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斑駁的牆、一道落漆的門、一扇有鏽痕的花……每一個角落組合起來就是一幢有許多故事的老物件。
隱身在澳門的大街小巷內。這次跟著我們走入每條巷弄、每段老回憶裡,看這些隱身在澳門巷弄的老故事,聽他們說過往的痕跡,在舊故事裡重溫這四百年來的獨特歷史與歲月在其中留下來的醍醐味。
來趟澳門吧!在東方與西方美學融合最獨特的天空下,漫步在這裡,尋訪那些有時光靜靜流洩的地址,將腳步放慢些,用與平時不同的步調細數過往歲月,將老故事帶來的感動收進心房。
我們將以七個好朋友開始,用他們的眼裡的風景,展開澳門老故事,來感受澳門。同時走入澳門人的家,聽澳門人說自己的故事,吃澳門人的老滋味,在一個又一個的澳門迷人主題中,逐漸瞧見澳門歷史軌道所留下最真切的痕跡。
◎第一章:街角。在光陰的故事中歇腳
以探索澳門街道老故事,展開對澳門印象中的美好啟程,十月初五街、肥胖街、美女巷、跛腳梯、戀愛巷……今天循著心情走那條巷弄嗎?漫遊在澳門總能在轉角間發現巷弄的特色。美女巷的傳說秘密是什麼、而戀愛巷上演過什麼樣的神祕戀情呢?老巷弄短短一條,成就多少風雅韻事。
◎第二章:觸覺。一面牆一座屋的歷史節奏
走過時光後,現存的古建築、老宅、老街道,留下了實體,但是當時的情景就這麼一段段地被故事流傳了下來。我們從當時的故事說起,用情節與實地探訪的情境,聽故事。
◎第三章:嗅聞。飲時光隧道中的老香氣
澳門人,一天的飲茶樓時光。進老巷弄,紅磚或者粉牆內,熙來人往的喝茶風氣仍久久不散去,飄散著淡淡的茶香與點心之間,這是澳門式的正統喝茶法則。而有著咖啡、茶點與糕餅的「茶室」,到底賣的是甚麼氣氛?怎麼卻與巷弄間的午後氛圍竟如此契合。流連在老時光裡的咖啡館與茶樓中間,純粹的懷舊風味讓人久久不捨離去。
◎第四章:質感。葡式色調的色彩韻事
「土生葡人」這個在澳門甚至是全世界最獨特的民族,藉由探索土生葡人、進入天主教堂、體驗一次宗教巡遊、走進土生葡人大主廚的家……混搭了葡式與中式的風貌,碰撞出最質感的葡式色調韻事。
◎第五章:凝視。觀景窗下的凝結時光
透過攝影師的角度,老建物有了新詮釋,展現繽紛的文創能量。走進跨越時空的一段又一段的攝影空間中,細細觀察思索,穿梭,舊與新之間的想像力也跟著無限迸發。
◎第六章:品味。佐進歲月的好味道
什麼樣的味道,可以讓澳門人從小吃到老?什麼樣的餐廳能夠讓澳門人每每出門就往那而鑽?屬於澳門特有的特色老牌餐廳擁有懷古與美味並置的美,蕩漾於心的則是濃濃的人情味。在老餐廳中,品嚐的是精緻美味、滿懷心意的料理,當然,還有歲月的好味道。
◎第七章:碰撞。老澳門的新點子
舊服裝、舊印花、老故事、老情調、老色調、老公雞……老澳門裡的物件不能只剩回憶,所以嶄新的好點子加入與碰撞,一個個又舊又新的商品不斷冒出新創意,又舊又新的點子來源,精彩故事不斷上演著。
溫暖親切的文字,加上細膩白描的插圖,讓《千年繁華》所傳達出的古都風華,在無數讀者心中激盪出難以忘懷的感動。
這回「京都三部曲之二」——《千年繁華二:喜樂京都》,壽岳章子再度娓娓道出說也說不盡的京都故事:菓子師傅把失敗的菓子黏在牆壁上、雖不起眼但被作者深深珍惜稱為「心店」的醬菜小店、光憑聲音就能聽出製作是否有差錯的扇骨師、「八百文」曾經是高尚的象徵、料理用京腔解說而變得更加美味、「三木蓬萊堂」門前的奉茶令人窩心……種種街巷中的人事風景,無不依著時移事轉而愈益深濃。
傳統的各式慶典,讓京都風味與精神更顯華麗。源自平安時代的祇園祭,工藝精緻,場面壯闊。在大太陽底下,一大夥大漢齊心協力讓高達數十公尺、重達十噸以上的山鉾車在巡行途中進行數次九十度大轉彎,讓圍觀人群不顧大汗淋漓地加油吶喊、鼓掌喝采;此時周遭店家邀請有緣人進去坐,享用滿桌茶點並消解疲勞;祇園樂手的樂音和燈籠則把祭典的歡欣熱鬧延續到深夜,內蘊濃厚的祇園祭這才依依不捨地走入寂靜。
寧靜踏實的生活情味,燦爛華麗的傳統祭典,蘊育出京都深沉豐厚且獨特的風景。壽岳章子信筆寫來,回憶所至,漫步一間間老舖、神遊繽紛壯麗的傳統祭典,垂首低迴,京都的自在喜樂盈滿心中。
一介禪僧,有道有願,奔走東西兩個半球,浪跡南北五個國家。為讓人心早日尋得一個安穩處,而行訪出這段悲智互攜的生命歷程。
隨處參訪、遇事學習,這是聖嚴法師在世界各地遊歷弘化的精神。此書將他在國內外所修、所學、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作、所說,做重點性的記錄。覺世間的佛法,因此躍然紙上,直現眼前。
修行者堅韌的長遠心,在書中處處流露。儘管奔波全球,難得休息,他仍一本初衷,為提昇人的品質,毫不間斷地推廣禪修的行持,無疲厭地培養弘法人才。
