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的歷史上,有許多令人稱奇、令人百思不解、令人著迷的事件。《深海探秘》(Shadow Divers)一書講述了兩名深海潛水愛好者查特頓和柯勒挑戰深海潛水的極限,歷時7年收集了大量的證據來解開二戰遺留下來的一個歷史之謎……
當戰爭的硝煙已經消散,一切已經永久結束。U869號不過是戰爭中一個微不足道的註腳,漸漸被歷史遺忘。沒有人還能想像出當年慘烈的景象,它的沉沒和結局甚至不為人知。兩個專業的潛水員,憑著對真相的執著和對陣亡將士的尊重,數次冒著生命危險鍥而不捨地在新澤西230英尺的深海底探尋這早已被湮沒的謎底。一次又一次的無功而返,3個潛水員的深海遇難,都使很多人放棄考察止步不前。7年的漫長時光足以磨滅任何堅韌的意志。只有查特頓和柯勒一直堅持,他們是對潛水的熱愛和理解。多年的經歷讓他們在破損的沉船船體上看到了戰爭背後的意義,看到了艇員們臨終瞬間的閃念,甚至是對未來的希望,他們與這些埋葬在深海中的屍骨並肩體驗著生命的終極意義。因此他們所尋求的不僅僅是沉沒潛艇的真實身份,更是一種無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這才使這項考察意義深遠。
在二戰的歷史上,有許多令人稱奇、令人百思不解、令人著迷的事件,它們很少被人提及。本書秉承塞巴斯蒂安.榮格爾的《完美風暴》所使用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真實冒險故事:兩名主人公作為深海潛水的愛好者,挑戰深海潛水的極限,歷時7年收集了大量的證據來破獲二戰遺留下來的最後一個歷史之謎。
1991年他們在新澤西海域深達230英尺的水下,發現一艘二次大戰時期軍艦的殘骸,船艙內部完全損毀,扭曲的金屬、纏結的電線以及船員的遺骸都被數十年的海底沉積物所深深掩埋,整個潛艇就是一片充滿死亡氣息的廢墟。經過七年的艱苦考證,證明該殘骸是1945年失事于直布羅陀水域的德國U-869潛水艇,他們認為,這艘代號為U-869的德國潛水艇是被自己人的魚雷擊中的。德國人為什麼擊毀自己的潛水艇,船上載的是何人?何物?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裏?
兩位潛水員執著要找出答案,甚至甘冒生命危險。他們無法自拔,不自覺地沉迷在一個生死攸關的潛水競賽里。
黑社會組織對於社會治安和市民生活的影響,至深且巨。但是你對它究竟有多少認識呢?本書可以幫助你認識香港的黑社會。
有關香港黑社會的起源、演變、組織系統、活動方式以及他們使用的暗語、詩詞,港澳兩地每天發生的各種罪案與黑社會的關係,黑社會、黑人物與警察的恩恩怨怨,半個多世紀以來港澳黑社會組織的一些「大動作」,本書都有細緻、詳盡、真實、生動的記載和描述。
本書作者對港澳黑社會組識作過長期的調查,並常在黑社會組識的「叔父輩」人物中取得第一手資料,積累研究所得撰成此書,貢獻於社會,相信它對於每個生活在香港(澳門)的人士有所裨益。
所謂「代馬輸卒」是指作者的部隊從丹陽移駐鎮江,接收日軍裝備。因沒有馬匹,但仍要搬運十二門大砲,因此部隊改編,以適應當前需要。全連挑選二十來歲身強體壯的六十名小夥子,編成一個特別小組,歸連長直接指揮,代替馬匹,做搬運的工作,故稱之為「代馬輸卒」。這個職銜一直到攻下鹽城,擔任鹽城城房任務為止。作者自言:「事隔三十年,我還能清晰地記下那段卒子生涯:歷久彌新,津津樂道。」
「代馬」系列的散文,文字質樸無華,以最真實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出那段大時代下最不起眼,卻也最動人的故事。作品中重現了當年的生活情境,也顯示出時代的真實面貌,文字毫無矯飾,銳筆縱橫,盡情奔放,不但細緻描摹了生活的表態,更深深刻示出生命的神髓。
作者在此書「後記」中對「代馬輸卒」加以補充:「這個代表戰火、離亂、死亡、荒謬、無奈的軍中基層職稱,早被歲月淘刷得屍骨不存了,只我這個不相識的倖存者把他們音容實貌記錄了一些,讓以後的人多少窺看一些民國三十年代的種種,那個荒誕不經,混蛋透頂的年代竟是這般的令人難以置信,但都是血淋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的一小頁歷史。」由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創作目的,無非是要為歷史作一些見證。而「性情直托,具見肺肝」應是張拓蕪散文的最大特色。
