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袁世凱:晚清三部曲之三

作者:趙焰
袁世凱:晚清三部曲之三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英勇,還是退縮?

第三章 英勇,還是退縮?

日本勢力蠻橫向朝鮮滲透之時,俄國、英國及其他列強,對朝鮮也蠢蠢欲動。對於當時清國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列強有意睜一眼,閉一眼,不予承認。與此同時,隨著自主意識的增強,朝鮮也對這種不成文的宗藩關係心存不滿,一直盤算利用矛盾,爭取獨立和自由。在俄國的誘使下,朝鮮背著清國,與俄國簽訂了《通商條約》,規定:締約國有權將軍艦開到另一方的任何港口,不管這些港口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這等於宣告俄國對朝鮮的獨特地位。英國在知曉了這一項協議的內容後,先下手為強,以防止俄國入侵朝鮮為由,強佔了朝鮮的巨文島。
到了一八八五年七月,由於中、日兩國已從朝鮮撤回軍隊,俄國對朝鮮的干涉越來越多。俄國使者面見朝鮮國王,要求朝鮮接受俄國保護,並且幫助朝鮮訓練軍隊。國王李熙一邊報朝廷,一邊致函李鴻章,要求清國對此事給個說法。顯然,朝鮮方面想以強大的俄國,對清廷進行施壓。清廷和李鴻章無奈之下,只好打出大院君這張舊牌——李鴻章與已在中國的大院君進行了會談,又跟朝鮮國王李熙進行溝通後,從維護宗主國的利益考慮,決定將比較親近清國、思想趨向於保守的大院君派回朝鮮國內。在李鴻章和清廷看來,無論從哪方面來說,舊派的大院君對於維護中朝現有關係都是有好處的,大院君回國後,不僅能增加親中派的勢力,也能有效制衡他的兒子、朝鮮國王李熙,以及變化無常的閔氏。大院君歸國的消息在朝鮮傳出之後,閔氏家族感到惴惴不安。閔妃竟派人攜重金來到天津北洋大臣衙門,以行賄來乞求李鴻章阻止大院君回國。這樣的舉動讓李鴻章啼笑皆非。閔妃集團的堅決反對,使得送還大院君歸國的計劃不得不推遲。朝鮮統署大臣金允植向李鴻章建議,讓朝鮮國王李熙親自寫一封信給父親大院君,懇請他回國協助事務。這樣,大院君的歸國,就有了充足理由。
到了年底,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這樣,時年二十六歲的袁世凱再度回到朝鮮,重新開始他在朝鮮的生涯。李鴻章特意致書朝鮮國王李熙,稱袁世凱「奉旨命漢城充辦事大臣,兼襄助一切。以後貴國內治外交緊要事宜,望隨時開誠佈公,與以商榷,必於大局有裨」。可以看出,袁世凱這一次在朝鮮的身份,較過去大不一樣,享有很大的權力。不過到了這個時候,朝鮮半島形勢變得更加複雜:西方列強的勢力已波及朝鮮,各國已向朝鮮派遣了駐朝使節,朝鮮閉關鎖國的局面不再。東西方列強儘管在朝鮮的矛盾與角逐日趨尖銳,但他們共同的態度是不承認中國對朝和-圖-書鮮的宗主權,因而故意不把袁世凱視做清政府駐朝的全權代表。這樣在朝鮮的外交圈子內,清國的勢力就成了最受排斥、最受歧視的人物和機構。列強們各懷心思:日本一心想讓朝鮮擺脫清國,投入自己的懷抱,甚至想一下子吞併朝鮮;俄國則想把朝鮮當做南下的一個基地;英國等其他列強,也想利用朝鮮的不穩定,慢慢蠶食朝鮮,從而控制遠東。與此同時,作為朝鮮王國本身,李熙一方面想擺脫清國,圖謀自強自立;另一方面,又對日本和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感到害怕,唯恐擺脫了狼,卻引來了虎,行動上一直首鼠兩端,拿不定主意。同時,對於袁世凱的強勢,既恨又怕,表面順從,但在背地裡,一直希望能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
