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遊記,結果共31筆

冰裸南極:馬中欣的天涯歷險/ 馬中欣 /

本書收錄了克什米爾、尼泊爾、新德里被騙、夜渡湄公河、愛琴海天體營、阿拉斯加打工、探索南極和西撒哈拉深入撒哈拉沙漠等八篇遊歷記。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澳洲見聞/ 華嚴 /

即使澳洲人的祖先都是囚犯,他們所流傳下來給與後代的並不是玷污,而是一份精神的財產……

民國五十八年,聯合國亞太理事會文化社會中心,由中、澳、紐、日、韓、菲、泰、馬、越南等九個會員國中,推選出作家、教授、或新聞記者一人,交互訪問,以增進彼此間的瞭解,為期三個月。華嚴應邀代表中華民國赴澳洲訪問。除了訪問澳洲各大城市,並深入沙漠地區和原始土人部落,撰寫出一系列有關澳洲全方位的深度報導。五十八年二月十四日抵澳, 同年五月十五日返台。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櫻桃之書/ 楊昌溢 /

作者楊昌溢是美學創意人,曾出版《香蕉哲學》、《薄荷日記》。

《櫻桃之書》收錄作者遊歷泰國、斯里蘭卡、印度等三個國家的50餘篇短文,分三個部分,講述了作者不受時間、氣候、日程等因素制約的緩慢旅行體驗。短篇的風格延續了作者壞品位謬論的特點,從旅行中的事物以及人物入手,通過作者的視角,去講述、記錄、描繪這些不同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人情點滴。

作者在曼谷的紅燈區談到了人與人的情慾關係,在斯里蘭卡的舊火車廂裡談到了純真與善良,在印度的古城裡聊到了愛與死亡……相信這本書會給你一把鑰匙,開啟一次屬於自己的心靈之旅。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行者無疆/ 余秋雨 /

走遍中國各處名勝,橫跨數千年歷史,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與古往今來的偉大心靈對話;從地中海出發、穿越中東直奔南亞,《千年一嘆》徹底考察人類的古老文明。走得那麼遠、看得如此多,余秋雨思考:哪個文明的量體,能與博大的中國文化相抗衡?

那是動人的「歐洲」。

於是,余秋雨的雙腳與銳筆再度行動,從義大利出發,穿越歐洲的心臟:奧地利、捷克、德國……再繞道西班牙,馬不停蹄,往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而去,最後,將一路上的所思所聞,凝煉於北歐的冷天雪地。他將眾人熟悉不過的歐洲,從平板的地圖與風景照,化作一連串的感動與驚嘆,讓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在同一個思維空間碰撞。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千年一嘆/ 余秋雨 /

余秋雨獨自踏查、行走在荒野大漠十年所寫的《文化苦旅》和 《山居筆記》,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他爬梳了中華文化的經絡,卻也不斷地思忖,這樣悠久的文化,與人類的其他文明相比是處於什麼地位?

他不只閱讀參考古今文獻,更相信唯有親臨現場才能擁有真實感動。就在世紀交替之際,隨著香港鳳凰衛視考察人類最重要的幾個古文明發祥地,跋涉四萬公里,途經希臘、埃及、以色列、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國,涵括了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佛教等各宗教文化,滿眼盡是衰落荒涼的廢墟,這些大河文明的神祕國度,人民常年飽受戰火摧殘;當他面對這些人類文明的遺址,種種讚嘆、驚嘆、感嘆和悲嘆,都以日記方式記錄了見聞感受。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壯舉,也是他從未經歷過的文化反思和心靈悸動。

又一個十年,余秋雨將本書重新整理刪節,尤其是在最後部分,那是他走完全程之後,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一個叫「魚尾山屋」的旅館中,對一路感受的整理。他說:「當時在火爐旁、燭光下寫了不少,這次找出存稿,經過對比,對於已經發表的文字有所補充和替代。我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彌補了每天一邊趕路一邊寫作的匆促。讀者既然陪我走了驚心動魄的這一路,那麼,最後也不妨在那個安靜的地方一起坐下來,聽我聊一會兒。世界屋脊下的爐火、燭光,實在太迷人了。」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迷失的雨季/ 尤今 /

《迷失的雨季》是尤今的第七部作品,收錄了她暢遊秘魯、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等幾個國家的心得與感想,理性的剖析和感性的描繪,兼而有之。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環遊見聞:北美之部/ 楊乃藩 /

楊乃藩,民四年生,上海市人。上海大夏大學畢業。曾任臺糖公司主任秘書等要職。先後奉派主持我國參加米蘭、芝加哥、多倫多、馬尼拉、薩隆尼加、的黎波里、科威特、阿克拉等地商展工作;並任一九七○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館館長,曾任《中國時報》社長兼總主筆。著有「遊屐天涯」、「遊蹤三十年」、「美國雜碎」等書三十多種。 曾獲嘉新文學獎、曾虛白新聞獎、第一屆吳舜文新聞評論獎、新聞評論金鼎獎等獎項。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釣台的春晝/ 郁達夫 /

