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袁世凱:晚清三部曲之三

作者:趙焰
袁世凱:晚清三部曲之三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章 頑童,還是天才?

第一章 頑童,還是天才?

另外一首則是:
一八七九年,又是三年一度的鄉試之期。這時候的袁世凱,已經對科舉產生濃烈的排斥心理。在他心目中,這種扼殺人性的考試就如同蛇蠍一樣可惡。袁世凱一翻開那些厚厚的典籍,就有一種嘔吐的感覺。這一次,袁世凱沒有像三年前一樣認真準備,他抱著聽天由命的態度,一方面熱衷於組織文社、結交朋友,另一方面,還幫助自己的姑父道員忙一些賑災事務,甚至不甘寂寞地幫鄰居寫狀子打官司。可想而知的是,袁世凱以這樣的態度來對付科舉,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一八七九年秋天,袁世凱再次名落孫山。積怨終於爆發了,一氣之下,桀驁不馴的袁世凱將有關科舉書付之一炬,發誓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安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耳?」
袁世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時代裡——它應該是所有中國人的故事,因為袁世凱的故事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警惕和自省。當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強人在一九一六年的夏天躺在靈柩裡回歸故土的時候,他甚至付不起自己的安葬費。儘管北洋政府在財政巨大赤字的情況下,撥了五十萬元用於陵墓的建設,但這一筆費用由於袁克定和田文烈控制規模不力,遠遠不能滿足安葬的需要。最後,他的弟子和手下,不得不又個人湊了二十萬,用於彌補他安葬的漏洞。這個生平一直幻想著流芳千古的河南人,最後竟淪落到如此尷尬的地步:看起來莊重肅穆,其實只是敷衍了事。尷尬地躺在「袁林」之中,面對如此結局,袁世凱若地下有知的話,會永遠合不上眼睛的。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故事開始與結束於同一個地方。袁世凱似乎也是。袁世凱的問世,似乎就具有某種代表性,也具有某種象徵意義——袁世凱出生於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原地區。這個歷史上一直兵荒馬亂的地方,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這裡的人們,既有老莊的高蹈和智慧,也有管子的務實和詭變,同時也有著商鞅和韓非的心狠手辣,以及李斯的見風使舵。中原文化薰陶出來的每一個人,即使是最底層的民眾,都不可小覷。當然,這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三國時的曹操。這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將人情世故和權謀之術結合得天衣無縫,將人格當中的那種高蹈、雄奇、陰鷙和殘暴合而為一。曹操身上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高峰,也是中原文化的高峰。
