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你以為什麼事該發生?
5、背叛的問題
這位提出太多挑戰性問題的知識分子,讓人難以用民主政體的英雄和惡棍兩種標準來分類。他並非僭主或罪犯這兩種民主政治必須除之而後快的典型威脅,他亦非讓民主政體順利運作的好公民。雅典人擔心他比較像敵人而非社會的守護者,因為他的想法可能會扭曲或破壞民主政體最寶貴的價值。蘇格拉底正是讓雅典憂慮成真的人。
蘇格拉底得到的罪名指控倒是說得很明白。他被控「腐化青年」(並不只是含有性的意味)和「引介新神祇」。不過,審判開始後,很快就顯出這件案子其實涉及更廣泛的政治意涵。蘇格拉底被起訴,主要是因為他被視為國家公敵。然而,一如許多被貼上這種標籤的人那般,他很快就成為護衛「公正良善社會價值」的個人偶像。
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關係,一個著作無數的學生和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的老師,尤其讓人不易剖析。蘇格拉底也許是《理想國》的主角,但他在這篇對話錄中所言,到底代表真實蘇格拉底的觀點,還是柏拉圖所以為的蘇格拉底觀點,我們難以判別。《理想國》是一篇具有戲劇色彩的對話錄,蘇格拉底主導談話,而由不同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意見。柏拉圖並不在這群人物之中,他們說的話可能是,但也不見得總是柏拉圖的觀點。因此,研究者總是為柏拉圖究竟持有何種政治理論而各執己見。柏拉圖這種對話形式的著作,總是吸引著讀者,令他們既著迷又有挫折感,尤其主角又是老愛反諷地說自己什麼都不明白的蘇格拉底。我們也難以斷定,柏https://www.hetubook•com.com拉圖讓蘇格拉底對人提出那些追根究柢的問題時,究竟有多少是出自柏拉圖與蘇格拉底之口,以及含有多少諷刺的成分。
在古今無數作者眼中,蘇格拉底是一位英雄和殉道者。他的英勇表現在堅持提出不易回答的問題。他是異議分子的典範,以真理之名,一再激怒當權者,以及那些自信、自大與不思反省的人,令他們難堪,逼迫他們承認不曉得自己言之何物。蘇格拉底主張,未經省察的生命不值得活,因此他執意求得真理、正義、美德和善的定義,但他一直得不到滿意的答案,尤其是那些毫不遲疑,自滿或自鳴得意的人所提出的答案。他是不抱偏見又極具道德感的英雄,積極擁護探問和嚴謹思考的智性價值。在詩人和評論家阿諾德翻譯的柏拉圖作品中,他是「人類史上唯一真正的政治家」,因為他幫助所有他遇上的人發展真正的公民生活和責任感。
堪稱保守派典型的羅馬政治家加圖,以更廣泛的道德理由反對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滿口胡言亂語的傢伙,」他輕蔑地說:「他處心積慮說服公民同胞反對法律,好推翻國家的制度,讓他成為主。」加圖在這個故事中,一如他一貫給人的感覺那般,顯得樂於貶抑希臘文化。但他諷刺蘇格拉底、批評傳統智慧,並非只是出自保守派的反射式反應。蘇格拉底質疑傳統觀點,確實導致父子反目、公民彼此交惡。他這隻「牛虻」採取的拐彎抹角、邊緣、個人和衝突性的立場,引發社會
和*圖*書
分裂。這不是人人都能採取的立場。從這個角度來看,蘇格拉底不能是所有人的模範。他不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人。雅典民主政體取他性命,是為了對抗這股危險的破壞性力量,為了在政治和道德上自保。這兩種看待蘇格拉底的殊異傳統,從他接受審判時的熱烈辯論就已存在,而且活躍至今。他是我們最強有力的世俗象徵之一。多少世紀以來,世人一再借用、利用和排斥他的形象,而他對所有穩定社會所仰賴的傳統共有價值所提出的質疑,至今仍觸怒政治思想的警察和啟發革命論者。大部分的現代作者從蘇格拉底的英雄故事中,看到一位倡導真理和正義的理想、深具挑戰性,卻被處死的知識分子。這是激動人心的故事,也是對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南非等國家異議分子具有重大感人意義的故事。
然而,還有另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就是對蘇格拉底及其提出的問題抱持敵意。雅典演說家伊斯金尼斯在蘇格拉底被宣判死刑五十年之後,在同一個法院肯定地說:「雅典的紳士們,你們處死詭辯學者蘇格拉底,是因為他教育出破壞民主政體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西亞斯,他顯然應該負責。」這三十僭主在斯巴達的支持下,以血腥政變推翻民主體制。此外,發起叛國行動導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瀕臨危難的亞爾西拜德,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和親密友人。一個老師有什麼成就,要從學生的表現來評判。蘇格拉底的異議立場在伊斯金尼斯與後世許多人看來,促成暴力和為私利服務的寡頭政和圖書治。提倡個人對抗國家的主張者,最後孕育出推翻國家的個人。
