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心靈與宗教信仰

作者:王鼎鈞
心靈與宗教信仰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原序 上帝的手套?

原序 上帝的手套?

〈宗教信仰與文學創作〉一篇也值得鄭重推薦。古人「師造化、法自然」人人照說,卻極難解釋清楚。這篇文章一面把師造化、法自然提高到宗教的層次,一面又把它落實到創作技巧,在至高與極低之間,藝術家貫通天地。這篇文章既解決文藝創作問題,又解決宗教信仰問題,讀者可以各取所需,也可以魚熊兼取。眼界寬大高遠,卻全用極具體的語言,成果碩美可喜。這篇文章雖長,其中許多段落都可以單獨發展成宏文巨製,整篇文章則可能充實延伸成一部大書,足見作者的深厚修養。
作者不但有自己的語言,對聖經經文也往往有自己的解釋。這又可以分兩部分,現在先說其一書中最精采的一篇,我看是〈惟愛為大〉,對愛的解釋推陳出新而又貼近原旨。「愛仇敵」難倒許多人,被目為「三字難題」,使許多人對教會裹足不前,本書從平易近人的角度,說明愛仇敵乃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人既悟且驚。作者指出信望愛三者的連鎖關係,「若是有信而無愛,那人必定殘忍;若是有望而無愛,那人必定自私。」說理採證,都從我們親歷親見中來,切切實實,使人頓生同感共鳴。
文字布道有它的優勢。論空間,文字傳播得遠,論時間,文字傳播得久。但是使用文字者要善用文字和-圖-書,也就是要文章寫得好,否則「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文藝作家能為主所用,固然是我們的祈求,傳道人接近文學,掌握寫作技巧,也是一項本分。
還有,作家筆下,創作求新,鑄新詞,釀新意,汲汲以求。學者說,人是一面使用語言一面思想的,語言,思想,本為一體。既如此,分歧的語言不能有統一的信心,遊戲的語言不能產生虔敬的信心,褻慢的語言不能產生純潔的信心。既為牧師,這些地方我一向堅持。
雖然如此,長篇談論,尤其談論的是宗教信仰,必須避免沉悶。因此作者敘事說理,注意抑揚頓挫,起承轉合,時時有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妙趣。作者在教堂講話,總是使會眾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和筆下的文字異曲同工 。作者曾經告訴我,他在廣播和電視方面的工作經驗,使他能發揮文字的吸引力。這樣一枝筆來闡揚聖經的話語,我承認可遇難求。
〈天心人意六十年〉也是一篇重要的文章,不僅對我一個人有重大意義。在這裏,作者以近乎自傳的風格,述說他從小離開了家,也離開了信仰最初的寄託,長途流浪,幾乎橫貫了中國,他為各教派的分歧牴觸而生失落,但最後終於風定人靜。這是一部心靈流浪記,相對於本揚的《天路https://m•hetubook.com•com歷程》,可以名之為心路歷程。本揚的天路,其實是心路,本書作者的心路,其實也是天路。換個層次,心路、天路,又何嘗不是世路?這篇文章對認真生活的人,不管他是否信主,都有意義。
不過本書畢竟是一本文學作品。通常文學作品把上帝當做一項素材,傳道人本不以為然,加上作家創新急切,任何傳統形象可以歪曲重塑,文學與傳道人的願望,漸行漸遠。在這樣的文學浪潮中,王鼎鈞先生的基本態度,仍是以基督徒的本分,盡心盡性,懷著救人濟世的志願,設法在教會外和教會內修橋補路,他的迫切熱烈,在〈高,更高〉和〈解釋與解決〉兩篇文章中流露得動人。只因他是作家,必須兼顧專業風尙,也就是說,他造橋必須用自己的材料,我認為他已力求兩者的平衡。他常常表示:我不是傳道人,不能跟傳道人說一模一樣的話。誠然。如今這本書出版了,看修辭,他固然沒說「跟傳道人一模一樣」的話,論内容主旨,卻也極少「跟傳道人不一樣」的話。這樣已經是一個收穫。
