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會行為
觀察與他人相處時的表現
讓別人參與就會有風險,必須分享與整合不同的意見,有時要為自己的想法辯護,甚至做出妥協。患童對別人想玩的遊戲不感興趣,也不想對別人解釋自己在做甚麼。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顯得自得其樂,對於別人善意的加入,反倒可能生氣,甚至做出粗魯與攻擊的行為。有時,他們就是想要自己一個人玩。
學校午餐時間,他們可能會找一個僻靜的角落,獨自用餐;時而自言自語,時而獨自在圖書館查閱跟他們特別癖好有關的資料。你如果問他為何不和別的孩子說話?可能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和*圖*書「不用,沒必要。」對他們而言,跟大人互動更有趣,因為大人知道的比較多,也比較會調整彼此互動的方式,補足了患童在社交技巧方面的不足。
亞斯伯格醫師在其發表的原始文獻中,曾經描述患童不願加入別人的遊戲,或是在被迫加入時,有多麼的驚恐(Asperger 1991)。這些年幼的患童似乎沒有加入同儕團體的動機,也不在乎是不是與周遭的人「同調」,好像自己獨處就已足夠。沃爾夫(Sula Wolff 1995)曾摘錄一段患童的話https://m.hetubook.com•com:
患童對團體沒有歸屬感、不隨眾,他們不理會班級或團體的流行,只關心自己的喜好。他們對競爭性的運動或團隊遊戲通常不感興趣,在參加球賽時,患童可能在擊球及接球的表現不遜旁人,但是當所有人都為一位隊友加油、興奮嘶喊時,他卻呆若木雞,好像正在為飛過的蝴蝶而分心。他對球隊的輸贏沒有興趣。一位亞斯伯格症的青少年患者說,他不懂團隊的勝利有甚麼好開心的,有人贏就有人輸,他想不通對方那一隊的失敗,怎麼會變成自己的高興和滿足hetubook.com.com。
他們對於同儕團體的壓力也沒有感覺,不在乎流行的穿著打扮或玩具,絕少被邀請參加同儕的派對,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年紀小的孩子對於被孤立不見得介意,他們滿足於獨處,或是兄弟姐妹的陪伴。年紀稍長的孩子會自覺到這種孤立,想和其他同年齡的人有更多社會互動,卻因為僵硬和不成熟的社交技巧,經常被排拒。身為父母的看在眼裡,當然會覺得心疼。
患童並非全然自私,只是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部分患童會在同儕一起玩時採旁觀的態度,或是寧可和較年長或較年幼的hetubook.com.com孩子一起玩。和別人一起玩時,患童可能傾向於強迫別人或是操縱全局。只要別人按照他們的規定,他們的人際互動狀況就勉強可以持續下去。有時他們會逃避社會互動,原因不只是缺乏社交技巧,也因為患童不能掌控全局。唐娜・威廉斯(Donna Williams 1992)曾經這樣描述她的童年:
我就是沒辦法交朋友……我喜歡自己一個人,
……我可以自己玩,我不需要別人。(p.7)
看著我蒐集的錢幣……我家裡有一隻小倉鼠做伴,那就夠了。https://m•hetubook.com.com
小愷住在我家附近,她可能是當地同年齡最受歡迎的女孩。她會要她的朋友們列隊,然後開始數:「你是我第一號最好的朋友,你是第二號……」我是第二十二號,另一個很文靜的南斯拉夫小女生敬陪末座。我可愛又甜美,有時也會娛樂別人,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和別的小朋友玩。不過我會自創一些小遊戲或出去探險,有時也會讓別的孩子加入,但是他們一定得聽我的。(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