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在荒野,革命也可以溫柔
秋天裡的閱讀
——豐收繁榮之後的崩壞?
先不管其他自然資源,單以石化燃料來說,大家都低估了石油對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性,它除了提供人類絕大部份的動力來源之外,我們這個物質世界,也全依賴石化產品(藥品、農藥、肥料……我們所用的、所穿、所觸碰到的世界,幾乎全是石化產品堆疊出來的)。然而石油就在我們這個世代、三十年到四十年左右會完全用完——這個看法已經是所有專家學者與政府部門所同意的。即便可以找到新的能源,我們也得面對新的挑戰——任何新科技的發展、進入我們的生活、成為廣泛性的產品……往往需要幾十年。
是的,正如老子所云:「福兮禍所倚。」如醫學上的迴光返照現象,往往在物質文明及奢侈消費達到極致之時,便是崩潰的前夕。
記得《天下雜誌》的發行人殷允芃曾說過一段話:「當一個有良心的記者是非常痛苦的,面對太多的不公不義,記者必須承受比別人更多的心理壓力與折磨。」
《大崩壞》讀後……人類社會將面臨大崩壞?
我們也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嘗試新的生活模式。
人類往往無法記取歷史教訓,面對卡珊德拉般的警告,反而會譏笑是否危言聳聽,畢竟大賣場裡堆滿了便宜的貨品,草地還是綠油油的,一轉開水龍頭就有潔淨的水流出;不管從人類平均壽命、健康和財富所有指標來看,我們這個世代是人類有史以來狀況最好的階段了,說什麼人類社會即將崩壞,豈不是杞人憂天?和*圖*書
而能源轉換,所需要的成本與時間就更久了,因為改變的不只是能源本身,還必須包括設備及所有相關的科技。單單想到,若是十年後,汽油稀有到一般人沒辦法拿來開車時,全世界數以十億計的車子該怎麼辦?所有以石化產品設計的鍋爐發電機組或運輸系統,也一夕之間成為廢物……但是新的產品要生產,並且流通到世界所有地方,又是多麼浩大的工程?(屆時我們有「動力」與「能力」來生產與流通新的產品嗎?)
不過,一直到現在,我對於未來,正如同作者般,懷抱著審慎的樂觀。雖然目前人類社會問題的確已經非常嚴重,但是如果我們決心行動,危機是可以化解的。
卡珊德拉的痛苦
作者最後仍然以謹慎的樂觀懷抱希望來看待未來——只要人類社會能面對這個問題和*圖*書,並且下定決心去解決這些問題。樂觀的原因,是因為作者認為「既然環境問題是我們造成的,我們就能夠改變,並且方法都已經有了」。
這本書的作者以大量的歷史文獻、考古證據,以及現今世界各國的環境現況為根據,像是說事般,以持平的態度,來解讀故事背後的意義,並且思考我們每個人能做什麼,如何為人類這個生命共同體的生存而努力。
根據作者自己下的定義是:「指的是某一地區,歷經一段時間,人口遽減,或者政治、經濟或社會突然由榮轉枯。這種崩壞現象在幾種衰亡形式中算是最極端的,在一個社會崩壞之前,衰退程度的評估見仁見智。就一個社會而言,較為和緩的變化,包括:財富的略有增減、政治或經濟或社會的小規模重組、遭到近鄰征服、一個社會因鄰近社會的崛起而衰退(但社會本身的人口總數、整個地區的複雜度並沒有變化),或者改朝換代,由新的統治者當政。」
面對經濟全球化,這種以全地球為單一市場,在高度競爭且挾帶科技與管理能力之下,整個世界對自然資源的耗損,已像一列失控的火車般,很難停下來,甚至只能眼睜睜看著火車失速而撞毀……
是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不只是一年四季中最令人感懷的日子,也是大自然中色彩最繽紛的季節。正像人類社會發展到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現代,正是物質文明的顛峰,人類以高度的科技及強大的企管經營與運輸能力,「充分利用」(過度消耗或掠奪未來的代名詞)全世界自然資源,達到幾乎無可匹敵的時代。
因此,生態環境的災難,往往有「犯錯的人已離開,苦果卻由後人承受」的特性。這也就是我們常和_圖_書常強調的,環境問題是共業問題,我們不可能潔身自愛、自掃門前雪,因為我們都生長在同一個地球,我們無法自外於天地之間,因此,別人破壞環境、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對我們也會間接造成損害。
多年來,崇尚物質的享樂主義者,往往把環保團體的呼籲當作「生態恐怖主義」的「末日預言」取笑,認為只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狼來了!」般恐嚇!
