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先秦)
還有一點似乎與孟子的主張不同,荀子主張尊君。但荀子的尊君論,不是說君主應該有絕對的權力,而可以任意専制獨裁。他在大略、富國、及正論三篇中,仍然和孟子一様,以人民爲貴,所以荀子說:『天之生民,非爲君也。天之立君,以爲民也』。假若君主無道,人民可以革命,可以把君主推翻,他說:『臣或殺其君,下或殺其上,……無他故焉,人主自取之』。他又說:『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故桀紂無天下,而湯武不殺君』。這與孟子『聞誅一獨夫紂矣,未聞弑君也』。不是同一見解嗎?
先秦諸子哲學,除儒墨道法四家主流以外,還有兵家、雜家、農家、陰陽家,和名家等派,對中國文化也都有相當的影響和貢獻。因限於篇幅,只能就農家、陰陽家,和名家的哲學作一很簡單的介紹。
(五)法家哲學
史記列傳
(丙)硏究知識的性質,和方法的,叫『認識論』Epistemology及『論理學』Logic
吕氏春秋
(三)墨家哲學
『官無常貴,民無常賤』,『古者聖王之爲政,列德而尙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尙賢上)這都足以證明墨子的思想並不違反民主的原則。墨子不是法家,他注重人治,這一點和儒家是相同的,所不同者,孔孟不講鬼神,墨子則一再證明鬼神的存在。儒家重視音樂,而墨子非樂。儒家主張厚葬久喪,墨子則主張節葬短喪。節葬短喪是合理的,非樂則不近人情,這是墨子的錯誤。程繁駁墨子非樂的言論,極有理由,他說:『農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息於瓴缶之樂,今夫子曰,「聖王不為樂」,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税,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耶』?(三辯篇)荀子批評墨子說:『墨子蔽於實而不知文』(正論篇),墨子實在是一位百分之百的實用主義者,和功利主義者,完全不懂藝術的價値,這是他的一大缺點。莊子對他的非樂偏見,也有正確的批判。他說:『其道大觳……恐其不可以爲聖人之道,反天下之人,天下不堪,墨子雖能獨任,奈天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莊子天下篇)
大學
法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種,尹文子說:『法有四呈,一曰不變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齊俗之法,能鄙同異是也。三曰治衆之法,慶賞刑罰是也。四曰平準之法,律度權衡是也』。這是指廣義的法而言。韓非在定法篇說:『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愼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他在難三篇又說:『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這是指狹義的成文法而言。中國最早的成文法,當推子產的刑書,比較完全的法典,當推李悝的法經。
荀子對人性間題的看法,與孟子不同,荀子以爲人性惡,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性惡篇)這裏所謂僞,是指『人爲』的工夫,不是虛僞的意思。又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正名篇)『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性惡篇)人性既不善,故非自己努力不可,除自己努力以外,還要以禮義爲明善去惡的工具。禮是怎麼來的呢?爲什麼非有禮不可呢?荀子答復說:『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可見禮的目的,是在維持國家社會的公共安寧和秩序,不但是消極的防人爲非作歹,乃是積極的滿足人類的欲望,和供給人類的要求。像這樣的禮教,决不能倡言打倒,荀子的禮,是以養民爲本,『禮也者,養也』。(禮論篇)
以上所談的先秦諸子哲學,都是兩千多年前的古董,我們爲甚麽要研究這個古董?它對今日的中國和世界,究竟有些甚麼貢獻?它的真精神和真面目是甚麼?我想這些問題業已分別在前面各段的敍述中答覆了,用不着在此地贅述。現在我要請讀者注意的,即是:先秦諸子哲學,表面看來,似乎是千差萬別,實際上有幾點特色是各家所共有的。分開來講,當然儒墨道法各家有各自獨到的精神,儒家的氣象,是『泯然中和』,墨家的氣象是『毅然實踐』,道家是『超然曠達』,法家是『肅然嚴明』。一個偉大的聖哲,和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决不是僅具備某一家的特性,乃是兼取各家之長。(拙著學術論叢)
(乙)商鞅的生平 據史記商君列傳所載,商君是衛國的諸庶孽公子,名鞅,姓公孫,他幼年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爲中庶子(掌公族的官)。公叔痤荐鞅爲魏相,魏王不用,鞅入秦,由寵臣景監的介紹,得見孝公,初以王道吿孝公,孝公不採納,後敷陳富強的霸道,孝公甚喜,鞅當時對孝公說了一段很動聽的話,他說:『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孝公爲他的辭令所感動,用他爲左庶長,决計變法,徙木立信,太子犯法,懲罰了太子的師傅公孫賈和公子虔,過了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鄕邑大治。後封鞅於商,號爲商君。鞅相秦十年,鐵面無私,得罪了很多宗室貴戚,頗爲貴戚所忌,因此趙良勸鞅退休避禍,鞅不聽,後來孝公死了,太子立爲惠王,公子度等吿商君謀反,鞅被秦兵攻殺,不但分裂了他的屍體,還滅了他的全家。有商君書二十四篇流傳後世,但是書所載有商君死了以後的事實,可見它也是和管子一様,係後來的學者所輯而成,雖不是商鞅的親筆,但能代表他的主張。
