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文化講話

作者:羅香林 饒宗頤 劉百閔 林仰山 徐慶譽 錢穆
中國文化講話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中國美術

中國美術

陳萬里:越器圖錄(一九三七年 中華書局)
六朝時候的畫人,名家輩出。晉代的顧愷之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畫已很少見。但從現有的若干古畫的式様或淺雕凸雕的石刻,尤其是敦煌石窟内北魏的壁畫,也可看出古畫的品格。畫家描寫六朝畫的氣韻生動的紀載,至今尙有保存。氣韻生動和毛筆的運用是中國畫的主要特質。這些技術在六朝已入佳境。他們所根據的原則,早爲後人所了解和硏究。
其次,我們要提到繪畫。畫也有同様的過程的。畫與書不能分開。書畫是中國最高的美術。兩者都使用毛筆。兩者都非手和臂有長期的訓練不可。兩者都表露中國民族最深的思想和情感的。

石溪
ASHTON, LEIGH :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ulpture (London, Benn, 1924)
刻有較多文字的銅器,多是政府賞賜有功勛的人士的,這些銅器紀載裏,常把地名,人名,及事蹟刻進去,實際是把書寫在銅上。這些器具成了現有的最早的中國書籍。是硏究歷史最有價値的材料。
中國的陶與瓷,極早就有;自新石器時代起,各民族都用陶器。每一民族和每一時期都有他們代表的陶器。但無論在那一方面,中國陶匠的技術,比同一時期其他國家的陶匠的技術都好。瓷是中國的發明,至今西方還稱瓷器爲China。
以上所說的美術是從印度發源的。很早的時候,印度佛教信徒就在寶塔的周圍,建築雕刻的牌樓和矮牆,並且開闢山洞,作爲寺院。這些寺院的大廳和大門的支柱都有雕刻。起初,佛教徒避免描寫佛像,祗畫一種公認的象徵,如菩提樹、佛座、佛跡等。但後來,佛像已經成爲美術作品的主要對象。從巨大的山崖石像到個人膜拜的小像,都是佛像。
到了宋代,因受禪宗的影響,山水畫的工力已達頂點。宋代政治紊亂,外患迭乘。蒙古入侵,威脅日甚。宋室被迫南遷,從開封到杭州,從杭州到九龍,卒至帝昺投海,宋社以終。但中國文化到了宋代已達到了最高水準,特別是繪畫。中國的官吏內、學者,甚至帝王,都致力於此道。他們特別尋求山林的幽靜。他們認爲大自然的性格,可以反映人們心靈的深處。這種趨向,也受了佛教禪宗的助力。佛教認爲萬物皆空,必須經過禪定,才可達到宇宙的實體。許多畫家都是佛教禪宗流派的和尙。以下祗提幾個山水畫家。
並且,中國美術是隨中國歷史發展的。硏究中國美術,也可闡發中國歷史。中國歷史每一時期都有若干最特色的美術作品,如:銅器,瓷器,玉器,雕刻或繪畫。因此硏究某種作品,就可以引導我們硏究某一時期的中國歷史。我們硏究全部中國歷史,可以相信中國人從最早時期起,就是高度的美術家。
缺少的是山水畫。我們所知道最早的山水畫是傳說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手卷的一小段,是以狩獵為背景的,這是中國山水畫的嘀矢。中國人是世界最早畫山水的。佛教此時的淺雕凸雕的人像作品,也配合着山林的背景。但純粹的山水畫是到唐代才開始的。
神州國光集(神州國光社)
同時尙有花卉及草虫畫大師錢選(生於紀元一二三五年);又有長於畫山水和馬的趙孟頫(紀元二一五四~一三二二)和倣米芾寫山水畫的高克恭。
石濤(即道濟和尙)(其極盛時期約爲紀元一六六零~一七一零)
正如其他美術作品,畫在唐代的發展也極大。中國畫史上若干重要人物,就是唐代的人。
