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太監李蓮英

作者:雅瑟 王牧
大太監李蓮英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篇 宦海浮沉 一代權監 第二章 淨身入宮——改變一生的決定

第一篇 宦海浮沉 一代權監

第二章 淨身入宮
——改變一生的決定

畢五是個貪財心黑的刀兒匠,不僅淨身手段殘忍,敲竹槓的方法更是一流。李蓮英淨身後,他的爺爺第一次去看望孫子,畢五就提出:「每年進宮的太監很多,大部分是打下手,供人使喚。要想孩子入宮以後有好差事做,就得多花錢,串通內廷大太監從中做人情,給予周旋疏通才有可能被安排在嬪妃身旁伺候。」李萬芝不希望自己的孫子遭罪,為了讓孫子找個好差事,只好應承下來,並說:「只有麻煩畢掌櫃勞神了,等孩子以後出息了,一定不會忘記您的大恩大德呀。」

為避禍決定進宮

李玉帶著李蓮英回到家裡後,他們在北京相面的事兒很快就傳遍了全村幾十戶人家。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人人都知道了李蓮英是個非同尋常的傢伙。
李蓮英常常聽到家人談論,外人對他也是閃爍其詞、指指點點,也慢慢知道這些事情了。他自己想,必須盡快做出決定,一來解除家人的擔心,二來堵上村裡人的嘴,免得他們嚼舌根。於是,他心裡就在當和尚和進宮做太監之間權衡:當和尚沒意思,禿頭頂,穿沙鞋,一身灰布衣裳,整日擔水弄柴,當道人也不過如此!於是,他就對最信任的奶奶說:「我不願去廟裡當和尚或當道人,我要去北京當太監。」其實,他連什麼是太監都不知道,但他去過北京,只是從感官上覺得北京城又大又好,比鄉村裡熱鬧繁華,那麼太監也不會差到哪兒去。就這樣,他在眾人複雜的眼光中做出了自己的命運選擇。
據史料記載: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為了滿足後宮基本生活料理的需要,想製造一批太監,被閹者皆是童子。他聽說北京的刀兒匠對孩子們非常狠心,就決定從廣州請來著名的西醫負責閹割術,所用的藥物、醫療器具等一應俱全。按說在這種條件下,成功率應該比北京高出很多。誰知手術後幾百名童子全部喪生,沒有一個能活下來。而北京的刀兒匠們,在當時一不消毒、二無麻藥、三不消炎止痛的情況下,經過手術的人,絕大部分還能生存下來,這也算一種奇蹟。
李萬芝父子被這個遊商忽悠得一驚一乍的,深感自己的孩子是得了不治之症,又見他說能治好,心裡是又害怕又慶幸,認為這是求之不得的事,於是就請他治治。遊商先給了他們一包藥麵,又給了幾貼膏藥,說此藥並不貴,只收他們兩個「咸豐重寶」。李氏父子救子心切,毫不猶豫就給他兩個「咸豐重寶」。
清朝前中期,進宮當太監,需首先經內務府批准,再送交敬事房,交慎刑司去淨身。這通常稱為「官刑」。這裡負責淨身的「刀兒匠」稱「官刀兒匠」,正名叫「閹役」。採用這種方法手術的人多是被拐騙來的孩子,或者是人販子買來的孩子賣給敬事房。一來人販子得了錢財,二來敬事房也懶得出宮去挑選合適的人選,所和*圖*書以這是最大的太監來源。也有些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沒有生路,想進皇門又沒有錢托人淨身,就自己送進去。清晚期則出現了私設者,稱「私刀兒匠」。這樣的營生當時北京共有兩家,一家姓劉,住在地安門內方磚胡同;另一家姓畢,叫畢五,住在南長街會計司胡同。會計司可不是管錢管賬的人,當時的會計司是內務的一個下屬單位,專門負責往宮裡輸送太監和奶媽。「私刀兒匠」都是世家經營,別人不能隨意插手,這也是經朝廷准許的。他們都和內務府來往頻繁,關係盤根錯節,是同一條利益鏈上的人。據說他們能享受六品頂戴,比七品知縣還高。
第二天,恰好西直門外來了一個牽駱駝的人,以賣野藥、相面、算命謀生。父子兩個商量了一下,便把李蓮英帶去,想請這個人瞧瞧。賣藥的遊商大多能說會道,靠耍嘴皮子騙人錢財。他打量了李萬芝父子孫三人一眼,雖說衣著打扮並不十分講究,倒也不像窮苦人家,認為是有油水可撈的。再看看李蓮英腿上的瘡,正流膿水,就下定決心敲竹槓。他信口開河說:「這是人面瘡,現在才剛剛開始,以後會長得有鼻子有眼,還會說話。到那個時候,就是華佗轉世也無力回天了。現在要治還不算太晚,幸虧你們碰上我,如果貼上我的膏藥,包好,到時候還請給我傳傳名;如果治不好,也不能怪我的藥不好,怨你們自己給孩子治晚了。我這藥不能說藥到病除,但一般這樣的病還是可以對付的。」
