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胡適先生三味藥

作者:李曉丹
胡適先生三味藥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輯 文學藝術 電影戲劇的美感

第四輯 文學藝術

電影戲劇的美感

這可不就是愛默生的美學所言:大自然有什麼話要對我說呢?磨坊後面的山谷,安閒中有無限生機,雖荷馬或莎士比亞再生,也不能將它化為文字,這裏面難道沒有意義嗎?霞光照處,禿樹熠熠如尖塔著了火,東方一片蔚藍,成為極妙的背景;花朵謝落,然點點猶如繁星;敗枝殘幹,風霜遺跡斑斑,然而這一切又都構成了我面前無聲的音樂。
而今,我們的砍砍殺殺的武打片,也還是抓住這個尾巴在死命的掙扎搖擺,愈來愈缺乏什麼內涵與美感。至於我們的文藝片,亦仍然是陷在一個模式——青年男女戀愛的圈圈裏跳不出來,還空言能突破什麼呢?而對於景觀之美與感情之美的融合與昇華,竟也少有突出的表現,又能何從得有美感!如此下去,豈不終究還是留在一條小胡同裏嗎?
愛默生論這種陽剛之美說,人如有發揚真理的舉動,豪邁慷慨的行為,立刻可以化天地為廟堂,引日月為香燭。人的心胸如能和自然同其偉大,自然就可以將人援引高升,使之「德配天地」。美與行動的關係,是不求而自生,唯其因為不求而自生,在行動過後,美仍長存;凡是美的東西絕不死亡,善亦生生而不息。因為美在人們心中會轉化為思想,而思想又必是再創造的泉源。由此進而再創造新的形式,又將美溶入其中。這種美的創造,就是「藝術」的結晶。
愛默生對美的禮讚,是如此的令人在心靈上為之震撼。他歌頌成功的美,也對失敗的英雄同樣有其美感,並同樣舉之齊天。
所以,全美的影評人,幾乎都指評山姆畢京柏的暴力電影www.hetubook•com.com,不但沒有什麼獨特的風格,並且也沒有什麼美感與吸引力之可言。這些批評,雖然使得山姆畢京柏十分惱怒,但他依然是我行我素;再加上其他二、三位導演亦走上這同一條路,隨著美國電影業的全球發行網,影響所及,暴力電影就在世界各地開始氾濫了起來。
所謂「美感」,顧名思義,即美的感覺,是由三種要素所構成:一是材料,即電影之聲與色;二是形式,即材料之巧妙配合;三是內容,即上述二者的綜合表現,而在於能否引起觀眾靈性上的共鳴。
從事文學藝術工作者,必須具備有「心理學」與「美學」素養,這是最基本的條件;而對於電影戲劇創作來說,「美學」更是重要。是以「心理學」之立論,由於各民族文化傳統思想之不同,容或有各別不同的解釋,但全人類對於「美感」的領受,則是有其共同感性的。那個共同性,就是它的自然性。勿論是景觀之美與情感之美,只要能合乎自然的法則,那就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和能以被共同接受的「美感」。舉例說,西片的《真善美》,就是能將二者之美融為一體;而《日正當中》,則是獨具了情感之美。凡屬類似的電影作品,就都是成功的。
愛默生的「美學論」,開頭就說大自然的一切事物,無一不美;大自然供給了人類衣食之需,復滿足了人類愛美的要求。是以古希臘人稱「世界」為Cosmos,意思就是「美」,萬物都是有秩序的排列著,都可使人怡情悅性。又說,個別的事物也許無動人之處,但人類的眼https://m•hetubook•com.com睛乃是世界第一大畫家藝術家,任何一組物體,一經組合,就成了對稱與完美的景緻,故對其構圖之巧,莫過於人的眼睛;而設色敷彩之奇妙,則又有賴於光線,故不論其為任何醜陋的事物,一經在強烈光線烘照之下,又都成為美景。所以,宇宙萬物除了具有美的本性者之外,而光明又可使得任何東西都顯得快樂;即謂醜陋如屍,亦有其美的一面。是即所謂之:日出是美景;日落也是美的?
在我國的歷史中,也有不少那樣的英雄人物,為保衛疆土而奮戰,身中萬箭而不退;或帶血裹傷而再戰;或被俘而不屈;或雖被刺殺而屍身不倒;或慷慨成仁取義以謝命。那都是何等的壯烈,驚天地而泣鬼神;那也才是真正有光有熱的「陽剛之美」。我們海內外要搞「陽剛」電影者,何以大都捨此而不為?現今的一些武打片,憑空杜撰一番倒也罷了,但其美感又在那裏?
反觀今日的電影作品,盡是些為個人私慾的尋仇報復,而打殺格鬥,甚至於只是為殺人而殺人,乃至還在對白中說出「殺人不需要理由」。就是這樣的,以刀光劍影血淋淋的殺人為能事,這算什麼作品?觀眾看完了,仍是一頭霧水,不知他們所為何來?若說是為了私人的尋仇報復,姑且撇開社教的意義不談,那也完全是他們個人的事,而在觀眾心目中,根本起不了共鳴,更沒有什麼美感之可言。