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值得一提的還有——後來,李鴻章興辦水師,袁保齡同樣承擔了重任,具體負責旅順軍港的興建。袁保齡擔當此任,是在李鴻章發現海防營處道員黃瑞蘭貪污的前提下。李鴻章將黃瑞蘭撤職查辦,將此重任交付袁保齡。由此,可見李鴻章對袁保齡人品的認可和信任。史書對袁保齡的記載是:在建設軍港的五年中,「每日奔走不知疲倦……所歷艱苦,實為四十年所未有……方來之始,萬事瓦裂。今則公帑節省數萬金,海防軍容漸如荼火,差可欣慰。而面黑膚瘦,形容憔悴,鬢髮漸已白矣」。袁保齡在經費極其不足的情況下,操持的工程包括:海門疏浚、攔潮大壩、船澳及泊岸工程、口西與口東海岸炮台、陸路炮台、水雷營、魚雷營、電報局、水陸醫院、道路、庫房、碼頭、機器廠,等等。袁保齡曾連續二十多天晝夜工作,不肯休息,終於引發中風昏厥。李鴻章特地為他請來了慈禧太后的御醫進行醫治。袁保齡恢復後,因為身體原因請辭。急於用人的李鴻章沒有同意。一八八九年,袁保齡死於任上,時年四十八歲,朝廷追贈他為內閣學士。旅順軍港也於袁保齡逝世一年後全部竣工,成為當時遠東地區最先進的海軍基地。
這一年,袁世凱正好二十周歲。
那是一個腐朽的年代,也是一個破落的年代,更是一個捉摸不定的年代。龐大的中華帝國就像一座古老的城堡,在經歷了數千年的風吹雨淋之後,以不可逆轉的勢頭坍塌了;然後,泥沙俱下,萬物萌發。如所有的改朝換代一樣,這樣的過程既有史詩般的雄壯,也極易被陰謀和殘酷所玷污。在這樣的轉化中,人們興奮、惶恐、哀怨、無奈、遷怒、驚悸、急躁……人類的所有情感,在這樣的動盪中,都會不可遏制地激發m.hetubook.com.com出來……外部世界如此捉摸不定,人們自保的最好方式,就是隨波逐流,聽天由命,挨過時間和危險,然後艱難地爬上岸來,尋找一隅之地,消磨自己的人生光陰。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也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少年袁世凱還是有著鴻鵠之志的,也透著一股濃烈的草莽之氣。當然,少年的狂妄、蠻橫以及志大才疏都無可厚非,重要的是有沒有在宏大目標之下的不斷精進,以及用一種準備好的姿態,等待命運的垂青。
袁保恆接到朝廷的調令時,有人好心地勸說袁保恆推辭,袁保恆堅決回絕了。袁保恆以當時最莊重的形式,對天明誓,以報朝廷,盡瘁桑梓。然後,袁保恆特意將袁世凱帶在身邊,悲壯地上路了——當年,為了使袁世凱安心讀書,袁保恆在袁世凱生父去世時,仍不放他回籍奔喪,而這一次回故鄉賑災,袁保恆硬是將袁世凱帶在了身邊。袁保恆的用意很明確,就是讓袁世凱在大災之時,體恤民情的疾苦,也讓他做點什麼。在河南期間,這個忠誠的舊官僚全身心地投入到賑災之中,不分晝夜。袁保恆還利用人脈資源,向各地撫督化緣。在當時僵化低效的體制之下,袁保恆的辦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層層阻礙。由於心力交瘁,袁保恆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無言枯坐,通宵達旦。重壓之下的袁保恆很快變得心力交瘁,不僅頭髮變得花白,甚至開始吐血。目睹叔父的狀況,袁世凱心裡很痛苦,但又幫不上忙,只得悄悄寫著家信,把所見所聞告知自己的二姐,讓家人替他分憂。幾個月後,袁世凱嗣母牛氏病重,袁世凱只得暫時離開袁保恆,從開封趕回項城探視。袁世凱到家後不久,就收到了袁保恆的病危告急信。等袁世凱趕回開封時,袁保恆已染上了瘟疾,病死在河南省城開封賑務公所。袁保恆的死,對於袁世凱無疑晴天霹靂,那一段時間,袁世凱整日以淚洗面,悲慟之中,袁世凱將自己的用具搬到袁保恆墓地邊上,搭了一個草棚,一個人守了近一個月。

