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改變歷史的書

作者:唐斯
改變歷史的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自然科學類 性、愛、夢與人生——弗洛伊德及其「夢之解釋」

自然科學類

性、愛、夢與人生
——弗洛伊德及其「夢之解釋」

大多數批評家都同意,弗洛伊德能享受不朽的聲名,是由於他對於無意識(unconscious)的發現與闡釋。按弗洛伊德的說法,人心好比汪洋大海中的冰山,一座冰山的體積,有九分之八是隱藏在水平之下;人的心理活動則大部份隱蔽在無意識之下。在表面活動背後,如一個人言行舉止和思想的動機、感覺、目的等等,不僅對別人要掩飾,甚至常常連對自己也要掩飾。在弗洛伊德心理學體系之中,無意識居於極高之地位,而有意識的行為則不過陪襯而已。他認為,唯有能了解深不可測的無意識,然後才能了解人的內心與性格之至極。弗洛伊德斷言,人類大部份的思想都是無意識的,僅在偶然情況下才是有意識的。無意識的活動就是神經病的來源,因為人總想要把在他自己無意識中所潛存的不美滿的記憶和受阻撓的期望,都能予以排除;但事實上卻往往並不能做到,而祇是把那些記憶與願望暫時「儲存」起來,種下來日的「亂源」。

探求不可知之域

在世人的心目中,心理學是最為神祕隱晦的一門學問。心理學雖亦是科學中的一支,但卻最難提出合乎科學標準的證據。心理學中所研究的問題,乃是自然界中最神秘的現象——人類的心靈。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事例閃爍離奇,出乎意表,乃無可避免的事。在物理學或化學的範圍中,新的理論是否能夠成立,都可經實驗而求得證明。但心理學上的理論與假說,永遠無法籍實驗的方法來證實或推翻。所以,弗洛伊德所創的心理分析學說,曾引起學術界的聚訟紛紜,至今多年猶未平息。

在父母兒女之間

弗洛伊德發明了另一種方法,用來探求人的內在的衝突與情緒的發展,行之亦頗有效。那便是「夢的分析」。在這方面弗洛伊德也是一位先鋒。在他之前,一般都認為夢是沒有意義也沒有目的的。他所著的「夢之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一書,是世間第一本用嚴肅的科學方法研究夢這一現象的著作。此書原用德文所寫,原名Die Traumdeutung,一九〇〇年出版,全書不過三百七十五頁。英譯本出於布瑞爾之手,一九一三年出版。
心理分析學說引起爭議最多的一點,就是「生命力」在童年時期所發生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由於這種影響,小孩子對他的雙親也會發生與性有關的感情。此一說法不僅在一般人聽來荒唐無稽,甚至心理學家之中也頗有人認為是離經叛道。
弗洛伊德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區別為三個層次,他分別定名為「本能衝動」、「自我」與「超自我」。其中最重要的是「本能衝動」。「本能衝動」(Id)這個字,在生物學上是指細胞原質的單位,弗洛伊德將它列入精神分析學領域,他說,「本能衝動所統御的天地,就是我們性格中最隱晦而不可穿透的部份。我們對於本能衝動極為有限的一點瞭解,是得之於對夢境的研究和對神經病人病狀的分析。」「本能衝動」是人的原始特性以及與生俱來的種種衝動,其來源可能追溯到人類與禽獸為伍的時代,那時期,人與野獸沒有什麼分別,人對「性」的看法也和野獸一樣純然是順乎自然的。
「弗洛伊德提高了心理學的學術地位,他是一位偉大的先驅者,他的成功是由於他具有創始性的才具和優美的文學風格。雖然他的學說都具有虛無主義的性格,但其整個理論體系卻是極有原創性而又極有興味,非其他學說可比。而且,除了純文學作品之外,很少有其他著作能像弗洛伊德的大作這樣吸引人。他使得全世界都要按照心理學的方面去思想——在近代,這是極為必要的事;同時他又迫令人們對自己切身利害攸關的重大問題提出質問。從十九世紀森嚴的學術性的心理學中,弗洛伊德帶來了入世的心理分析學,以資對照……」
依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夢的世界是被無意識的本能衝動統治著;夢的重要,便是由於它能引導從事心理分析的人,能深入患者的無意識之中。在無意識裡,潛存著患者所有的原始願望和感情需求——這些願望和需求在有意識的日常生活中,都被「自我」和「超自我」壓制了下來。譬如人亦有野獸一樣的欲望,這些欲望往往因良知的制約而在夢境裡出現,然而,即使在夢境中「自我」與「超自我」依然發生警衛與檢查的作用,因此,夢所表現的意義往往是不明顯的;其意義是通過了象徵才表達出來,需要專家來解釋,「夢之解釋」一書中提供了數百例證,都經弗洛伊德一一分析。
弗洛伊德上面這一段分析,不僅對於個人的心理分析深刻,同時,也可適用於社會心理的解釋。如果個人與社會不能和諧,常有衝突,不正常的人越來越多,不正和*圖*書常的心理越來越流行,社會本身當然也無法保持正常和諧了。