如惠施所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一面是說明宇宙(時間和空間)的相對原理,一面是說明地不但是圓的,而且是動的。惠施這些理論都是解釋『汎愛萬物,天地一體』的基本原則,他這『天地一體』的基本原則,與莊子齊物論所謂:『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爲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不是如出一轍嗎?莊子反而批評惠施,說他『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未免自相矛盾。
(丑)孟荀哲學的同異 孟子主性善,以爲人的天性,原來都是好的,所以他說:『入無有不善』,爲甚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壞人呢?孟子以爲這是由於後天環境的不良,『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人心為甚麼會陷溺呢?他以為,不外兩個原因:第一是由於經濟的壓迫,『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第二是由於自已不振作,自暴自棄,『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人性既都是良善的,各人就該把自己固有的良知良能,如仁義禮智四端,加以擴充,要推己及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說:『推恩足以保四海』。這都是鼓勵人人擴大自己的同情心,由愛自己,推廣到愛家,愛國,愛人類。
(丁)法家哲學的輪廓 道家以自然爲法,故曰:『道法自然』(老子),儒家以爲法是根據自然的原則以外,再加上人爲的工夫,故曰:『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氣。制而用之謂之法』(易繫辭傳)說文解釋法字的意義如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獸名)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廌去』。可見古人所謂『法』存兩個基本觀念,一是平等,二是除惡
hetubook.com.com。中國法家哲學,獨盛於戰國,因當日各國諸侯,醉心富強,封建制度開始崩潰,儒家的王道思想,不爲時君所歡迎。法家的霸道主張,乃隨之而起,這是時代轉變必然的趨勢。正如歐洲十六世紀君權的擴大,是由於中層階級想利用君權壓倒貴族,和擴張國家的力量。當時的思想家如波丹Jean Bodin所著的六種共和書Six Livres de La Republiques,馬奇維里Machiavelli的君主Prince與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巨鯨Leviathan,都與中國法家著作所代表的思想,有相類似的地方。
荀子名况字卿,是趙人,大約生於公元前三一零年,卒於公元前二三零年,活了八十歲。少年時曾一度到齊國,在齊不得志,又遊楚,做了楚國的蘭陵令,在齊襄王時,又遊齊,颇受尊敬,又曾遊秦,返趙以後,位居上卿,荀子死後不到二三十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他一生奔走列國,也和孟子一様,不能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的學問非常淵博,對他同時代的諸子學說,都有深刻的硏究和批評,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他的著作,有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篇,但其中有若干篇如大略,宥坐子道和法行等,不像他的手筆,也許是後人雜凑而成。
道家哲學,是以老子和莊子的學說爲代表。道家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支流,千萬不可以把哲學中的道家與道教並爲一談。道教是一種宗教,不能代表道家哲學。道教是創始於東漢張道陵,他以符籙禁咒相號召,與道家哲學毫不相干,到北魏寇謙之,奉老聃(老子)爲教祖,這才和老子扯上了一點關係。現在我們談道家哲學,要完全和道教分開,然後才可以發現道家的本來面目。在談老莊的哲學以前,當首先說一說他們兩人的身世。
莊子名周,是宋國蒙人。做過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何時出生,沒有人知道,大約死在公元前二七五年,楚威王聽說莊周很賢,派使者迎接他,想立他爲相,他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爲孤豚,豈可得乎?子急去,無汚我,我甯游戲汚漬之中自快,無爲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六)其他各家的哲學
此外硏究政治根本問題的,有政治哲學,硏究宗教信仰問題的,有宗教哲學,硏究學習和教育基本原理的,有教育哲學等。
法家對儒家的人治主義,攻擊不遺餘力,如管子說:『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雖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管子法法篇)。韓非也同此見解。『釋法治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使中主守法,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韓非子用人篇)。法治與人治,究竟孰優孰劣,聚訟紛紛,莫衷一是。法家認爲『有治法,無治人』。儒家認為『有治人,無治法』。荀子說:『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荀子王制篇)。孟子是主張調和折中的,他說:『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似乎是主張人治與法治並重,兩者不可偏廢。他這折中的態度,當然更合乎真理,現代的法治國家,都是採人事與制度並重主義,既要良法,也要賢人,這正與孟子的見解相同,很值得我們注意。
公孫龍子