佛教的美術,漸漸北移,經中亞細亞,往南經錫蘭、暹羅、柬埔寨,而入中國。在六朝及唐代,華北曾有幾處大規模的石刻:如山西及内蒙連界的雲岡石刻是在北魏(紀元三八六~五三五)時完成的;洛陽以南的龍門石刻是在北魏及唐代(紀元六一八~九零六)完成的;山西天龍山的石刻是在北齊(紀元五五零~五八九)及唐代完成的;山東若干處的石刻是在隋代(紀元五https://m.hetubook.com•com八九~六一八)完成的。無數私人供奉或安在廟裏的石刻及銅刻佛像、菩薩像、羅漢像,都是這個時候的作品。這些作品多刻有文字,表明捐獻者的信仰;很像中世紀歐洲的宗教信仰。這種信仰的方式,在中國民族是新的。在政治方面,六朝雖是黑暗時期,但在宗教方而,六朝是宗教世紀。
惲南田(紀元一六三三~一六九零)
如在中國北方,曾發現兩種陶器,代表兩種民族或兩個時代,這就是西北的彩陶和東北的黑陶。
目前我們一提玉,就想到它是一種珍寶,一植半透明帶深綠色的寶石。其實這種寶石質的玉是另一種鑛物。英文Jade一字包含這兩種東西。但中國文字很合理,把它分爲玉和翠。玉是指輭玉Nephrite,產在中亞細亞即西域,各種白玉可作代表。另一種是硬玉Jadeite,產在緬甸,帶綠色的寶石可作代表。
銅Copper和青銅Bronze開始是用作裝飾品的,其次才用作器皿和戰鬥工具。在中國,最發展的銅質器皿是祭具。
以上諸人的作品,多與宋畫名家的精神相稱,亦較受近人的歡迎。許多中國現代畫家,受宋代自由寫意的畫家的影響,所出作品,頗類近年發現的東周壁畫的式樣。
揚州八怪及其他諸人。
在十一世紀有郭熙(紀元一零二零~一零九零),他是第一個承認禪宗精神對美術和文學的影響的。又有米芾(紀元一零五五~一一零七),他是用水墨畫山水的。(潑墨山水)。
藍 浦:景德鎮陶錄(一八一五年)
從墓地發掘出來的大瓦和漆盒,至今尙保存着少數晚周和漢畫的式樣。這些物品所畫的多是儒家背景的人像,形態生動,筆力表意亦佳。
時間不容許詳談明清兩代的畫家。明清兩代的畫家,有些很著名,其作品也很多。如山水、花卉、草虫、房舍、人物。
辛安潮 朱琰:陶說(一七四四年)
什麽是中國美術?有人初聽中國美術四個字,以爲它祗是單純的繪畫。但它决不止此。它包含一切中國製造關於實用,裝飾或宗教的器物和圖畫。因此它是中國人的生命和中國人思想外形的寫照。硏究中國美術,是瞭解中國人内在生命的一種方法。
在漢代曾燒製一種紅胎或灰胎帶深綠鉛釉的陶器。這種陶器或者是從西亞傳流進來的。
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代的中國畫是從商代及周代前期的象徵式的風格,進步到晚周及漢代的自由自然的風格。這一點已在第一講内說過了。
KOOP, A.J. : Early Chinese Bronze (London, Benn, 1924)
鼎、鬲、鍾、簋、壺、爵,彝等器都是祭祖時用的。在祭祀的時候,子孫擺着祭餐,請祖先英靈降臨,與生存者共同享用。
吳仁敬:中國陶瓷史(一九三六年 商務印書舘出版 中國文化史叢書本)
我們沒有時間去討論朝鮮墓地裏所發掘的漢代的漆器和壁畫。不待言的,這些最古的中國畫是和漢代的淺雕凸雕及東周的銅器相稱的。
彩陶區域自河南申展到甘肅,已出土的彩陶,胎帶淺黃或紅色,飾以黑,紅及白色花紋,數量甚多,並有不少完整器物,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最難得的發見。這種陶器,燒製精良,至今世界其他各處所發見同時代的陶器,還沒有比得上它的。
不同六朝的玄妙神像,現存的唐代佛像和菩薩像,是體格魁梧雄壯的,或形態瀟灑的。又有些和尙的像,頭顱端正,酷似生人。佛教美術已漸趨人化。具有昌盛強大的時代特徵。
這些雕刻,描寫孔子的德教和漢代民間的日常生活,近於真實。有一部分雕刻表示天神登位,或奇獸在空中爭鬥,或龍車在雲間遊行。這些描寫,近於道教的畫像。無疑這些雕刻是曾着過色的。這些都像壁畫,刻在石上,以垂久遠。
唐畫多已無存,但從遺留最早的石刻拓片,從敦煌的壁畫以及在新疆發掘的壁畫遺蹟中,已可略窺唐畫的風格。m.hetubook.com.com
究竟是何人燒製彩陶和黑陶,迄今尙不明瞭,但無疑的他們必是中國人的祖先。其中一種民族很可能是中國史書上所稱的夏民族。