《穿越恐怖之都》這部書是Seeker Chinese探險團隊系列圖書的開山之作,全程記錄了張昕宇、梁紅一行在索馬里的瘋狂之旅,其中許多內容均為首次披露。
從探尋「黑鷹墜落」之地到遭遇綁架威脅;從荷槍實彈的安保團隊到觸目驚心的索馬里「美食」;
從滿目瘡痍的難民營到廣袤無垠的東非草原……
他們近距離接觸索馬里人的生活,他們走訪爆炸案的倖存者,他們與索馬里總統擦肩而過,他們在摩加迪沙尋找中國的印記,《穿越恐怖之都》帶您走進真實的索馬里,真實的摩加迪沙。
這是幽浮接觸事件中,擁有最完整、最豐富接觸證據的一個個案。瑞士農民愛德華.邁爾自一九七五年起遭遇了一連串接觸外星人的經歷,他累積了為數眾多且完整的接觸證據,包括相片、錄影帶、著陸痕跡、金屬樣本等,每一章都有異想不到的發現,令你不得不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一件沈寂已久,中華民國空軍張姓飛行員執行任務時,與中共飛機相撞,墜機殉職的故事。周愚報導這位名叫張迺軍的飛行員,並未身亡,而且在不久後便被中共釋放回到了台灣。因著某種原因,隱忍不便聲張,直到周愚藉著這篇報導,張迺軍才得復活,並將其真相、委屈公諸於世人。
《歸來的軍刀》不但使張迺軍死中復活,並詳細忠實地報導了好些有關空軍飛行員執行任務時,其遭遇幸與不幸的祕辛,內容十分精采。
1990年,中東火藥庫被引爆,戰爭硝煙瀰漫海灣,並迅爾演變為20世紀僅次於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灣戰爭。遠離「冷兵器」的現代戰爭,少了蕩氣迴腸萬人衝殺的壯烈,多了瞬間殞命變幻莫測的神秘,禁飛、戒嚴、封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文明」戰爭造就的是人間地獄——精神肉體雙重摺磨中的無可逃遁。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新華社攝影記者唐師曾主動請纓,獨自潛入伊拉克。孤膽英雄憑藉北大國際政治系的學養修鍊,憑藉多年對時事的關注和特有的新聞敏感,穿梭交戰雙方,鬥智斗勇,發出一張張珍貴照片,炮製一篇篇戰地飛鴻。
在巴格達,他頂著薩達姆共和國衛隊的槍口,吸著混雜各種燃燒物釋放的氣體,暍著被貧鈾彈污染的自來水。在約旦,他與外國同行勇闖戒備森嚴的邊防站,深入報道約伊邊境難民,混跡支持薩達姆的反美遊行,用相機傳遞戰爭的緊張。在以色列,他在「飛毛腿」空襲中奔走街頭,記錄戰爭廢墟、防毒面具下的恐懼;在戒嚴的加沙的槍聲中,悄無聲息地拍下以色列軍人與巴勒斯坦人的每一次交鋒……
作為戰時涉足國家最多的中國人,也是唯一往返交戰國雙方的記者,「唐老鴨」將海灣戰爭時的工作激情,沉澱為富有節律而流暢的文字,以成本書。現代戰爭的肅殺氛圍、孤單無助的大量難民、並肩報道的各國同仁等,在詼諧而亢奮的文字中淋漓盡現,紀實中游弋著唐式之「瘋」,向我們展示了關於血汗、夢想、死亡和榮譽的戰地風雲。
這是一本用身軀和生命譜就的一個人的戰爭史實,他的詩一般的文字十幾年來感動了無數讀者,閱讀的激情在全國大小校園裡隨著青春蕩漾,累計發行超過百萬冊——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經典。
作者季羡林是中國一名出名的翻譯學家,亦是世上現存少數懂得梵文(古印度文)的人,曾為不同國家翻譯出古印度的書籍,為世界進一步了解印度歷史貢獻不少。既為知識份子,當然逃不過文革時期被扣帽子清算的日子,本書說的正是作者於北京大學任教時期遇上文化革命後的種種遭遇及心路歷程。作者用了憤慨又幽默的手法去寫出被稱為《黑暗十年》的非人生活,牛棚就是作者於那時期住和工作的地方……
「文化大革命」已落幕多年,種種瘋狂、野蠻、愚昧和扭曲人性的悲劇,於不少國人心中仍留存難以磨滅的傷痕。 本書記錄的,係一代文化宗師季羨林教授用血和淚來的煉獄人生。 書中內容不啻蘸滿懾人心魂的奇情怪象,暴露諸式玷污文明社會的「非人」與「變色龍」;其可貴之處顯見於作者將親身經歷的原委和盤托出,讓你我從中得到深度啟迪,並引為後事之師,有助偵緝社會潛在的癌細胞,免中華民族再遭浩劫蹂躪。
書末附錄四輯:《我的心是一面鏡子》、《一個老知識份子的心聲》、《季羡林自傳》和《季羡林年譜》,是進一步瞭解季羡林教授的家世、學術研究及成困的參考資料。