莊子由相對的宇宙觀,建立相對的人生觀,在相對的人生觀中,把人我的界限,物我的畛域,乃至一切是非、得失、生死、成敗、善惡、美醜、貧富、貴賤的差別,都一筆勾銷。這是一種與宇宙合一的大我人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是一種達觀的人生,不爲物所役,不爲生死得失所苦,更不爲哀樂榮辱所累,視死如歸,愛人如己,安時處順,從異求同。『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大宗師)。『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耶?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耶』?爲甚麼呢?因爲『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道通爲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爲一』。(齊物論)在這麼一個相對的宇宙中,最好的做人方法,是要懂得庖丁解牛的道理:『依乎天理,因其自然』。不可以同爲異,只能化異爲同。『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德充符篇)。
結論
(丙)孟子與荀子的哲學
(子)孟荀的時代與生平 孟子和荀子是儒家中的鉅子,他們兩人的生卒時代,很難確定,孟子的出生,大約是公元前三七二年,約卒於公元前二八九年,活了八十三歲,名軻,是鄒人,受業於子思的門人,他和荀子都是生在戰國的末期,當時『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爲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一生遊歷梁、齊、宋、薛、滕、魯諸國,『後車數十乘,從者數佰人,以傳食於諸候』。可以想見其在當日的聲譽。他雖一度做了齊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仁義大道,舉竟沒有實行的機會,所以他在現實的政治方面,不能展佈他的雄才大略,祗好退而講學。
論語
墨子
道德的最高境界,與理想的人格,即是一種無私無慾,和天真純樸的人生,最能象徵這種人生的,就只有嬰兒。他說:『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二十章)。『常德不離,但歸於嬰兒』(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五十五章)。又說:『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香……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二十章)。
莊子一書,據漢書藝文志說,有五十二篇,現在所存的,僅三十三篇,共分内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内篇七篇,大致可信,其他二十六篇,十分之九恐係僞造,秋水篇雖是一篇精彩的文章,也許不是莊子自己作的。
(甲)農家 漢書藝文志說農家是『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農家是以許行、陳相爲代表,他們因不滿戰國時的政治社會,另提出一種新的理想。他們的主張,可在孟子中看到一個大略。孟子說:『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縢……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縢……從許子之道,市價不贰,國中無僞,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可見農家是提倡人人勞動,人人自食其力,並且人人要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的理想社會,是『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市價不贰,國中無僞。』反對儒家『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階級制度。
莊子相對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容易被人誤解,即如胡適對莊子齊物的主張,就不贊成,莊子主張不爭論是非,不是以非爲是,或以是爲非,他是說是非等問題,既不是絕對的,每一個人就不可固執己見,對他人也不要吹毛求疵,所以他說:『與其擧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大宗師)。孟子也曾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除上帝以外,世間沒有絕對無過的人,可見堯不是絕對的無過,桀也不是絕對的壊蛋。我認爲莊子這異中求同的哲學,是實現個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和世界和平的祕訣。胡適以爲世界學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維新,就是爭這半寸的同異,若依莊子的主張,打破一切是非同異的區別,社會就永遠沒有革新的希望,他說莊子是『守舊黨的祖師,是社會和學術進步的阻力』,(胡滴中國哲學史大綱)這種批評,確係似是而非,殊不知老莊都是當日的思想和圖書革命家,兩人都是充分代表南方楚人反抗和革命精神的哲學家。講數量的自然科學,是以分析爲主,所爭者不但是半寸的同異,連半寸億萬分之一,都非爭不可。至如講價値的科學,如美學,倫理學等,都是以綜合爲主,因爲美醜善惡等問題,不是在物理化學實驗室用科學分析方法所能解釋的。在做人與爲政兩方面,務須包容荒穢,化異爲同,若察察為明,較長論短,勢必肝膽楚越,同室操戈,凡大聖哲和大政治家,必須有超然曠達的胸襟,渺滄海如一粟,與萬物爲一體,然後才可以大公無我,斷沒有一個斤斤於彼非我是,或錙誅必較的人,而可以成爲偉大的人物。
(四)道家哲學