銅器的美麗和引人興趣的地方,不祗是在它的式様和設計,更在它的完善無疵的質料和製造的技巧。因爲在地下埋藏了三千年,它的深厚的銹斑也很可愛。有時像玻璃,面帶淡綠色,有時帶深綠色或寶藍色,光彩可觀。
黃賓虹 鄧實:美術叢書(一九四七年 神州國光社)
這種宗教精神,一直繼續到唐代(紀元六一八~九零六)。但有一不同之點,唐代是政治力量強大,經濟繁盛,領土擴張的時期。唐代雖是恢弘儒道兩教的時代,但佛教的發展也極大。多數宏偉的美術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以上所說生動的獸紋鳥紋圖案,一直繼續至漢代末期。不但發現在銅器上,在陶器及石刻上也有發現。是中國美術變遷的分界,表明民族的生活和時代的背景。
因為繪畫所用的材料不易經久,最古的中國畫早已失傳了。我們祗能從銅器,瓷器及淺雕凸雕的石器上推測其品格。
陳清泉譯補:中國建築史(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國文化史叢書)
鄭 昶:中國畫學全史(中華書局出版)
但是到了宋代,中國的瓷釉,才最完美;古今中外,無出其右。同時,中國在政治方而是衰弱的,但在文化方面,是優越的。中國的儒家哲學至宋儒而復興。佛教是有組織的宗教,經過唐代末葉的摧殘和沒落,到宋代莊嚴内修的禪宗,仍然繼續是無形式的精神力量。知識和倫理方面的謹嚴風格,已表現在瓷器的類型上。唐代的彩色和鬆輭釉已漸被淘汰。代替鬆輭釉的是宋代堅厚光潤的單色釉。這種宋代的釉就是現在舉世公認最高標準的釉。
在河南安陽的遺址,曾經發見一種薄胎陶器,器身玻璃化,能共鳴,帶棕綠釉。這是原始的半瓷。中國有瓷器,或是從這個時候起(紀元前一五零零年)。
故宮旬刊(一九三六年 北京故宮)
同時,中國固有的帶堅硬灰綠釉的半瓷,在唐代發展到了帶厚白釉的真瓷。
玉在近代,曾用作各種裝飾品。清乾隆時,雕琢的精巧,達到了極點。
最出名的漢代石刻,是在山東發見的武梁祠。武梁祠是後漢武氏的祠堂,共有四五所,建於紀元一四七年左右。在這些祠堂的遺址上,曾發掘石板四十多塊,滿刻遊行的車輛、騎士、宴會、樂隊、和舞蹈等圖案。
孫濌公: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一九三四~四四年)
但據我們現在所知,中國瓷器的燒製,到戰國時(紀元前四八一至二二一年)方始興盛。
但在明末清初也有其他畫家,不拘成規,自由寫作,這些人是:
第二批佛教的龍門石刻,是由武后在紀元六八四~七零五年下令塑造的。現存著名的敦煌壁畫也是六朝及唐代的作品。據說名畫家吳道子曾為佛教製作壁畫三佰多件;但這些壁畫已全部沒有了。
安儀周:墨緣彙觀四卷(光緒間印本)
相反的,黑陶無花紋,祗有光澤,和刻了些平行的線條。它的美麗,在它的精細的原料和簡潔的式樣。
魯駿輯:宋元以來畫人姓氏錄 三十六卷首一卷(一八三零年)
我們也應提提洛陽刻字捺印的磚,這些磚是後漢舊都遺留下來的,形式很近代化。
ASHTON, LEIGH(ed.) : Chinese Art (for Burling on House Exhibition) (London, Batsford, 1935-1952)
沈周(紀元一四二七~一五零九)
這些影響,在雕刻方面尤其顯著。漢代雕刻,甚至墓地的雕刻,也多是關於當時生活實况的描寫。固然有時這些雕刻也涉及人世境界以外的事物。但在這方面,除幻想的形像以外,這一種的雕刻從來沒有表示宗教的虔誠及信仰生活的。
古代中國常以玉作裝飾品,在裝具,傢私及衣服上鐫玉:如鎧甲、帶鉤、刀柄、髮針、指環。玉佩繫在腰帶上,搖擺作玎玲和*圖*書之聲。或用玉製作印信、符節,或表示階級的徽章。有時用玉殉葬。又有用玉製作壁,琮,璜,珪等禮具,用來祭天地或自然界的神祇。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古玉,形狀樸素,因在地下埋藏很久,常帶粽色及紅色。特別美麗。