二十世紀歷史將以最沉重的筆墨,記載這人類的兩大悲劇: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這兩大劫難的親身經歷者,都在努力忘卻它,又無法忘卻它。文學家與史學家有各自不同的記載方式:史學家偏重於災難的史實;文學家偏重於受難者的心靈。本書作者試圖以一百個普通中國人在「文革」中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曠古未聞的劫難的真相。一百個普通中國人在「文革」中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劫難的真相。作家馮驥才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披閱十載,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入史冊。
「文革」已經過去,它對眾多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文革」是什麼?「文革」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文革」到底對人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一百個人的十年》為我們似乎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答案。作者馮驥才試圖以一百個各不相同的經歷,儘可能反映這一經歷十年、全社會大劫難異常複雜的全貌。通過記錄普通人的經歷,反映生活本質的真實。這本《一百個人的十年》將使「文革」的受難者們感受到某種東西以使內心獲得寧靜,使那些「文革」的製造者們從中受到人類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終生不安。
這是一部特殊的、深受世人關注的日記。
《東史郎日記》案是一起為期六年至今仍沒有結束的訴訟;是一樁涉及六十多年前歷史而又未能按歷史真實審理的並非普通的民事訴訟;也是人類的良知、正義與堅持反動歷史觀的邪惡勢力之間的一場持久的較量。《東史郎日記》的出版與發行,既是為關注和支持東史郎的廣大讀者提供一份珍貴的史料,又是對東史郎先生正義行動的肯定和支持。
當然,由於當年的東史郎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其日記中所反映的立場、觀點是帶有軍國主義思想色彩的,這就需要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來審視和閱讀這本書。
本著尊重作者和忠實於原著的原則,我們要求譯者對作者提供的日記手寫原稿全文進行直譯,不作更改。只是考慮到日記中所涉及的人多數還健在,所以,我們對其中的人名做了一些技術處理。原稿中的原有人名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
本書正文中插圖均為東史郎手繪。書中照片均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提供。
20世紀90年代,馬俊仁帶領他的弟子們為中國體育第一次從田徑項目上全面突破,創造了前無古人的神話。奇迹的創造者馬家軍,被看作新時期的英雄。就在國人激昂亢奮的時候,1994年12月馬家軍「兵變」大連,隊伍潰散,他們怎麼了?帶著眾多疑問,作者於1995年春節從太原出發,赴遼寧對遼寧省女子中長跑運動隊進行了實地調查採訪,以自己對馬家軍新老隊員的親身調查為基礎,從當事人的出身、成長經歷入手,通過大量談話記錄、當事人的日記書信、照片以及文件資料,不僅還原了真實情況,也深入了馬俊仁、王軍霞、曲雲霞們的內心世界,不惜筆墨地剖析帶給讀者的不僅是一個運動隊的興衰故事,更是中國人在急迫等待世界承認、急迫渴望成功的時候所暴露出的種種躁動與不適。
從鄉村走出來的馬俊仁,質樸、執著、堅韌、野心勃勃,同時精明、功利、世故、狹隘……他選擇王軍霞、曲雲霞等這些出身貧寒、單純而見識閉塞的小隊員,採用極端專制的方式進行訓練:不準讀書、不準聽音樂、不準與外界通信、不準擅自與外界領導或記者接觸、不準與男性接觸,更不準談戀愛;另外,還採用一種針對農家女孩的「精神控制術」——梅花鹿大仙崇拜,作為運動員精神構建的主體。隨著隊員的逐漸成長、理性觀念的慢慢成熟,無論是粗暴的訓練方式,還是圖騰威懾的效力都迅速減弱,直至他們最終自覺反抗。
然而,外界一直猜測,這並不是事情的全部,什麼是導致兵變的最後稻草?無論是此書的初版,還是後來媒體的跟蹤,都欲語還休。時隔19年後,此次再版,作者終於給出了答案。
1985年,雄心勃勃的年輕登山家喬與賽門一起深入祕魯安德斯山脈,攀登一座險惡的處女峰──修拉格蘭德峰西壁。兩人順利登頂,但意外旋即發生:喬不幸跌斷右腿,兩人陷入生死絕境。當賽門奮力將喬垂到山下時,喬再次墜入冰隙,生死未卜,而上方的賽門也已拉不住喬的體重……
