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澳門老故事:慢時光小旅行

作者:Cindy Wei
澳門老故事:慢時光小旅行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Chapter 5 凝視.跨越時空的觀景窗世界 帶路人 黃錫鈞 × 路環.探訪時光隧道中的澳門漁村

Chapter 5 凝視.跨越時空的觀景窗世界

澳門如詩,它有沉澱在歲月中的400多年中葡文化;澳門如畫,它有一座座沉靜在光陰中的百年建築。我們將透過攝影家、導演的雙眼,去凝視這座文化底蘊豐厚的老城,在鏡頭內外,時而靜好恬謐,時而五光十色,這是澳門的獨有魅力。

帶路人 黃錫鈞 × 路環.探訪時光隧道中的澳門漁村


漫步路環寧靜的巷弄中,是最優雅的事。
時至今日,路環碼頭已無漁船回港,只剩下載送居民往來對岸橫琴的功能。但位在碼頭旁的棚屋,仍飄來陣陣曬鹹魚的濃重氣味,讓我腦海瞬間湧出澳門詩人姚風寫的那首詩〈鹹魚〉:「曾經許下海枯石爛的誓言/曾經跳出水面、俯視大海/如今,你懸掛在太陽下/風,抽乾你身體中的每一滴海/命運強給你的鹽/醃製著大海以外的時間……」時移事遷,白雲蒼狗,許多路環歷史在歲月中沉默。

歷經大時代變遷的老澳門

用相機繪畫,用影像講故事

「今天的澳門,老東西不斷地從時間洪流中被沖退,新的東西取代它,我快70歲了,可以說是個老澳門,但老店舖、老食物,一點一滴隨著歲月沒了。未來,我們可能只能在博物館裡看見了。」在我眼前的,是始終用鏡頭記錄著澳門的攝影名家黃錫鉤,蓋著一把富有個性的白鬍鬚的他,述說著他的憂慮。
走回民國馬路,來到天后古廟,是路環村内規模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廟宇,不起眼的古樸外型,約建於1763年,與譚公廟、三聖宮及觀音廟,並稱為路環四廟。因為路環靠海維生,保佑漁民的神祇也成為當地重要的民宿間信仰,反映了宗教對傳統村落社會的重要性。

路環,舊光陰中的漁村樣貌

帶路人 PROFILE
那麼,這樣一個老澳門,一個用相機繪畫的藝文工作者,心中的老澳門是怎麼樣的一幅樣貌呢?「我們到路環去吧!在澳門不斷填海、持續興建高樓大廈、酒店賭場的情況底下,那裡保留了最原始的澳門模樣。」他笑著說


矮房子、悠閒的生活步調,這才是老澳門。

特殊的棚屋景觀,述說著澳門過往漁村的記憶。
和*圖*書
用老澳門的步調我們慢慢地翻閱著《窗》一書,黃錫鈞指其中一頁寫著「嘉謨教堂的窗,百年老樹,誰可告知,誰先在此落地生根?」從一棵數百年老樹的樹根為前景,再拍到教堂的窗,「我不拍整個樹,只取其樹根,樹根就是這棵樹的源頭。老樹與老教堂,共存於此時空場域數百年,這就是澳門。」他說,原生扎根的樹與西方來的教堂,並生並存了數個世紀,「它中有我,我中有它,中國文化中有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也有中國文化,這就是澳門。」
姓名:黃錫鈞
「城市的遺忘太快了,稍不留神,就成了過去,就成了遺忘。如果連過去的方向也沒有,將來也只是個詞語,因為,將來就是過去。」~澳門詩人,陸奧雷
頂著夏日的藍天烈陽,我們來到馬忌士前地,兩旁的假菩提樹佇立,毫不吝嗇地開展綠色雙臂,擁抱前來的旅人。位在馬忌士前地、緊鄰著十月初五馬路的,就是「路環打海盜紀念碑」,澳葡政府用來紀念1910年慘烈的「路環慘案」。而位於假菩提樹下走廊的,則是逾一甲子店齡的「陳勝記」,是歷史悠久的大排檔,《舌尖上的中國》一節目曾來此拍攝介紹,許多人前來尋找傳說中陳皮鴨的美味。

跟著攝影家,我們靜靜地走在古木參天的寧靜路環上。

現時樣貌,拼湊澳門老時光

每扇窗,都說著澳門故事

職稱:攝影家,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理事長,生於澳門、長於澳門,從青年時期接觸攝影開始,就對影像狂熱至今。除著迷於攝影藝術,近年來更積極投入文創產業,為澳門青年創造一個藝文平台。
現在的瘋堂區,有瘋堂十號創意園、仁慈堂婆仔屋,大瘋堂藝舍、G17 Gallery陶藝廊、澳門故事館等文創單位。「我們搞文創空間,讓喜歡藝術文化的年輕人有發表作品的場域,微電影的拍攝、動畫的製作,未來都是一條條文創產業鏈,鋪出澳門年輕人未來的路。」作為一個愛好藝術的前輩,黃錫鈞思索著澳門的文創未來。
用影像述說澳門故事的黃錫鈞,經歷過幾個澳門大時代的變遷,「我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澳葡政府時代,到近年回歸、賭權開放,有幸見證這些澳門歷史階段,我很憂心老澳門文化的消失,但我也同樣憂心在賭場文化興盛後的澳門年輕人,他們未來的出路!」他鏗鏘有力地說著。於是,2003年他開始投入瘋堂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用十年時間慢慢將瘋堂區https://m.hetubook.com.com塑造成現在的模樣。