道家思想,如莊子所想像的真人,到了秦漢就淪爲方士神仙,以後又爲道教所假借,於是道家哲學的真面目,逐漸喪失,這正如孔子哲學的真精神爲西漢一班講纖緯的儒者所抹殺一般。道家末流,派別分歧,梁啓超說:代表順世的個人主義者,有楊朱,代表遁世的個人主義者,有陳仲,代表無政府主義者,有許行,代表物治主義者,有愼到(梁啓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現在我所談的是中國哲學,不是西洋哲學,或印度哲學。中國哲學,可分爲三個時期,一爲古代或先秦時代,這一時代從春秋開始,到戰國末年止(公元前七二二到二二一年),共計五百零一年。二爲中代,從秦初(公元前二二一年)到宋初(公元前九六零年)共計一千一百八十一年。三爲近代,從宋初到現在,共計九百八十七年。本文所講的,只限於先秦諸子。中國哲學史從春秋到現在,共二千六百多年,各時代有各時代的特色,如隋唐的佛學,宋明的理學,都有特殊的精神,但中國哲學的主流,還是在先秦諸子,尤其是從公元前五三零年,到二三零年一段時期,這三百年可算全盛峙代。在這三百年中間,儒墨道法四家的哲學,崛起一時,光華燦爛,爲中國文化奠定了鞏固的基礎,中國文化的特性,在先秦諸子哲學中,充分的表現了。秦以後的思想家,很少能跳出先秦諸子的範圍,所以我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有特別注意硏究的必要。先秦諸子,除儒墨道法四家以外,還有兵,農,名,陰陽,縱橫,雜家等,在哲學思潮中,以儒墨道法四家的力最爲最大,這四家的學說不但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也是東力文化的精髓,所以凡硏究先衆諸子哲學的人,多半以儒墨道法四家爲主體。今將這四家哲學的要點,分別敍述如左:
(乙)硏究人生的意義和價値,到底是甚麽,這叫『人生哲學』Philosophy of Life 或『倫理學』Ethics
孟子
人類是能運用思考的動物,人類文化,是由人的手和腦合作所累積而成。因爲人有手,然後能勞動,操作,和製造工具。有腦然後能思考,推理,和判斷。手腦合作,即是知行合一,也即是將思想與實行打成一片。但思想比行動更重要,人類每一行動,都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指領,不論行動的好壞,都是聽命於思想,所以智慧優於體力,創造世界文化的重要因素,不是體力,而是思想。
(甲)管子的生平 管子名夷吾字仲,齊國潁上人,少時貧賤,與鮑叔相友善,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後來小白被立爲桓公,公子糾死了,管仲被囚,鮑叔推荐他,桓公用他爲相,輔佐桓公歷四十年,卒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管子一書,是否爲管仲所作,尙屬疑問。朱熹說:『管子非管仲所著,仲當時任齊國之政事甚多,稍閒暇時,又有三歸之溺,决不是有閒功夫著書的人,……其書想是戰國時人收拾仲當時行事言語之類著之,併附以他書』(朱子語錄)。章學誠說:『春秋之時,管子嘗有書矣……記管子之言行則習管氏法者所綴輯,而非管仲所著述也』(文史通義詩教)。司馬遷說他讀過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等篇,可見管子一書,在漢以前,已流傳甚廣。漢書藝文志把管子列四道家,隋書始列為法家。法家與儒道墨三家都有淵源,所以司馬遷把老莊與申韓同傳。
法家成爲獨立學派,是在尹文愼到和韓非以後,但法治的思想,在管仲和子產的時代,業已開始發展。現在談法家哲學,不能不注意管子的思想,更不能不注意韓非和商鞅的主張。先講他們三人的身世,然後敍述他們的哲學。
(二)儒家哲學
孟子理想的人格,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對大丈夫下了一個定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大丈夫必須有偉大的氣魄和風度,要有『浩然之氣』,要『與天地同流』,或『萬物皆備於我』。一個大丈夫,要『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大丈夫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因爲『聖人與我同類者』,『堯舜與人同耳』,『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可見孟子的人生哲學,實在是非常的崇高。
他的政治哲學有三個特點,一是尊重民權,『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二是注重改善入民的生活,主張增加生產,減輕賦税,他所謂『黎民不飢不寒』,就是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三是主張以王道統一,反對以覇道割據。所以他說:『保民而王』,『定於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霸道以力服人,不能使人民心悅誠服,『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王道的統一,是在推行仁政,『是以德服人,是重義而輕利』。
徐慶譽
把這超然象外,萬物皆一的人生觀,運用在政治方面,就成爲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與和平大同的理想社會了。人人自由,用不着暴力壓迫,和任意干涉的政治。『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宥篇)。大家淡泊無私,就不會有鬥爭攘奪,更不會有侵略的戰爭。『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篇)。
孔子思想崇高偉大,對政治,教育,及藝術,人生各方面都有獨到的主張,與劃時代的貢獻,因限於篇幅,祗能提綱絜領的敍述。
(甲)硏究宇宙萬物是怎様來的,這叫『宇宙論』Cosmology
(子)人生哲學 孔子認爲理想的人格,即是君子。這個偉大的與完全的人格,是以『仁』,與『孝』爲基礎。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即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要達到如超人一般的君子地位,必須實踐仁、孝兩種基本道德。仁是對人類的同情心,是愛和互助,是己立立人,是克己復禮,與忠恕力行。『己欲達而達人』,可見仁是成己成物所必由之道。孔子生平最大的志願,是想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由愛家愛國,推廣到愛全人類,這才是有意義和價値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才可以不朽。孝弟是仁的根本,孝有社會性和世界性,不僅是限於一家一族,孝經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又說:『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可見孝是仁的實行,仁是孝的理想,唯有仁孝兩全的人格,才是完全美滿的人格。