總之,年前臘月的那一跤,算是改變李蓮英命運的一摔。它徹底改變了李蓮英的人生軌跡,冥冥之中把他前方的路伸向了某個神秘的地方。
太監淨身俗稱出家,而自幼閹割的叫「奶地兒出家」。年滿十六歲,未婚閹割的叫「闖門出家」,已娶妻生子閹割的叫「半路出家」。還有自幼拜太監為師,閹割後從師學習宮中禮節,十六歲入宮充當太監的叫做「門兒裡出身」(有點兒科班出身的意思)。如果是十六歲或成年後尚未結婚或已婚生有子女,因家境貧寒,拜太監為師而後閹割的,叫做「靠身兒出身」。因家貧自己閹割或求「刀兒匠」閹割後到內務府請求充當太監的,不論年齡大小,一律稱之為「投充出身」。據此看來,李蓮英當屬「奶地出家」和「投充出身」。
好在李蓮英當時並無大礙,也就無人理會這件小事,但李蓮英的災難卻接踵而來。沒等過完正月,李蓮英的左腿膝蓋出了毛病,已經腫成一個大包,化膿潰爛,疼得他走路一瘸一拐,經醫生調治也無濟於事。家人非常著急,等到四月天氣漸漸暖和時,李玉便帶著李蓮英去北京找自己的父親,想請京城的名醫調治。爺爺看到孫子受到這樣的折磨,很是心疼,責備兒子為什麼不早想辦法,弄到這步田地才來北京,萬一治不好,豈https://m.hetubook.com.com不耽誤了孩子的前程。
對於「出家」這件事,李蓮英始終都記在心上,凡涉及莊重場合都會強調自己的這個身份。光緒二十幾年,他回家時還在寺裡正殿上掛了一塊長方形大匾,上書「以享億年」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下款署「信士弟子李英泰」,以此表明自己「出家人」的身份。匾的上方中間還刻有一方大印「慈禧御筆」。這塊匾又厚又長,原是一塊樟木所製,屬於珍貴的歷史文物,可惜在一九四七年土改時被盜,至今下落不明。直到今天,當地凡是涉及李蓮英的題詞落款等都用李英泰,怕用蓮英二字,以免因太監身份惹人笑話。例如,光緒二十三年,大城縣重修縣志,他捐款資助,今天我們看到的《大城縣志》中的記載是:「李英泰捐助銀一百兩。」
李蓮英順利通過檢查,畢家告訴李萬芝父子,為了減少孩子的痛苦,趁著現在氣候季節都合適,很快就要給孩子淨身,否則不好癒合。淨身後要養一段很長的時間,最快也得入冬前才能交進內務府會計司去。這期間,要交百十兩銀子作為飯費、手術費、置辦靴帽袍褂費等。李氏父子知道這些都是「規矩」,用現在話說就是「潛規則」,就同意了。一切都商量妥當後,畢家叫李家父子在一張生死與畢家無關的合同書上畫押簽字。簽過字,李氏父子知道李蓮英的命運就將發生徹底的改變,是福是禍,聽天由命吧。李蓮英倒沒什麼感覺,只需等待淨身手術這道鬼門關了。
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七歲的李蓮英正是歡蹦亂跳、天真爛漫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改變他命運的事。
大多數太監出身於寒門,所以很多人以為李蓮英也是如此,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李蓮英家庭殷實,絕非因為貧寒交迫、生活難以為繼才淨身入宮的。那李蓮英到底是什麼原因才淨身當了太監呢?
遊商本來只是想忽悠他們,沒想到他們倒真的上鉤了,於是趁熱打鐵,又像模像樣地端詳了李蓮英一番,故意為難地皺了皺眉頭說:「這孩子命相與眾不同,如果您二位先生肯多破費幾個,我就給他相上一面。不過醜話說在頭裡,命相好也不要高興,命相不好也不要煩惱,凡是我能破解的就給破解了,也不能讓您白花錢。」他說著又問李萬芝:「這孩子是您的什麼人?」當李萬芝告訴他是自己的孫子時,這遊商又說:「你多花點兒錢真的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可以避免以後出大亂子。」李萬芝點頭同意。