進市圖總館演講之前,我在大安森林公園散步著,好奇在這麼浪漫的秋天假日午後,有誰會來聽這相當沉重的內容呢?為什麼大家要不約而同的在這豐收的秋天,來談人類文明崩毀的可能呢?
在演講最後,我通常會提醒大家,只有發揮以選民的立場以及消費者的力量,告訴政治人物,告訴那些只管賺錢的大企業:我們關心環境,我們關心五年、十年後的未來。除了我們自己做之外,還要跟周邊朋友講,去影響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每個人。政治人物只有在大部份民眾願意付出行動時,才有勇氣改變。
《大崩壞》的譯者廖月娟在導讀中,引用了卡珊德拉的故事。卡珊德拉是特洛伊戰爭時代的女巫,命運讓卡珊德拉有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但是天神卻又詛咒她,將沒有人會相信她的預言。
有些朋友即使面對環境與資源消耗歷歷在目的數據與證據,雖然半信半疑,還是懷抱著「科技樂觀主義」;同時,也以我們這幾個世代的經驗,充滿信心的認為「人類如果耗盡了一種資源,總是可以找到其他替代資源,滿足同樣的需求」。
什麼是「大崩壞」?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的作者賈德.戴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除了身為頂尖的科學家之外,又致力於大m•hetubook.com•com眾科學教育的推廣,也是全世界唯一榮獲多次科普書獎項及各種文學獎項的作家,他的文筆生動,資料詳盡完整又嚴謹,讀他的書可以說是心靈饗宴,更是精神上的震憾。
《大崩壞》的作者戴蒙就是在提醒讀者,翻開科技史來看,重大的能源轉變——如照明從蠟燭、油燈到電燈,燃料從木頭、煤炭到石油,往往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且令人沮喪的是,個人的照明與燃料的轉變,還算是最單純的事情就得花費那麼漫長的時間,何況現代的人口數量之龐大以及高度都市化的結構,一旦失去動力來源,後果真是不堪想像!
十月中旬的星期天,應臺北市立圖書館舉辦的「四季閱讀」之邀,導讀秋天的選書《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很巧的,接連著十、十一、十二這三個月,桃園縣的城市閱讀活動「一書一桃園」,居然也選中這本厚厚的鉅著,也要我去導讀。
同時,我們也相信「水能戴舟,亦能覆舟」,現今世界的危機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導因於經濟全球化;但是相反的,我們的希望也將來自於現代世界因全球化產生的相互連結,可以從遠方的人們及古人的錯誤學到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而且我們也知道,即便是一個人的棉薄之力,也有機會扭轉乾坤,作出貢獻。
不過,作者也承認,關鍵在於「人類決定作怎麼樣的選擇」?是否能有勇氣從長遠著眼,在問題還沒有造成危機時,就先作出大膽、勇敢的決定,這種決策和只看短期,反應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
和*圖*書的救火心態)的決策考量不同。很可惜的,在民主選舉必須討好選民的政治體制裡,我們選出的政治人物所做的決策往往是短期考量,往往只能事到臨頭再想辦法。
《大崩壞》的作者賈德.戴蒙以頂尖科學家的研究精神及卓越的文筆,帶領我們穿梭古今,佐以科學證據,將古往今來的人類社會在我們眼前重現,讓我們瞭解為何曾經盛極一時,燦爛輝煌的文明卻轟然崩塌。
大崩壞這個名詞我們不常用,通常我們會以「大崩潰」來形容原本似乎很好的狀態,在非常短的時間卻完全瓦解、一敗塗地或一發不可收拾。
但是,這樣的豐盛與繁榮,會不會是「迴光反照」?歷史告訴我們,幾乎所有文明的崩毀,都是在社會昌盛繁榮到頂點之後直轉急下,走向衰亡。
只要我們作正確的選擇,勇於從長遠的角度來著眼,而不是短期、救火式的決策。
而一般的社會大眾也習於線性思考,認為「前天如此,昨天如此,今天也是如此,因此明天想必也會如此」,卻不瞭解真實世界不是簡單的線性發展,而是以「混沌理論」的「複雜」系統在運行,而且生態體系大都有一定程度的涵容量、承載量,因此會延緩災難發生的時機。所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重點不在那一根稻草,而是之前已累積的重量。
當我閱讀著這一本書時,浮在腦中的往往是現今的時代,彷彿如卡珊德拉般似乎能預知末日的情景。
以目前的世界來看,若在過去「部落經濟」時代,或許還有點緩衝餘地;但是面對經濟全球化,這種以全地球為單一市場,在高度競爭且挾帶科技與管理能力之下,整個世界對自然資源的耗損,已像一列失控的火車般,很難停下來,甚至只能眼睜睜看著火車失速而撞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