(一)古代

在十二世紀有馬遠(紀元一一九零~一二三零)及夏珪(其極盛時期約爲紀元一一八零~一二三零),他們兩人是宋代最好的山水畫畫家。又有梁楷(其極盛時期爲紀元一二零零前後),牧溪(即禪宗和尙法常)(約紀元一一八七~一二三九),他是潑墨山水主要畫家。
王原祁(紀元一六四二~一七一八)
在河南南陽,另有一套不同精神的石刻,盡着各種形態的長龍和獸。使人追想到「獸紋圖案」和「淮上文化」的往事。
李天放:中國藝術家徴略五卷(一九一四年)
MIRAMS, D.G. :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Shanghai, Kelly & Walsh, 1940)
這些畫多是儒教或佛教背景的人像。他們的特徵是流動的線條和莊嚴的動作。
同様的,唐代器物周邊的花卉花紋圖案,及鏡子背面的花紋獸紋圖案,都是逼真而豪華,並且深雕凸雕,不同漢代及晚周圖案的祗有精細的輪廓。
閻立本(紀元六七三)畫人像;吳道子(紀元七零零~七六零)畫佛教寺廟的壁畫;韓幹(紀元七二零~七八零)畫馬;李思訓(紀元六五七~七一六)和王維(紀元六九八~七五九)畫山水。
這些影響,可以從六朝的美術看出來。六朝的美術,主要的是宗教美術,富有濃厚的宗教氣氛。
以上四人多募倣前人,遵守傳統的格調,並且自立格調,使後人摹倣。因此使中國畫流於呆板,缺乏生氣。

