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雄才偉略,擘畫經營,襲殺同胞兄弟以登極,開創了大氣磅礴的盛唐帝國;然而,幾十年後,太宗侍女武則天卻篡唐代周,在傳統封建的父系社會中,建立了一個女性當主宰的嶄新帝國……歷經太宗、高宗兩朝,武則天堅韌沉著,從才人、昭儀到皇后、天後,終成中國五千年唯一一位女皇帝。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她冷酷無情,任用酷吏、誅殺權臣,為翦除異己無所不用其極,幾乎將皇宮變成了陰謀與暗殺的場所;但待權力穩固,她卻也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未使國家遭受過重大的變故。歷史的迷霧遮掩了她「日月凌空」的光輝,亂倫惑主、殺女屠兄、廢帝篡位……尤其是放蕩不羈的私生活,似乎成為她洗刷不去的污點。然而,這一切的一切,我們已很難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
《賴柏英》是國學大師林語堂著作的一本自傳體小說。在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對女性的推崇和尊敬是許多書中可以看出的,但是有一個女性讓它終身難忘,那就是他小時候故里的小夥伴賴柏英。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鄉愁不只是陶淵明個人的情感,久客他鄉,那一個人不對故鄉魂牽夢繫?紐約時報譽為上乘之作;波士頓先驅報說:「睿智而深刻……林語堂深入洞穿了情感和心靈的深淵。」
由於不滿共產黨統治,一些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向南逃向自由城——「香港」。在這些人之中有一對情侶——英國人傑姆士和伊素,帶著她的老父和侄子,一起向南逃,他們都能夠成功嗎?……
藉由一個逃亡的故事,闡述一個追求自由的過程。
《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版《飄》的經典作品。
《風聲鶴唳》的主角丹妮是《飄》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樣的放蕩不羈、個性飛揚,同樣都經歷了戰爭的磨難,仍然堅強不屈。亂世見真情,戰爭年代丹妮和博雅的愛情令人動容。戰爭就像大風暴,掃著千百萬落葉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們颳得四處飄散,讓他們在某一個安全的角落躺一會兒,直到新的風暴又把他們捲入另一旋風裡。因為暴風不能馬上吹遍每一個角落,通常會有些落葉安定下來,停在太陽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暫的安息所。
這段中國抗戰史和所有偉大運動的歷史一樣,銘刻在這一代的腦海和心裏。五十年或一百年後,茶樓閑話和老太太聊天時一定會把幾千個風飄弱絮的故事流傳下來。風中的每一片葉子都是有心靈、有感情、有熱望、有夢想的個人,每個人都一樣重要。我們此處的任務是追溯戰爭對一個女人的影響,她也是千百萬落葉之一。
林語堂最知名的三部曲,《京華煙雲》凝練出一個不受時間與歷史侵蝕的北京城形象;《風聲鶴唳》則將空間場景轉移到江南名城;《朱門》的故事場景主要在西安至西北。
他見識到這座沉靜的古城,唐朝的名都,猶豫、不情願、卻有跡可尋地改變著。西安位於內陸,是西北的心臟。他稱西安是「保守主義之錨」。這是他的故鄉,他愛這裡的一切。西安不會溫文爾雅地轉變。人、風氣、政治、服飾的改變都是混雜紊亂的,他就愛這一片紛繁的困惑。
本書人物純屬虛構,正如所有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多取材自真實生活,只不過他們是組合體。深信沒有人會自以為是本書中的某個軍閥、冒險家、騙子和或浪子的原版。如果某位女士幻想自己認識書中的名媛或寵妾,甚至本身曾有過相同的經歷,這倒無所謂。
林語堂是二十世紀最重量級作家之一,亦是近代文壇扛鼎人物之一,素有「幽默大師」的稱號。其作品更有濃厚的時代意義,本書與《朱門》《武則天》《賴柏英》皆是以女性為主角的故事,可看出其對新女性的態度。
《紅牡丹》是林語堂先生用英文寫成,1961年在英國出版。有不同譯本。《紅牡丹》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言情小說,作品表現了對壓抑人性的封建「理學」的憎惡,同時,對牡丹所追求的恣意任性的情感給予了反思,具有較強的藝術色彩和現實意義。
《紅牡丹》是一個年輕寡婦驚世駭俗的風流艷史。清朝末年,年輕貌美的寡婦牡丹個性張揚,大胆反叛傳統禮教,追求愛情自由和「理想的男人」。她先後與家鄉的已婚初戀情人、京城的堂兄翰林、天橋的拳師、杭州的著名詩人等熱戀同居。牡丹的特立獨行,使她成為社會上的新聞人物,廣受爭議。苦悶壓抑的情婦生活終令她厭倦,最後返璞歸真——在遇險獲救之後,她找到了愛的歸宿。
第一代華人「美國夢」的追求與幻滅,國學大師筆下芸芸眾生的辛酸和幸福。
在中國現代文壇上,林語堂的《唐人街》屬於最早的「移民文字」範疇。在它之前的作品中,很少有與之類似的主題內容和情感表達。它像一座橋樑一樣,貫穿著二三十年代突現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的域外小說與表現「美國夢」的追求與幻滅的當作作品。