三種不同的層次

於是,弗洛伊德在不得志之餘,自行開業行醫,又私下進行有關催眠術的實驗。做了幾年之後,又因適當的「對象」很難遇到,而且催眠術對於人的性格總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他不得不放棄了這種實驗。弗洛伊德這時就發展了一套技術,定名為「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後來成為心理分析學中一種標準方法。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於莫拉維亞的福瑞堡。他和寫「資本論」的馬克斯一樣也是猶太後裔。不過,他不像馬克斯之持有反猶立場;他說,「我始終是個猶太人。」他在四歲時,被家人攜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他的成年歲月,差不多都消磨在那座文化學術中心的名城。他的父親是一個經營羊毛業的商人,他的性格方面受他父親的影響很大;據為弗洛伊德寫傳記的瓊斯(Ernest Jones)說,他對於宗教常表示懷疑,便是無形中因襲了他父親的態度。弗洛伊德的母親直到九十五歲才逝世,她是一個溫和慈祥而積極活躍的人物。弗洛伊德是他的長子,也是她在兒女中最寵愛的一個。他後來曾在文章中寫道,「一個男人如能始終獲得母親的鍾愛,就能終其一生都以征服者自期。這種成功的信念,往往就能引領他在人生中獲致真正的成功。」由此可見母愛的重要性。
另外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瑞士人容格(Karl Jung),亦為弗洛伊德的弟子後來在學術上別樹一幟的。他也是要把弗洛伊德學說中「性」的重要性減至最低。他把人分為兩種不同的心理典型,一是外向的,一是內向的。他承認每一個人都具有這兩種不同的性向。容格的理論強調遺傳因子對於形成個性極為重要。
心理分析學是一門極為複雜的學問。此處僅可根據弗洛伊德的研究,略作提要性的說明。首先,我們應該分辨的是「精神病學」(psychiatry)與「心理分析學」(psychoanalysis)這兩個名詞並不是一回事。心理分析學是精神病學中的一個支派,通常適用於最嚴重的性格不穩定的病例;所以,也可以稱之為診治神經錯亂和神經過敏的方法。根據一九五六年報告,全美國登記有案的四千餘位精神病醫師之中,祇有三百人是心理分析專家。由此可見心理分析是需要專精研究的。
弗洛伊德的研究,專注於個案診療。有許多精神失調的病例,他認為都是現代世界中經濟、社會、和文化失調的病徵。他要從個人身上著手,對社會病象做斬草除根式的根本治療。
但無論弗洛伊德的理論能否用實驗來證實,其對於現代思潮的影響確已極為普遍,這是不爭的事實。從哥白尼到愛因斯坦,古往今來的科學家之中,恐怕沒有一位能像弗洛伊德這樣對他同時代人類的思想與生活,發生過如此深切影響的。弗洛伊德在探求人類心靈的「不可知之域」的過程中,創出若干空前未有的觀念與名詞,當時是大家聞所未聞的,目前則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實際上,幾乎人類知識的每一部份都已受到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文學、藝術、宗教、人類學、教育學、法學、社會學、犯罪學、歷史學、生物學,以及其他以社會或個人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無不感受到;而感覺最敏銳,受影響最顯著的,可能是文學。
弗洛伊德早年對達爾文學說深致傾服。他認為達爾文學說提供了新的希望,「促使我人對於世界的瞭解,將可有極不尋常的進展。」可能是受達爾文的影響,弗洛伊德決心學醫,遂進入維也納大學,至一八八一年,在該校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面在總醫院任駐院醫師,一面繼續研究神經學與大腦解剖學。幾年之後,他得到一個幸運的機會,成為他日後名滿天下的一個轉捩點。那是一筆進修獎學金,使他能前往巴黎,受教於法國最著名的病理學家與神經病學家夏柯特(Jean Charcot)門下。在巴黎,弗洛伊德親受名師教誨,受益良多,尤其是他能讀到夏柯特有關「歇斯底里」症狀的論著以及他所提出用催眠方法診療的建議。弗洛伊德認為極有道理。

