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歷史研究法

作者:錢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講 如何研究經濟史 三

第四講 如何研究經濟史

一、《論語》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此兩語,在中國經濟史上,兩千年來,乃為國人最所服膺之一番理論。即使我們把來用諸今日,仍覺切中時弊。我們也可說,20世紀在世界並不窮,人口生殖率也不弱,所患只是在不均和不安。我們當知,若專從經濟著眼,一切仍只以經濟為主,則此後世界將永遠無法得均得安。孔hetubook.com•com子此語,雖說的是經濟,但主要著眼處則並不在經濟上。
其三、荀子云:「聖人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二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主張,我們的物質欲望不可超過現有的物質限度。當然現有的物質限度亦須能適應現有人之物質欲望。在https://www•hetubook.com•com此兩者間,須能相互調節。使人的內心欲望與外在物質生產,雙方相持而長。荀子此番話,亦是一種人文本位的經濟理論。可以說,中國人一向的經濟理論,都是以人文本位為立場,或說是以道德主義或禮義主義為立場的。人生的欲望,本可無限地擴張提高,但欲望無限提高,並非人生理想所在。若使m.hetubook.com.com物質經濟常追隨於人生欲望之後,而亦求其無限提高,此將使人生永成一無限。無限向前,卻是無限的不滿足,與無限的無休止。此將是人生之苦痛與禍害,決非人生之幸福與理想。故領導人向前者,應屬之於道德與禮義,不應屬之於欲望與經濟。人之種種欲望與物質經濟,同須受人生理想與道德之領導。
二、《大學》云:「有得此有人,有人此https://m.hetubook•com•com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此處之所謂德,即是《大學》開首所謂明明德之明德。人類有此明德,才可相結集。人之結集,即是土地拓展。土地拓展了,則不患財用不充足。近代西方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則與此正相反。因於財用觀點而拓展土地,而奴役人民,而斲喪明德,這就本末倒置了。《大學》此幾句話,亦與近代人提倡的戶口政策不同。近代人認為須和_圖_書有足夠的土地,才能維持適當數量人口的生計。因此人口數量不該超過有限土地所能承擔的生產力。在中國過去社會,此項理論殊不適用。因過去中國是一大陸農國,人群和合了,同時即是土地展拓了,也即是財用充裕了。因此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大學》這一番理論,貢獻給此下中國作為一種傳統的經濟政策之張本,我們不可不注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