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中國文學,結果共168筆

酒徒/ 劉以鬯 /

小說以第一人稱展開,分成四十三章節,最長的約一萬字,最短的僅有十二字。作者描述這是「寫一個因處於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識分子怎樣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繼續生存」的故事,背景是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的香港。

主角是一位職業作家,雖滿腹理想壯志,卻受時下所困;一心想要撰寫嚴肅、前衛的文學,並支持好友在艱難的環境中出版《前衛文學》刊物,卻遭遇自己的劇本創作被瓢竊,平日靠大眾流行的武俠小說、甚至色情小說的稿費糊口。內心無法認同自己迎合大眾、為了生存而成為寫稿機器,更因理想難以實踐,諸多的生活痛苦下,借酒澆愁,卻在酒醒後對世界更加厭惡。意識流的書寫,深刻細膩的描繪出角色的痛苦心境和糾結難耐,如同醉意讓人放大自身的所有感覺;此外,更能藉小說看到作者對時代的批評、文學的評論;如電影蒙太奇(Montage)的手法,不著重在在明確的故事發展,最後卻能在片段零碎的情感中,讀到一個時代的氛圍、一個產業的艱難。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桑青與桃紅/ 聶華苓 /

《桑青與桃紅》以近代中國政治動亂的時代為背景,敘述主角人格分裂的悲劇,『桑青』、『桃紅』其實同為女主角的名字,代表她兩種身分,整個故事正是她人格上分裂蛻變的經過。故事開始時她是桑青,一個中國內地的女孩子,一片純真,到故事結尾時她變成了桃紅,一個不折不扣的縱慾狂人,由美國中西部遊蕩至紐約。

聶華苓並非單是刻劃一個性狂態者的病歷身世,這篇小說不是只宜作心理病理學臨床個案研究,作者其實以此寓言近代中國的悲慘情況,說明中國政治上的精神分裂正像瘋者混亂的世界。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二月/ 柔石 /

《二月》是柔石最出色的作品。可以說,《二月》是柔石的代有作,也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寫於1929年的《二月》,反映了20、30年代找不到出路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彷徨。

《二月》講述了青年知識分子蕭澗秋來到芙蓉鎮小學任教,與校長之妹陶嵐相愛。蕭因同情、資助在北伐戰爭中犧牲的老同學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議和誣蔑。為了徹底幫助文嫂,他決定犧牲與陶嵐的愛情,娶文嫂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擊。文嫂終于不堪輿論壓力上弔自盡。蕭澗秋受此打擊,毅然離開芙蓉鎮,陶嵐決意隨他而去。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果園城記/ 師陀 /

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是師陀歷時八年創作的代表作,風格特異,尤其是作品的語言,可謂匠心獨具。書中以一系列描寫人物的篇目反映了20世紀初期到抗日戰爭前期日益凋敝的中國封建鄉村小城的生活場景,其基調滯重哀痛,沉鬱複雜,帶有濃重的鄉土情結。在這個表面看似和諧寧靜實質沒落封閉的小城中,讀者看見了「那個黑暗、痛苦、絕望、該詛咒的舊社會」。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地之子/ 臺靜農 /

此書沒有繁複的線索,能夠選擇適當的場景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小人物的小事件中,深刻地表現沒落社會的生活面。無形中也對這些愚昧無知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常在小說中成為抨擊黑暗現實的一種力量。他的小說裡的人物多數是在痛苦中生活的。唯其痛苦,才會肯定「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而作者描寫人與命運的鬥爭最為深刻。

以寫作技巧圓熟的「吳老爹」為例。吳老爹是一個平凡的老人,「沒有什麼光榮的過去」,從十四歲起就在羊鎮一家油鹽店做事。「他的雙親死的非常的早」,「沒有姐妹,沒有兄弟,只是獨自一人在這人世間。」

小說格局嚴密,情結的發展層次分明,成功的描寫了一個可憐蟲的情感與忠誠;同時刻劃了少主人的荒唐與愚昧。兩個人的行為形成強烈的對比,有效地突出了事件的悲劇性。當布局發展到頂點時,讀者的感情隨之激起,一方面憎恨少主人的愚昧;一方面對必須抱著孩子回娘家的少主母寄以無限的同情。但是,最令人難受的莫過於那個沮喪的,沒有家而將別人的家視作家的、無路而又非走不可的吳老爹。

