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我要……?
不連續的一生
——結婚女人的心路歷程
我們若問一個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人生有什麼抱負、將來有什麼計劃等問題,男大學生對未來通常有較明確的目標和計劃,而女大學生則顯得較模糊,甚至未考慮及此,其中一個潛在的因素是女大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感受到即將來臨的婚姻是她們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她們沒有辦法「想得太多」。一個男大學生則不然,他所追求的理想、所欲實現的計劃可以輕易地越過婚姻的藩籬,而繼續前進;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是統一的、持續的、完整的。而通常只有在下定決心抱獨身主義的女大學生身上,我們才能看到這種持續性和完整性。
這雖然表示,男女兩性在情感表現上的「性別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有趨於一致的跡象,但在婚姻之內,這種「趨於一致」是「妻子向丈夫靠攏」。在整個社會上,是「女人向男人靠攏」(女人越老,就越像男人)。
症狀 | 已婚婦女 | 單身婦女 |
---|---|---|
精神崩潰 | 1.16 | -2.02 |
覺得瀕於精神崩潰 | -0.12 | 0.81 |
神經質 | 1.74 | -2.29 |
遲滯 | 2.35 | -3.15 |
失眠 | 1.27 | -2.00 |
手發顫 | 0.74 | -1.25 |
惡夢 | 0.68 | -1.18 |
手心出汗 | 1.28 | -2.55 |
昏倒 | 0.82 | -2.69 |
頭痛 | 0.84 | -0.87 |
暈眩 | 1.41 | -1.85 |
心悸 | 1.38 | -1.56 |
多數準備走上結婚生子這條路的女性,多半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準備接受她們生活的「不連續性」。
「家庭主婦」是一種「沒有出路」的職業,它沒有升遷的機會、沒有知性上的滿足,個人的潛能無法發揮、自我的成長停滯不前、自我評價也跟著萎縮。
「由他人」使得女人表面上看起來連貫的一生在實質上被切割成「不連續的片段」。即使在今天,一個女人若選擇結婚生子這條路,她要維持其生活的「連續性」也是相當困難的。
有一句話說:「夫妻會越來越像」,但這句話的真正含意是「妻子會越來越像她的丈夫」。
因結婚而「改行」的女人
不連續對女性心理健康的傷害
女權運動的興起,注意到女性生活之不連續性者不乏其人,「讓女性持續成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婚姻就像女性「人生障礙賽」中的和_圖_書一個「高欄」,能輕鬆地一躍而過,維持原來的「方向」與「速度」的女性畢竟不多,要改善情況,除了一方面要求社會放低這個「柵欄」的高度外,女性自身在起跑後,如何堅定「自我期許」,明晰「自我成長」的概念,也是很重要的。
明晰「自我成長」的概念
症狀 | 已婚婦女 | 單身婦女 |
---|---|---|
精神崩潰 | -0.86 | 0.57 |
覺得瀕於精神崩潰 | -4.48 | -0.18 |
神經質 | -3.04 | 1.05 |
遲滯 | -6.34 | 1.00 |
失眠 | -1.68 | 0.60 |
手發顫 | -0.76 | -0.54 |
惡夢 | -2.35 | 0.00 |
手心出汗 | -1.18 | 0.38 |
昏倒 | 0.09 | 0.26 |
頭痛 | -1.63 | 0.97 |
暈眩 | -2.97 | -0.10 |
心悸 | -3.43 | 0.46 |
婚姻代表「結合」,亦代表「分離」
