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福特系統的真意
一、福特式和豐田式
在車軸與車輪裝配前,底盤與車架是放在滑板車上,底盤前端部分綁上繩子,拉著它就可以做裝配作業。然後利用裝上的車軸使底盤移動。經過零件之間的裝配作業實驗之後,一面繼續做移動裝配線的改善,一面為了使零件可以儘快地裝上底盤,而進行複合組件的裝配作業(例如先將水管裝上散熱器)。將它們迅速的裝上底盤,再裝上方向機柱齒輪,高壓線圈。(「福特的光榮和悲劇」高橋達男譯)
他的書充滿許多啟示。現引用其中有關福特系統開發,著手的一些情景。
這是為了福特系統的流動中作業,最初的實https://www.hetubook•com.com驗情景。
汽車的製造方法嚴密來說,有多少汽車公司,甚至有多少工廠,就有多少種,而且這些製造方法都透露出企業經營者的哲學與工廠負責人的個性。
此種流動中作業的基本形式在世界各國汽車公司中皆是相同的。最近雖有類似像「富豪汽車」的生產方式是,能夠由一個人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引擎,不過主流還是福特式的流動中作業。
豐田生產方式和福特系統一樣均以流動中作業為基礎,不同的地方是伊索連生為放置零件的倉庫而傷腦筋,www.hetubook.com.com豐田式卻不要倉庫,希望各位能牢記此點,誠如我說的「剛好及時」生產,就是將必要的零件,在必要時候只有必要的數量,送達生產線的兩旁。
原料經由輸送帶,在流動的過程中實施機械加工,然後裝配成為零件的完成品。許多種類的零件以一定速度移動,供應最終裝配線的各工程,經由裝配,然後完成的車子,一部接一部地產出,是屬於一種典型大量生產系統。
據說福特系統是從一九〇八到一九一三年的五年間,經由試行錯誤而開發出來的,而福特系統的問是與量產車的象徵——福
www.hetubook.com.com
特T型車的發表販賣,大約是同時期。「福特系統」至今仍是美國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象徵字眼,「福特系統」是透過流動中作業的大量生產方式,亦有人稱之為「自動化方式」。
以上伊索連生所描述的情景是一九一〇年前後的事,就基本的形式而言,從前或現在都沒有改變。
為了要弄清楚福特式生產系統和豐田生產方式有哪些不同,首先要具體地瞭解什麼是「福特式」的生產系統。
「裝配車子,比將零件運送至組裝的場所要簡單。」(中略)我們只先對那些快速消耗的零件進行改善,就慢慢地解決了此方面的問題和_圖_書。引擎或車軸之類的大零件,必須要大的空間,為了取得這些空間,而將一些易於整理成小包裝的零件,置於廠內西北角的倉庫中。然後我們和倉庫互相配合,將捆包好蓋上章的一組組零件,每隔一定時間,運上三樓裝配線。
如此一來就可以簡單地處理零件,使事情變得很簡潔,但是我們卻不滿意此種作法,於是突然浮現出下列的主意。「如果只移動底盤的話——首先要從工廠的一端移動底盤車架,然後再裝上車軸和車輪,取消將零件由倉庫送往底盤的方法,而是將裝上車軸與車輪的底盤通過零件倉庫的中央——裝配作業可以容易簡單而且相當快速。」我m.hetubook.com.com在建築物的一端放置最初裝配所必要的零件,然後沿著底盤的移動線路,一個接一個將零件排列在地板上。(中略)
亨利福特一世(一八六三年至一九四七年)確立了汽車的生產方式。
雖然如此,近代工業中汽車生產的基本方式,仍是由福特親自實踐的大量生產方式。
但是誰能夠予以確實和肯定地答覆呢?莫過於自豪的說,福特系統實際上是由他們做出來的,前福特社長查爾斯・伊索連生,他也把開發的經過彙集成書,此人原是生產部門的領導者,繼亨利福特一世倒下去和第二代的愛德塞爾也下台之後,確保了福特公司的勢力並傳承福特二世的一位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