愛默生當年所歌頌的人類的奇妙的眼睛,以現代電影藝術的術語來說,就是鏡頭的組合與運用。他所說的,即使是醜陋的事物,一經有光m•hetubook.com•com明的透視,就仍然是美的;那光明的由來,不就是寓意著美感的第三要素之「內涵」與其必須具有的崇高的精神價值觀念嗎?於此再引用《日正當中》一片為例(抱歉對晚近電影作品尚舉不出更美好的例子),賈利古柏所扮演的那小鎮臨時警長角色,竟不顧自身安危,唯其一念只為保護全鎮善良百姓,而始孤單單的挺身出來,要與一群惡徒搏鬥,那種「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就是美感的精神要素。以那樣一名陷於完全孤立的臨時警長,他並非不知自己可能會死亡,但其崇高的精神意念,堅定了他對於死生置之度外。如果他成功了,固然是美的;若不幸他犧牲了,則不論其死狀是如何的慘烈與醜陋,但終究還是會像有一道無形的弧光照耀在他的屍體上,那仍舊是有其美的一面。
愛默生論完滿無缺之美,認為是必定要有一種更高貴的精神因素。而所具有的高尚情操之美,是與纖巧之美不同的,它是和人類善惡之念相配合。是謂「美」者,乃即是「善」的標誌,但凡順乎自然(天道)的行動就是美。慷慨激昂的作為,一定也要是合乎人情的,並且要能使得發生那件事情的地點以及旁觀者,都可蒙受其光榮才行。聖賢豪傑的所作所為,都是要能給後世以一種教訓;而天下則是屬於聖賢豪傑的。
「美學」源起於古希臘,但至十八世紀經由德國哲學家包姆戈登之力倡,始成為一美學。嗣後,鑽研此學者日多,體系漸成。至十九世紀,其間再經由美國文壇巨擘愛默生對於自然美學觀之創論,而又燦然大備。後世英國m.hetubook.com.com文學家亞諾德曾經評論說:在十九世紀,沒有任何散文家能比愛默生的影響更大。
然而,用之於電影藝術的這種美感的再創造,最可怕的就是走火入魔,而流於一味賣弄暴力的技巧,完全忽略了是否能與觀眾的情感相結合。早期美國的西部片和動作片,尚能保持講求其一定標準的精神內涵,但漸漸地只想為了尋求突破而竟然走向了性與暴力的邪道,甚至只為暴力而暴力,完全不管對觀眾是否具有說服力。這其中,尤以山姆畢京柏為始作俑者,但他卻又死不承認自己為「暴力」導演,乃至為了反抗影評人的群起大加撻伐,更行變本加厲的將暴力鏡頭加以超現實的處理手法,對一些血肉橫飛的暴力場面,竟不惜一再以慢鏡頭大特寫來交代得一清二楚。但是,山姆畢京柏卻辯稱,這只是為了要向觀眾展示死亡的真面目,而絕非有意以此手法去美化死亡。可是,他竟仍然不重視在這暴力死亡的背後,是否已有足夠可為觀眾同情的理由?因此,在觀眾看來,只是如同看到一場不相干的「狗咬狗」,除了或可一時稱快之外,其他的什麼感受都沒有,更別談有何美感。例如,《日落黃沙》一片中的那批歹徒,就只是為了暴力而暴力所作的暴戾演出。真不知究竟是在向觀眾說些什麼?
因之,愛默生也曾列舉說,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事蹟,可能發生在名山大川之地。古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斯,和他的三百名烈士於一天之內成仁,在這一天之內,他們在塞默披里的羊腸小徑峽谷裏的壯烈犧牲,驚天地而動日月。十四世紀瑞士軍人溫克爾李特,為抵抗奧軍www.hetubook.com.com入侵,在阿爾卑斯山高峰的冰川崩險之下,隻身抵擋奧軍的矛槍而致中矛無算,密如蝟刺,為的是要替他的同志們突破奧軍防線,因之而使敵人悚然震驚慌亂。那樣的英雄們,不就是把壯烈之美,像一道光芒,溶進了他們的壯烈事蹟裏去了嗎?那種美感,儘管是血肉模糊,也才真正是現今所說的「陽剛之美」的意義。豈是今日電影中,這種漫無情操亦無崇高精神的胡亂砍殺,而一味渲染的暴力行徑可比呢?
若說現在只有中學程度的青年才會跑進電影院,所以國片也只能攝製一些專以此一階層觀眾為對象的千篇一律青少年戀愛故事的電影。這聽來有理,其實完全是為自己護短的一種遁詞,用以遮蓋本身缺乏創造能力和缺乏突破困境的勇氣。好的西片如《真善美》、《亂世佳人》、《春風秋雨》等等,雖一再推出重映,而仍賣座不衰,何以就能抓得住各年代、各階層的廣大觀眾呢?問題全在片子本身是否具有水準和各種「美」的意境,可給觀眾以深度的感受。尤不可忽視的,我們國片觀眾的水準和要求,已在升高,這既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往後亦更不可能仍留在那一條小胡同裏,還能被你套牢的。
電影戲劇的美感,是應表現在景觀之美與感情之美的兩方面。能將二者融為一體的,是為最佳作品;若僅居其一者,亦屬上選。
我之所以特別提出愛默生,不但因其為美國家喻戶曉人物,並為世界享名之自然美學大家,而其所影響於美國文學藝術界者,尤為深遠;復以美國電影界大企業化之經營與發行方法,則又影響及於全世界,而溶入了廣大觀眾的感官意識之中。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