到了一八九四年,日本為戰爭所做的準備工作已暗中就緒,接下來,就是想方設法挑起對清國的戰爭了。恰巧這時候朝鮮境內爆發了「東學黨」人起義,這一回,日本反應神速,他們立即以此為藉口,要求出兵幫助朝鮮平亂。袁世凱火速向李鴻章建議,立即派大批清軍進駐朝鮮,以免日本趁火打劫。一八九四年六月四日,李鴻章一面命直隸提督葉志超及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選帶淮軍一千五百人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一面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調濟遠、揚威兩艦赴仁川掩護,同時,根據《天津條約》電告駐日公使汪鳳藻,將中國出兵朝鮮之事照會日本。這個時候,日本內閣已經在兩天前就決定出兵朝鮮了——六月五日,先遣日軍七千人已分批秘密進發。日方明確答覆,不承認朝鮮為中國屬邦,並告知日本已派兵赴朝。到了八日、九日、十日,日本大軍陸續開進仁川。袁世凱見此情景,一方面敦促朝鮮要求日本撤回軍隊;另一方面,緊急召見各國駐朝公使,要求聯合敦促日本撤軍。在日本鐵心進行這場戰爭的形勢下,袁世凱的努力當然沒有效果。袁世凱只好向李鴻章再次建議,盡可能地多調集清軍來朝,方能給日本以震懾。
後來的事實證明,在《天津條約》的簽訂上,尤其是關鍵條款「朝鮮今後若發生事變,中日兩國或一國向朝鮮出兵,必於事前相互告知」這一條文上,李鴻章還是上了小字輩伊藤博文的「套」,為後來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了禍根。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完全可以想像袁世凱心情的忐忑。到了七月中旬,鑒於俄、英調停的失敗,光緒皇帝決定迎戰。可能李鴻章還是想保留袁世凱這個人才吧,宣戰的同一天,致電駐朝公署,將袁世凱調回國內,將其經手之事,交給唐紹儀。這個時候,漢城已戰雲密佈,氣氛緊張得令人窒息。和圖書有人告知袁世凱,日本方面正在佈置一個刺殺他的計劃,得先走為上。於是,在英國駐朝領事朱爾典的幫助下,袁世凱先逃到英國駐朝領事館,然後易裝從後門騎馬離開。唐紹儀手持雙槍,腰佩雙刀,護送著袁世凱一直來到江邊,登上英國船隻返回國內。
李鴻章一直不發佈增兵的命令,袁世凱意識到事態的緊急了。袁世凱當然知道日本人對自己的仇恨,如果自己再待在這個地方的話,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因此得趕快離開朝鮮。袁世凱趕忙給李鴻章打報告,以自己生病發燒周身疼痛為由,讓李鴻章速調自己回國內。同時,袁世凱又致電好友盛宣懷,讓他勸說李鴻章調自己回國。在給盛宣懷的電報中,袁世凱打了個比方,妻子被人蹂躪,急呼丈夫,丈夫卻無力相爭,只有坐視,情何以堪!他請求調任自己回國,讓別人來代理。
這個時候,行動相對遲緩的李鴻章還沉湎在自己「以夷制夷」的思路中,一直試圖通過俄國與英國的施壓,避免戰爭的發生。李鴻章知道清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弱點,如果要打這一場戰爭,根本沒有取勝的把握。但在西方列強眼中,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古老帝國,日本則是一個向西方學習頗有成效的新銳國家,這兩者之間的爭鬥,應該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就心理上來說,列強們還稍稍同情日本。對於兩國之間的爭鬥,列強們都隔岸觀火。當李鴻章一直遲遲下不了增兵決心時,日本軍隊源源不斷地開到了朝鮮。六月二十四日,袁世凱在十萬火急之下,連發四份電報向李鴻章要求增加軍隊。李鴻章仍是想通過外交努力來解決問題。這個時候,袁世凱知道朝鮮不可能保住了。到了七月五日,日本駐朝鮮公使大烏向朝鮮政府提出照會,要求朝鮮在制度、財政、律法、兵務、學政五方面進行改革,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朝鮮遵從日本旨意。同一天,袁世凱在電報中向李鴻章提出,要麼進兵朝鮮,要麼撤出在朝鮮的軍隊,以免日軍挑釁,引發衝突,後果將不堪設想。對於袁世凱的建議,李鴻章一直猶豫,撤兵吧,似乎有損大國的體面;增兵吧,似乎又易引發衝突。就這樣,在猶豫中,李鴻章喪失了很多機會。
李鴻章重用袁世凱是有充足理由的。除了在外交上據理力爭外,袁世凱在朝鮮經濟、交通、財貿的發展上面,也顯示了自己的才能。尤其是華商在朝鮮的滲透上,袁世凱做了很多工作。他設置了巡警,專門保護華商在朝的利益,設立各商幫會館,建立董事,制定了很多有利於華商的政策、措施,以促進華商經濟的發展。袁世凱還奏請總稅務司撥款萬元,招租商局輪船一艘,來和圖書往於仁川、上海之間,打破了日本在中朝之間商貿運輸的壟斷。後來,又鼓勵同泰順商行集資購買貨輪兩艘,每年接運朝鮮漕運糧十萬擔以及中國貨物,發展了中國在朝鮮的運輸業務。並且,在龍山、仁川、釜山、元山四處設立中國在朝商務理事,管理華商在朝的商務,既增加了關稅,也促進了華商的有序發展。到了袁世凱任職的後期,在朝華商的實力已經超過了日本。在袁世凱離任的前一年,僅在漢城的華商就有八十多家,人數達六千以上。