日常生活的錯誤

照布瑞爾所描寫弗洛伊德運用心理分析的程序是:首先要患者不要有任何思慮,心神集中;然後,隨他想到任何念頭,一五一十都要說出來。如此,他就可以到達「自由聯想」的狀況,由他的話裡面可以追查出病象的根源。往往要反覆診療幾個月,致病的真正原因才漸次明朗化;那病因往往使患者感覺痛苦、恐懼、厭惡,所以是在潛意識中急欲忘掉的事情。
不過,有一位學者指出:「六www•hetubook.com•com十年來的演變與發展,皆不足以抹煞弗洛伊德的地位與影響,他打開了無意識的領域。他指出無意識是如何影響我們,成為我們現在的樣子。他的許多觀念和學說,都已被繼起的學者根據新的經驗而加修正。不過,那些繼起的人頂多祇能說是寫了聖經中的新約。唯有弗洛伊德寫的才是舊約。他的著作至今仍是最基本的。」
由於人受到社會的強制,把他自己的許多衝動都壓制下去,於是,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累積了許多「壓制」的事,弗洛伊德用的名詞是repressions。在正常情況之下,一個人的良知可以抑止那「黑暗的無意識的力量」在經過壓制後再衝出樊籠。有些神經病患者由於這種自我檢束作用,能經歷多次的情緒擾亂。弗洛伊德認為,心理分析治療法就是去發現病人心中壓制的究竟是什麼,並且用「判斷」的方法,協助患者糾正其病態。不過,由於患者內心所要壓制的大都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他往往要設法加以掩飾,不願被別人發現他的隱衷。弗洛伊德稱之為「抵制」;患者的「抵制」乃是負責診治的醫師必須克服的。
弗洛伊德晚年的最後幾個月,是在流亡中度過的。當納粹勢力佔領奧地利後,他被迫於一九三八年離開了維也納。他在英國獲得政治庇護,但不幸因口腔生癌,於一九三九年九月逝世。
弗洛伊德無疑為近代精神病學的奠基者。在他之前,精神病一詞被認為與「早發性癡呆症」(Schizophrenia)以及交互發作的發狂與鬱悶性的精神錯亂、瘋狂等病象,都是一回事情。因此精神病患者與瘋人一樣,都應該關在瘋人院中去。由弗洛伊德在臨床診療神經錯亂的病人所得經驗,使他不久就獲得結論,內心的衝突非僅在神經病患者會常常發生,就是在正常人身上也同樣會有的。同時,他更指出,神經錯亂並不合公認疾病的條件,而祇是一種心理狀況。他認為,如何處治日益增多的神經病人,是一個重大問題,於是,根據他的觀察、實驗,以及在維也納為許多病人診療的輕驗,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紀之初發表其研究心得,從而奠定了心理分析學的基礎。