深不見底的冰隙中,喬往上無路,往下只有更深的黑暗。死亡的恐懼將他的意識撕成兩半,一半漠然看待一切,另一半則陷入瘋狂。當割裂的繩索墜下,喬知道救援已絕,眼前只剩兩個選擇:任由寒冷緩緩地奪去意識與生命,或者將自己垂入虛無的黑暗,尋找未知的光明……
在這場作者親身經歷的山難中,勇氣、孤獨、恐懼、友誼等凌駕了高海拔和暴風雪,成了兩人最大的試煉。將兩人繫在一起的繩子,是把生命交給對方的信任,也代表夥伴的命運將自己往下拉墜的恐懼。
掉入冰隙深處的喬大難不死,成為登山界的傳奇,賽門卻就此背負「割斷繩子的男人」之名,飽受攻擊。喬為了替好友辯護,寫下本書以還原事件始末,並鉅細靡遺地描述自己如何拖著斷腿,對抗絕望,在四天中一次次將自己從死亡深淵中拉回人間。我們將驚覺人類竟能展現如此強大的求生能量,把身體化作破敗卻強韌的機械,並用意志切割、圍堵軟弱與自我放棄,逃出險境。
對抗恐懼最好的方法,便是超越恐懼。本書不但是描述極限登山的經典,更讓我們看到人類如何以超越經驗和常識的求生意志,提升了自己,也提升了別人的生命。
我們曾經有過夢:流浪、狂戀或歡唱。多數的人很快學會了謹慎,如此便能保證人類社會以目前的方式繼續演化不致滅絕。卻有另一些(形體上或精神上的)遊民,放不下自己的純美固執,在都市的底層或心靈的邊緣,持續那個浪漫得一塌糊塗、卻美麗高貴的夢。願我們也是。
《阿拉斯加之死》於1997年在美國出版後,迅即登上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甚至在《紐約時報》榜上近兩年,並引起大眾熱烈討論。天下文化於1998年出版的繁體中文版,同樣感動了許多心底有夢的讀者,成為長銷多年的口碑之作。
在原書出版的十年後,當世間的紛亂有增無減,
我們願再次介紹這位以全心擁抱生命、追尋至真夢想的年輕人。
一九九二年九月初,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的巴士裡出現一具男屍,
他是來自華府、大學剛畢業的克里斯.麥克肯多斯。
生前,他家境富裕,前途似錦,
但他卻拋開一切、走向曠野,從此踏上不歸路。
他的所作所為是虛擲生命,抑或擁抱生命?
他的死是自絕生路,還是意外、命中注定?……
既是登山家,也是記者的本書作者克拉庫爾,對克里斯的死亡之謎始終無法釋懷,於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藉由克里斯留下的信件、日記、書本等蛛絲馬跡,以及深入的調查採訪,試圖還原真相,留給世人一個公斷。
作者重返克里斯死亡之旅中踏過的路徑,甚至回到他的命喪之所;也一一探訪克里斯的家人、熟識,及與他萍水相逢的過客。為了拼湊出故事完整的圖像,作者更坦然寫下年輕時與克里斯相仿的心路歷程,並回顧另幾位走入曠野、一去不返的旅人。這使得本書超越了一般的報導文學,成為細膩動人的生命紀錄。
《阿拉斯加之死》作者強.克拉庫爾傳奇名作,讓世人重新評價登山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1996年5月,尼泊爾放寬聖母峰登山人數的限制,世界最高峰迎來史上最熱鬧的登山季。全年孤寒的山谷,一口氣湧入上百名雄心勃勃的登山者及雪巴。聖母峰毒藥般的魔力,吸引了全球各種野心、幻想、國家期待,以及商業企圖。
5月10日,全年吹襲著聖母峰的狂風停了,天空一片湛藍,一絲風也沒有,登山者夢寐以求的「窗口」打開了,山神彷彿拿出了獎牌向所有人招手。四號營中,34人於午夜出發攻頂。但等著他們的,不但有全年最適合攻頂的天氣,還有聖母峰史上最嚴重的塞車,以及鬼魅般默默來襲的暴風雪。攻頂的安全時限早已過去,大部分攻頂者卻還被困在氧氣稀薄的「死亡地帶」,當山神收回獎牌,最頂尖的嚮導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
在這場奪走十二條人命的山難中,傳奇登山家暨暢銷作家強‧克拉庫爾,正是成功登頂的倖存者之一。他抱著強烈自責回溯整場山難,以分鐘為單位,試圖一層層挖開生死謎團:在山難發生前,誰嗅出了危機?最謹慎老練的嚮導為何無視危險,帶領客戶一步步走入死亡陷阱?成功逃過一劫的人,又是做了什麼決定救了自己一命?當作者不停逼自己及倖存者回想山上發生的一切,挖出一件件看似微小但影響重大的細節,剖析每個人的作為,我們發現,真相往往深埋在表面事實下方兩三層。