「淮上文化」的遺蹟,最好可從銅鏡的背面上看出來。這類銅鏡,雖自先秦起就有,但稱爲「秦鏡」是錯誤的。

(二)中古及近代

參考書舉要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一九三六年 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國文化史叢書)
因此,六朝的雕刻,主要的是宗教的雕刻。一方面有佛像和菩薩的像,作爲信仰的對象;另一方面,又有關於釋迦牟尼和他的徒衆的生活的雕刻,以備教導信徒之用。
以上所說的宗教信仰,是由玄妙的佛像表現的。這些佛像並不是真的人像或神像;祇是用美術表達「靜」、「慧」、「覺」,及衆生「至善」等抽象的意義。
中國人自始就特別愛好玉,玉是一種堅硬的石頭,不易雕刻。玉的質地不但眼睛看見覺得美,耳朵聽到、手指接觸到也覺得美。中國人用觸覺欣賞美術的能力,比其他各國人士更高。玉,成了他們完善無疵的物體的象徵。
在元代有四位山水畫家,迄爲後人所摹倣。
在那些時候,並沒有像近代景德鎭一樣的地區,專製瓷器。祗有七八個著名的窰,散佈在中國各地,各隨當地的泥質和工人的傳授,燒製瓷器。舉例言之,在河北定縣有定窰。其所燒製的白色瓷器名爲定窰;浙江龍泉燒製灰綠色的瓷器;福建建州燒製的帶黑或棕色釉的瓷器名爲建窰;河南禹州燒製的帶淡藍有時灑有紫色或紅色釉的瓷器,名爲鈞窰。還有燒製影青的窰,至今尙不知窰址在何處。比較這些窰粗一點的有河南北部磁州的窰。這個窰燒製民用或平民瓷器,花紋圖案較爲簡單粗率,瓷器多爲白底黑紋或棕色花紋。
這些銅器,式様雅緻,經若干世紀傳至令日,成為中國銅器,並且成爲陶器和瓷器的標準模型。器皿外面有時是光面,有時部份或全部有精細的花紋。有時刻有龍或鳳、饕餮、雷紋、鳥獸。各種花紋雖意義單純,但刻法是變化無窮的。
中國名晝集(一九零八年 上海)
銅器通常刻有文字,兩字三字至數佰字不等;這些古體字是硏究中國文字演變的重要材料。
商周兩代(紀元前一五零零至二五零年),中m•hetubook•com.com國最早的美術,表現在銅器。從周代晚期的銅器和銅質裝飾品上花紋的變遷,可以看出中國民族的變遷。約在紀元前七零零至二零零年之間,早期傳流下來的圖案,漸轉爲曲線和幾何線及獸紋圖案——特別是獅、虎、熊、牛、馬、鹿,獸身畫得很長,動作生猛,並且關在籠內作鬥爭狀。「淮土文化」就是這種風格的主要代表。這種風格顯然和商代及西周的古典文化及東周的個人主義文化分離了。也可以看出它受了中亞細亞民族——匈奴,甚至波斯及亞西利亞Assyria民族及西亞細亞國家文化的影響。
王石谷(紀元一六三二~一七二零)
故宮書畫集(一九三零年 北京故宮)
SWALLOW : Ancient Chinese Bronze Mirrors (Peking, Vetch, 1937)
我們不可能在短短的兩講内,敍述中國多種應用的美術,如:象牙雕刻,漆製品,裝飾品,珠寶及其他。但從已提到的幾種美術,也可以引起我們對這些應用美術品的欣賞。美術的生命和精神是接近大自然的。中國人是天生的美術家。美術如果離開了大自然;就祗剩下人的機智了。所以人類最高的美術,都起源於大自然,都是人與神的精神一致的表現。
我們也沒有時間去談中國的書法,雖然書法也是中國獨有最高美術的一種。
王時敏(紀元一五九二~一六八零)
漢以後,因佛教傳入,中國美術又有很大的變化。佛教是由印度傳來的。中國人的崇信佛教,是世界宗教史上一件大事。這件事證明古代宗教,特別是儒教,已經不能滿足一般人的需求,並且,向崇儒教的漢代,業經傾頹,中國漸進入四百年混亂的局面。人們已失去對理想社會的信仰,一意追求佛教所宣道的精神安慰。
槪括的講,唐畫的特質是宏大,色彩鮮潤,一如唐代的其他美術作品。唐畫上的帝王或神像,都反映王室的豪華。畫的馬是伊犁河高大的天馬。山水畫裏的山、巖、宮殿,都是宏大的。
HONEY, W.B. : The Ceramic Art of China and the Far East (London, Faber & Faber, 1937)
馬宗霍編:書林藻鑑(商務出版)
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铯(一九三五~三六年 商務印書館)
在最早時期,人們不知金屬的用途,他們的器物和裝飾品多用石製。從地下發掘的中國前人所製造的器物和裝飾品中,形像簡單美麗的很多。這些作品,不但證明前人手指的技巧,並可證明他們對於線條和形態的美,也頗有認識。這些作品就是後來中國石刻的先錄。
我們還得提古代中國的石刻。我們一談到石刻,就聯想到埃及、亞西利亞、柬埔寨、印度和希臘。槪括的講,石刻在中國的發展,是較遲於以上幾個國家的。但早期的石刻,在中國也曾發見過,在安陽曾經發見過商代宮殿内雕刻的石柱。這是立體造象的雕刻,並且是中國的產品,不曾受過外族的影響的。
黃公望(紀元一二六九~一三五四)及王蒙(紀元一三零八~一三八五)作寫實畫,用彩色;吳鎭(紀元一二八零~一三五四)及倪瓚(紀元一三零一~一三七四)作寫意畫,多用水墨。

