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中國文學,結果共90筆

驚心動魄的一幕:一九六七年紀事/ 路遙 /

文革時期,延川當時是兩派對立組織,一派叫紅色第四野戰軍,簡稱「紅四野」;另一派是延川文化革命造反司令部,簡稱「司令部」。路遙是「紅四野」軍長,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語言,一舉一動,都是「司令部」一派中的真實人物,而縣委書記的形象卻不是當時任延川縣委書記本人。

《驚心動魄的一幕》大約發表於文革末期,當時,延川縣革委會軍事管制小組對「司令部」人員從縣至公社,大隊一級的主要領導人進行了全面的,幾乎是一無倖免的批判、逮捕、判刑。身為縣革委會副主任的王維國便利用軍事管制小組這一行動,把聽到的一句話,見到的一個字都寫到了作品裡;所以,凡看過這篇小說的人都明白,這是一篇完全的、徹底的派性小說。派性就是把本派別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立場、見解或習氣。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傷痕/ 盧新華 /

1978年初,24歲的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新生盧新華寫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說《傷痕》。他將自己的作品交給朋友和老師閱讀,反響平平。之後,在一次班級策劃的牆報上,盧新華貼出了這篇小說。令他毫無思想準備的是,在復旦校園,這篇小說被迅速傳抄。牆報欄前人潮湧動。當年8月11日,在反覆醞釀和修改以後,《文匯報》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這篇7000餘字的學生作品。因為《傷痕》,當天的《文匯報》加印至150萬份。一夜之間,「盧新華」這個名字為國人所熟知,「傷痕」一詞很快成為一種文學思潮的名稱,「傷痕文學」也經由這篇小說發軔、命名。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對倒/ 劉以鬯 /

「對倒」一詞來自集郵的術語,對倒郵票是指兩枚相連但上下顛倒的郵票,這類郵票,必須相連才有價值,一旦分開,便與普通郵票一樣,變得平平無奇。

《對倒》這故事是敍述發生在兩名平平無奇的人身上的日常瑣事。故事是發生在七〇年代的香港,兩個主人翁分別是四九年為逃避戰火從上海移居香港的中年男子「淳于白」和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少女「阿杏」。兩個平凡的人,兩種平凡的生活。但兩人的故事互相交織,便像對倒郵票一樣,變得不平凡。

一般論者認為《對倒》是劉以鬯作品中結構上最新穎上乘的,它採雙線平衡發展,敘述模式是匠心獨到的創造;把意識流手法用於兩個陌生人的街頭對行,從而產生隔代人不同心態的強烈對比的敘事謀略。

《對倒》於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八日開始在香港《星島晚報.星晚版》連載,約十一萬字的中篇小說;一九七五年作者應《四季》寫稿並把《對倒》改寫成短篇小說。

日本二松學舍大學教授橋春光將它譯成日文,收在《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李文靜將它譯成英文,刊於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譯叢》第二十九、三十期;香港電台曾改編成電視劇,由張少馨導演;一九八九年「中德文化交流研討會」亦討論《對倒》;此外,《對倒》被收入多種重要文學選集中。

作品《對倒》及《酒徒》分別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及《二〇四六》。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島與半島/ 劉以鬯 /

《島與半島》真實地展現了七三一七五年的香港社會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劉以鬯寫長篇小說《島與半島》企圖為香港歷史加一個注釋。《島與半島》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虛構的敘述;一部分是非虛構的敘述,合在一起,成為另一類雙線敘述。小說是虛構的,為了增加虛構情節的可信性,將社會生活的真實現象融進虛構情節,組成橫式結構。

鑒於複雜情節不易重現真實,在寫《島與半島》時,作者盡量減少這篇小說的故事性,不用曲折離奇、錯綜繁雜的故事去迎合讀者趣味。

《島與半島》寫了一些平凡人的平凡事,既沒有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沒有錯綜複雜的情節,只寫了某商行的職員沙凡一家的所見所聞及所經歷的事情。但讀過小說的人都會被作家如此真實而深刻地展現七三一七五年香港社會生活而拍案叫絕。作家筆下的香港是個充滿矛盾的社會,既有它可愛的一面,更有在美麗外衣掩蓋下醜惡的一面。小說以冷峻的筆調,揭露了香港那段時期的種種弊病,從而為七三一七五年的香港加上一個「注釋」。

據作家自述,「《島與半島》於一九七三年冬開始在『星島晚報』連載,到一九七五年結束,長六十五萬字。為了使這部寫得相當鬆散的小說能夠凝聚、集中些,我刪掉了五十幾萬字。」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鐘鼓樓/ 劉心武 /

本書描繪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生活。小說以薛家的婚禮為主要線索,講述了北京一座九戶人家的四合院居民,在十二個小時里發生的故事。小說對許多人和事作縱向的歷史回顧,反映了近四十個任務的經歷、命運、心態和他們在平常生活中遇到的各自困惑,從而勾勒出一幅縱橫交錯的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生態景觀圖。紛繁的人物與情節,豐富的人文地理、市井民俗風貌,令人耳目一新。