本書一出版,便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十多年也來一直暢銷不輟,引發無數網路討論,甚至帶動八本相關書籍出版、兩部相關電影拍攝。原因便在於,作者不僅試圖揭開山難真相,更以文學筆力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登山,理解登山者為何執著把自己丟入險境。登頂的意義、登山的價值,就在死神的一秒秒逼近中顯現。
聖母峰上的每具白骨,都代表一個夢想的蒸發,一場勇氣的掙扎。作者雖然沒能透過寫作獲得平靜,卻也成功完成招魂,讓全球讀者記住那些奮不顧身的夢想家,以及無數慷慨助人、自我犧牲的英雄身影。
這部「登山文學」,卻不只是「災難紀實報導」而已,它包含了倫理辯證、生死凝視,包含了恐懼與希望──正如每個人的生命,都曾到達過空氣稀薄處,而這本書,或許可當做那一瓶備用氧氣。──劉梓潔
(本書於1998年曾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巔峰》,本版新增一篇作者後記)
在人類文明尚未開啟之前,究竟是誰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在南極地區進行縝密的地理勘探?為什麼各國神話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人類生存週期是大約六千年?古埃及胡夫金字塔銘刻的預言提示了人類的終結期,古印第安人的一個傳說為什麼也有一個基本相似的「末日」時間表?——凡此種種,是否意味著在現存人類歷史之前就存在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本書是對這一系列疑問的回答,並認為那些已經湮沒的文明遺產正在當今世界復活,且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們的將來。
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遠古文明誘惑,葛瑞姆.漢卡克鼓起改寫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勇氣,「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里」,作者用他深情又深透的目光,深入到地球這個小小星球上現存的幾乎所有的遠古文明。在宇宙文明的高度觀照著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現代文明解釋不通的不可思議的人類文明,運用地球物理學、天文學、考古學、人類學、宗教學、神話學、建築學等等理論,穿過無底的時間黑洞,燭照人類遠古文明的幽幽秘境。
在生命中,知識並非一切。科學可能滿足了,靈魂卻不。促成這樁事業的,是人的精神,而非科學。精神永遠不能安息,除非它完成了自己。
──佛蘭西斯.楊赫斯本
一九二四年六月八日,英國聖母峰探險隊隊員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厄文做最後一度嘗試登頂。從英國出發前,有人問馬洛里為何在失敗兩次後還打算登頂,他做了句有名辯辭:「因為山在那裡」。這兩個人「最後一次被看見的時候,正矯健地往山頂攀登」,之後他們消失了……
直到七十五年後,一九九九年五月,馬洛里凍得像雪花石膏般的屍體,才在聖母峰高聳入雲的斜坡上被尋獲。但他身上沒有照相機,沒有筆記,沒有任何證據可顯示他們倆是否早在紐西蘭籍登山家希拉瑞(Sir Edmund Percival Hillary,1919─)和雪巴嚮導丹增成功攻頂前三十年,就已經登上聖母峰頂,是否創下了世上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歷史紀錄……
楊赫斯本這位攀登聖母峰的提倡者和慫恿者,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聖母峰委員會首屆主席,在一九二六年代表聖母峰委員會撰述此書,記述下英國在一九二一、一九二二和一九二四試圖登上聖母峰峰頂的嘗試。他以真實的角度審視整個事件的原委,完美書寫出這些登山行動整個過程的真實場景,並不偏不倚為這些英勇的功績留下紀錄──那個時代,水土適應的極限及持久缺氧的結果,科學上所知甚少,更還沒有衛星電話、全球定位系統、直昇機、保暖雪衣,以及地圖的指引。這些不平凡的靈魂,無疑達成了早期登山探險成就的極致,也證實了人類挑戰挑戰極限的無畏勇氣。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