「夢之解釋」出版

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嬰孩由於在母親的懷抱中受哺育之恩,吃奶時可得到官能上的快|感,因而對於母親發生一種執著的愛情。及其年齡稍長,男孩子會對母親發生強烈的性衝動;而對於父親則又怕又恨,視為與他競爭母愛的對手。女孩子則恰恰相反,她可能與母親的關係漸漸疏遠,暗中戀慕她的父親;把母親視為一個對手或障礙。
「自我」(Ego)不像「本能衝動」那樣僅以追求樂趣為滿足,而是由認識到現實的原則所指揮。「自我」已經充分注意到在他身外所存在的世界,並且已經明瞭「本能衝動」無法無天的傾向必須加以節制,以免使個人與社會中既有的法令規章相衝突。照弗洛伊德的解釋,「自我」乃是魯莽的「本能衝動」與外在世界重重法條之間的仲裁人。因此「自我」便成為各種「本能衝動」的檢查者,在「本能衝動」發作之後,成為具體行動之前,按照現實情況來加衡量,有所節制,個人之能避禍趨福,不與社會衝突,避開了社會的制裁,便是由「自我」節制的作用。但是,當「自我」與「本能衝動」的衝突太強烈、磨擦太頻繁的時候,便會使人有神經病,因而嚴重影響本然的性格。
當「夢之解釋」出版後三十一年,弗洛伊德曾很得意地說,「即使我今天來判斷,此書中所包括有關夢的發現,仍是最有價值的;我能得到這些發現,可說是幸運之至。」照他的說法,假設每一個夢就是一個被壓制的願望獲得了偽託的滿足。每一個夢都代表內心世界的一場戲劇。「凡戲劇都是由衝突而產生的結果,夢卻是睡眠的守護者。」他解釋,夢的功能是在幫助而非擾亂人的睡眠,可以使人解除由某些願望無法實現所造成的緊張情緒。

進入了夢的世界

神經病與性觀念

其實,弗洛伊德學說本身與文學殊少瓜葛,他是儘量要採用客觀的科學方法,來解釋心理現象,由於文學藝術正是心靈活動的產物,所以,承受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反比承受文藝批評家的影響為大。有位以詼諧筆墨聞名的批評家曾說,「弗洛伊德是人類思想史上最為敗興的人物。因為他將人生中一切歡愉溫馨之情,皆一變而為陰沉慘澹、應加譴斥之事,他在愛情的根源中發現了仇恨,在溫柔的心腑中發現了惡毒,在孝道中看出了亂|倫,在慷慨中發覺了犯罪,並且他指出壓制在人們內心深處對於父母的恨意,竟是人類固有的天賦。」

弗氏學說的修訂

在使用心理分析方式治療患者的過程中,弗洛伊和-圖-書德發現了他稱之為具有「出乎夢想之外的重要性」的因素,即在分析者與被分析者之間的情感關係。他稱為「轉移」或「轉嫁」(transference)。據他說,神經病患者並不是把醫師看做他在現實生活中的顧問或救星……正相反,病人是把那位醫師看做他自己童年時期某一重要人物的復生;因此,他對於那位醫師的情感和反應,完全不是對醫師,而是對他心目中念念不忘的某種典型人物的態度。

最得母親的寵愛

無論大家對弗洛伊德的評價如何,由於他的學說,近代人對於自我瞭解與認識已與前人截然不同。弗洛伊德學說中,如有關意識與潛意識的觀念,如神經病與性的因果關係,如嬰兒時期性觀念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如夢的作用,如「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按伊底帕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曾解答斯芬克斯的謎而成英雄,後來誤殺父親而和母親結婚。弗洛伊德乃借他的名字代表具有親母反父傾向的男孩),及壓制、抗拒、精神轉移等觀念,如今也都逐漸為大家接受。不過,當他最初提出這些新觀念時,曾遭遇到各方的非難,甚至被視為異端。弗洛伊德當初所克服的困難,甚至於勝過「天體運行論」作者哥白尼與「物種原始論」作者達爾文。
心理學家與弗洛伊德學說「分家」,大都由於他堅持的一些特殊論點,如童年與神經病的關係,如性能力與形成個性應居於關鍵地位等。也有人指出,弗洛伊德把「自由聯想」作為探求「無意識」的最佳技巧是有問題的;尤其對於那些資料的解說,困難重重,所以並不算完全可靠。
一個初生的嬰兒,便是「本能衝動」最現成的樣子。他要吃奶,要睡覺,要受人愛撫;有任何使他不舒服的事,他就嚎啕大哭。但是,當他由嬰孩而成長,年齡越大,「自我」發展跡象也越為明顯。
當代對神經患者的態度,受弗洛伊德的影響極大。譬如馬丁(Alexander Reid Martin)曾說,「無論大家是否承認,目前所有神經病說和心理療養病院,都在應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從前,人們認為不可知的無意識世界,既無目標,亦無意義,從弗洛伊德的解釋之後,不但使其含義顯明,而且極有趣味,極有吸力;其重要性非僅為醫學界所承認,而且也被社會科學所接受。」