此書短篇結構嚴密,極少浮文贅詞,題旨明確,能夠將感情傳遞給讀者,使讀者感動。作者不僅擅長選擇題材,而且具有講故事的本領。讓讀者一起身歷其境在小說的世界中。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黃金時代/ 王小波 /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九六〇至七〇年代),那是極左派當道,一個造反胡鬧的時代。整個時代幾億中國人都被捲進政治鬥爭的大漩渦哩,特別是知識分子,尊嚴、名譽,與人生都被狠狠地踐踏餘地。故事裡的主人翁「王二」身處這個荒謬時代遭受種種不公義的待遇,既然無法證明自己無辜,便傾向於證明自己不無辜,「哈,是我啦!就是我!」那樣的賴皮。王二以「性愛」作為對抗外部壓迫的最後據點,將性愛這檔事幹得既放浪形骸、轟轟烈烈,他一次次次被鬥挨整卻仍保持樂觀,並依「上級」命令寫出了一份又一份的「性愛」交代報告書,公諸於眾。對此他慎重其事,甚至將交代報告以文學的高度來創作,對當時的政治正確展開了極其尖銳而又飽含幽默的挑戰。王二,一個小人物、小流氓,在每個時代都被小視的人,但他或許是活得最誠實的人。閉上眼睛,彷彿看得見他的眼神,像極了流浪狗,機靈、賴皮、防衛、飽經世事,卻又來去自如的眼神。看似沒有尊嚴地活著,卻發揮了一等一的賴活本領——這是亂世裡最需要的。他不同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面對壓迫時容易流露出悲憤與自艾,而是一種似顛如醉,骨子裡更為超拔、更守住自由意識的展現。

本書特色

中文小說界最迷人最荒謬最爆笑最催淚最苦澀的愛情男女主角:無賴王二和驕傲陳清揚之間的「破鞋」性愛與愛情。

最特別——作品的獨特幽默、罕見的趣味性。天馬行空脫序不羈的想像力。行雲流水滴水不漏的故事敘事。受譽為「中文小說界的第一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寫法!

最迷人——最深入人心的經典愛情,也是男人給女人的最魅惑的謊言=「我們來敦偉大友誼」。你是王二我是陳清揚,我不是你名義上的老婆但我愛你,我愛你但不告訴你,一旦說出口我倆註定別離,所以活在世上我和你只能「敦一敦偉大友誼」。

最荒謬也最自由——王二和陳清揚的故事從一場「邏輯論證」為始,陳清揚從被人誣指為「破鞋」、到爭取清白,一直到真的當了「破鞋」,兩個人便一起用性愛對抗了文革時期裡不自由不公正的一切,最後用性愛擺脫了世俗認定的價值標準。「我無罪,偏受罰」,由此徹悟荒腔走板竟為人生的實相。這是中國最無理可循的文革時代,卻是年輕的王二和陳清揚一輩子的黃金時代。

最無可定義的人生:生逢亂世,活得像一條拴不住的野狗,唯有一套賴活本事,唯有存活下來才是出路。這是那個混亂的文革時期,也是我們每一個遭逢領導無能的亂世寫照;這是二十一歲北京知青王二與二十六歲美麗隊醫陳清揚之間一段驚心動魄的戀情,描寫了敏感的心靈對粗礪的環境的抗爭,他們彼此沒有婚姻名分的約束卻比所謂的夫妻關係更加和諧親密交融,他們的故事也是每個人一輩子都想遇見的愛情故事。

「時代三部曲」表面上是王小波作品的合集,每部之間似乎無甚聯繫,其實之間存有一個邏輯順序。即:《黃金時代》描寫現實世界;《白銀時代》描寫未來世界;而《青銅時代》的故事則都發生在過去。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春桃/ 許地山 /

《春桃》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許地山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春桃、向高、李茂之間的三角情感糾葛。在小說中,春桃尤若一個得道高僧,超越了凡世的清規戒律。作品后被拍成電影獲得很大成功。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倪煥之/ 葉聖陶 /

《倪煥之》是葉聖陶一九二八年寫的一部長篇小說,連載於當時的《教育雜誌》上。

《倪煥之》真實地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歷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這些規模壯闊的革命運動曾經給予當時知識青年和巨大影響。