平心而論,袁世凱的詩很一般,沒有平仄,也不講對仗。不過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袁世凱還是有著鴻鵠之志的,也透著一股濃烈的草莽之氣。當然,少年的狂妄、蠻橫以及志大才疏都無可厚非,重要的是有沒有在宏大目標之下的不斷精進,以及用一種準備好的姿態,等待命運的垂青。這時候的袁世凱,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攀上那麼高的位置,也沒有想到命運會在茫茫人海中挑中了自己,讓他一生像過山車一樣大起大落。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干雲霄。
由於自小耳濡目染,在袁世凱身上,無所不在中原文化的影子:既具有謀略和集體意識,又擁有強悍的性格和堅韌的意志力忍耐力。袁世凱在晚清登上權力的巔峰,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上天的有意為之: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然後,讓他擇機沖天而起,有所作為;最後,又毫不留情地讓他一敗塗地,遺憾終身。袁世凱一生中的大起大落,更像是有意設計的一個巨大謎語,暗示和孕育著某種無限的啟迪。
科舉學習,以及所有的應試教育,要求的都是一種馴服的學習態度。這種態度,不僅是行為上的順服,更重要的,是內心的稱臣。否則,那種油然於內心的牴觸,就會讓教育的滲入大打折扣。雖然袁世凱這時候已竭盡全力適應科舉,但在內心當中,那種由性格而產生的牴觸力量無疑是強大的,這也決定了袁世凱很難成為這種教育方式的佼佼者。一八七六年秋天,鄉試的日子到了,袁保恆因為擔任順天武鄉試正考官,為了避嫌,袁世凱只好回河南開封參加鄉試。儘管袁世凱對自己充滿信心,結果公佈時,袁世凱卻名落孫山。首次科舉的失敗,讓袁世凱心灰意懶。年底,按照長輩們的意思,袁世凱在老家把婚事辦了,迎娶了大他兩歲的陳州淮寧縣的于氏。不久,于氏生下了兒子袁克定。後來,袁世凱恢復帝制,于氏也自然而然成為皇后。
只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
袁保恆死後,清廷給出的謚號為「文誠」,這是很高的榮譽了。袁保恆的弟弟袁保齡,此時剛剛晉陞為侍讀,欽命以知府即補。聽到兄長的噩耗之後,急赴河南,與袁世凱一道料理了袁hetubook•com.com保恆的喪事。然後,袁保齡向朝廷報告,要求辭去現任官職,以一個在籍紳士的身份,留在河南賑災,以完成兄長未竟之事。袁保齡的毅然決然,也讓袁世凱深受感動。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段在河南的非常經歷,對袁世凱青年時代的性格、道德、政治素質產生了很大影響。或許,正是從兩位叔叔的舉動中,袁世凱覺得人生不應碌碌無為,而是要有使命感,活出大丈夫的氣概來。
一八七三年七月,袁保慶突感霍亂死於南京。這對年僅十四歲的袁世凱來說,無疑晴天霹靂。極度悲傷之下,袁世凱臥床不起竟達五個月。袁保慶的喪事由生前好友劉銘傳、吳長慶代辦。年底,刺骨的寒風之中,袁世凱陪伴嗣母牛氏,乘馬車扶著靈柩回到了項城。安葬了袁保慶之後,在郭老太太的主持下,袁氏家族又將袁世凱和袁世廉教育的重任轉交給袁保恆。袁保恆是袁甲三的兒子,早年一直跟袁甲三征剿捻軍,智勇雙全,戰功卓越,曾被清廷授予「巴圖魯」(勇士)稱號。平定捻軍之後,袁保恆又隨左宗棠參加陝甘平叛。這個時候的袁保恆,剛剛離開西北,赴北京就職。他富有雄才大略,頭腦清晰,對於國際國內的一些大事,提出過很多好建議。在俄國人強佔伊犁之後,他就未雨綢繆,上書朝廷,要求加強東三省的防務,指出俄國才是清廷最大的危險,提出國家應精選良將,負責東三省的練兵事宜,既可以加強對東三省的保護,同時可以拱衛京城。後來的形勢發展,證明了袁保恆是極富戰略眼光的。袁保恆所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一八七六年向光緒皇帝建議,在台灣設置巡撫。這一點,後來也為清廷所採納。