性與創造的關係

當代學者歐文赫塞(Winfred Overholser)的論斷,也許並無誇大溢美之處。他說,「我們有一切的理由可以深信,自今而後一百年間,弗洛伊德將被尊奉為與哥白尼和牛頓同等的偉人,他們都曾為人類開啟了思想的新遠景。而且,我們可以斷言,在當代學術著述之中,沒有一本能像弗洛伊德那樣對人類的心靈活動投下光芒,使其易於為人瞭解的。」這些推崇之詞,弗洛伊德確能當之無愧,他對於「人心」的解說和影響,實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
由於弗洛伊德興趣廣泛,而他的著述與發明引起的辯難又多,所以要想用簡單幾句話來說明這位偉大天才多方面的貢獻,實在很不容易。英國作家漢彌爾敦(Robert Hamilton)曾試作「蓋棺論定」的評價如下:
經過這樣診療之後,醫師方面可以獲得無窮的資料;常然,其中大多數都是散漫無歸,不成條理,沒有什麼用處的。所有資料究竟能有多少價值,完全要看那位主治醫師如何去分析。據專家們說,同樣資料可以用種種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說。所以,醫師的學識、才智、和經驗,在進行分析過程中最為重要。
以上這種情形,發生在男性身上時,便稱為「伊底帕斯情結」,以希臘神話中弒父娶母的伊底帕斯為名。弗洛伊德指出,伊底帕斯情結絕非僅神話作家的想像,而是人類的祖先的遺傳,據說人類的遠祖因嫉妒弒父,是有先例的。不過,正常的人在性恪發展成熟之後,都可超越了伊底帕斯情結的困擾。但也有些性格孱弱的人,一生都被這種情結所困,演出一連串的悲劇。
「超自我乃是人在心理演變過程中所達到最高境界,其中包括所有禁令的凝結體。這些行為的規律,乃是一個人在幼年由其父母(或代替父母負教養之責的人)身上所得到的印象。人具有良知之感,完全是由於他的超自我發展而來的。」
「超自我」與「本能衝動」一樣,也是無意識的。這兩者之間的衝突磨擦永無休止,而以「自我」為裁判員。世間所謂的道德和行為準則等,都以「超自我」為本源。
弗洛伊德去世的前幾年,由於他自己的極端悲觀思想,使他一心一意要去鑽研所謂「死亡本能」。他把這個觀念看得與「性的本能」同等重要。他認為,一切有生之物皆自無機狀態而來,都有「死亡本能」以回返虛和*圖*書無。照此一觀點,人便時常在兩種相反的力量牽扯之下:其一是求生欲望,這便是性的本能;相反的力量便是求寂滅的欲望,也就是死亡本能。當然,在人生終結之時,「死亡本能」總是獲得最後勝利。弗洛伊德認為,人世間有戰爭,「死亡本能」是要負責的。此外,如由於種族或階級等所引起的偏見,又如動用私刑,以及像鬥牛一類殘忍的運動,都與「死亡本能」有直接關係。
美國名精神病學者華森姆(Frederic Wertham)從另一個觀點表揚弗洛伊德的貢獻,他說,「……弗洛伊德替研究人格與精神病理學的方法,帶來了三項基本改革:第一、他將精神病視為一種心理變動過程,他按照自然科學通用的邏輯思考問題。這是由於他介紹了有關無意識的觀念和無意識的實際方法之後,才成為可能之事。第二、他在精神病理學方面引我們走入一個新的境界:童年。在他之前,精神病學似乎把每一個人都當做是伊甸園中的亞當——從來不曾經歷過童年時期的,是弗洛伊德發現了童年時期的重要性。第三、他對於性本能的創見,他的真正發現並不是說小孩子們都有性生活,而是性的本能也有其童年時期。」
「轉移」作用可能區分為極端不同的種種層次。從極端的熱情,完全的性|愛,以至對於某種仇恨、煩惱、毫無掩飾的反應。那個醫師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被看做患者的雙親之一,不是父親,就是母親。弗洛伊德認為「轉移」正是做心理分析治療的最佳手段。如何運用「轉移」的作用,乃是心理分析中最困難而又最重要的技巧。弗洛伊德建議,問題的解決是要設法先使患者相信,他正再度經歷一種以其童年生活為根源的情感關係。然後,他才會對於負責分析的醫師表示信賴。
弗洛伊德發明來對付「壓制」和「抵制」的方法,稱為「自由聯想」。在此,弗洛伊德用了一個目前為文學常常引用的名詞,即所謂「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他認為,患者如果能在一間光線陰暗的房間裡,臥在醫師診療室的躺椅上,然後隨著他自己的「意識流」談話。醫師應該鼓勵他「想到什麼地方,就講到什麼地方。」據弗洛伊德說,這種「自由聯想」的方法,是唯一有效的神經病治療法,「它可以將患者壓制在內心深處的事引導出來。」
弗洛伊德宣稱,「所有的神經病患全都是性機能受到妨害所造成,無一例外。」而且,神經病之發生,不能祇歸咎於失敗的婚姻或在成年後不幸的戀愛事件,而可以追溯到其童稚時期性的情結關係。此所謂之情結(complex),是因過度抑制本能而形成。心理分析學上稱為「潛在意識複合體」,也就是俗稱的變態心理。

