科學與哲學的思想實驗》,這部嚴肅的著作收錄了許多與這個主題有關的文章。
探討時光旅行的著作很多,但是大多數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有趣。不過,葛瑞賓(John Gribbin)在《探尋時間的盡頭》(In Search of the Edge of Time,Penguin,1995)一書中說明時光旅行至少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同時也介紹了時光旅行的若干方式。此外,卡利里(J.S.Al─Khalili)在《踏入宇宙的一小步:黑洞、蟲孔與時光機》(Black Holes,Wormholes and Time Machines,Institute of Physics,1990。)一書中,也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介紹了時光旅行的物理理論與實際應用。

與思想實驗相關的延伸閱讀

2 身體交換機

德瓦的《拔一根頭髮,在幻想的森林中漫步》(101 Éxperiences de philosophie quotidienne,Editions Odile Jacob,2001。)。

6 柏拉圖的秘密洞穴

關於理性努力擴展其掌控範圍至經驗限制之外的傑出說法,上文僅以枯燥的公式表示之,其中也只包含其聲言的基礎。此外,這些公式也和超驗哲學的性質一樣,不受任何經驗要素的約束;但是這些公式帶來的許諾,以及所激起的期待,卻只有和經驗認知連結的時候才會實現。不過,哲學應用這些公式和進一步擴大應用理性的時候,雖然極力要擺脫經驗領域而飛向崇高觀念的殿堂,卻發現一種價值與尊嚴,只要能夠實現其中的主張,即可超越於人類其他一切知識之上——因為哲學聲稱能夠提供穩固的基礎給我們最崇高的想望,以及理性所有努力的最終目標。
當代哲學家金恩(Peter King)研究過中世紀的常識思想實驗,並且聲稱「當時『眾所皆知』大石頭一定會比小石頭先著地」,因此伽利略一定實際做過那項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見實驗7)。實際上,他還用以下這項觀念向科學家提出挑戰:「對我們來說,不論理論物理學有多麼理論,之所以算得上是物理學,都是因為長期而言能夠被實驗檢證。」這項辯論可見於《科學與哲學的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Rowman & Littlefield,1991)第四十六頁,該書編者為霍勒維茨與瑪塞(Gerald Massey),內容滿是艱澀的討論,與本章的許多議題有關。
http://www.infidels.org/library/modern/james_still/w_fiction.html
關於色諾芬尼,請參閱古特利(W.K.C.Guthrie)的《希臘哲學史》(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
假設有一隻貓咪名叫提伯斯。然後,我們把提伯斯全身除了尾巴以外的部分叫做「提伯」。接著,假設提伯斯在「t」這個時間點遭到意外,斷了尾巴(為了避免混淆,我們假設這條尾巴完全銷毀,絲毫不剩)。提伯斯在這場意外之後存活了下來,提伯也是一樣;然而,在意外之後,提伯斯與提伯這兩個原本各自不同的物體,卻佔據了一模一樣的空間。https://m.hetubook•com•com

19 船艙中的游動小魚

8 休謨失落的色調

http://www.philosophypages.com/hy/6s.htm by Garth Kemerling
伽利略的論點在《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Giornata Seconda,Florence edition of 1842,vol.1,pp.251─2)一書中提出。
引自龐加萊的論文〈空間與幾何〉(Space and Geometry)收錄於《科學與假設》(Science and Hypothesis,Dover,1952)。

26 龜人賽跑

史卓生的見解提出於《個體:描述形上學論》,伊凡斯(Gareth Evans)的回應出自〈沒有心智的事物:史卓生《個體》第二章析評〉(Things Without the Mind:A Commentary upon Chapter Two of Strawson's Individuals),收錄於《哲學主題:給史卓生的論文》(Philosophical Subjects,Essays Presented to P.F.Strawson,Carendon Press,1980,pp.76─116),編者為思特拉登(Zak Van Straaten)。維根斯坦晦澀難解的引文則出自《哲學研究》第二四三段。

