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隨筆,結果共152筆

桂花雨/ 琦君 /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伴隨著我們同年的成長,也帶來生命當中的激勵,而琦君的小說和散文,帶給了我們少年時期的夢想與純真。從琦君細膩多情的文筆,不但可以看到她童年時期以來的種種生活,也可以發現原來平凡的生活裡,累積著許多情感和思念,靈感也是從這裡發出的。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歸航/ 郁達夫 /

本書輯錄郁達夫有關人生雜感和風景記敘的散文作品。

郁達夫的作品普遍帶有「自敘傳」的性質,而其散文比之小說尤甚。在散文裡,他不加掩飾地吐露他的身世、思惟、激情、癖好,將自己的崇奉、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於全國,以一己的身世、感應感染,集中默示了在當時社會的搾取、梗塞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散文特色。他的文章老是給人一種真實直白、坦誠率真的感受。

「言為心聲」,而郁達夫的坦誠率真首要默示在三個方面:

一是骨子裡的感傷情懷。 「小春天色」表達了作者油然而生的感傷情懷,但這種油然絕非偶然,像這一類的憂傷在郁達夫的散文中各處可見。郁達夫在「一封信」中將那時自己的鬱悶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恰是這種鬱悶傷感的空氣再加上富於韻味的筆調,使郁達夫散文發生出了一種無法抗拒的藝術魅力。

二是直抒胸臆,毫無保留地表達自我。「海上通信」、「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等均屬此類文字。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感應到他的慨氣呼號、直言率語,敘述自己餬口遭遇時的悅耳肺腑,報復現實漆黑時的字尖句利。文章沒有涓滴掩飾,向我們揭示的是一個真實且獨一的郁達夫。

三是敢於自我嘲弄與自我分解。「還鄉記」毫不掩飾地寫出了一個留洋回國的知識分子「還鄉」的困境,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留洋知識分子毫不留情的自我嘲弄和自我分解,真實又發人深省。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風情與文物/ 漢寶德 /

建築界學者漢寶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構圖之筆為文,提昇社會的精神文明。本書從中國傳統省思出發,描繪歐美及亞洲的文化現象,包括遊記及評析文物、園林、建築的文章。

名詩人亞弦說:「我們在漢寶德有形的建築(房屋)和無形的建築(文章)之中作精神的涵泳,自覺感染到他一分優雅、一分頓悟、一分生命的嚴肅……」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冬青樹/ 林海音 /

《冬青樹》是林海音的第一本文集,整個收錄的文集,主要為林海音針對家庭、倫理、婚姻、兒教等有感而發的作品。

像是呼應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的家庭喜劇風格,《冬青樹》是林海音以其最擅長的率真幽默筆觸,刻畫政府遷台後小公務員「窮開心過日子」的生活實況。作家用慧心寓教於樂,充分發揮小品輕喜劇的極大張力,在當時「戰鬥文藝」的大氣候籠罩中,獨樹一格;溫暖真摯歷久彌新。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第21頁/ 李家同 /

繼《讓高牆倒下》與《鐘聲又再響起》之後,李家同教授又一感人散文力作!

一位心繫學生的教授,在臨終之前,仍記掛多年前育幼院的學生。身旁的人動用所有關係,終於將學生領到教授病床前,教授要他打開自己保存已久的課本,翻到第二十一頁,那正是學生蹺課前教授為他上的最後一頁……

上卷「我的故事」中,動人的十二篇散文,有李家同最深的情感與社會小角落被忽略的溫馨,搭配著名插畫家恩佐的細緻圖畫,牽動每個對世間仍有情的心靈,與書中的主角,一起落淚、一起歡笑……

而下卷「故事之外」,則收有李家同教授近年的讀書心得與時事感懷,鏗鏘有力,字字珠璣。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等待/ 何寄澎 /

以文學評論見長的何寄澎教授,以冷凝之筆寫出蘊含澎湃熱情的散文,從小我的抒情和憶往,談兒時記憶、父親和美好的青春時期,對友人、師長的速寫,靜觀萬物的閒適,及批判社會的慷慨激昂,皆透露出隱藏在文字中那股內斂嚴謹的學者風範。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常識與通識/ 阿城 /