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
一八七七年二月,袁世凱再度回京城讀書,準備三年後的第二次考試。這一回,有了家室的袁世凱懂事了不少,在學業上自覺了很多。到了這一年秋天,天降大災——黃河以北的地區大旱,其中河南旱災更嚴重,全省九十多個州縣,重災達到七十五個,很多地方顆粒無收,麥收最多者,也僅是往年的四成;與旱災並行的是蝗災——勉強種上的一點秋禾,也被鋪天蓋地的蝗蟲吃完。在這種情況下,災民們只好吃野菜、草根、樹皮、樹葉、麥苗、豆苗等,甚至以吃觀音土果腹。中原沒辦法生存了,災民們就流浪逃荒。每天渡黃河南逃的人,黑壓壓的一大片;河南西部數十萬人逃到陝西,陝西同樣無以為生,災民們不得不又逃回本土。輾轉之中,死者不計其數。由於災情太重,民間竟有人以吃人肉維生。官方和民間的報告,不斷披露這一類的駭人事件。由於腐敗,朝廷和官府的一些有限的救濟糧,也到不了災民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清廷下詔,將賑荒不力的河南巡撫李慶翱革職,以東河河道總督李鶴年兼署河南巡撫,同時調任刑部左侍郎的袁保恆幫辦賑務,從京城回河南主持賑災。
在南京,袁世凱過上了五年相對安定的生活。這一段時間是從一八六九年(同治八年)至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也是袁世凱十歲到十四歲的時候。此後,袁世凱再沒去過江南,即使是在朝鮮後期,朝廷冊封了他一個溫處道員的職務,袁世凱也未去上任。為了讓袁世凱好好讀書,袁保慶特地聘請了江南名儒張曲治給袁世凱授課,並把袁世凱的哥哥世敦、世廉從家鄉接來同讀。但此時的袁世凱仍舊喜歡騎馬、打拳、飲酒、下棋、賭博;或者,跟一幫小兄弟策馬登覽清涼山、雨花台、莫愁湖等勝景,所到之處一片雞飛狗跳。不過袁世凱這時候已顯現出很強的組織能力了,那幫小弟兄無論長少,都願意聽袁世凱的指揮。袁保慶見此狀,便有意識地培養袁世凱為人處事上的能力,讓袁世凱幫他料理一些事務,經常提醒袁世凱做人要有大志向、大雄心。在袁保慶的言傳身教之下,袁世凱這方面倒是有了很大提升。與幾乎所有傳統青年書生一樣,在南京的那一段時間,袁世凱也寫了好幾首詩來抒發自己宏大的志向,他在七律《雨花台懷古》一詩中寫道:
從袁世凱這一代上溯,袁家四代當中,最榮光的,是袁世凱的二叔祖袁甲三。袁甲三是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與曾國藩以及李鴻章父親李文安是同年,並且交情甚厚。咸豐二年(一八五二),曾國藩任江西主hetubook.com.com考官,赴任途中走到現在安徽太湖縣境內一個叫做小池驛的地方,突然接到了母親去世的噩耗。曾國藩一邊改道趕往湖南老家奔喪,一邊寫信給在京的十三歲的兒子曾紀澤,告知此訊,要兒子處置完家產之後,舉家遷徙,回湖南老家奔喪守制。在這封信中,曾國藩特意交代兒子去找他的幾位老友幫忙並籌措旅費。列舉的名單之中,就有袁世凱的二叔祖袁甲三。由此可見曾國藩與袁甲三的關係非同一般。這樣的背景,使得後來的袁世凱獲得了很多便利,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中,門派和親緣是很能促成一些事的。
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鬱鬱何時開?