在政治方面,老子認爲知足,和平,寬大,與無爲,乃治國的要道。反之,侵略,殘暴,戰爭,以及察察爲明的干涉主義,都是反乎道德的行爲,不足以安民治國。他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當足矣』(四十六章)。『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盜贼多有』(五十七章)。『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七十五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饑』(七十四章)。他不但反對橫征暴斂,而且反hetubook.com.com對殺人和黷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六十四章)。像這種反侵略,反殘暴,反壓迫,和反戰爭的政治哲學,確係救時的良藥。他主張無爲,不是消極,因為要無爲而後才可以有爲,所以他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三十七章)。有許多人因老子說過『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和『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六十五章)。於是以爲老子是主張愚民政策,這是一種誤解,因爲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爲心』。豈有以百姓心爲心的聖人,忍把人民當作無知識的木偶嗎?老子所反對的不是智識的本身,而是那些陰謀狡詐,以權術玩弄人民的僞智識。同時他主張凡有真知灼見的人,不要自以爲有智識,要像蘇格納底Socrates一般,『我甚麼都不知道,我只知道一樁事,那就是我毫無智識』。所以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這即是『大智若愚』的意思,他不是不要智,乃是反對以愚為智,或自以爲智,『治大國若烹小鮮』(五十章),這即是他所謂『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孟子不也說過嗎?『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可見儒道兩家的思想,有許多地方是一致的。不過老子因反對當時周代的文化,富有楚人革命的精神,立言比儒家更爲激烈罷了。
一班人往往批評儒家思想,以爲儒家封建和階級的色彩太濃厚,並引『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語,以爲佐證。殊不知事實上並不如此,孔子素來主張『有教無類』,孟子處處是爲人民呼籲,而集禮治大成的荀子,也是鼓吹自由平等的。荀子在禮論和富國兩篇中雖然說:『貴賤有等,長幼有差』,但在王制篇又說:『無德不貴,無能不官』。這明明是『選賢與能』的民主精神,非常平等!貴族子弟如果不講禮義,就降爲平民,反之,平民子弟,若有道德學問,就有升爲卿相的機會。所以荀子在王制篇說:『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平民可一躍而爲宰相,自古代到現代,都是如此,像這樣的民主制度,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
韓非子
中庸
(乙)陰陽家 漢人所謂陰陽家,是指戰國末年騶衍等一流人物而言。尚書中的洪範,禮記中的月令,和呂氏春秋等書的内容,都大談其陰陽五行,可代表戰國時陰陽家的思想。陰陽家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宇宙的天然力量Natural force。五行的消長,代表天道的演變,由天道的演變,而决定人事的興衰,如管子的四時篇與水地篇,以陰陽比喩政治的得失,完全是陰陽家的口吻,水地篇以水爲萬物的根源,與希臘Thales的哲學相類似。管子以爲人性的好壞,與政治的隆汚,都與水有密切的關係。若能把水改良,就可以改善人性和政治。本來地理環境和氣候,對文化確有影響。陰陽家五行五德的學說,自戰國以後,對中國的政治、社會,和人生,在好的與壞的兩方面,都發生了作用。就好的一面說,是『樂天知命』。在壞的一面看,是『迷信鬼神』。如秦漢以後的方士和讖緯,都是一些『齊東野人之語』,光怪陸離。到西漢末年,讖書更盛極一時,王莽篡漢,自以爲是應驗讖語,光武中興,也自認爲是應驗讖語,甚至醫學和數學,也參雜了陰陽家的言論。一看黃帝内經,和周髀算經,就可以知道。在今日的香港,像這麼一個現代化的都市,仍然有許多看相算命的術士,談陰陽五行,可見陰陽家的勢力,還沒有完全消滅。
(甲)孔子的出身
墨子提倡勞動節約,自己以身作則,實行夏禹刻苦自勵的犧牲精神,捨己救人,類似基督,也與儒家『己立立人』的主張相符合。墨子在兼愛,尙同,辭過,天志等篇都說:『有餘力以相勞,有餘財以相分』。這與禮運大同書所謂:『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諸己』。如出一轍,可見儒墨兩家的根本思想,同點甚多;不應該互相排斥,更不可因非樂一主張的錯誤,而抹殺他全部哲學的價値。我覺得莊子對他評價很公道,他雖不滿意他的非樂論,但對他那偉大的人格,却推崇備至,莊子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可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天下篇)今天我們也當把莊子這幾句話當做我們談墨子哲學的結論。
有思想而後有哲學,思想是哲學的母親,但哲學是一種有組織,和有系統的思想,而且是探討宇宙,人生,和社會根本問題的思想。凡一切支離破碎,和膚淺皮毛的思想,都不能稱爲哲學。哲學是「科學的科學」,換言之,即是硏究宇宙和人生根本問題的學問,科學重分析,哲學重綜合,這是哲學和科學在方法上的區別。哲學的範圍很廣,可分爲三大部門:
有了禮治,爲甚麼還重樂治呢?因爲『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至則無怨,禮治則不爭』。孔子的理想政治,是禮化與樂化的仁政,而不是嚴刑竣法與殘民以逞的暴政。孔子因不滿於小康的文化,乃進而追求大同的文化,在他的大同社會裏,是實行天下爲公,與選賢與能的民主政治。禮運大同書一篇,雖僅有一百零七個字,但已把孔子的政治哲學,和盤托出,裏面充滿了世界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精神,大同書雖不是出自孔子的手筆,但其所代表的政治理想,確係孔子的思想,我們細讀論語,就可以明暸。
(丙)名家 漢人所謂名家,可稱爲『辯證家』Dialectician或『論理家』Logician。此派以戰國時的惠施與公孫龍兩人爲大師。惠施是莊子的朋友,傳說是宋人,莊子天下篇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公孫龍是趙人,據呂氏春秋說,他曾勸燕昭王偃兵,可見他也是一個非戰的思想家。他們兩人的中心思想,不外『合同異,離堅白』。惠施是主張『合同異』的,特別注重物的『自相』Individuality,所以說:『萬物畢同畢異』,即莊子德充符篇所謂『自其異者視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惠施既注重物的『自相』,『自相』時時變化,所以他的哲學,是以變爲基本。反之,公孫龍注重物的『共相』Universality,所以講『離堅白』,即是說堅與白兩槪念,在感覺上不是連貫的,比方,我們眼前有一塊堅白的石頭,眼只能見其『白』,而不能見其『堅』。手只能覺其『堅』,而不能見其『白』。惟有在感覺以外的知覺中,才可以同時認識堅白兩種屬性。『自相』是相對的,在相對的宇宙中,可以打破一切是非、善惡、美醜、生死、和大小,久暫的對立。反之,『共相』是絕對的,在絕對的宇宙中,一切大小、長短、是非、久暫等差別,也是絕對的,不能混同齊一。如莊子天下篇所謂『卵有毛』,『犬可以爲羊』,『丁子有尾』,『龜長於蛇』,與『白狗黑』等項,是『合同異』的辯證論。至如所謂『鷄三足』,『火不熱』,『狗非犬』,『飛鳥之影,未嘗動也』等項,是『離堅白』的辯證論。總之,他們是以理智觀察宇宙的事物,與由感覺所觀察的事物不同,而且以『相對論』的眼光觀察事物,與以『絕對論』的眼光觀察事物也完全不同。荀子非十二子篇批評名家說:『辯而無用』,又在解蔽篇說:『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這種批評,不算十分公平,因爲名家以邏輯爲哲學的基礎,很有科學的精神,不可以把他們的哲學估計太低。
(乙)老子哲學 老子以道爲宇宙生生不已的基本原理,道不是代表一個有人格的天,他說:和圖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明明是否認天爲有意志的主宰,這是他和儒家看法不同的一點。究竟道是甚麽呢?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道是取法自然,自然爲道之母,自然即是道,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的屬性,可分『有』與『無』兩種,道生天地萬物,當然可以稱道爲『有』,但道的本身不是萬物,又可稱爲『無』,道是難以形容的,『有』Being是它的現象,『無』Non-being是它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這即是第十四章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王弼的解釋很對:『欲言無耶?而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見其形』。道的現象是無常,因天地萬物時時在變化,道的本體是不變的,故曰常。『復』、『柔』,與『卑』,都是自然的基本現象,把這些基本現象,運用在人事和政治兩方而,便是以柔克剛,以弱服強,與以禍為福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所以他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七十八章)。又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倚』。『正復為奇,善復爲妖』(五十八章)。
參考書舉要
莊子
(丙)韓非的生平 韓非的生卒年月,很難確定,他是戰國末期一位傑出的法家。據司馬遷的老莊申韓列傳所載,韓非是韓國的諸公子,喜歡刑名法術,其學是本乎黃老,非口吃,不長於辭令,但長於著作,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學生,韓王安不能用他,於是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韓王安五年,秦攻韓,韓遣非使秦,秦王原擬重用,因李斯、姚賈兩人盡力詆毀,秦王把他囚在監獄裏,李斯送毒藥給他,叫他自殺了。司馬遷因他『爲說難而不能自脫』深深的表示遺慽。又說他『引繩墨、切事實、明是非』,對他唯一不滿意的評語,是說他『慘礉少恩』。
(甲)老子和莊子的生平 先秦諸子的身世,以老子的身世爲最難考證。比較可信的史料,是司馬遷的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據司馬遷說,老子是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他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古時所傳說的『博大真人』即老聃,但這個老聃,是否與李耳同係一人,其說不一,周太史儋曾見秦獻公,這位太史儋,是否即老子?司馬遷自己也不能斷定,僅說:『世莫知其然否』。李耳確有其人,也確係戰國時道家的宗師,大約生在公元前五七零年,比孔子大二十歲,甚麽時候死的,無從考證。史記也只說『莫知其所終』。老子一書,大槪是戰國時代的作品,(見崔東璧洙泗考信錄,及汪中老子考異)司馬談說道家『采儒墨之善,攝名法之要』,這也是道家後起的一個證擴,如果老子一書早於論語孟子,又怎能采各家之長呢?
