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們是以靈魂相互連結
江戶人慣用的「要是我死了,可就抱歉了」
下雨天為了避免碰撞或淋濕他人而「將傘傾向道路外側」、走路時「側肩靠路邊」、在人多擁擠的宴席中「移身讓出空位」、與人擦身而過時「點頭以眼神致意」,在公共場所的行為禮儀中,滿是彼此互助的精神。
問候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於此。大家都是在老天爺底下共同生活的同伴。融入當地、相互問候,一直是日本最重視的歷史習慣,同時也是一種文化。
歷史並非時代的掌權者一手創造,而是由該國國民連綿不斷編織而成的。所以了解歷史,可藉此了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生活,並為後代子孫留下了什麼。
而日本從古至今都沿襲著農村有「結」,市鎮有「講」這樣的結構。「結」指的是在農事方面相互幫助的www•hetubook•com•com一種結構。農家生活忙碌,所以農民們會同心協力、彼此幫助。這不光只是在農忙期提供勞力,也是資材或資金相互通融的一種結構。
一國的歷史,會原原本本地顯現在言語和行動中。
附帶一提,江戶人很重視承諾。因而衍生出「要是我死了,可就抱歉了」這句話,意思是承諾的事一定要遵守,但要是我死了,便無法履行諾言,對此很是抱歉。抱歉是謝罪的一種,同時也是徵求對方原諒的說法之一。
對初次見面的人,絕不問年齡、職業、身分的「三不問教誨」(三脫の教え);降生人世,對自己能活在這世上表達感謝的「拜受了」(いただきます,有「我收下了」m.hetubook.com.com或「我要開動了」的意思);從此物得來不易的含意衍生而來的「謝謝」(有り難い,直譯為「難為了,此事並不容易」);無法好好回應對方的善心(或希望)時的「對不起」(あい澄みません,直譯為「我心不夠清澈」),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講」和「結」一樣,也是一種互助的結構,但「講」源自於僧侶組成的研究會或讀書會,所以有時指涉的是擁有共同信仰的宗教團體,如佛教、民族宗教等。有時則是單純將類似市鎮協會的組織稱之為「講」。不論何者,都是在「彼此互助」的精神下成立,同時也是「託您的福」這種精神所展現的成果。
此外,源自於江戶平民的規矩,漢字寫作「江戶思草」,是將體恤對方的心意訴諸於肢體語言的一種代表範例。思草的思,表示思慮,草表示行為。m•hetubook•com•com
現代人往往只因為沒有證據,或是口說無憑,而容易違背承諾。然而,一旦說出口的話,就得負起很大的責任,因此平時絕不該隨口承諾、出言不遜,這是先人們重視「言靈」的睿智。
當然了和_圖_書,「江戶思草」仍延續至今。例如講電話時會抱持著彷彿和對方直接面對面的心態,所以想表達感謝之情時,是不是常看有人手裡拿著話筒,對著看不見的對象鞠躬呢?他們相信自己在無意識下發出的感謝意念,定會傳達給電話另一頭的對方知道。
日本人在戰前的動亂期及戰後的混亂期,移居世界各地,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融入當地社會的人不在少數,如今他們的子孫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不只海外,日本國內也是,許多人離開自小生長的故鄉到異地生活時,都會努力學習當地的習慣和規矩,行徑合乎規範,這正是日本人。
最能具體呈現這種心理結構(mental structure)的,就屬「問候」了。在家裡、居家四周,或是職場hetubook.com•com上,藉由「午安」、「早安」、「晚安」這樣的基本問候,我們得以相互確認「我們彼此今天都還活著」或「託您的福,我今天一樣過得很好」。
問候是一種體恤的規矩,
同時也是對彼此生命的一種確認。
自己說出口的話有其責任。
話語中帶有言靈,不該口出非禮之言。
語言是一國歷史的表現。
俗話說「入境隨俗」。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句名言,也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才構築了圓融的社會。
日本人這樣的顧慮,也充斥在對話和言語中。
放眼海外固然重要,但我深切覺得,每個人更應了解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