《鐘鼓樓》初版於1985年11月,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棲鳳樓/ 劉心武 /

《棲鳳樓》以濃厚的人道主義情懷,刻畫出大都市的各色人等,神秘的大富姐、外資代理人、普通市民、退休工人、垃圾王、按摩女,以及演藝圈和文化界人物、中高層幹部、私企老闆、外籍華人……營造出一幅五彩繽紛、光怪陸離的都市風情畫卷。

正如作者所說的:由《鐘鼓樓》《四牌樓》《棲鳳樓》組有心的「三樓系列」,構成了一個世紀的北京敘畫卷,「飽蓄著我對北京這座古老城市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那悲欣交集的複雜情愫」。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立體交叉橋/ 劉心武 /

《立體交叉橋》,是劉心武的一篇中篇小說,是其在「四人幫」被粉碎后創作的一部作品,作品主要描述侯銳、侯勇、侯瑩一個普通家庭在「四人幫」破壞后所經歷的生活狀態,藉此探尋經歷十年浩劫后的人們怎樣面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生活。《立體交叉橋》把現實主義引向了深化的道路。它沒有滿足於表面地、平面地反映生活,它也沒有把生活寫成按照某種意圖或方案來進行構思的情節故事。它象恩格斯所說的,讓「無數的個別願望和個別行動的衝突」,相互錯綜起來,形成一個立體的交叉的生活的網。在這一個網裡面,每一個人物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思考和行動。然而,他們的思考和行動,必然要碰到另外的人的思考和行動,於是有衝突,有爭論,有同情,有安慰。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教育詩/ 劉恆 /

教育本身就應該是一首格調優美、意味深長的詩。它給人們以知識、思想、文明、情愫,人們應該詩意的棲息於大地。可這種詩意的尋覓卻總是充滿了曲折和困惑。劉恆發表於1991年的《教育詩》,正是這種詩意的尋求。

從表象看,這是一篇揭示青少年成長和教育的問題小說,但文本深處卻是指向現代人生存的孤獨與精神的迷惘。作品中,既有對高材生「大哥」奉獻青春的不無悲涼的讚嘆,也有對大哥兒子劉星成長道路的反思,還有對兩代人之間那種巨大隔膜的無奈感嘆。在展示教育僵化的背後,埋藏著作者深刻的憂患情懷,以及作者對人性、生存等重大話題的終極關懷。重溫這篇佳作,依然會引起我們的諸多感慨和思考。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油麻菜籽/ 廖輝英 /

《油麻菜籽》是廖輝英第一部作品,初試啼聲就震驚文壇,一舉成名,也是她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同時使她榮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首獎,並且改編拍成電影,拿下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油麻菜籽》是台灣婦女命運的縮影,更被譽為「一筆寫盡台灣婦女三十年悲苦生活」,開啟了廖輝英小說對女性自覺的探索,娓娓道出在傳統與現代夾縫中求生的女性心聲。而書中另一小說〈紅塵劫〉,寫廣告界的爾虞我詐,男歡女愛,被譽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都市小說。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城下/ 李黎 /

《城下》寫的很是細膩,對於一個男性的心理的微妙變化。

畢文中是個很有性格的人,三十多了依然孑然一身,並自始起就一直深信自己是個不會到圍城裡去的人,為此並且自己還深深地築起了一座堅固的牢不可破的城堡,自己沉浸在那片自由的空間,也希望其他的異性不要來攻城掠地,後來遇上了沈洛珊……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最後一個漁佬兒/ 李杭育 /

○年代中期,「尋根文學」崛起於當代文壇,李杭育的小說《最後一個漁佬兒》是其代表作之一,刊於《小說月報》一九八三年第六期。評論家從兩方面讚許其成就:其一,該作以古拙、粗獷、硬朗的筆觸描繪葛川江邊行將消失的寧靜和諧的民俗民風和文化形態;其二,作者以無限同情和感傷的筆調譜寫一曲時代落伍者的「輓歌」。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老舍短篇小說選集/ 老舍 /

如果你認識醫生作家魯迅,

那麼你更要認識,

廿世紀華文創作,真正的「大藝術家」——老舍

老舍,他詼諧幽默、犀利見骨、心懷悲憫,格局氣魄完全是「中國版的莫泊桑」

本書收集了18篇老舍的短篇小說,篇篇都精采,閱讀間不覺讓人微哂。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我這一輩子/ 老舍 /

本書為老舍所著中短篇小說集,包括了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月牙兒》,短篇小說《微神》、《斷魂槍》。

《我這一輩子》是老舍另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說。它描寫一個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也是一個大悲劇。老舍是位擅寫悲劇的能手,在眾多悲劇中的女主角,最悲的應是《月牙兒》的母女了,而男的大概就是這位巡警「我」了,兩者都寫得極具震撼力。