梁啓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孔子名丘別號仲尼,他是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死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孔子一生的事業,不外從政,講學,及編書三項,他做過魯國的司空和大司寇,政績很好,五十六歲的時候由大司寇代行首相的職權,後因季桓子接受了齊國的女樂,魯君中了鄰國的美人計,三日不聽政,孔子就因此憤而離魯,跑到衛國去了,周遊列國,前後有十三年之久,列國諸侯,不能實行他的主張,到六十八歲,又回到魯國,删詩書,訂禮樂,又根據魯國的史記,作了一部春秋,據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說,孔子晚年好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大約在三十歲時,就開始收學生講學,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學生多至三千餘人,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私人聚徒講學,把王官士大夫階級所壟斷的教育,普及一般平民,實行『有教無類』,這是他一生對中國文化一個最大的貢獻。他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而兼政治家。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受他的影響最大,他的思想,不是任何一時的政治力量所能打倒的,不但將來的中國和東方人不能不重視他的哲學,乃至全世界的人類,也不能抛棄他的哲學。
(乙)墨子的哲學 墨子哲學的精義,全在兼愛、非攻等篇,他全部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都是以兼愛爲出發點。墨子的兼愛,與儒家所鼓吹的仁,略有分別,儒家的仁愛,分親疏遠近,墨家的兼愛,沒有差等,一視同仁,孟子說墨子『無父無君』,不免過火,而且是門戶之見。墨子生當戰國初期,正是列國諸侯互相攻戰,私慾橫流的亂世,而一切禍亂的根源,就是由於自私。如當日三家亂晉,田氏専齊,以及越滅吳,楚滅杞蔡諸國,無一不是自私的表現。墨子認爲祗有『兼相愛,交相利』,才足以消弭世界的亂源,他說:『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如果大家推愛己之心以愛人,世界和平就可以永久維持了。所以他又說:『視人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兼愛上)各國互相侵伐,是反兼愛的殘暴行爲,要制止這様的殘暴行爲,不是空洞的非攻理論所能奏效,必須有充分的自衛力量,所以墨子一篇除非攻篇以外,尙有備城門,備雲梯等篇,專講自衛的辦法。他說:『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以為人性不善,非有一個標準不能齊一人民的意見,所以他提出『尙同』的一辦法,叫全國的人,皆上同於國君,國君又須上同於天。有人以爲墨子尙同的主張,無異於主張君主獨裁,似乎與民主精神不合,其實不然。他說:『天子未得恣己而爲政,有天正之』。(天志上)這是借上帝以制裁君主,與歐洲十六世紀的君權神授的學說相近似,倘君主爲惡,必難逃上帝的懲罰。墨子雖非命,却相信超自然的主宰,和鬼神,一讀天志,明鬼等篇,便知道墨子不但是一位有神論者,而且是一個熱心的宗教家,在先秦諸子中,最富於宗教色彩的,當首推墨子。
純正的法治主義,不主張用權謀詐術,但先秦法家中,除純正的法治主義者以外,還有『術治主義者』,與『勢治主義者』兩大支流,這兩個支流也可以說是法家的旁門左道。韓非在定法篇說:『申不害言術,公孫鞅爲法』。法與術的區別是甚麼?尹文子解釋:『法不足以治則用術』,又說:『術者人君之所密用,羣下不可妄窺』。主張術治一派的,如申不害的思想,洽與馬奇維里的學說不約而同。勢治與術治又有差別,愼子是贊成勢治的,他說:『堯爲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爲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純正的法家如管仲、韓非等,都反對術治與勢治,管子說:『爲人君者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管子,君臣篇)。又說:『任法而不任智』(管子任法篇)。韓非也強調『奉公法,廢私術』(韓非子有度篇)。
荀子還有一點與孔孟思想相左,即是他不信天命,他相信人定勝天。他在天論篇說:『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往天者,是以日退也』。他又說:『強本而節用,即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他不但是消極的不信就罷了,他還主張對天採征服的態度。他在天論篇又說:『大夫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裁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這種征服自然的精神,恰與道家老莊推崇自然的哲學相反,荀子可說是儒家中無神論的鉅子。
荀子的禮治,雖與法家的法治,稍有淵源,然而荀子還是推崇人治,這一點又與孔孟相和圖書似。他說:『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君道篇)。這與孟子所謂:『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如出一轍。
(乙)孔子哲學
胡 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丑)政治哲學 孔子的時代,是一個邪說暴行盛行的亂世,他的政治哲學是對症下藥,計有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是『正名』,第二是『人治』,第三是『大同』。正名是以明是非,正人心爲目的,他對子路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比方他說:『政者,正也』,這即是正名,既知道爲政是以正爲鵠的,那末,凡從政的人,就當正心修身,不可貪汚腐化,事事以身作則,自然不難轉移風氣,和修明政治。所以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次是『人治主義』。孔子不是完全反對法治,不過他覺得法治是治標,人治是治本,因此人治比法治更重要。他不是說過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上這幾句話,把人治與法治的優劣,作成了一個很深刻的對照。他的人治,是包括禮治與樂治的,一方面以禮來轉移風氣,一方面又以樂(藝術)來陶冶人性。『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禮云禮云,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敬於微眇,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大戴禮記禮祭篇,小戴禮記經解篇)