本書輯錄郁達夫的遊記散文作品。

郁達夫自小在富春江畔長大,青山碧水般的搖籃使郁達夫自細就沉醉於自然。他的才調在對山水的描寫中獲得了充實的闡揚,不僅與現實中的自然風光吻合,給人以傳神的實感,而且勾勒出山水自然內在的神致和風味,默示了山水的性格特點,在別人不易察覺的事物中挖掘出自然景物的美感,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身。他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所以他筆下的大自然是富有生命、佈滿激情的自然,是飽含詩情畫意的自然,正如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所說,「是人道、社會性,與大自然的協調。」

因成長的背景和薰陶,使紀行散文堪稱郁達夫散文中的奇葩,除「感傷的旅行」一篇寫於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之外,絕大部分寫於一九三○年代,是加倍成熟時的熟練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郁達夫的紀行結集為「屐痕處處」、「郁達夫遊記」,加上不曾收入集子的「閩游滴瀝」、「馬六甲遊記」等作品,共計寫作紀行三十三篇,約十七萬字,無論是數目或是質量,在現代散文作家中都是很突出的。

「釣台的春晝」描寫的是釣台工具兩台及其四周的情形。先寫整體景不美觀,工具兩座台,中心夾著一條幽谷;接著作者如導遊一般,率領讀者先到東台看羅芷的人家,之後率領讀者到西台看四山的清幽,江水的青藍。釣台一帶山幽江清的靜秀之美便躍然紙上。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單騎走天涯/ 徐統 /

這本遊記是作者一九七一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讀書時,利用五月中旬到八月下旬的暑假時間到歐洲九國旅遊,到訪的國家有的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瑞典、挪威、奧地利和瑞士,歷時九十一天。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背影/ 三毛 /

這些生命的美麗記憶,在別人看來,可能沒有價值,在三毛,不如不去想它價值不價值的問題,自由的像空氣一般去寫她真摯的心靈吧!

杜斯妥也夫斯基說:『除非太卑鄙的偏愛自己的人,才能無恥的寫自己的事情。』但是三毛仍然忍不住的將自己的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寫了下來,她將寫作當成一種遊戲,自由自在的把想寫的東西快樂的記錄起來。

在這本書中,三毛寫下了她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裡面有她的鄰居卡門、德國的『水肺』、迦納利群島的『巫術治療師』、克里斯,其中還包括了三毛她自己的拾荒夢以及她親愛的家人,都是她永遠的夏娃。透過三毛的筆,我們看到了這些人的生活與她們生命的美麗記憶,不管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哀悼荷西的死亡,都讓我們看到了三毛生命中的歡喜和感動,其中還有更深的自省。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哭泣的駱駝/ 三毛 /

在《哭泣的駱駝》中,三毛依然戀戀著墨沙漠生活周遭的人與事,《收魂記》、《搭車客》、《逍遙七島游》、《一個陌生人的死》、《大鬍子與我》等篇,情趣盎然;《沙巴軍曹》與《啞奴》所刻劃的主角,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而壓軸的《哭泣的駱駝》,以游擊戰事為背景,細細鋪寫一對沙漠情鴛的生死盟,竟猶如史詩般的磅礴。 三毛為讀者構築了一個有淚有笑、欲罷不能的文學世界。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 /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由12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飯店》,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後,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在她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尚且知道珍愛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張活生生的臉孔,又如何能在回憶里抹去他們。在適應了撒哈拉大漠枯燥、單調的生活之後,她重新提筆寫作,記錄與荷西苦中作樂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異域文化,以及沙漠地帶的動盪局勢……

十幾篇質朴的散文,洋溢著旺盛的生命力,傾倒了全世界的華文讀者。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高原的百合花/ 三毛 /

《高原的百合花》是《萬水千山走遍》未結集的部份,現今在三毛離開兩週年之際出版,對做為父母的我們,實是很大的欣慰與想念,更望所有喜愛、懷念三毛的讀者,也有著同樣的心情。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萬水千山走遍/ 三毛 /

三毛游歷中南美洲后寫就的一部游記,她帶領讀者奔赴那青鳥不到的宏都拉斯小城,游歷中美洲的花園哥斯大黎加,在厄瓜多的銀湖之畔體味前世今生,於潘帕斯草原上盡情地策馬奔騰……

她避開了普通遊客所走的大道,而深入到小城、村落,記錄了沿途震撼人心的精緻、淳樸的民風,以及百姓們的喜悅與苦難,為讀者們打開了另一片世界的大門。而這世外的世外,為何讓人只覺得是故鄉?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一個騎士在中國/ 文格德 /

當西方的船堅砲利正在清末的版圖上耀武揚威,一位帶著毛筆和相機的英國軍官穿越了中國。他對中國滿懷溫情與敬意,在帝國主義的魔爪橫行於中國之際,他以理智及敏銳的觀察看到了中國的生命。他崇尚和平、愛好自然,讓這趟中國之旅充滿智趣。誠如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他更名「文格德」,不只滿腹知識、窮究物理,更具難能可貴的同情心。

本書是作者於1898至1899年間旅遊中國的遊記,1939年作者逝世後,手稿經其遺孀編輯成書,並於次年出版。作者文格德旅遊中國的這段期間,正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變局,他曾覲見「最後一次像個皇帝一樣」的光緒;戊戌政變後的康有為差點逃到他的船上;他拜會過李鴻章、張之洞等要臣;觀察當時的中國局勢,批評西方在中國的不當言行。這本遊記記錄了清末的時代氣氛,在文明的衝突與欣賞中,作者顯然樹立了尊重的楷模。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2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