雖然朝鮮的兩次叛亂被平定,但這個半島國家的境況,並沒有得到緩和,而是變得更加複雜了——一八八五年三月,繼日本外相井上馨恫嚇朝鮮得手之後,日本政府又派宮內大臣伊藤博文來中國,對清政府在朝鮮的做法提出抗議。伊藤博文到達天津之後,清政府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之談判。伊藤博文覺得李鴻章很難對付,逕直跑到北京總理衙門,要求直接跟清政府進行對話。總理衙門在接待了伊藤博文之後,令其返回,仍跟李鴻章交涉。接下來的會談中,日本方面除提出道歉和賠償要求外,還要求中方嚴懲朝鮮事件中的「罪魁禍首」袁世凱。日本方面提出,朝鮮之所以陷入混亂,完全是袁世凱一手挑起的。經過近一周的討價還價,雙方簽訂了《中日天津條約》,內容共有三條:中日兩國四個月內撤出駐朝軍隊;兩國均不許派員教練朝鮮軍隊;朝鮮今後若發生事變,中日兩國或一國向朝鮮出兵,必於事前相互告知。至於懲處袁世凱一事,經過「太極高手」李鴻章的一番敷衍,也就不了了之。
對於袁世凱來說,當年在朝鮮所做的一切,的確是鞠躬盡瘁——清國畢竟是弱國,在那種情況下,能與西方列強及日本周旋十多年,已屬相當不易。
現在論及袁世凱在朝鮮的表現,有兩種鮮明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袁世凱擔任駐朝公使期間,就像一個「近代班超」一樣,為維護國家主權的完整以及清國的利益,與歐洲列強、日本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如果不是袁世凱,朝鮮很可能在甲午戰爭前就被日本吞併。袁世凱在朝鮮所做的一切,功不可沒。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甲午戰爭的爆發,跟袁世凱在朝鮮的做法有關,正是袁世凱在朝鮮的頤指氣使,嚴重傷害了朝鮮官員的民族自尊心,促使其產生了嚴重的離心傾向,也使日本找到了藉口,發動了甲午戰爭。這兩種爭鋒相對的觀點,其實都有偏頗。對於袁世凱來說,當年在朝鮮所做的一切,的確是鞠躬盡瘁——清國畢竟是弱國,在那種情況下,能與西方列強及日本周和_圖_書旋十多年,已屬相當不易。至於甲午戰爭的爆發,這實際上是崛起的日本旨在侵略中國和朝鮮的陰謀,即使沒有袁世凱,他們還會找出另外的藉口吞併朝鮮,進攻中國。實力的改變,意味著過去的均衡肯定會被打破。從這一點上看,中日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它即使不是發生在甲午年,也肯定會發生。
袁世凱在朝鮮的努力工作,也贏得包括閔氏在內的朝鮮最高層的尊重。閔氏也由最初的親日,轉向了親中。朝鮮國王也曾幾次對袁世凱予以嘉獎。一八九三年,袁世凱再一次三年期滿。朝廷授予袁世凱浙江溫處道職官位,但讓袁世凱暫免赴任,仍留駐朝鮮。
袁世凱在朝鮮的鐵腕政策,讓日本恨之入骨,其他國家的公使,對於袁世凱也頗有微詞。尤其是俄國,因為幾次與朝鮮的密約被袁世凱識破,也對袁世凱咬牙切齒。美、英、俄等國聯合起來向清廷告狀,指責袁世凱干涉朝鮮內政,要求處理袁世凱。對於袁世凱在朝鮮所處的地位和境況,李鴻章當然很清楚,他知道袁世凱在朝鮮獨斷專橫、情緒暴躁,也明白袁世凱竭力維護清國「上國」地位的一片苦心和難處。一八九〇年袁世凱赴朝鮮擔任辦事大臣三整年時,李鴻章在給朝廷的報告中,給袁世凱寫下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十六字考核評語,稱袁世凱駐朝三年,辦事得宜,仍留朝鮮,並賞以道員升用,加二品銜。清廷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在等待李熙信函的過程中,李鴻章一直考慮讓誰來承擔護送大院君回國的重任。一開始,李鴻章準備派一個心腹將領率五百人馬護送,但隨即,李鴻章想到了正在河南老家的袁世凱,覺得還是由熟悉朝鮮國情的袁世凱擔當比較合適。於是急招在河南陳州的袁世凱火速趕到天津。袁世凱接到電報後,一路兼程,晝夜狂奔,甚至因此累死了一頭騾子。到了天津之後,李鴻章見到袁世凱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局勢就如同演戲,觀眾已到,只等你出場了。」袁世凱問明情況之後,請求與丁汝昌一道帶兵前往,李鴻章搖了搖頭,笑著說:「韓人聽說大將軍去,肯定會歡聲雷動,誰敢抗拒呢?至於其他人,就不需要了,你只需帶數十個隨從就行了。」