有趣的路名,增添了迷路在巷弄中的樂趣。
「所以我喜歡路環,這裡仍保留了澳門最傳統的漁村風貌,矮房子、悠閒的生活步調,這才是老澳門。」黃錫鈞表示,從年輕他就常往路環跑。他先帶著我們到達路環地標「恩尼斯花園」,看看那棵大龍眼樹與邱比特雕塑,旁邊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德魯蛋撻。
澳門曾經是個小漁村,在葡萄牙人占領後,澳門逐漸成為中國對外通商的口岸,而往昔的漁村樣貌,如今只能在路環窺見一二。遠離塵囂的路環,仍保留著舊矮房、磚石地、老廟宇與小巷弄,更擁山傍海,有著澳門難得的自然風光。戴著眼鏡、有著長長白鬍子的黃錫鈞,用鏡頭帶我走這一段,觀景窗之路
於是,跟著老澳門的步調,我們探詢澳門藏於時光中的美麗痕跡,在路環這個遺世獨居的小村落,體驗澳門的舊時光、品嚐時光的殘忍,消失的、留存的、美麗的、破落的,都將被旅人刻畫在記憶中烙印在相片中!
看完古樸廟宇,沿著船人街往路環碼頭走去,直到60年代,船人街一帶才逐漸發展起來。站在碼頭邊,被船人街特殊的棚屋建築吸引了目光,棚屋建於海灣淺沙上,用大量的木棚支撐屋子地基,並用木材、木板、鐵板蓋成。過去漁民返航,會將漁獲運至碼頭,再販售給附近的魚欄,魚欄將海鮮販售往澳氹兩地,部分製作成鹹魚販賣。
專長:見證了攝影從黑白到彩色、由底片邁向數位的年代,作品曾獲國際獎項。2013年出版作品集《窗》,以澳門中葡色彩的新舊窗戶為創作素材。更用影像紀錄著澳門的變遷。
黃錫鈞將車子停在綠樹成蔭的民國馬路上,一下車,蟬鳴聲充盈耳畔,微風徐徐,一幅美好的夏日景象在眼前開展。這條路上種滿兩大排的假菩提樹,每棵都有百年以上的樹齡,無論是散步、拍照,皆置身於悠閒氛圍,以前的澳門,就是這種步調。接著我們往小巷鑽,抬頭一看,這條巷弄叫做「情人街」,走沒兩步,就看見「雞毛巷」的橫弄,走著走著,「蟻巷」的牌子在眼前招手。我想,這也是在澳門散步的樂趣,各式有趣的巷弄名稱,靜待一一去發掘,比起台灣中規中矩的街道名,澳門蘊藏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路環擁有澳門難得的山景綠意。
m•hetubook•com•com
六月盛夏,正午光景,路環巷弄靜悄悄的,彷彿這座靜默在時光中的小漁村般,杏無聲息。「你看,」他對我指著前方屋瓦間長出的植物,「每一幅畫面都在述說著故事,屋頂長出的植物代表著這棟建築物久無人打理,主人早已遷出,任憑這棟建物在時光中頹圮、陳舊,也代表著路環這漁村的衰圮。」
眼見澳門許多情感與記憶流失的黃錫鈞,身為一個老澳門,他是憂心忡忡的,「隨著高樓一棟棟建起,許多老澳門的味道、文化,甚至是人情味,正逐漸流失。尤其是賭權開放後,經濟發展很快,整個社會都跟不上經濟的節奏,物價變貴了、店租變高了,許多老店舖承受不起高店租的壓力,加上老師傅年事已高,只好把店收起來。一間、兩間、三間……速度愈來愈快。」他皺著眉說。
離開舊船廠,黃錫鈞帶著我們繼續前往竹灣與黑沙海灘。沿著竹灣馬路,沿途開始出現澳門難得的山景,綠樹夾道、風光迷人,「我很喜歡這邊,是全澳門最具有自然景致的地方。」他笑著說。但一抵達黑沙海灘,他臉色一沉說:「看著這片沙灘讓我很心痛,以前,這裡是一片綿細的黑沙,是澳門人從小對於海邊戲水的記憶,但隨著水土流失,黑沙漸漸消失,而政府卻在這裡填上黃沙。我記憶中的老澳門風光,又流失一處。」
對於大多數的澳門人來說,路環曾是個遙遠的離島,古稱為鹽竈灣、鹽灶灣。南宋時期,此處是產鹽的鹽場,後來幾經演變,靠海的路環居民大多以捕魚為業,全盛時期的路環村,有眾多漁船與商船停靠。19世紀中葉,路環的造船業、木材業、造船業、建築材料行等行業興旺,魚行、魚欄、船行等林立。但到了19世紀中後期,當澳葡政府開始把勢力伸向澳門城區外,占領了青洲、氹仔後,路環也無法倖免,不斷受到葡軍侵擾,直到1910年發生「路環慘案」後,路環正式被收歸澳葡政府所有,而在不斷爭戰中,路環也逐漸邁向衰微。
用相機寫成的歲月詩,瞬間凝結澳門的舊時光
經過紀念碑,可看到一間黃色的小巧教堂,這就是建於1928年的聖方濟各堂,為紀念聖方濟各.沙勿略而成立。聖方濟各堂有著優雅黃色的巴洛克式建築外貌,以它為背景的馬忌士前地,也成為各國戲劇前來取景之地,無論是香港電影《游龍戲鳳》或是韓劇《宮》,都曾在此拍攝。
「我用相機繪畫、用影像講故事。」黃錫鈞微笑傳達自己的攝影哲學,於是,澳門在他的鏡頭底下,成了富有哲思的圖畫。2011年出版了《水暈墨翠》,在他鏡頭底下,荷花蓮塘竟成了水墨畫,「勾,皴、擦、點、染」等水墨技法,他一一用相機呈現。2013年則出版了《窗》與《多重曝光攝影法》兩書。
翻開《窗》,看見了和_圖_書一頁頁色彩豐富的窗景,色彩飽和的藍、黃、紅色,躍然於紙上,但同時斑駁的白牆、頹圮的鐵皮,氧化於歲月中的鐵花窗、彩色玻璃滿州窗等,就像新舊交融、中西混合的澳門般,那樣豐富而富有情感。