無意識與冰山

但是,當他回到維也納後,卻無法使他在醫學界的同道們相信,使用催眠方法來診治神經錯亂有任何科學上的根據。後來,他甚至於因為一再提出在當時看來是「過激」的想法,被醫院當局下令不准他參加大腦解剖實驗,以示「薄懲」。此後,他遂成為一個極端孤寂的人,既不能積極參與各種學術團體活動,也不願再在醫院中繼續從事研究工作。
在心理活動過程中的第三個要素,即「超自我」(super─ego),「超自我」也可泛稱為「良知」(conscience)。關於「超自我」的界說,美國弗洛伊德學派最重要的學者布瑞爾(A.A.Brill)曾在論文中加以闡釋:
弗洛伊德曾將其理論運用到人類學上,寫了一本「圖騰與塔布」(Totem and Taboo)。「圖騰」是北美印第安人等野蠻民族所崇拜的一種標記的天然物,他們認為「圖騰」是與他們個人或種族有密切關係,因而需要加以尊崇的;譬如有些種族自認與狼有血統關係,便以狼的身體一部份做為圖騰。「塔布」則是南洋群島上的土人們,因宗教關係不許接觸或接近的東西;因此,「塔布」一詞引申為禁忌之意。弗洛伊德在那本書的結論中指出,「原始人類中對於自然與宗教的種種神秘感,都是父性或母性情結的產物。」他相信所謂宗教也者,祇是人內心中父性情結的表現,弗洛伊德在分析了好幾百件向他求診的病例之後,建立了他的理論,將性的本能與性的需要在形成人格方面的作用大大提高;同時,他強調了性的挫折是形成神經病的主要原因。弗洛伊德這一論斷,引起的爭論甚多,許多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都不同意他的說法。
弗洛伊德創建與「本能衝動」密切相關的另一個新觀念,即「生命力」說(libido)。libido是拉丁文,原有欲望和性欲之意,在弗洛伊德學說中則認為,所有的「本能衝動」,其中都充滿了生命力,也就是libido;這種力量是以www•hetubook•com.com性為基本性格的。「生命力說」被稱為「心理分析要義」。人類所有的文化成就,如藝術、法律、宗教等,都是「生命力」發展的結果。不過,在弗洛伊德理論體系中,「性」之一詞含意廣泛,不限於男女之事。譬如嬰孩吮手指、抱奶瓶、和排泄動作等,都有性的意味。及其年齡漸長,「生命力」的發洩,可以透過婚姻關係轉移以另外一個人為對象,也可經由醫學上所謂「性|欲倒錯」(sextal perversion)而得到滿足,更有的人藉了在文學、藝術、音樂創作,表現其「生命力」。這種程序在精神分析學上稱之為「轉移」(displacement)。依弗洛伊德的意見,性的本能乃是一切創造性工作最重要的根源。
當「本能衝動」,「自我」與「超自我」能夠和諧一致時,這個人會覺得心地安詳、生活愉快。如果「自我」容許「本能衝動」一意孤行,無所忌憚,「超自我」便會深為困擾,在良知深處有了犯罪之感。
弗洛伊德又說,「本能衝動包含了人類自遺傳中所承受的一切,它是與生俱來的,存在於人體的先天構造之中。」本能衝動是盲目的、無情的,其目標是在追求滿足,追求樂趣,而不計後果。用德國大小說家托瑪斯.曼(Thomas Mann)的話來說,「它不懂價值,不辨善惡,更無所謂倫理道德。」