想要面對蘇格拉底或回應柏拉圖,永遠都是件困難的事。因此,民主政治必然是凌亂的,必須不斷自問「如果……會是什麼情況」這個問題。不過,在民主政治論者看來,做這件有風險的事,總比面臨其他的情況好。因為民主政體不能假冒是烏托邦,不能寄望完美的幻想能免去暴力控制和壓迫。正是由於有這樣的危險,個人責任將永遠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元素。
蘇格拉底為了自己的信念,遭民主政治下的雅典人處以死刑。他提倡的論點和教導的方式似乎對雅典社會造成太大的威脅,讓他們難以承受。然而,後世卻往往視他為民主自由思想的英雄,他深入探問「言論自由」和「社會秩序必要條件」間的脆弱平衡,最為引人注目。在當前的世界,他擔負著兩千年政治辯論的象徵性負荷。
若說柏拉圖是民主政體最具影響力的批評家,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就是民主政體最讓人頭痛的公民。

這位具有英雄和殉道者身份的蘇格拉底,素來是讚揚自由思想與對抗「多數專制」之政治思想家所鍾愛的偶像。這種對抗群眾的個人英雄、質問漠然社會之沉滯傳統的孤獨先知的形象,尤其吸引浪漫主義時期的巨擘。對自由派傳統而言,異議立場是政治和社會進https://m.hetubook.com.com展的必要元素。世人往往把這種形象的蘇格拉底拿來和學生柏拉圖做鮮明對照:「我們需要的是蘇格拉底,而非柏拉圖。」克羅斯曼對西元一九三〇年代的政治現況提出了這樣的主張。誠如十九世紀偉大的政治史學者格羅特所提的結論,「擁護自由思想、堅持個人主張的才智之士成了惹麻煩的危險之輩」,「柏拉圖式的理想國無法容許蘇格拉底的存在」。在格羅特及其他眾多傑出的史家、政治家和哲學家看來,柏拉圖背叛了他的老師。殺害蘇格拉底是民主政體永遠無法抹滅的恥辱。
不過,蘇格拉底這位老師和柏拉圖這位學生所提最迫切的問題,將永遠是令人困擾也難以提出完滿答覆的問題是:民主社會能承受和珍視異議立場到什麼程度?我們若要試圖劃定個人自由和社群規範之間那道難以界定的界線,一個方法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審判蘇格拉底。
世人視蘇格拉底受死是殉道之舉,因為在被法院判刑之後,他堅守原則要留在獄中面對死刑。他不但為自己的信念犧牲性命,他的信念也引導他以超然的氣度面對死亡。柏拉圖為蘇格拉底辯護的最大成就,是為他創造出一幅震撼人心的臨死形象:平靜地討論靈魂不朽,並不忘鼓勵沮喪的同伴。因而,描繪這個場景最著名的畫作(圖三十七),出自身處法國大革命時期愛好古典典範風潮核心的畫家雅克-路易.大衛之手,並非偶然。這幅畫生動傳達了情緒激動的同伴和平靜的蘇格拉底之間的對比。蘇格拉底無懼死亡的態度,展現了哲學對人的裨益。
蘇格拉底
和_圖_書
的下場和柏拉圖的評論是不能分開來談的。蘇格拉底這位老師和柏拉圖這位學生,顯現了在政治制度下,個人自由和社群規範之間避免不了的活躍緊張關係。現代民主國家仍一再掙扎面對這些經典議題,而且得不到定論。麥卡錫主導的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是一個極端例子,顯現民主政府企圖控制人民的異議,但最終卻導致人民嫌惡這種控制。不過,反越戰人士出於個人良心焚燬徵兵卡,卻得到美國偉大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理論支持,他主張在法律危害民主本質的時候,「公民不服從」是公民的責任。就連蘇格拉底也順從地待在牢房中,鎮定地等待法律判定的懲罰。政府監視公民與公民權的問題,如今更是需要天天商議的議題。民主政體如何維護自身的自由、如何以民主的方式控制反對聲音,這些討論正是社會定義自己和找到自己的場域。要從蘇格拉底的形象,追溯那個在西元前五世紀穿梭於雅典街道與路人辯論的真實蘇格拉底,是不可能的事。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我們所知的蘇格拉底,是來自柏拉圖、史家與批評家色諾芬的著作,以及亞里士多芬尼的喜劇(還有其他許多斷簡殘篇與間接資料)。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是語帶譏諷、性格複雜又具精闢哲學思考力的思想家,和色諾芬描繪的直率且「有實用才幹」的人物截然不同,而兩者又不同於亞里士多芬尼嘲諷的那個巧言令色的詭辯學者。同時,柏拉圖和色諾芬幾乎總是顯得要針對蘇格拉底所受的批評,替他辯護。我們所知的蘇格拉底,被層層包裹在辯護性的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