在四川岷江及嘉陵山峽的沙岩洞穴中也有幾百套石刻,令人回憶山東武梁祠的雕刻。但是這些雕刻的生動形態,又像南陽那種雄偉的作品。
在另一方面,佛教是安慰人的靈魂的一種宗教。旨在爲人類解脫苦難,普渡衆生。他用各種形式的美術,表現那不可見到的精神境界。
在十三世紀有陳容,長於畫龍。這些畫家不重在畫物體的外貌,祗重在畫物體的神韻。與唐代用彩色的寫|真畫家不同,他們祗用水墨畫山水,或者用墨和極少的彩色。
漢代以前,雕刻在中國,傳流不廣。到了漢代,宫殿和墓地的墻上,才裝飾着石刻,即所謂淺雕凸雕,有時把立體石獅擺在墓門。直至六朝hetubook.com.com,佛教勢盛,立體造象,因受中亞細亞及印度的影響,傳流才廣。
葉浩吾:中國美術史(一九二四年 北京大學出版)
王鑑(紀元一五九八~一六七七)
八大山人(其極盛時期約爲紀元一六三零~一六五零)
在五代末期和宋代初期,有荆浩和他的學生關仝(同);李成和范寬、董源和巨然(禪宗和尙)。
滕 固:中國藝術論叢(一九三八年 商務印本)
胡 蠻:中國美術史(一九五一年 新文藝出版社)
本人深感不配對中國聽衆講這個問題,本人祗能就西方人士對中國美術的觀點,提出談談,不過這様去看中國美術,也未必妥善;因爲美術是沒有疆界的,它表達人類的心靈,其意義人入都能瞭解。
直到明代,國威重振,經濟繁榮,復採用唐代的彩色,並加以發展,進而燒製裝璜美麗色彩鮮麗的瓷器,這些瓷器歷明清以至於今日,馳名已久。不過硏究的人仍以宋代簡單謹嚴的瓷器爲瓷器之冠耳。
故宮週刊(1-510期)(一九二七~三六年 北京故宮)
彭蘊璨編:畫史彙傳 七十二卷附錄二卷(一八二五年)
在安徽壽縣及湖南長沙,曾發見當時燒製帶棕綠釉的原始半瓷器具。
銅在中國文化上也佔有重要的位置。中國何時及如何才有製銅的技術,至今還不明瞭。在商朝中葉(約紀元前一五零零年),鑄銅工業已很發展,事實上在那時候所製銅器,在美觀及技術方而,至今無與倫比。
嘉納治兵衞:白鶴吉金撰集(一九五一年)
在陶器瓷器上,已顯出時代的變遷。六朝帶淡綠釉的細長瓷瓶,暗示神靈的形像,及反映宗教的時代精神。唐代的陶器則不然,他多是形圓而豐|滿,多喜用鮮明的彩包。唐代的彩釉是鬆輭鉛釉。這種釉,像在上講提過的漢代鬆輭深綠釉一様,可能是從亞洲西部傳流進來的。比較漢代的釉,這植釉品類較多:有鮮亮的銅綠、寶藍、紫、黃、棕等色。這些釉有時用作單色畫,有時用作線條畫。都不是中國所常見的釉。這些釉使我們憶及波斯和巴比倫的釉瓦和瓷器。那時唐代和西亞正有接觸,或者事實上這些釉就是從西亞流傳到中國來的。
無論如何,承接着夏代的商代,還是繼續着黑陶文化。不過那個時期,已經發明製造銅器,陶器的燒製已漸趨衰退了。
山水畫漸分兩宗,後來稱爲南宗和北宗。南宗以王維爲創始人;北宗以李思訓爲創始人。兩宗的傾向,至今還繼續存在。北宗較重真實;注意色彩和細微部份。南宗較近於理想、玄妙、和主觀。南宗的畫祗用墨,或者墨參和極少的彩色。

我們可以說,明代已趨向回復唐代寫|真着色的山水畫。清初的四王,頗爲王室所贊賞。
BACHHOFER :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Art (London, Batsford, 1944)
COHN, W. : Chinese Painting (London, Phaiden Pss, 1948)
在史前時期,文字尙未發明,陶器是研究各民族和各時代的最好資料。因為陶器是家庭最普通的用具,又最容易損壊,因此在前人居住遺址,遍地都可找到陶器碎片。所以我們對於不知姓名的古人,常用他們製造的陶器去代表他們。
山東還有許多像武梁祠的石刻。
林仰山(F.S. Drake)
這類陶器,也和我們上面所說的銅器一樣,常有生動的獸紋圖案——主要是狩獵的情境,表明是受了亞洲中部及西部文化的影響。這時中國民族正與中西亞洲的民族通往來。
小山富士夫:支那青磁史稿(一九四三年 東京,文中堂)
在上次講詞裏,本人曾經指明,中國美術,在周末及漢代已有很大的變化。商代及西周銅器上象徵的和因襲的圖案,漸已過渡到生動的「獸紋圖案」。
輭玉是中國歷代所貴重的真玉。從新疆運玉到中國本部,所經過的關口,自漢到現在叫做玉門關。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