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需要出發
十二、需要為先
由此一事實來看,日本企業別的工會和歐美職能別的工會相比較起來,立場並非軟弱的,而大都是因為文化和歷史背景不同的緣故。
例如「後工程到前工程去領取」的想法,若依原來的作法是前工程不考慮後工程的生產狀況,不斷地將做好的東西送出,於是後工程就出現堆積如山的半成品,而後工程忙著確保放置場所和尋找物品,反而忽略了重要的生產,若想排除這些浪和*圖*書費,則必須控制前工程的送入。有了這樣的需要,才讓我想到與傳統相反的想法。
在低成長下的企業,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容我再重複地說一遍,就是不斷增加數量,但可提高生產力的方法。
豐田生產方式的基本思想和形成基本的骨幹,已依次地加以敘述。我想強調的是,它們皆是具有清楚的目的及需要,才被具體化的。
在我任職的機械工廠https://m.hetubook.com.com中所實施的改變機械佈置,作出流動中生產,除了排除製造過多、堆積的浪費外,並使作業員同時操作多台機械,正確地實現「多工程作業」,是讓生產效率提高二倍,甚至三倍的有意義作法。
需要並不是等待就會發生,而是要自己去爭取,試著將自己緊逼到極限的地步,對激發出實質的需求,極有其必要。
一般認為,日本企業別https://m.hetubook.com.com工會是屬於垂直分割型社會的例子,流動性較高,實際上是否如此呢?
車床工,始終是車床工人,焊接工人總是焊接工人的美國系統,與生產現場中同時操作車床、銑床、鑽床,甚至於做焊接工作,本身可具有許多技術的日本系統,何者是屬於較優良質的系統呢?
前面曾經談到,在美國,公司要實施這種同時操作不同職種機械的方法,是極為困難的。為何在日本可行https://m.hetubook•com•com呢?其中一個因素是日本沒有歐美那種職能別工會,所以可從單能工變成多能工,雖然也有在匠人氣質所產生的阻力,但在日本可以比較圓滿的完成。
這是一個難以評論優劣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因為兩國的歷史和文化不同,各有優劣點,所以要求取各種的優點才好。我將生產現場的整個系統,稱做「製造技術」,日本的系統因作業員熟練多種生產技術,而得以參與其規劃,可以擔當相當重要的責和-圖-書任,這樣才算是有「工作的意義」。
就是連現在,豐田現場的改善,也都是基於需要。在不需要的地方做改善,可能僅止於構想的階段,亦或是結果連回收投資都談不上的情形也很多。「需要是發明之母」,對現場而言,如何使現場員工感到需要,可說是讓全體的改善大幅進展的關鍵所在。
我本人之能夠逐一將上述豐田生產方式建立起來,也是基於為了「以三年追上美國」,非要找出排除浪費的新生產方式的強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