(一)導言
禮記
先秦諸子,特別是儒墨道三家,不但在當日是時代的前驅,與人民的先覺,即在今日,也仍然是先知先覺。因爲今日人類所遭逢的緊張局勢,與兩千多年前先秦諸子所處的時代,很相類似。今日人類所急待解决的問題,是怎樣避免奴役,保障自由?怎様防止侵略,維持和平?以及怎様樹立合乎人類要求的經濟制度,提高全人類的生活水準,撲滅人類文化中的四大蟊賊――疾病、窮困、罪惡、愚蒙。以上這三個迫切的問題,關係人類的存亡,與世界文化的興廢。先秦諸子老早替人類指示了一條出路,除少數法家外,他們都異口同聲強調天下一家的世界主義,宣揚非攻寢兵的和平主義,鼓吹選賢與能的民主主義,擁護增產均富的民生主義。假使人類都一致朝着先秦諸子所指示的方向前進,我們不伹可以打破世界緊張的局勢,避免人類的毀滅,而且可以逐漸剪除世界文化中的四大蟊賊。以仁愛代仇恨,變地獄爲天堂,這是先秦諸子哲學的目標,也即是今日我們大家的使命。
依照老子的道去做人,必先謙虛退讓,寡慾去私,不要鬥爭,不要驕傲,虛懷若谷,舍己救人,這才算是有道的君子,反之,便是無道的小人。他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甚麼叫儒?據說文解字儒有柔的意義,又『能安人,能服人,』(禮,儒行注)漢書藝文志把儒家列在各家之首,而且說儒家是『出於司徒之官』,淮南要略以『周孔之訓爲儒家』,這些解釋,都不足以代表儒家的哲學。真正代表儒家哲學的大師是孔子,其次是孟子和荀子,孔子好像是希臘的蘇格納底Socrates,孟子可比爲希臘的伯拉圖Plato,荀子可比爲希臘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荀子
法治主義有兩種特色,不可忽視。一日全國人民在法律之下,一律平等。『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之謂大治』(管子任法篇)『不爲君欲變其令,令尊於君』(管子法法篇)。二是法律不是以師古保守爲目的,乃是要因時制宜,隨時代的進化而改變。『聖人之爲國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爲之治,度俗而爲之法』(商子壹言)。『時移而法不易者亂』(韓非子心度篇)。有人批評法家擁護君權,拂逆民意,所以刻薄少恩,其實也不盡然。法家既採干涉主義,當然有許多地方要限制人民的自由,但在法家看來,君主也不能違法,君權也同樣受法律的限制,而且君主必須尊重民意。管子說:『雖有湯武之徳,復合於市人之言。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於衆心之所聚,是以令出而不嵇,刑設而不用。先王善與民爲一體,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管子君臣篇上)。法家雖說君主應當守法,但一旦君主違法,怎樣去制裁他,又有甚麼制度能叫君主不敢違法,法家對這兩點沒有明確的規定,這是先秦法家思想中的一大缺點。
(丙)莊子哲學 莊子的道的觀念,是繼承老子而加以發揮,莊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雖大致與老子哲學相去不遠,但莊子的思想更澈底而更有系統,這是因爲莊子一書,比五千言的道德經,有更大的篇幅,所以能盡量發揮。莊子把宇宙看爲變化和進化不巳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秋水篇)。『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寓言篇)。這是說萬物最初原來是同一種類,以後才逐漸變爲各種不同的物類,胡適說莊子這兩句話,是一篇『物種由來』(見胡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不爲無因。至於生物怎様由最低級的微生物,進化成爲人類,莊子在至樂篇有一段有趣的敍述,此處因篇幅所限,不便引證。道是無所不在,和無始無終的,宇宙萬物之生長毀滅,不但是道與自然的普遍現象,而且象徵着是非、生死、善惡、美醜、成败、得失,以及萬物的大小長短,乃至時間的久暫,與空間的遠近,無一不是相對的,在相對的宇宙中,沒有固定的標準。所以他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齊物論)『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爲稊米也,知毫末之爲丘山也,則差數等矣』(秋水篇)。這和齊物論所謂『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未,而泰山爲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爲夭』。是同一見解。
商君書
管子
老子
漢書藝文志
(甲)墨子的生平 墨子姓墨名翟,生於魯,他的生卒年間,其說不一,大約生於公元前五百年,死於公元前四百三十年,墨子的先世,也許是殷的遺民,他的職業大槪是一位做機械的工匠,他完全是一個平民。他既生在魯國,他的思想當然受了儒家的影響。淮南要略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但墨子攻擊儒家頗力,他反對儒家有四個理由,第一儒不信天與鬼神,第二儒主張厚葬久喪,第三儒家重樂,第四儒家信命運。這四項都是墨子所反對的。墨子是一位刻苦自勵,和激昂慷慨的實行家,他是大同主義與和平主義的擁護者,他聽說公輸般替楚國做了攻城的雲梯,要進攻宋國,他立刻從魯國起程,走了十日十夜跑到楚國,阻止了楚國攻宋的企圖。孟子曾說:『楊墨之言盈天下』,淮南子說:『墨子服役者一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見他的徒眾很多,他的思想在當時有很大的力量。墨子的門徒,有姓名可考者,不過四十人。墨子五十三篇,是墨家唯一的著作,墨經六篇,據羅沅和梁啓超說,是墨翟自己的著作,但汪中,孫詒讓等認爲是墨家後學所作,所以墨經又稱爲『別墨』,名學與科學的理論,都包括在墨經中。墨子南遊楚,北遊齊,奔走一生,都是以利他救世爲目的,孟子稱他『磨頂放踵,利天下爲之』。其犧牲精神之偉大,可稱爲中國的基督。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