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整理那飛蚊一般的觀念
寂寞的不朽
這是儒家的看法吧?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爲三不朽,看輕今世得失,看重後世評價,追求高深的學問、顯要的職位、充分的權力,也只是爲立言、立功、立德找先決條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從容就義了。楊繼盛一句「丹心照千古」,坦然走上刑場,于謙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也就「粉身碎骨都不顧」了。可以說,這是儒家的宗教精神,以「三不朽」爲救贖。
文章有起承轉合,這話沒騙人。歐陽修寫到此外,筆鋒一轉,他說石曼卿的相貌「軒昂磊落,突兀和圖書崢嶸」,埋葬於地下之後,並未長出千尺松柏,九莖靈芝,只有荒草、荆棘、燐火、野獸,再過若干年,恐怕和一片荒塚爲伍,成了狐狸和黃鼠狼的洞窟。他說多少古代聖賢的墳墓,到了今天,大都成了這個樣子,誰又能擔保你例外呢?這一段話道出儒家思想的侷限。大自然無情而公平,聖賢才智平庸愚劣同等對待,後世名虛浮短暫,黃土一堆幾人見,青史幾行幾人讀,于謙、楊繼盛、還有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列舉的典型,今日幾人知,即使知道了又有幾人崇敬仿效。https://www.hetubook•com.com三峽水壩完工,多少名人的墳墓遺跡永遠沉沒湖底,幾個人痛惜。儒家講做人的道理舉世無雙,可是最後把救贖放在人間,想在人事的框架中建構救贖,無法得到終極救贖,這是「圓滿而不究竟」。
如果人是由肉體和精神合成,靈魂就是肉體死亡後的精神那一部分。依基督教神學,人由「身、魂、靈」三者合成,一位基督徒會用「一體身魂靈」對「三光日月星」,靈和魂是兩個觀念,人人俱備。歐陽修所說的「死而爲靈」,顯然另有意義,生而爲英者始能和-圖-書死而爲靈,「靈」有條件。范仲淹在哀悼的文字中也說石曼卿「希世之人,死爲神明」,兩人所見略同。
歐陽修最後說:他在理智上明白這是盛衰之理,但是在感情上很難接受。這叫「看得破,放不下。」歐陽修說他不能學太上之忘情,忘情並非無情,它是有情,但是忘了,情是某一階段的享受,你最後不受它的傷害,「太上忘情」認爲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佛家也說,世間相本來就沒有,最後也沒有,所以它就是「沒有」,不必掛懷。但是世人不能忘記中間那一段「曾有」。本來沒有,我們不記得,www.hetubook.com.com將來沒有,我們沒經過,那一段「曾有」可是刻骨銘心,忘不了、忘不了。歐陽修做不到,我們又有幾人能夠?
書上說石曼卿多麼出名,「我輩」許多人是讀了歐陽修〈祭石曼卿文〉才知道這麼一個人。歐陽修的祭文開頭就說石曼卿「生而爲英,死而爲靈」。字典上說,智過萬人爲英,又說,靈者,神也。可以說是高度讚美。
下面歐陽修接著說,人有「暫聚之形」,形體終要「歸於無物」,這話好像受佛家影響。他又說,人另有一部分「不與萬物共盡」,那是「後世之名」,他說的死而爲靈,乃是身後令https://m.hetubook.com.com名爲人稱道,「死而爲靈」,靈在世間。這個人是一個非凡的人,他把生而爲英和死而爲靈並舉,這個「靈」就與宗教無關了。
石曼卿懷才不遇,四十八歲英年早逝,這是天地的缺憾,人民大眾以自己的方式作出補救。據說石曼卿作了花神,在虛無縹緲的仙鄉,有一個開滿了木芙蓉的城,石曼卿是一城之主,元曲〈牡丹亭〉裡提到這個地方,有人自稱在那裡遇見他。木芙蓉很美麗,四川、湖南一帶較多,湖南因此稱爲芙蓉國,成都因此稱爲芙蓉城,木芙蓉現在是成都市的市花。石曼卿看遍世相的醜陋,到頭來卻是滿眼美不勝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