在老巷弄裡,一起迷路


六月盛夏的午後,一起在小巷中迷路!

黃錫鈞鏡頭底下的澳門。


色彩鮮明的窗景。
順著船人街上行,是荔枝碗馬路,靠海側是一座座破舊廢棄的船廠,信榮、義合、新鴻發……招牌仍高掛,但廠破人去,只剩下凋零在時光中的船廠木架,闡述著過去的光輝歲月。


隨著高樓一棟棟建起,許多老澳門的味道、文化,甚至是人情味,正逐漸流失。

翻閱時光中的記憶摺角


淡黃色的聖方濟教堂,隱身於巷弄中。


路環的打海盜紀念碑。
和*圖*書

瘋堂創意園區,沉靜於歲月中。
「我在澳門生活了快70年,對澳門的情感很深,我想用窗來表達澳門,述說澳門四百多年來的中西文化沉澱,這是文化的凝聚。」黃錫鈞撫著書頁,傳達了他對澳門情感的積累與深厚,一扇窗後是無數的澳門故事,如不留存,即將散佚在歲月中。
荔枝碗船廠出現於20世紀中葉,但如今隨著造船業的沒落,傍海的船廠形成獨特的破落傾圮景象。近來澳門政府正研擬將此區保留下來,提出了發展計畫,讓市民和旅人能了解過去路環村和澳門造船業的歷史。
寧謐的小巷中,偶爾走出一個老人,快門聲立即在耳畔響起,「老區與老翁,舊巷弄與斑駁牆面,閃耀在陽光下的綠色植栽與陰影,這些透視、光影、對比,都是很好的畫面.」他笑著說,「美感都是從生活中來的。」他實踐著「用相機繪畫,用影像講故事」的攝影哲學。
對於澳門,我們都是旅人。每一個抵達澳門的我們,從氹仔島著陸,從小小的澳門國際機場走出,望著各色酒店接駁車,開始揣想著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拖著行李搭上車,第一站就是位於新口岸的酒店區,望著聳入雲天的酒店群,不同形狀的建築物切割著天空,於是,五光十色,構成了旅人對澳門的第一印象。
經過聖方濟各堂,我們往計單奴街走,在中街,入便街、日光圍等巷弄中繼續迷路。「藍天白雲、窄小舊巷弄,矮矮的兩層樓老房子,搭上斑駁的牆,線條、顏色、色塊、構圖,這些組合在一起就是美。」拿著相機不斷拍照的黃錫鈞,無論來過幾遍,仍被路環的純樸美給收服。


矮矮的兩層樓老房子,搭上斑駁的牆。
我們坐上黃錫鈞的吉普車,由他領著我們從瘋堂,一路開往氹仔,再往路環去。從充滿歐陸風情的建築群,沿著西灣大橋跨過經過被稱為澳門蛋的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再路經威尼斯新濠天地等豪華大酒店。沿路上,我們不斷見到大興土木的工程,「在這裡,酒店、賭場、豪宅一間間蓋,更建起社會房屋住宅群。原本就地窄人稠的澳門,愈來愈擠了。」他說。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