Cheraskin 及 Ringdorf 對男女「情感狀態」(emotional state)的研究顯示,已婚的年輕婦女在情感表現上較像其他的年輕婦女,而較不像她們的丈夫;相反的,年紀大的已婚婦女則較像她們的丈夫,而較不像其他不相干的婦女。在丈夫方面,年輕的丈夫在情感表現方面,既不像他妻子也不像其他女人;而年紀大的丈夫則雖像他的妻子,亦像其他不相干的女人(此二者相對於年輕的丈夫而言)。
妻子會越來越像她的丈夫
我國古書上說:「婦人有三從之義,而無專用之道,故未嫁之時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在傳統社會裡,一個女人幾乎都是依附男人而存在的。有一首詩也說:「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女人的一生很少是自己做得了主的。
G. Knupfer 曾舉一個例子,一個婚前在旅行社工作的婦女,五十五歲時想出國旅行卻必須去請教朋友如何申請護照。二十歲的她和五十五歲的她簡直「判若兩人」這種「判若兩人」正是「不連續生活」的特徵。
在職業方面,女性在結婚後,為了配合丈夫或基於家庭的需要而「改行」的,也遠比丈夫多。譬如一個聲樂家在嫁給醫生後,變成了診所裡的「護士」,一個女新聞記者結婚後,需換一份能在每天下午五時下班的工作和*圖*書。而最常見的是,不管妳婚前的職業是什麼,最後都萬流歸宗,變成了「家庭主婦」特別是在有了孩子以後更為明顯。
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人格問題 | 已婚婦女 | 單身婦女 |
---|---|---|
憂鬱 | 54 | 35 |
嚴重的精神官能症狀 | 11 | 4 |
恐懼傾向 | 55 | 44 |
被動 | 74 | 57 |
反社會傾向 | 14 | 13 |
缺乏嚴肅的道德觀 | 69 | 53 |
有人說,婚姻使得女人由「女性」變成「中性」(neuter being),這句話雖然言過其實,但亦非全無道理。在東歐地區,新娘在結婚中的一個重要儀式是「將秀髮剪短」——使她不再對其他男人具有吸引力。美國的教育家 H. S. Canby 曾說:「只有未婚的少女被允許完全女性化,當她們一結了婚,就要多少壓抑她們的特徵;到成為母親之後,則更進一步中性化。」
即使是夫妻兩人共組小家庭,妻子也必須做較大的調整,以順應丈夫的習性、需求或觀點。Burgess 及 Wallin 會調https://m.hetubook.com.com查結婚三到五年的夫妻,看誰對婚姻做了較大的調整,結果是妻子以壓倒性的多數說她們做了較大的調整,丈夫在結婚後通常仍維持他們舊有的生活方式,沒有想及要改變自己以符合妻子的希望。多數的丈夫也承認,是他們的妻子做了較多的調整。Burgess 及 Wallin 也發現,「妻子經常是沒有怨言地順應丈夫的要求,有些妻子雖會為此爭辯,但一般而言都是失敗的。」
多數的調查顯示,婚姻中的女人比婚姻中的男人較不快樂,其中一個基本因素是生活方式、職業、價值觀念……等的「不連續性」,對妻子人格及自我所帶來的傷害。表一是三十歲以上已婚及單身婦女某些人格問題的比較,表二是已婚婦女與單身婦女心理症狀的比較,表三是家庭主婦與職業婦女(已婚)心理症狀的比較,從這三個表我們可以看出,婚姻對女性心理健康傷害的一面(當然,單身婦女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涉及其他因素,故此處只說「一面」)。
在傳統及現代社會裡,結婚對女人而言都有比男人多一層的含意,它一方面代表「結合」,另一方面又代表「分離」。新娘要告別的不僅是娘家的親人,同時還包括娘家的生活規範、價值觀、人生觀……等,因為婆家自有婆家的生活規範、價值觀和人生觀。當「娘家模式」和「婆家模式」起衝突時,新娘通常需要「放棄」她在娘家二、三十年習得的規矩,小至掃地的方式,大至對神明的看法等,而重新學習、適應另一套可能相當不同的習慣、觀念。我國古代休妻的七個條件(七出)中,第一個條件就是「不順父母」,讓丈夫的父母「看不順眼」也屬「不順父母」「看不順眼」的事雖很多,其中有些是由經驗習得的固定的行為模式,也就是一個人「人格」的核心。但為了婚姻,女人有時必須壓抑放棄或修正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