作者以散文化的筆法,以他童年時期在故鄉一家人同舟共濟、相親相愛的人生經歷為素材,描寫了來自中國福建的老湯姆一家在紐約唐人街同舟共濟的「創業」的歷程,並通過辛苦的勞作和誠實的努力,最終實現了「美國夢」的故事。同其他的文化鄉愁主題一樣,中西文化融合也是林語堂在這部作品中對海外華文文學所作的重大貢獻。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它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
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觀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勳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語堂在中西方文壇的成名作之一,大師以主人翁意識向世界展現著中國及其勤勞而樸實的子民,他用特有的手法和筆調廣泛而深入地描繪了國人的生存狀態,並從文化、歷史、社會和環境等角度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研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將從獨特的角度完整呈現華夏大地的風物人文和民族性格。
林語堂,現代作家,學者,國內外享譽盛名的幽默大師,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主張「幽默」、「性靈」,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論語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第一部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的英文著作。林語堂在書中用坦率幽默的筆調、睿智通達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與嚮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藝與生活情趣。林語堂甚至在自序中自述:我敢坦白,是因為我不以我的國家為恥。我敢揭露,是因為我未嘗放棄希望。
因林語堂秉承著憂國憂民乃至愛國愛民的思想情感,因此儘管《吾國與吾民》描寫了中國人存在著種種落後、保守和愚昧的精神狀態,詳盡地剖析了消極的「國民性」,但並不使人感到他是有意在醜化中國人,而是足以引起人們的反思;而且本書對中國人的人性分析透切而且直接,他將國民的行為指導高度地概括在「情理」二字中,時至今日,仍然準確而且恰當。近代作品中與之相近的是,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
本書成於一九四三年,當時林語堂先生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強權政治」作怪。「一感於吾國遭人封鎖,聲援無方。再感於強權政治種族偏見,尚未泯除。三感於和平之精神基礎未立,大戰之宗旨未明,大西洋憲章之適用範圍未定,自由與帝國之衝突難關未破。甚或為帝國主義張目,或倡武力治安,或斥世界平等聯邦而盛倡武力挾制天下。以此國外民眾徬徨炫惑,莫知適從。」如骨骾在喉,不吐不快,於是寫成此書。
本書共分四卷。卷一論「局勢」。陳述當時世界之危局,及第三次世界大戰之伏機。卷二論「道術」,指出道術之淪喪,及以物質主義方術解決危機之錯誤。卷三論「徵象」,批駁二戰戰後和平之各種論著,以見今日思想之癥結。卷四論「治道」,由學術思想上分析了跨度近百年的文化之去向,及推陳人道掃地之史困,並由科學窮極思變之新傾向,透人一道曙光,擺脫唯物論機械論,重立自由意志論。
「生活的藝術」是幽默大師林語堂最為人知的著作,最早以英文的方式書寫向外國人講述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他自稱是「有東方精神也有西方精神的人」,也是少見深刻了解中國又能以優美英文風靡美國的中國人;是難得肯面對中國民族性的優、缺點,不避諱批評中國是根本敗類民族,卻又有意願、有能力為中國辯解的中國人;是罕見真切明白西方人,尤其美國人之所好,在投其所好時又能維持民族風骨的中國人。
最足以代表上述這些複雜特色的著作,就是「生活的藝術」一書。它是中國作家高踞美國暢銷書籍排行榜第一名長達一年的唯一著作;也是林語堂譯本最多、銷路最廣,也最膾炙人口的傑作。
「八十自敘」是林語堂先生的自傳,內容計十三章,自童年故鄉家庭始,中經攻讀于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在後返國在北京教書,對所經過的三十年代及當時接觸的人物有扼要的描述,最後是專心創作時代。除去生活敘述之外,在思想方面,有論幽默、論老年,皆有獨到的見解。最後是對主要作品的清查精點,讀罷本書,對林先生作品更易了解,對這位情智諧融的哲人也有了概括的認識。
本書為林語堂先生的自傳。他將他的生活娓娓道來,文筆輕鬆靈動,讓您可在一個清閑的午後放鬆悠哉地讀一讀,略微探其一生。
在《林語堂自傳》里,林語堂先生談到他的讀書習慣,說他「不喜歡第二流的作家」。要麼讀孔子、老子、莊子、柏拉圖這些高尚一流的,要麼就讀民間歌謠和蘇州船戶的歌曲。認為那些才是文學思想和生命的源泉。這種見地是有一定道理的。作家余華也曾經提到要閱讀經典,這跟林語堂的閱讀提倡可以說是一致的。作家張煒說有必要重讀四書五經,同樣也是對經典價值的再確認。而經典著作,當然多數出自一流作家之手。林語堂先生還談到他讀書很少,但是讀一本書就讀透它,務必吸取書中自己認為相同或可以接受的有益的思想或觀念。因此他相信自己「讀一本書得益比別人讀十本的為多」。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