本書紀錄聖嚴法師在亞、美、歐三洲的遊化行蹤。其間造訪了法師當年留學時代所居停的小閣樓,稱為「春夏秋冬的道場」,點點滴滴的回憶,流展出一位大宗教家的養成過程。聖嚴法師一肩荷擔起住持三寶、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心心念念的是消解眾生的苦迫,回歸佛陀的本懷,發揚兼具時代性與世界性的佛教文化。寒往暑來,永遠弘化不歇。
為了建設普度眾生的清涼世界——法鼓山,凝聚僧俗弟子的共識和信心,聖嚴法師第三度訪遊中國大陸,深入西南邊隅,遍訪名山大剎,親身體驗歷代大師住山修行的願心與艱辛。一趟雲水之旅,也正是一代大師悲願行跡。
現代佛典系列林清玄策劃,敬獻給對生命有過迷思,對生死有過困惑,對情慾有過掙扎的現代人。
繼《火宅清涼》佛教建築藝術之旅後,聖嚴法師再度深入大陸西南地區,帶領百餘位僧俗四眾,朝訪名山大剎,共同體驗歷代先賢開山建寺、結茅庵居和住山修行的願心與信心。
從雲南雞足山、四川峨眉山,一路行至海拔近三千八百公尺的西藏布達拉宮,旅途艱辛而驚險。大師抱病勉行,其宏願和悲心不言而喻。而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共識,也在險谷危崖中益加堅定。此外,西南邊隅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風采,由聖嚴法師寫來,細膩幽微,充滿智慧,更見佛家精神的宏大與精深。
繼《法源血源》的尋根之旅後,聖嚴法師再一次展開大陸之行,為建設普度眾生的清涼世界——法鼓山,遍訪名寺古剎。
跟隨著他的佛慧與虔心巡禮,中國佛教建築猶如亙古無滅的金石,歷經時間長流的淘洗,猶更光華凝練,圓融至美。
在這部圖文並茂的佛國紀行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光華盡現,令人讚歎!
法師返鄉重溫童年往事,登臨佛教古道場、四大名山,參訪龍門石窟、秦陵兵馬俑,憑弔昔日出家的道場,從恍如隔世的歷史場景中,溯尋出時代的悲情、人世的無常、佛教的滄桑。
「當我結束探親訪問的日程,回到僑居地紐約之後,不論白天或夢寢中,十九天的訪問過程,久久縈繞,揮之不去。所以不得已而執筆為文,本來只想寫幾千字,略抒胸中塊壘,想不到開始寫作之後,竟然欲罷不能,在數日之間,成稿盈篋,而完成了這本日記式的小書。究竟寫了什麼?想了什麼?請讀者諸君與我同遊吧!」——聖嚴法師
鎌倉——日本三大古都之一,曾經是源賴朝幕府的歷史舞台,文學大家川端康成、立原正秋、芥川龍之介等均在此留下足跡,是個恬靜優雅、兼具人文風情的山海小城。
在本書中,安西篤子避開「導覽」角度,而透過個人生活其中以及四季轉移,真實的呈現鎌倉真面貌:東國武士們齊聚的歷史舞台,融合了傳統與自然、豐富的市街生活;這就是住在鶴岡八幡宮後側的作者娓娓道盡的鎌倉。
來門前敲門化緣的僧人、對到府訂貨員的回憶、兒孫齊聚共度夏天的熱鬧氣氛;來鎌倉欣賞騎馬射箭、薪能、賞花的朋友們,在祭典中忙進忙出的老友面孔……這些盡是四季生活中看見的鎌倉。也是窪谷、隘道與大海守護下,沒有身段的古都生活。還有那與鎌倉淵源深厚的文士們所帶來的回憶,源賴朝幕府的榮華與悲劇……
誠如安西篤子一起始所講的,她寫出來的《鎌倉——與山海共度的生活》,並不是本意欲要取悅觀光客的書,也不是想對鎌倉做出歌頌的書籍。她以專業者的書寫能力、女性幽微的視野觀察,從自己的生活點滴出發,不嘩眾不取寵,關照著鎌倉城鎮內包括花樹動物的生命百態,迴避常見陽性的歷史紀念建築與儀典的過度描繪,轉入尋常不誇張的陰性生活細節陳述。
安西篤子向我們自信的展現,一個真正迷人的城市,是根源於她真實的內在,而非浮誇的表象。
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手記——
他以青春和熱情來探索世界,
用無私和堅持來實踐理想。
這個高貴而孤獨的靈魂,會重燃你對理想世界的想望。
這是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手記。一九五一到五二年,他與友人騎摩托車環繞南美洲旅行。他看到拉丁美洲各國的社會現實及處境。他的觀察與感想日後集結成書,正是這本《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二○○四年由《中央車站》導演華特.薩勒斯改編成電影,大受歡迎,中文原著累銷三萬冊,是當代人人必讀的經典。
什麼樣的人,會不怕肉體的痛苦而盡情探索世界?