決定命運的一跤

這個遊商神秘地說:「要想躲過這場災難,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入佛門,一個是入皇門。入佛門就是讓孩子出家當和尚,入皇門就是讓孩子淨身入宮當太監。除此之外,別無選擇。」李家父子聽了,神情有些恍惚,付過錢,便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李蓮和圖書英的爺爺本想把他留在北京,可由於當時太平天國的人已經在北京開始秘密活動,朝廷管得很嚴,北京城開始設防,時局變得非常亂。李萬芝怕出意外,便給他們父子打點了些盤纏和準備了些乾糧,讓他們先回老家。分別時,李蓮英不願離開爺爺,拉著爺爺的手,久久不願鬆開,李萬芝也被深深觸動了。

有求刀子匠畢五

早春的一天,李蓮英被帶進了一間陳舊破爛的手術室。通常這種手術稱為「蠶室刑」,因手術室的房屋很小,又糊得密不通風,如同蠶室而得名;也可把這種手術稱為「腐刑」,因多數太監小便失禁,經常遺尿,發出一種腐臭的味道而得名。對於一個剛剛九歲的孩子來說,面對這樣陰森的環境和人高馬大的陌生人,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手術之前,有人要求他喝下一碗又苦又澀的大麻葉水。喝完後,他立刻被綁在上面鋪著稻草、底下墊著草木灰的手術床上,同時嘴裡被塞進一個煮熟去殼的雞蛋。有人會問他,你真的願意嗎?這並不是要徵求他的意見,而是另有原因。因為無論他回答「是」還是「不是」,他都要張口,他剛一開口,雞蛋就會立即滑進食道,導致昏厥,神志不清了。畢五趁機手起刀落,然後隨便敷上些草藥,一切就算大功告成了。畢五瞬間就做完了淨身手術,但其痛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李蓮英當時就疼暈了過去。其實,暈過去還算好的,死於這種酷刑的人屢見不鮮。
關於被閹後的情況,也有資料描述:被閹人手術後,當日說話聲音立變,三天則鬍鬚、腋毛逐漸脫落,七天精道便可封固,十二天撤去翎管,十五天創口平復,二十一天便可下地。下地這天稱之為「出劫成道」,是閹人值得紀念的大日子。這天「刀兒匠」和被閹者家屬互相賀喜,請被閹人吃「燉肉麵」。從此以後,倘再遇有喜事,對太監就不能再說「給您賀喜」或「您大喜了」這樣一類的話,而是以「您吉祥」取而代之。如果說出「大喜」一類的話,則認為是對太監的嘲諷,太監平時最忌對他們說「大喜」二字。
李蓮英的爺爺知道其中的彎彎道道,為了讓自己的孫子少受痛苦,決定自己花一筆錢去淨身。經當時在刑部供職的親戚趙惠田引見,他把孩子送去了南長街會計司胡同畢五家。畢家按照慣例,先是對孩子進行檢查和面試。所謂的檢查,其實就是檢查生理結構,以此決定是否留用;其次是面試,主要是看五官是否端正,因為宮中對太監的要求很嚴,整日伺候主子,當然不能歪瓜裂棗讓主子看了心裡堵得慌。所以,五官不端正不行,臉上有疤瘌麻子不行,說話口吃不行,禿頭瞎眼睛不行,人不機靈傻乎乎的更不行。總之,要求很嚴格。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私刀兒匠」將本季度閹割的人數登記造冊,連同被閹的人hetubook.com•com一併送交內務府會計司。別看這些太監被折磨得很慘,但太監入宮以後,得到權勢還要賄賂這些刀兒匠。特別是有些被拐賣來的無家可歸的小孩,入宮前還要和他們認親,以後當親戚走動。
抱著美好幻想的李蓮英到了北京,他第一次見到宮牆大院,天安門城樓,威武雄壯的石獅子。當看到手持刀槍的禁衛軍時,他的心裡還有些害怕。
李萬芝在海潮寺給李蓮英掛單出家的消息一經傳出,村裡那些關心此事的人都說不行。說李家這是自己欺騙自己,孩子已經九歲了,再也耽擱不起,還是想個萬全之策為妙,別等真的出了什麼意外,弄得家敗人亡,後悔藥都沒處買去。李家人見這麼多人表示懷疑,加上七嘴八舌這麼一說,整日裡提心吊膽。經過反覆商議,也拿不定主意。他們認為出家當和尚、做道人,受一輩子窮、吃一輩子苦,枉來一世,不妥;送去淨身當太監,又是斷子絕孫的路,自己家庭雖算不上富裕,但衣食無憂還是綽綽有餘的,況且宮裡可不比尋常百姓人家,萬一做錯了事,不僅孩子倒霉,說不定還會株連家族,風險太大。一家人為此躊躇不決,實在拿不定主意,但面對村裡人的議論紛紛,又不得不趕快做出決定。