袁世凱七歲左右的時候,捻軍基本被平息。廣袤的北方農村暫時恢復了平靜,人們繼續在貧瘠的土地上耕耘,以維持基本的溫飽。袁世凱的家族也恢復了正常生產,孩童們重新攻讀千年不變的科舉。不過袁世凱自小養成的野性未改,就如同當年的袁紹和曹操一樣,不愛讀書,到處惹是生非。這時候,袁保慶應朝廷的徵調,赴山東濟南候補知府。袁保慶年屆四十一直無子,夫人牛氏在袁世凱出生前後,也曾生過一個小孩,但早早夭折。而袁保中卻育有六子,一大家人在商議之後,決定把袁世凱正式過繼給袁保慶。在此之前,由於親生母親劉氏奶水不足,袁世凱一直吃袁保慶妻子牛氏的奶水長大,情同母子。袁世凱到了濟南之後,袁保慶特地為袁世凱物色了位頗有名望的舉人做他的啟蒙先生。但自小養成的野性,加上嗣母的溺愛,令袁世凱根本無心讀那些八股文,整日裡遊手好閒,極喜歡惡作劇。有一次,袁世凱故意裝作肚子疼向先生請假,然後埋伏在先生回家的必經之地。晚上,等先生路過這裡時,袁世凱將早已準備好的大把螢火蟲搓碎,抹到臉上,悄無聲息地向先生走來。夜色之下,教書先生見到一個臉上閃爍著白光的怪物,以為是鬼魂,嚇得扭頭便跑。袁世凱遠遠地看著先生的狼狽樣,大笑不止。教書先生慌不擇路地跑到家中之後,又驚又嚇,在床上躺了好幾天。
曾國藩攻下金陵之後不久,應朝廷的徵召,北上剿捻。曾國藩吸取了僧格林沁等人的失敗教訓,所到之處堅壁清野,讓捻軍得不到供給。在袁寨,袁家深挖溝壑,高築寨牆,架設炮樓、吊橋,抵擋捻軍馬隊的衝擊。捻軍馬隊一來,袁家人全部遷徙到圍子裡面,鳴槍放炮,進行抵抗。袁世凱五歲那年,大批捻軍進攻到袁寨附近,與清軍展開廝殺,家裡人帶袁世凱登上圍牆眺望,小小的袁世凱看著雙方人仰馬翻,毫無懼色。自幼生長的環境,對於袁世凱的性格塑造,是至關重要的。
生活在這樣的激流之中,是最容易被犧牲,也是最容易被漩渦席捲而走的。

一八七七年袁保恆的去世,對於袁家的打擊是致命的。這不僅僅是精神的大樹倒下了,在經濟上,袁家也開始面臨拮据。這一年,袁家按照袁世凱父輩的人數分了家。袁世凱繼承了嗣父袁保慶的一份遺產,也繼承了一部分責任——三頃左右的土地,還有一些積蓄;同時,袁世凱得負責全家七八口人的生活,以及三個妹妹的陪嫁。年紀輕輕的袁世凱明顯感到生活的壓力,也感到前程的渺茫,他從項城搬到了陳州。心情鬱悶之中,袁世凱開始嗜酒,常常跟一幫年輕後生日飲數斗,成了一個真正的高陽之徒。喝酒之餘,袁世凱喜歡策馬馳騁郊野,一洩心中的不快。酒與詩總是聯在一塊的,袁世凱自己出資,在陳州組織了兩個文社,一個叫做「麗澤山房」,一個叫做「勿欺山房」,跟當地的文人一起,喝酒撫琴吟詩。在這一段時間,袁世凱結識了後來他一生中的「兄弟」徐世昌。徐世昌是一個瘦瘦的、文質彬彬的讀書人,正好與矮壯的袁世凱相反。當時,徐世昌在淮寧縣辦理文牘,因為家境貧寒,無錢北上應試。袁世凱與這個落魄書生結拜兄弟後,慷慨解囊饋贈紋銀一百兩,資助其北上應試。
袁世凱誕生的那一年秋天,袁氏家族喜事不斷:袁甲三大勝捻軍,收復了臨淮關;凱旋班師後,被朝廷實授漕運總督、欽差大臣,督辦安徽、河南、江蘇三省軍務。這一連串的好消息讓袁家非常高興,於是袁保中將剛剛出生的第四子取名為世凱。袁世凱出世之後,他的家族並沒有像他名字一樣變得一帆風順,反而,在短暫地和_圖_書攀上一個高峰之後,又開始走下坡路——袁世凱四歲的時候,家族的棟樑袁甲三去世;在此之後,鳳三和重三又相繼去世。至此,郭老太的四個兒子全部先她而去。袁保中因為是長子,便承擔了袁氏家族「管家人」的職責,放棄了科舉。這個留著山羊鬍鬚的縉紳,自此一直性格溫和而嚴謹地管理著袁氏家族的大業,他做事精細,在自己的家族和當地,享有很高的威信。
袁世凱跟隨叔父袁保恆來到京城。袁保恆先是以翰林院侍讀學習補用,然後又被提拔為內閣學士,累官至刑部左侍郎。袁保恆的弟弟,即袁世凱的另一個堂叔袁保齡不久也當上內閣中書,來到了京城。為了幫助袁世凱兄弟應對科舉,袁保恆、袁保齡兄弟在北京辦了私塾,聘請了三位舉人做老師,全力教授袁世凱兄弟。一年之後,袁保恆受命幫辦左宗棠轉餉,進駐肅州(今甘肅酒泉),監督袁世凱兄弟讀書的責任落在了袁保齡的身上。這個時候,袁世凱仍不改頑劣,不用心學習。袁保齡很生氣,對袁世凱的評價是「資分不高而浮動非常」,決定對袁世凱進行嚴加管教:首先,不准袁世凱隨便外出,將袁世凱的書桌放在老師的書案旁,又將袁世凱弟弟袁世廉的書桌安排到裡面,將兩人隔開,不讓他們交頭接耳;袁保齡還將袁世凱住宿的房間安排在老師隔壁,讓老師監督他晚上用功,早睡早起。袁世凱學習期間,在河南老家的生父袁保中去世,袁保齡因為怕耽誤袁世凱學習,以袁世凱已過繼給袁保慶為理由,不讓袁世凱回老家奔喪,依舊留京苦讀。在袁保齡的嚴厲監督之下,袁世凱的學業有了明顯進步,個性也收斂了不少。在與其兄袁保恆的書信中,袁保齡高興地談到袁世凱的變化,說袁世凱雖然「文章尚不入門」,但「竟是中上美才」了。又過了一年,袁保恆回到了北京,更是加緊督促袁世凱學習。就這樣,兩個叔叔硬是緊逼袁世凱苦讀了三年。