「常識與通識」所收的十二篇文字,是阿城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發表於上海的雙月刊文學雜誌「收穫」上的作品,談話的主題是「常識」。

例如談到「思鄉」,他認為思鄉就是思飲食,思飲食的過程,思飲食的氣氛;為什麼會思這些?因為蛋白酶在作怪。談到「藝術」,阿城的說法是:藝術乃是起源於催眠,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產生的作品再催眠閱讀者。再說說「鬼故事」吧,阿城說,鬼故事差不多就是在表達我們在文化中不得釋放的潛意識。

為何阿城要與中國大陸的人們談論常識?因為,相對於當今高度發展的經濟,中國一直是意識型態較稀薄的國度,阿城希望藉由這些文字,將人們喚回一個真實無欺的世界,讓讀者不斷增進常識;每一次老錯誤的修改,每一次新知識的容納,都意味著常識的再次進展,是一個民智由蒙昧走向開化的過程。

而在台灣「認真搞意識型態」之際,「常識與通識」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一讀。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病隙碎筆:史鐵生人生筆記/ 史鐵生 /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四年來的第一部新作。作者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探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紐帶……共分六部分,二四三則,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

在治療尿毒症維持生命的過程中,每三天進行一次透析,第一天在醫院裡折騰,第三天體內毒素就趨於飽和,身體惡化,寫作只能被限定在身體和精神較好的第二天。「病隙碎筆」就是在這在這極其艱難痛苦的生命狀態、短暫的縫隙間完成的。

作者寫道:「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背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視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

——周國平「智慧和信仰:讀史鐵生〈病隙碎筆〉」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冰裸南極:馬中欣的天涯歷險/ 馬中欣 /

本書收錄了克什米爾、尼泊爾、新德里被騙、夜渡湄公河、愛琴海天體營、阿拉斯加打工、探索南極和西撒哈拉深入撒哈拉沙漠等八篇遊歷記。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愛廬小品.讀書/ 黃永武 /

《愛廬小品》係黃永武近年所撰隨筆小品的大規模展現,共計四冊,副題《靈性》、《生活》、《勵志》、《讀書》。

黃永武先生是現今不可多得的有真學問、有好文筆的知識人。他曾兩獲台灣最高文藝獎,一次憑其學術巨著《中國詩學》,一次便憑這四冊《愛廬小品》。「愛廬」是黃永武先生退休山居之後書屋的名字,取陶淵明「吾亦愛吾廬」之意。據黃先生在本書序里說,「愛廬有花樹簇擁袁有海山環抱,幽深靜寂,四顧無人,有時萬壑疏風,一天涼月,人一到愛廬,心境虛靈,文思潮湧,任你提起筆墨鏤花吸露,任你放開心胸駕海摩雲,沉思生命的意義,探討生活的趣味,抉發人生的目標。」這種意趣,恐怕也是本書文字的風格所在。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愛廬小品.勵志/ 黃永武 /

《愛廬小品》係黃永武近年所撰隨筆小品的大規模展現,共計四冊,副題《靈性》、《生活》、《勵志》、《讀書》。

黃永武先生是現今不可多得的有真學問、有好文筆的知識人。他曾兩獲台灣最高文藝獎,一次憑其學術巨著《中國詩學》,一次便憑這四冊《愛廬小品》。「愛廬」是黃永武先生退休山居之後書屋的名字,取陶淵明「吾亦愛吾廬」之意。據黃先生在本書序里說,「愛廬有花樹簇擁袁有海山環抱,幽深靜寂,四顧無人,有時萬壑疏風,一天涼月,人一到愛廬,心境虛靈,文思潮湧,任你提起筆墨鏤花吸露,任你放開心胸駕海摩雲,沉思生命的意義,探討生活的趣味,抉發人生的目標。」這種意趣,恐怕也是本書文字的風格所在。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愛廬小品.生活/ 黃永武 /