《我這一輩子》創作於1937年抗戰前夕,是老舍第一個創作黃金時期的壓軸作品,格外具有挺拔於時代的進步氣息,既反叛又激烈。《我這一輩子》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我還笑,笑我這一輩子的聰明本事,笑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聲,這世界就換個樣兒吧!」《我這一輩子》曾被號稱「話劇皇帝」的演員石揮改編成電影,是公認的中國經典電影作品之一。

《月牙兒》是老舍的一篇著名中篇小說。巴金曾說過,他唸過《月牙兒》後,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月牙兒》描寫一對命運坎坷的母女,在舊社會裡走投無路,無論如何掙扎,都逃不過淪為暗娼的結局。《月牙兒》是個非常悲涼的故事,讓人從心底裏發寒。這個故事是一種對舊社會的徹底控訴。

老舍在《月牙兒》裡用了天上的月亮做為描寫情感變化的象徵物,大大地加添了故事的悲哀感,讀者在合上書本後仍會久久不能忘懷那天際上冷冷的彎月。《月牙兒》的內容取材自老舍一部早期被戰火毀掉的長篇小說《大明湖》,由其中的精彩部分發展出來。

《微神》是老舍最得意的一篇短篇作品。一般來說,老舍的短篇小說都有一種強烈的傳奇色彩,當中《微神》的寫法尤為突出,他以獨特的手法,將一個平凡的愛情故事寫得別具韻味。《微神》在寫作技巧上有兩大特點:一是它如散文詩一樣的美麗,二是它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手法,營造出朦朧婉約的意境,情懷激盪。

日本老舍研究專家伊藤敬一教授曾花了十多年的功夫,才逐字逐句地解讀了《微神》中的象徵含意,雖然他說這只是一家之言,但亦可見其蘊含的深度。《微神》還有一層秘密,就是其中一部分是取材於老舍早年的初戀,文中那姑娘是老舍暗戀對象的投射。

短篇小說《斷魂槍》寫於1935年,比《微神》晚兩年。小說描寫一位叫沙子龍的神槍手,因為在手槍和火車時代到來之後,鏢局失去了存在意義,但他仍然沈湎於自己過去的威風,把已被時代拋棄的「武藝」視為至寶,不肯接受現實。最後,他的封閉心理更走向了極端,寧願讓自己的絕技「五虎斷魂槍」與他一齊進棺材,也不願意傳授給他人。

原來,在那年年初,老舍本想寫一部武俠長篇小說《二拳師》,後來未有寫成,便將其中一個最精彩的段落改寫,成了短篇小說《斷魂槍》。老舍後來在紐約應美國大學生們的請求,將《斷魂槍》改成了英文話劇劇本。小說《斷魂槍》和《微神》一樣是公認的老舍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但《斷魂槍》的文字比《微神》易懂得多,而且意味深長,令人深思。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貓城記/ 老舍 /

《貓城記》是老舍於一九三二年創作的一部諷剌性長篇小說。這部小說非常具有爭議性,既為老舍帶來聲譽,又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貓城記》於一九三二年八月開始在《現代》雜誌連載,翌年四月刊載完畢,八月出版單行本。

《貓城記》描寫第一身的主角「我」去到火星探險,飛機不幸墜毀,流落到貓人國,在那裡觀察了貓人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和教育,目睹了貓人的愚昧、落後、麻木、苟且,以致被「矮人」滅國的結局。《貓城記》的諷剌性在於對國民劣根性的大膽揭露,後來被翻譯成多種外文版本,知名度僅次於《駱駝祥子》,而且被譽為世界三大諷刺名著之一。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龍鬚溝/ 老舍 /

《龍鬚溝》主要講為人耿直的老藝人程寶太,原賣藝為生,因遭惡霸地痞黑旋風毒打,逃到龍鬚溝居住,依靠程娘子擺攤賣香煙過活。

寫作話劇劇本《龍鬚溝》是老舍創作史上一次最大的冒險,因為故事背景發生在北京城南的一條臭溝渠,而他要描寫的內容,就是住在臭溝渠旁邊的老百姓的生活百態。要將溝渠搬上舞台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老舍在劇本中,透過描寫一個由程瘋子、王大媽、丁四和趙老頭等四個家庭組成的小雜院在解放前後的不同,對中國社會在1949年翻天覆地的大改變,作出了一種令人信服的解釋。這齣戲的成功令老舍榮獲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茶館/ 老舍 /

《茶館》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北京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裕泰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家業興旺起來,為此八方應酬,但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現實所壓垮;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

話劇劇本《茶館》是老舍在1957年為配合宣傳憲法而創作的,當老舍把劇本朗讀給劇院人員聽的時候,大家都一致建議他利用其中的一場茶館戲改寫成一齣獨立的戲,老舍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

由於老北京的茶館生活是老舍非常熟悉的,所以他很快就把劇本寫好,幾乎是一氣呵成。當老舍把這份新劇本念出來的時候,剛讀完了第一幕,曹禺先生即顯得十分雀躍,大聲地說:「這是經典!」不久,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總導演焦菊隱先生將這部戲搬上了舞台,演出非常成功,並成為保留劇目,後來《茶館》更被帶到世界各地演出,被譽為是「東方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3456
跳轉到: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