25 假如沒有萬里長城

9 萊布尼茲的雙胞胎

13 馬赫那條不動的鐵鍊

引自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定義和馬赫的著作(如上)。牛頓是非常嚴謹的觀察家與數學家,對思想實驗倒不是特別熱中。舉例而言,他使用自己設計製作的儀器(當時的偉大科學家大多需要這麼做),結果以尺和羅盤繪製出一六八〇至八一年間大彗星的位置,精確度達到零點零零一七吋。儘管如此,他充滿好奇的腦子也經常突破物理學或數學的狹窄定義,進而思考這類問題:星球為何不會互相碰撞?這個世界的秩序和優美該如何解釋?(他研讀聖經後也發現,將耶穌從人類先知提升為「神」的說法,其實是篡改歷史記錄的行為。)他問道:「無限的空間難道不是感覺中樞?屬於那全智全在、無形無狀的上帝所有?」
亞里斯多德的「飛矛」理論出自《物理學》(Physics)第四卷第八章。魏德邁的實驗可見於〈理解墮胎的論證〉(Understanding the Abortion Argument)一文,發表於《哲學與公共事務》(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71)。霍勒維茨的見解可見於《哲學直觀與心理學理論》(Philosophical Intu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Theory)一文,發表於《倫理學》(Ethics,vol.108,January 1998);昆恩的論點則出自《道德與行動》(Morality and 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書中的「行動與結果:作為與聽任的原則」一章。德奈特探討「人工生命」的論文發表於《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的一九九四年創刊號。昆登的實驗收錄於《個體同一性的靈魂》(The Soul in Personal Identity,University of Berkeley,1975),編者是派瑞(John Perry)。丹希的論文〈想像案例在倫理學中扮演的和*圖*書角色〉(The Role of Imaginary Cases in Ethics)發表於《太平洋哲學季刊》(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85)。

24 色諾芬尼的比較思考法

1 愛麗絲夢遊仙洞

達爾文,《物種起源》,引自第四章。雷諾克斯(James Lennox)在《科學與哲學的思想實驗》中指出這些細微卻重要的變化。
湯普遜,〈墮胎辯護〉(A Defense of Abortion),發表於《哲學與公共事務》(vol.Ⅰ,no.1,1971,pp.47─66),她在這篇文章中提出小提琴家兩難的原始版本。菲尼斯(John Finnis)在一九七三年接續探討這個議題,寫了〈墮胎對錯:回應湯普遜〉(The Rights and Wrongs of Abortion:a Reply to Thompson)一文,發表於《哲學與公共事務》(vol.2,no.2)。此外,還有許多人也為文探討這個議題,例如渥倫的〈論墮胎的道德與法律地位〉(On the Moral and Legal Status of Abortion),發表於《一元論者》(Monist,vol.57,no.1,pp.43─61),她把這項實驗中的受害者改為志願者。
威廉斯的《自我與未來》(The Self and the Future)收錄於派瑞編纂的《個體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University of Berkeley,1975),其中也探討了這種機器的若干哲學問題。
詹姆斯.布朗的《心智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Mind,Routledge,1991)與索倫森(Roy Sorenson)條理井然的專著《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是對思想實驗進行哲學探討的兩部罕見論著。這兩部著作都廣泛探討科學議題,對於思想實驗的其他應用範圍則興趣缺缺。

如何進行思想實驗


22 臥病在床的小提琴家

此外,維根斯坦的那段話引自《藍褐書》(Blue and Brown Books,Blackwell,1958,pp.61─2)。

15 明亮無比的夜空

11 康德令人頭痛的思想實驗

物理學家將這個問題稱為「砲彈問題」,阿拉斯加地球物理研究院的戈德尼(Larry Gedney)寫過一篇文章,以艱澀的專業角度徹底探討這項議題。這篇文章可在網路上看到,網址為:www.gi.alaska.edu。另外一個奇特的現象是,穿越地球中心來回一趟的時間,和環繞地球一圈的時間一樣。

7 比薩斜塔上落下的兩顆球


先前讀康德讀得頭昏腦脹的人,也許會樂於知道目前《純粹理性批判》有一部較為易讀的英文譯本,譯者為喬治.羅斯(George MacDonald Ross),可在下列網址找到:http://www.philosophy.leeds.ac.uk/GMR/hmp/modules/kant0203/k0203frame.html

引言的延伸閱讀

16 複製人與我

這隻甲蟲活在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第二九三段中。其他延伸閱讀請參閱前面的「如何進行思想實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