弗洛伊德是近代科學家中著述最豐的作家之一;自他筆下所提供的新觀念,尤其在心理學研究方面的新貢獻,分見他的各種著作之中,很難舉出某一本書或某一篇論文來以概其餘。不過,在他自己心目中,可能他最心愛的作品,也就是他最早完成的一部大著:「夢之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此書於一九〇〇年出版,差不多包括了他所有最基本的理論與觀察。
弗洛伊德於一九〇四年又出版過一本「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他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意造成的錯誤,都可看做一種「病徵」。「那些錯誤並非完全意外……它們都是有意義的而且可以解釋的。」譬如說,你把某一個人的姓名忘記了,這可能由於你根本不喜歡叫那個名字的人。又如你因為記錯了時間表誤了火車,那可能因為你本來就不想趕上那班火車。如果一個丈夫遺失了或者忘記帶他家大門的鑰匙,可能是因為他的家庭生活十分不愉快,他在潛意識中不願意回家。這一類日常生活中的病態行動,都可有助於心理分析家們洞察無意識中隱蔽的事情。
同時,弗洛伊德思想對於文學藝術的影響,也同樣顯著。在小說、詩、戲劇及其他文學形式中,弗洛伊德所創動機說的影響,近年來到處可見。這並不是說文學作家都是熟讀弗洛伊德著作後才能寫作,而正足以反證,弗洛伊德的分析是合乎人生實際的——至少在近代的人生是如此。正如美國小說家兼批評家戴華圖(Bernard De Voto)所說的,「沒有其他任何一位科學家,能像弗洛伊德一樣,對於文學發生如此強烈而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說對於繪畫、雕塑,以至整個美術世界都有著深刻的作用。
以上所說,便是弗洛伊德學說體系的大要。當今之世,在精神病專家中,由於對弗洛伊德學說抱贊成或反對的態度而分裂成好幾個互相對立的陣營。在過去六十年間,甚至於他的門下弟子也都分別將他的學說加以修正。譬如其早期的信徒之一阿德勒(Alfred Adler)脫離了弗洛伊德學派,因為他認為弗洛伊德過分強調了「性的本能」之重要性。為了提供不同的理論,阿德勒的學說中指出,人的行為的主要動力,是要想證明他自己的優越性。他由此引申出「自卑情結」的觀念;人是為了要被旁人「承認」而不得不努力。所以,自卑感在某方面說也有積極的意義。

弗洛伊德的貢獻

此外,像說說笑話也同樣可以洩露一個人的內心。弗洛伊德說,說笑話「是現代人最好的安全瓣。」現代人內心中很多的禁制,諸如社會禮法與習俗等,令人多所顧忌。在說笑話時,至少可以獲得暫時的解脫。
在一八九五年,弗洛伊德曾寫過一本「歇斯底里之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他在書中發表了他個人的一種信念,認為「性的煩悶,乃是各種神經病(neurosis)與各種精神神經病(psychoneurosis)主要的病源。」這一說法,成為後來心理分析學的理論基石之一。此後數年間,弗洛佛德完成了他有關心理抗拒、干擾、童年的性觀念、不愉快的記憶與狂想之間的關係等研究。

意識流與聯想

「自我」與「超自我」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