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桃花流水沓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

作者:王鼎鈞
桃花流水沓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輯三 雪夜寫專欄,血液不結冰 從飲食到文學

輯三 雪夜寫專欄,血液不結冰

從飲食到文學

鄭麗園女士的新書《紐約不可不吃》裡面介紹了紐約市七十家好吃的館子,有位朋友買了這本書,他說他要每星期去吃一家,他要花七十個星期吃遍,他說那時候他會很有成就感。還有一位朋友買了這本書,他說他要約幾個朋友一塊兒去吃,吃了這家吃那家,輪流作東,一路吃下來,他說新朋友變老朋友,普通朋友變好朋友,搖頭的朋友變成點頭的朋友,吵嘴的朋友變親嘴的朋友,有朋一同來吃,不亦樂乎!
這些年看到很多新名詞,例如飲食文化,飲食書寫,飲食文學。飲食本來就是文化的一個項目,爲甚麼要單獨和-圖-書提出來專門設一個名詞呢,因爲飲食豐富了,精緻了,提高了,而且普及了,成了文化的一個新現象,有現象就有紀錄,就是飲食書寫,有書寫就有高一級的表達,就是飲食文學。
臺灣的飲食文學,早期要推梁實秋、夏元瑜、唐魯孫,那時還沒有「飲食文學」一詞。後來有林文月、張曼娟、韓良露、蔡珠兒,二〇〇五年臺灣出現飲食文學雜誌,近年來又有鄭麗園。作家找到新題材,開拓新領域。
人生在世只要能做一樣好吃的東西就可以不朽。麻婆豆腐,成都一位麻臉的女老闆發明的,宋和_圖_書嫂魚羹,黃河邊上小吃店裡一位宋太太發明的,兩個人都不朽了。丁宮保不朽,恐怕要靠宮保雞丁。臺灣去中國化,反對讀赤壁賦,照樣吃東坡肉,反對寫毛筆字,照樣吃伊府麵。國民黨治理臺灣,所有的功過都會成爲過去,只有一樣,各省的好廚子都在臺灣集中了,大大提升了臺灣的烹飪技術,各省的好菜都集中了,大大滿足了臺灣人的口福,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永遠享用,這一項成就永遠不會磨滅。從前中國人吃飯叫「餬口」,聽起來心酸酸,「民以食爲天」,也把飲食說得太難了。現在時代進步和圖書,無論這個世界有多少缺點,大方向總是向前的,精緻文化以前是少數人的特權,現在大眾化了,吃飯的時候旁邊有個樂隊演奏,以前只有國王貴族辦得到,現在只要你願意,有甚麼不可以?我們的餐桌上不管用甚麼樣的盤子,牛排總是好的,烹調技術也許差一點,牛肉總是好的。
先賢又說,你與其送他一條魚,不如告訴他怎樣釣魚。也許我們可以補充,他有了魚以後,你還得告訴他烹調的方法,他有了方法以後,你還得告訴他更好的方法。如果他學不會,你就做給他吃。
到了今天,有些格言也許可以改變一下,今天不和圖書是民以食爲天,今天民以食爲美,民以食爲樂。今天吃飯不再是餬口,要爽口,要悅口。華北民間流行一個說法:「讀了三國會做官,讀了紅樓會吃穿」,讀紅樓夢太麻煩,不如讀飲食文學。
鄭麗園女士寫飲食文學有她的優勢。她是大使夫人,大使是做甚麼的?大使是辦外交的,夫人協助大使辦外交,外交官的工作,文言文叫「折衝樽俎」,樽是喝酒,俎是吃菜,辦外交離不開飲食,外交官、尤其是他的夫人,一定要懂得飲食,懂本國的飲食,懂各國的飲食,懂精緻的飲食。「飲食」是正業,「文學」是副產品。
飲食文學的作家和_圖_書願意和大家分享飲食經驗。一個好心的作家,他替讀者活著,他替大眾活著,我們前生也許是個美食家,我們忘了,我們來世也許是美食家,時間還沒有到,好心的作家現在就讓我們做美食家,就讓我們做企業家,做野心家,做慈善家,做政治家,我們只要讀書,不需要輪迴。中國人說民以食爲天,飲食太重要了。端午節不靠屈原靠粽子,中秋節不靠嫦娥靠月餅,七月七不靠牛郎織女靠情人大餐,感恩節不靠聖經靠火雞。中國有個寒食節很有意義,可是誰過寒食節?沒有甚麼好吃的嘛!人民大眾就像小孩子,要想受歡迎,你得帶著冰糖葫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