文字布道的佳境,是出版市場能銷、圖書館肯藏的書,文學家認可、宗教家認同的書,信主的人和未信的人能共同討論的書。這樣的文章,一年要有好幾本新書m.hetubook•com.com才好,如果不能,但求有一本,如果不能,一年但求有一篇,大家一齊寫,一齊找,一齊把它高舉起來,宣揚出去。
作為神的僕人,我也同時是一名「文學人口」,我寫作,大半為了用文字布道,並不追求文學的成就和名聲。百年前來華布道的先驅者,主要倚賴面對面口傳,那時媒體少,出書難,文盲也多。條件那樣簡陋,福音還是傳開了,後世無數的受惠者,我是其一。現在傳播事業發達到這般景況,是先驅者夢想不到的,我們得天者如此之厚,總要竭一己之所能,為神作最好的管家。這些年我以文載道,對寫作方法銳意求進,向陳楚年、王鼎鈞兩位先生請教,他們在文學裏都是我的良師益友。
俞敬群
本書作者對宗教奧義富有探索的精神。這是對信仰的開發,開發出來的東西有不少精品,閱讀這本書的自會慎思明辨,取其所當取。作者對我表示,他無意也不能寫靈修,他寫「雜念」,小說散文都由雜念構成。有些作家透過雜念表現某種純潔清明,其作為類似蒸餾。作者說過,「音樂是上帝的手指,美術是上帝的手巾,文學是上帝的手套。」手套總是要接觸塵垢的。這般見解,對神職人員很有參考價值。
以上https://m.hetubook.com.com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要說的是,作者在好幾個地方吸收了佛教的教義,用作聖經經文的裝飾品或潤滑劑。我是牧師,以我在浸信會神學院所受的教育,以我在神前長期事奉和靈修的心得,聖經本身可以自足,無須援引其他宗教援助。解經畢竟不是調雞尾酒,信仰也不是做拼盤,上帝創造天地萬物何嘗找過助手?
我和主內弟兄資深作家王鼎鈞先生相識,是在一九九四年的夏天,我擔任紐約市曼哈頓華人浸信會的主任牧師,經常四出布道,偶爾有小詩和散文發表,所以僑報副刊主編陳楚年先生介紹我們見面。王鼎鈞弟兄十四歲歸主受洗,多年來對教會疏遠,但信心仍在。由於我倆一遇,他恢復了對教會的熱情和關懷,這一變化,我願意用「奇蹟」來形容。不久,他寫長文〈天心人意六十年〉記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其中包括我所說的「奇蹟」,這篇文章發表後,使許多弟兄姊妹得到造就。
作者說他「用教外人的語言談教内的事物」,換言之,他是文學作家,有自己的語言,原則上不用傳道人的語言。作者曾經在一篇文章裏說,傳道人經過嚴格的養成訓練,有共同的語風、句型、專門術語,現在把同樣內容換一種說法,既可以使長久聽道的人有新鮮的感覺,又可使初次聽講的人容易接受。
https://www.hetubook.com.com那時起,王鼎鈞先生進入他的另一個「宗教期」。他經常在文章中談論他的信仰見解,也一再應邀到各教會去、讓大家分享他的見證,然後把見證寫成文章,一時蔚為他此一時期文學生涯的特色。現在這些文章,包括那篇〈天心人意六十年〉在內,一併結集出書。由於前述的原因,委我寫一篇序文,我不能推辭。
在禮拜堂裏,本書作者引用過一個小故事。有人問牧師:可不可以一面禱告一面抽菸?牧師堅決反對;那麼我能不能一面抽菸一面禱告?牧師說這倒可以。兩者的區別何在?他的解釋很有意思,禱告的時候不可抽菸,等於說已經潔淨了,不可再汚染;抽菸時可以禱告,意味著人在罪中乞求救贖。前者禁止,後者許可,寓意深長。他把自己比成「在抽菸中禱告」的人,文學就是他的香菸。
就文論文,作者的散文自進入晚期以來,確可用爐火純青來形容。「純青」指火的顏色,煉劍的爐火本是猛烈的大火,赤紅鮮明,最後熱度高到頂點,顏色反而淡到無形。這一集所收的文章形式自然,若不經意,但厚積薄發,內蘊豐沛,越是有智慧的句子越近似家常話,完全不需要修辭上的雕琢裝飾來彰顯文采。這等散文確實可以做我的教科書。
這番話我大體同意,但是在實踐上必須拿捏分寸、恰到好處,否則以辭害意是可能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