其實,這淨身是一個「技術含量高」的工作,並不是一相情願就能遂心願的。畢五是世家出身,對這一行非常熟悉,他下手穩、準、狠,乾淨俐索,自己和孩子都少了不少麻煩。若是碰上那些手上技術不純熟的,說不定還要進行二次「淨身」,想來真是痛苦萬分。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平時和藹的鄉親開始私下裡討論李蓮英。有的說他小小年紀,心眼多,鬼頭鬼腦,雖不甚愛說,可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挺中聽的;還有人說他一生下來就長著兩顆門牙,這不是好兆頭,是災星下凡;有的說算卦相面的就是為了糊弄有錢的人家,不說得邪乎點誰能給錢呢;也有的說信也好,不信也好,等著日後看結果吧。李蓮英的奶奶和媽媽素來信奉鬼神,便今天燒香,明日擺供,祈禱神仙保佑。
不管大人如何心事重重,李蓮英畢竟是個只有七歲的孩子,對這些話顯然是聽不懂的,而且也不以為然,只是看到爺爺和父親很不高興。李玉把藥給兒子敷上,又貼上膏藥,叫他在炕上躺了幾天。李蓮英的瘡流出不少膿血,果然日漸好轉,十多天後,竟然長好了。李家本來迷信鬼神,這瘡一好,就把遊商的話奉若神明,天天掛在心上。從此,一家老小像是套上了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鎖,不知道哪天李蓮英會把自己剋死。
太監是封建制度下的特殊產物,本來好端端的一個男子,硬生生改變他的生理結構,變得似男非女,成了一個畸形人,供帝王之家奴役。這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持續了兩千多年。
只見遊商裝模作樣地先看了看李蓮英的面相,又端詳了五官,接著又看和*圖*書了看掌心和手紋,臉上的表情也變化莫測,最後對他們說:「二位先生可別見怪,恕我直言,這孩子的命相實在不同一般,他是一把鐵掃帚命,十歲以後,您家就要大禍臨頭,上剋父母,下不著兄弟姐妹。」李家父子聽了,不覺打了個寒戰。
太監在中國古代稱作寺人、閹人、閹宦、宦者、中官、內侍、內監等。太監的稱謂始見於唐代。唐高宗龍朔二年(六六二年),皇帝改掌管車輿、服飾的殿中省為中御省,改監為中御「太監」、「少監」。這裡的太監和少監是指充當這種職務的官銜。因其以宦官充任太監或少監,人們便把早已存在而且沿用已久的宦官通稱為太監了。清代,滿語稱太監為「誇蘭達」,漢語為「內奏事處太監」。
此時,李家的日子正過得紅紅火火。這年春節,一家人歡聚一堂,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氛圍中。適逢李蓮英的爺爺由北京回來過年。大年三十這天,太陽剛剛落山,李蓮英的爺爺提著食盒,到村西海潮寺裡去燒香擺供,請神仙進宅。李蓮英與其大哥歡蹦亂跳地跟在爺爺後面。回來時,走到村西路口,李蓮英不慎掉進一個下雨時被水沖的大深坑裡,把左腿膝蓋扭傷了。雖然當時非常疼,但倔強的李蓮英一聲沒吭,硬是沒哭出來。
西漢時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於天漢二年(公元前九九年),因替敗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而下獄,並且受了宮刑。後來,他在《報任安書》中做過細緻的描述:「行莫醜於辱先,垢莫大於宮刑,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痛苦地披露了淨身是多麼殘忍的事情,以至於後來一想起這事還會汗流浹背。
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在春寒料峭中,李蓮英拜別祖母、母親、老師和夥伴,又一次踏上了去往北京的路途。這次跟以前不同,常言道「兒行千里母擔憂」,何況這又是去那深宮大內,過那與世隔絕的生活?臨走時,一家人大哭一場。一向疼愛她的奶奶和媽媽一再囑咐他,皇宮不比外面,規矩多,一定要小心謹慎、勤快辦事,只有討好主子,才有出頭之日。李蓮英雖然沒說什麼,但都銘記在心。告別家鄉和親人之後,便隨父親上路了。
就這樣,李家人就在旁人異樣的眼光中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咸豐五年(一八五五年)春天,李蓮英八歲了,到了啟蒙的年齡。於是,李玉就送他去鄉塾裡讀書。李蓮英頭腦聰穎,雖沒有過目成誦的本事,卻有驚人的記憶力,一年間就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各賢集》等一類啟蒙讀本掌握了,書背得滾瓜爛熟。第二年,李萬芝由北京回來,到村西海潮寺去施捨,並向住持討回一副碗筷給李蓮英使用,還在寺裡掛了單,意思是說這樣就等於出家,雖然在家裡吃飯,也不算是家裡的人了。這些顯然是在北京經過「高人」指點後的「大作」。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