《愛廬小品》係黃永武近年所撰隨筆小品的大規模展現,共計四冊,副題《靈性》、《生活》、《勵志》、《讀書》。

黃永武先生是現今不可多得的有真學問、有好文筆的知識人。他曾兩獲台灣最高文藝獎,一次憑其學術巨著《中國詩學》,一次便憑這四冊《愛廬小品》。「愛廬」是黃永武先生退休山居之後書屋的名字,取陶淵明「吾亦愛吾廬」之意。據黃先生在本書序里說,「愛廬有花樹簇擁袁有海山環抱,幽深靜寂,四顧無人,有時萬壑疏風,一天涼月,人一到愛廬,心境虛靈,文思潮湧,任你提起筆墨鏤花吸露,任你放開心胸駕海摩雲,沉思生命的意義,探討生活的趣味,抉發人生的目標。」這種意趣,恐怕也是本書文字的風格所在。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愛廬小品.靈性/ 黃永武 /

《愛廬小品》係黃永武近年所撰隨筆小品的大規模展現,共計四冊,副題《靈性》、《生活》、《勵志》、《讀書》。

黃永武先生是現今不可多得的有真學問、有好文筆的知識人。他曾兩獲台灣最高文藝獎,一次憑其學術巨著《中國詩學》,一次便憑這四冊《愛廬小品》。「愛廬」是黃永武先生退休山居之後書屋的名字,取陶淵明「吾亦愛吾廬」之意。據黃先生在本書序里說,「愛廬有花樹簇擁袁有海山環抱,幽深靜寂,四顧無人,有時萬壑疏風,一天涼月,人一到愛廬,心境虛靈,文思潮湧,任你提起筆墨鏤花吸露,任你放開心胸駕海摩雲,沉思生命的意義,探討生活的趣味,抉發人生的目標。」這種意趣,恐怕也是本書文字的風格所在。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這些人,那些事/ 吳念真 /

本書是吳念真導演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最大低潮後,所完成的生命記事。

他用文字寫下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這些人和事,透過他真情摯意的筆,如此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淚交織的同時,也無可取代的成為烙印在你我心底、這一個時代的美好縮影……

吳念真的真心話: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至於故事裡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說:在人生的過程裡何其有幸與你們相遇,或輾轉知道你們的故事;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你們也還記得我嗎?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再別康橋/ 徐志摩 /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詩的興味遠不如對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再別康橋」貫穿在徐志摩 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別康橋》精心選擇收錄了徐志摩的名篇佳文。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巴黎的鱗爪》、《北戴河海濱的幻想》等,完整再現作者創作天賦。

他的文字語言飄逸、瀟洒,美得醉人,是中國詩文的典範之作,句句是從筋骨里迸出來,血液里激出來,生命里震蕩出來文字,真實再現他所有的想往、思慕、堅持和熱忱,是了解徐志摩生平的重要資料。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生之頌/ 杏林子 /

杏林子一生與病痛相伴,卻在醫院與臥房的有限天地中,以筆為眾多讀者寫出勇氣、希望與感恩的無限世界。《生之頌》集結數十篇勵志散文,猶如現代人的《荒漠甘泉》,深受各界喜愛,許多篇章曾是海內外各級學校指定的課外教材。

《生之頌》出版於一九八一年,為《生之歌》姐妹作,是杏林子獻給父親的七十歲生日禮物,期待透過作品,激勵更多在幽暗中掙扎的人們。杏林子多年與病魔纏鬥卻依然不改積極樂觀的生命姿態,深深鼓舞一整代的華人讀者。在本作中,杏林子同樣以其所擅長的雋永小品文,刻畫生命中的美善與感動。〈新芽〉、〈夏日情懷〉、〈蟬與螢〉等篇章在四季流轉中看見生命的真諦;〈大路.小徑〉、〈這一條路〉、〈母親的臉〉記錄日常生活中受到觸動的珍貴瞬間;〈長跑精神〉、〈兩老無猜〉、〈幽默〉等文章輔以名人的軼聞掌故,以輕鬆的筆觸提點人生哲理。在歡快的主旋律之外,〈雲的故事〉、〈事在人為〉、〈長夜漫漫〉則帶領讀者看見消沉低落,並從中發現重新出發的勇氣。每篇篇末更綴以對生命的頌讚禱詞,情感真摯動人。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5678...10
跳轉到: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