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歷史研究法

作者:錢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講 如何研究學術史 三

第五講 如何研究學術史

治平之學,亦可稱為史學,這與心性之學同樣是一種實踐之學。但我們也可說心學是屬於修養的,史學與治平之學則是屬於實踐的。具備了某項心理修養,便得投入人群中求實踐。亦貴能投入人群中去實踐,來作心性修養功夫和*圖*書。此兩大綱,交相為用,可分而不可分。
由上說再推申,我認為中國傳統學術可分為兩大綱,一是心性之學,一是治平之學。心性之學亦可說是德性之學,即正心、誠意之學,此屬人生修養性和-圖-書情、陶冶人格方面的。中國所講心性之學,又與近代西方的心理學不同。近代西方的心理學,可用一隻狗或一隻老鼠來做試驗,主要乃從物理、生理方面來講心理,把心歸入到自然界物的一方面來看。中國的心性和-圖-書之學,則是反應在人生實際問題上,人類所共同並可能的一種交往感應的心理。把實行的分數都加進了。
在先秦諸子中,學術路向各有不同。如道家中之莊老,對人類心性方面極有研究,所缺的是不很看重歷史經驗。如墨家墨子https://www•hetubook.com.com,特別重視人群治平實踐,他常稱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諸聖人,又好稱引《詩》《書》,是其頗重歷史經驗之證。但不甚通達人之心性,則是其所缺。只有儒家孔、孟,乃於心性治平兩途並重,兼道、墨之長,而無其缺hetubook.com•com,故能成為中國學術史上之大傳統。我們如能循此條理來治中國學術史,便易於把握。如漢、唐學術偏重在實踐方面,宋明時代則偏重在心性方面。亦非說漢唐人只重實踐,不講內心修養。亦非說宋明人只講心性,而無人事實踐。不過在畸輕畸重之間,各有不同而已。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