袁世凱正是在這樣的擠壓中,艱難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袁世凱專門寫了一篇《朝鮮大局論》,呈交朝鮮政府,闡述朝鮮「依中國」有六大好處,「背中國」有四大害處。在行動上,袁世凱一直顯出強硬的「上國」風格,以區別於其他國家,在很多事情甚至是一些細枝末節上,強硬堅決,毫不相讓。一八九〇年,朝鮮趙太妃病逝,按照清國禮節,藩屬國國王、王妃去世,需和*圖*書派「訃告使」到北京,向禮部告訃,然後由清廷派使節前往賜祭,並賜謚號。趙太妃病逝,朝鮮遲遲沒有派「訃告使」前往北京。袁世凱毫不馬虎,不斷敦促朝鮮王室派使者去北京告知。在袁世凱嚴格敦促下,朝鮮只好派使者前往。袁世凱的武斷和專橫,自然引起了其他國家公使的不滿,尤其是日本,本以為朝鮮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沒想到斜刺裡殺出一個袁世凱,讓他們如芒在背。日本致書清政府,請清政府命袁世凱訪問東京,與日本大臣面商有關朝鮮事宜。日本向袁世凱提出十二條忠告,讓袁世凱不要干涉朝鮮的主權,讓朝鮮自主變法,以圖自強。
後來公佈的資料顯示,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絕不是偶然。在此之前,日本就為迎戰中國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制定了詳細的《征討清國策》,實施了為期十年的擴軍備戰。到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已擁有一支六萬餘人的新式陸軍,海軍的噸位也達到五萬噸。日本大力擴軍備戰之時,俄國也在實施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意味俄國也將遠東擴張列入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決定:要在俄國西伯利亞鐵路竣工及歐美各國擁有遠征東洋實力之前,吞併朝鮮,打敗中國。《征討清國策》的既定目標,是將清朝勢力逐出朝鮮,向中國本土進攻,佔領中國「蓋平以南的旅順半島、山東登州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台灣及長江兩岸十里左右的地方」。因此,甲午中日戰爭終於在一種不可逆轉的形勢中爆發了。直接的導火索,就是在朝鮮不斷發生的小摩擦。
一八九四年八月一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在此之後的朝鮮形勢風雲突變:日軍以朝鮮方面只承諾改革內政,不允諾與清政府斷絕藩屬關係為理由,攻入王宮,擄獲朝鮮國王李熙和閔氏。之後,又將閔氏活活燒死。名義上以大院君李昰應為監國,實際上日本全權控制了朝鮮一切政治和軍事,下令廢除朝中一切條約,驅逐中國軍隊。同時,對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公署進行了圍攻。
緊接著,黃海大戰爆發,日本海軍突襲了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的中國運兵商船,擊沉中國運兵船「高昇」號,中國官兵兩千人罹難。日本陸軍又向牙山中國駐軍發動進攻。
九月下旬,朝鮮國王李熙懇請其父歸國輔政的信函到達。大院君李昰應和袁世凱可以名正言順上路了。袁世凱一行分乘北洋水師的兩艘軍艦啟程。十月三日,袁世凱一行到達仁川後,受到朝鮮民眾的熱烈歡迎。到達漢城之後,袁世凱對閔妃和李昰應之間的矛盾作了排解調處,規勸李熙不要親近俄國。數日後,袁世凱離開了朝鮮回天津覆命,算是圓滿完成了李鴻章交代的任務。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