什麼樣的人,會在自己也寒冷時還願給出一條毯子?
又是什麼樣的人,放得下自身優越的經濟與社會條件,而為自己所憐憫的普羅大眾奮鬥?
像拉丁美洲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這樣的人。
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一個中產家庭,大學時攻讀醫學系,準備將來濟世救人。而他同時也喜愛文學、足球與旅行。
一九五一到五二這一年,他二十四歲,與一位學長兼友人阿爾貝托一同騎著摩托車,做了一趟環繞南美洲的旅行。兩人從阿根廷出發,先到智利,再進入祕魯,轉往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這趟旅行讓他看到了拉丁美洲各國的社會現實,認識了拉美國家在彼時世界的處境。他在旅行途中以札記方式寫下了觀察與感想,日後集結成書,正是這本《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這本手記,融合了詩意的觀察、青春的冒險,以及充滿理想氣息的革命思想。它是一本遊記,也是一本政治與社會現狀的田野調查,並記錄下這位日後令世人又震驚又尊敬的革命者的浪漫情懷。
不論你是不是革命者,不論你同不同意他的反帝國思想,只要你厭惡眼前的世界,那麼,切.格瓦拉這個高貴而孤獨的靈魂,都會讓你重新燃起對於理想世界的美好想望。
本書以遊歷阿里雪山為線索,對西藏文化、宗教進行了全面掃描、思考:雪山的神奇風景,藏民族的神奇習俗,天葬、雪頓節、曬大佛……在作者的筆下,都閃爍著誘人的光輝。作者並非為旅行旅行,而是在旅行中進行著對一種文化、宗教的全面思考。
對於未來者,西藏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凈土;對於在此者,西藏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離去者,西藏,這曾經讓人魂牽夢縈的家園,更在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使人緬懷不絕。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個夏天,我終於遊歷了西藏——這片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留下的最後凈土。我去了阿里,去了珠穆朗瑪峰,走遍了整個藏北高原和后藏地區。在我人生短暫的三十二年中,能夠親歷西藏,是我人生一大快事,雖死而無憾。
本書成書的那年(1994)正好發生千島湖事件,也是在臺灣剛開放民眾赴大陸旅遊之後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本書作者以當年個人親身經驗,用辛辣的筆調道出當年在中國旅遊的荒謬見聞。經過了十五年,中國的經濟進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這本書除了見證了中國的進步、臺灣人思考角度的轉變,也可以讓人瞭解到當初的「中國經驗」對習慣於臺灣一切的遊客有何種震撼。而現今中國的許多仍存在的弊病也可供讀者思考。
《休假一年》(One Year Off)係大衛.柯恩所著,他拋掉所有的家當,犧牲優雅的郊區生活,帶著家人漫遊世界一整年的故事,也是圓夢之旅的心路歷程!生活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又如何?游乾桂為本書所寫的序,更值得細細推敲。
從二○○九年到二○一一年,陳丹青應〈華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後遊歷了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和匈牙利四國,並寫成長篇遊記,極具個人特色地勾畫出了彼時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觀,牽連出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想,本書即為這四篇文字的結集。
本書是梭羅的經典著作,1985年《美國遺產》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梭羅的《湖濱散記》名列第一,被譽為是現代社會的「綠色聖經」。
本書記錄了梭羅獨自一人在華爾騰湖畔生活的全部過程,以及他對世俗生活、自然界以及精神理念的分析與評價,思想深刻,見解獨到,對現代人有著巨大的啟迪價值。在梭羅眼裡大自然是美麗的。他說過大自然就是他的新娘,而華爾騰湖是大地的眼睛,是康科特冠冕上的第一顆明珠。在梭羅眼中,大自然生機盎然,充滿靈性。他認為,自然界哺育了人類,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人類應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親密無間、和諧相處。
建築界學者漢寶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構圖之筆為文,提昇社會的精神文明。本書從中國傳統省思出發,描繪歐美及亞洲的文化現象,包括遊記及評析文物、園林、建築的文章。
名詩人亞弦說:「我們在漢寶德有形的建築(房屋)和無形的建築(文章)之中作精神的涵泳,自覺感染到他一分優雅、一分頓悟、一分生命的嚴肅……」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