主人公倪煥之,是個熱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同辛亥革命失敗后不少進步知識分子一樣,他最初把救國的「一切的希望懸于教育」,真誠地期待著用自己的「理想教育」來洗滌盡社會的黑暗污濁。他還憧憬著一種建立在共同事業基礎上的互助互愛的婚姻關係,愛慕和追求一個思想志趣和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然而,嚴酷的現實生活,破滅了倪煥之的許多不切實際的空想。不但在教育事業上多次碰壁,而且家庭生活也遠違初衷。婚後的金佩璋,沉沒有瑣細的家庭事務中,對於前途、理想、教育、書本都不再有興趣(作者在這裏實際上寫出了長期封建社會遺留下的習慣力量給予婦女以多麼深重的影響),這使倪煥之深深感到「有了一個妻子,但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志」的寂寞和痛苦。五四運動到來,大批倪煥之式的知識青年被捲入革命浪潮里。在革命者王樂山的影響下,作品主人公開始把視線從一個學校解脫出來,放眼「看社會大眾」,投身於社會改造活動。「五卅」和大革命高激期間,倪煥之更進而參加了緊紗的革命工作。由最初改良主義性質的「教育救國」到後來轉向革命,倪煥之所經歷的這一道路在當時進步青年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然而人物的這種轉變畢竟只是初步的。他被時代浪潮推涌著前進,卻還沒有使自己化為浪潮中的一滴水,一旦革命形熱逆轉,也便容易乾涸。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后,倪煥之並未象王樂山那樣堅持英勇鬥爭,卻是脆弱地感到「太變幻了」,竟至悲觀失望,縱酒痛哭,懷著「什麼時候會見到光明」的疑問和希望死去。主人公的這種結局,實際上正是對一切不能與群眾真正結合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鞭打。

作者生活經驗的限制和思想認識上的弱點,自不免對作品發生影響。倪煥之轉向革命之後,反而缺少正面具體的描寫;革命者王樂山的形象,也相當模糊;這些都使長篇到第二十章以後顯得疏落無力,不如前半部針腳綿密。此外,作者在估計當時革命形勢方面所存在的某些疑慮,也妨礙了他對倪煥之臨終前的悲觀情緒作出更為有力的批判。儘管如此,長篇《倪煥之》仍不失為一部較好的作品。金佩璋這樣一個負荷著「傳統性格」的女性,能夠在丈夫死後「萌生著長征戰士整裝待發的勇氣」,要「為自己,為社會」做一點事,雖然她的這種思想轉變過程未被細緻描寫,卻也清楚地顯示了作者本身對生活和革命前途的積極態度。其他一些次要人物,無論是進步而帶有較多自由主義色彩教育家蔣冰如,或者貪婪陰險的土豪劣紳蔣老虎,也都寫得面目清晰可辨。葉紹鈞曾在長篇初版本《自記》中說:「每一個人物,我都用嚴正的態度如實地寫,不敢存著玩弄心思。」《倪煥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較早出現的重要長篇,正是跟作者這種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分不開的。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沉重的翅膀/ 張潔 /

《沉重的翅膀》基於對生活現實、改革進程的感受和認識,作者重彩濃墨地描繪鄭子云、陳詠明等人為整頓、改革而進行的悲壯鬥爭,著力表現他們的進攻與招架、邁越與受挫、歡欣與憂憤,揭示他們不僅不向直接的對立面妥協,而且還敢於在舊習慣、舊觀念的包圍中高高舉起標新立異的旗幟,義無返顧、一往無前的精神。

《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國高層領導——重工業部正部部長間圍繞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展開的一場「鏖戰」為主線,自上而下地表現該部、部屬曙光汽車製造廠及其基層班組的整頓、改革,筆觸所及,從人物的世界觀到方法論,人物間的政治關係至婚姻家庭關係,從政治、經濟領域至哲學、倫理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內的種種問題,同時,還顧及到方興未艾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形勢。在如此縱橫揮灑的藝術描寫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云、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及其對立面,重工業部部長田守誠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蟬蛻時的痛苦」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題旨。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古船/ 張煒 /

《古船》是一部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隋、趙、李三大家族四十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衝擊下,那片土地所發生的巨變。小說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古老農村在急速化歷史嬗變中的陣痛與衝突,被評論家稱讚為「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的碑石」。

《古船》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迄今已經有六十余種版本,被譯為英、日、法、俄、韓、德、西班牙、瑞典、義大利、土耳其、阿拉伯等多種文字,並被法國教育部和巴黎科學中心列為全法高等考試教材及必讀書目。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棋王/ 張系國 /