袁世凱呱呱墜地之時,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他的童年,正巧趕上劇烈的社會大動盪。袁世凱出生前的一八五六年,英法聯軍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一八五七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擄走了兩廣總督葉名琛。自此,這個清廷高官一直在印度度過了他悲慘的餘生。一八五八年,英法聯軍攻下北京城,咸豐皇帝倉皇出逃。與此同時,在與太平軍的對壘中,清軍陷入窘狀,清軍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接連被破。在中原地區,受太平軍節節勝利的鼓舞,大量捻軍出沒無常,馳騁黃淮平原。這個帶有很大迷信和宗教色彩的地下組織,在中原和北方地區一直根深蒂固,在清政府呈現出衰敗之氣時,它適時地公開了,星火燎原一般遍地開花。袁世凱的家鄉河南項城一帶,成了捻軍最活躍的地方之一。袁世凱出生之前,袁家一直住在祖居地張營,由於捻軍不斷侵擾,袁家不得不在袁世凱出生之前,搬到了相對偏僻的袁寨。在此之前,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被朝廷委任協助工部侍郎呂賢基督辦安徽團練,不久,呂賢基被捻軍擊斃,袁甲三奉旨接統駐宿州的清軍,兼督辦安徽團練大臣。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差事,身處太平軍和捻軍活動之中,人單勢薄,腹背受敵。但這個文弱的書生一直堅持在北方跟捻軍周旋,全力配合他的同年曾國藩在長江沿岸跟太平軍作戰。袁甲三的堅韌與果敢,給曾國藩的正面戰場以有力的支持,以至捻軍無法南下給太平軍直接支持。袁甲三死後,曾國藩在給袁甲三撰寫碑文時,對袁甲三表示了充分肯定。
濟南生活兩年後,曾是袁保慶戰友的馬新貽升任兩江總督,將袁保慶從濟南調至揚州,後又調至金陵,署理江南鹽法道,督銷官鹽。這一個收入頗豐的肥缺很快改變了袁保慶的生活。在揚州,袁保慶帶著袁世凱拜訪了自己的老友、昔日湖南巡撫張亮基。張亮基見少年袁世凱異常聰慧,便向袁保慶提出,讓袁世凱留在揚州,和他三個兒子一道讀書。因為當時張府的私塾老師是江南名儒王伯恭,袁保慶便同意讓袁世凱留下。陌生的環境裡,袁世凱一開始還循規蹈矩,但幾天下來,袁世凱的老毛病又犯了,除了調皮搗蛋之外,袁世凱還食量驚人不講禮貌,常常是張家人剛剛端上飯碗,袁世凱便已風捲殘雲將桌上的飯菜吃得一乾二淨,弄得張家人大眼瞪小眼。有一次,袁世凱與張家一個親戚比食量,由輸者付錢。袁世凱一口氣吃了十個饅頭,二十個雞蛋。那人認輸了m•hetubook•com•com,但不願付錢。袁世凱不依不饒,硬讓對方吃了同樣數量的食物,結果對方一下吃撐了,大病一場。一段時間之後,張亮基實在容忍不了袁世凱的調皮搗蛋,便找了一個藉口,將袁世凱送出揚州,去了南京袁保慶身邊……少年袁世凱就這樣一副闊少和衙內的味道,「無厘頭」的程度,讓人匪夷所思。這個時期的袁世凱,連後來專門為他當大總統製造輿論,抬轎子吹喇叭的《容庵弟子記》一書都無法為之掩飾。