《棋王》以一個天才兒童的奇幻遭遇為經,以七○年代經濟剛剛起飛的臺北為緯,深入描寫想像世界的幽玄和現實社會的波譎,人生百態,淋漓盡致。張系國自認這是他寫作以來最滿意的長篇小說。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鐵漿/ 朱西甯 /

《鐵漿》是台灣文學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說,描述為爭鹽槽經營,不惜生灌鐵漿致死的悲劇。在一則則鄉野傳奇的故事中,朱西甯寫活了鄉野人物的心理,也傳達了時代造就的悲劇氣氛。

一代文豪朱西甯最具代表性的戰爭小說,以文學之筆,為決定台海對峙的歷史性戰役,留下時代的印記。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世紀末的華麗/ 朱天文 /

更令人畏懼的是,世界並不與我們共同老去,它會繼續翻新,會有更多擁有大量青春可揮灑的新人冒出來,棄我們於角落獨自老去。這就是朱天文的青春消逝寓言,是這樣的意思吧?……這位技藝圓熟、見解融達的朱天文是來到她寫作生涯的高處了。——詹宏志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從二十歲到七十歲的人都在感嘆自己的青春消逝、新人卻無情地一一冒出來。

例如,《紅玫瑰呼叫你》中的翔哥遇到雙十年華的女人時自忖:「今晚鐵軋不過她,快四十歲人了能怎麼辦呢……」為了逃避,他竟然只能「嚕嚕打著鼾,裝死。」《肉身菩薩》中兩個四十幾年次的男人喝著酒說:「你知道,現在滿街跑的都是五字頭,邪門……六字頭都出來混嘍!」更不用說《柴師父》中七十餘歲的柴明儀:「手指觸摸到女孩涼軟的胸乳時,肚底抽起一絲凌厲顫動……等待女孩像等待青春復活。」

感嘆青春逝去的不只是中老年人,《世紀末的華麗》的米亞在她的女朋友們之中,「她最老二十五歲」,在看過所有最時尚華麗的服裝之後,「年老色衰」的米亞「不想玩了」,甚至不愛新鮮的花而愛乾燥花,「她目睹花香日漸枯淡,色澤深深黯去,最後它們已轉變為另外一種事物。宿命。」

本書共包含七篇短篇小說,詹宏志讚譽:「葛林(Graham Green)曾經稱道沙奇(Saki)的作品是『奪目、悅心』(They dazzle and delight),這句話完全可以搬來形容這一系列的小說。」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臺灣人三部曲3:插天山之歌/ 鍾肇政 /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用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全體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整體而言,《臺灣人三部曲》佈局場面宏大,結構井然氣魄雄偉,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它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最能展現本書的核心精神。

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以台灣光復前後為背景,寫陸家七世孫陸志驤自東京潛回台灣從事秘密抗日工作,被日寇追緝跟蹤而隱蔽于插天山的故事。小說雖然只寫陸志驤逃避追捕的經歷,但透過周圍鄉親們對他的愛戴保護,也反映了廣大台灣人民的愛國熱情和當時的時代風貌。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臺灣人三部曲2:滄溟行/ 鍾肇政 /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用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全體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整體而言,《臺灣人三部曲》佈局場面宏大,結構井然氣魄雄偉,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它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最能展現本書的核心精神。

第二部《滄溟行》以陸家第六代子孫陸維梁從事的抗日和民主運動為主線,再現了台灣抗日中期的鬥爭風貌。陸維梁生活的時代,台灣人民的武裝反抗由於受到敵人的殘酷鎮壓而漸趨低落,台灣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從中國大陸的新文化運動受到啟發,轉向教育和發動民眾從事合法的民主運動,以反抗日本統治當局。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臺灣人三部曲1:沉淪/ 鍾肇政 /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用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全體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整體而言,《臺灣人三部曲》佈局場面宏大,結構井然氣魄雄偉,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它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最能展現本書的核心精神。

第一部《沉淪》著重反映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台灣同胞為抵抗日軍入侵而進行的奮勇鬥爭,這是台灣抗日運動的武裝鬥爭階段。小說著重描寫陸家子弟兵在陸家四世後裔陸仁勇的率領下慨然出征,與台灣各路義軍一起,用鮮血寫下的氣壯山河、保家衛國的悲壯史詩。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234...11
跳轉到: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