一個家族就像一條河流一樣,先是細流涓涓,流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變成滔滔江水了。袁氏家族到了袁世凱曾祖父袁耀東這一代時,似乎得到命運之神的關注了,袁氏家族呈現出興旺趨勢,也集體墜入一個宿命——袁耀東自幼讀書求學,十八九歲時,同郭姓女子結婚成家,成婚之後,袁耀東一直堅持負笈在外求學,郭氏在籍持家教子。十年之後,屢試不第的袁耀東終於考中了秀才。科舉之路眼看開始啟航時,不料天有不測風雲,袁耀東突然死於一場大病,死時,年僅三十五歲。不僅如此,自袁耀東到袁世凱這一代,四代袁家男性主人,幾乎沒有活過六十歲的,這四代的三十餘個男人當中,先袁世凱而死的十四人當中,有十三人都是死於虛齡五十八歲以前,僅袁世凱的四叔祖死於六十歲。袁家的男子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怪圈之中,恐怖也隨著年齡與日俱增。由此,也可以想像這樣的事件給袁世凱等人留下的陰影。袁世凱步入天命之後,一直對於這個事情頗為忌憚,時刻琢磨著去改變自己家族的命運。與此相反的是,袁家的女性壽命都很長,最長的就是袁耀東的妻子郭氏,一生操勞的情況下,竟然活到了九十九歲。這真是一件怪事!袁耀東死後,留下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共五兄妹,長子才十五歲,小兒子、女兒還在襁褓之中。袁家四個兒子分別是袁樹三、袁甲三、袁鳳三以及袁重三。他們就是袁世凱的祖父輩,袁世凱的祖父是排行老大的袁樹三。
我今獨上雨花台,萬古英雄付劫灰;
一八五九年九月十六日(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袁世凱出生在河南項城一個大戶家中。項城隸屬河南省陳州府,與安徽的臨泉縣接壤,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的交通要道。袁世凱出生的地方,距曹操的家鄉亳州,只有數百公里。後來,有很多人聯繫到袁世凱的出生環境、多變的性格以及末代權臣的地位,以為袁世凱在整體上像極了曹操。真實的情況是,袁世凱的性格和命運,與其說像曹操,不如說更像其遠祖袁紹(袁世凱家族,就是三國袁紹的遺脈)。袁世凱和袁紹,在性格和命運上似乎更具相似之處——曹操一生不稱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一心稱帝,最後落得家破人亡。袁世凱與其遠祖袁紹,雖然所處時代大相逕庭,但他們的殊途同歸,不由令人歎腕。
袁世凱的家世,就像袁家屋前屋後枝丫繁多的大槐樹一樣,茂盛複雜。這一點,從圖表中可以看得更清晰一點。袁耀東死時,郭氏才三十五六歲。與中國農村幾乎所有勤勞善良的婦女一樣,郭氏忍辱負重,獨自支撐起了這個家庭。郭氏知書達禮,對中國社會出人頭地的路徑心知肚明,這個堅韌女子培養兒子的目標,並沒有因丈夫早逝而改變。在生活極其困苦的情況下,郭氏仍讓她的幾個兒子心無旁騖地讀聖賢之書,堅持走科舉之路。舊時代的科舉就像一場暗無天日的馬拉松,而一旦跑過了終點,即是魚躍龍門,翻天覆地——經過近二十年的奮鬥,老二袁甲三率先考取了舉人,然後,又成為進士。他的三個兄弟也先後考中了秀才,成了廩生、貢生。由於四個兒子都很有出息,守寡多年的郭夫人在五十歲以後,像《紅樓夢》中的賈母一樣變得德高望重。在此之後,由於袁甲三的榜樣力量,袁家第三代,也就是「保」字輩這一代,袁保恆中舉人、中進士、點翰林;保齡、保慶中舉人,保中取副貢。這樣,連同以前的袁甲三,一門共有兩個進士、兩個舉人。袁家終於揚眉吐氣了,大宅的門樓上也高懸起「一門兩進士」的巨匾。到了袁家最鼎盛的時期,袁甲三任欽差大臣、河道總督;袁保恆任頭品頂戴的部院侍郎,並先後任李鴻章淮軍的翼長即參謀長、左宗棠湘軍的會辦;袁保慶任一個實缺的鹽法道員;袁保齡也官至四品候補道;袁鳳三也為陳留縣訓導。當然,這一切,都是在袁世凱出生前後的事情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