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作者:李開元
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案 尋找秦始皇的表叔 一、誰接替呂不韋做丞相?

第三案 尋找秦始皇的表叔

西元前二三八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這一年,秦楚兩國政局都發生大動盪:前者有嫪毒之亂,後者考烈王去世,其大臣被殺。此時,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出現了:一位神秘的楚國王子,在秦國為秦王浴血奮戰。兩千年來,沒有人知道這位王子的名字。他,是誰?他為什麼留在秦國?他跟秦始皇是什麼樣的關係?

一、誰接替呂不韋做丞相?

秦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王曰:「……號曰皇帝。他如議。」
西元前二六三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四年,楚頃襄王三十六年,熊元的父親,第四十代楚王頃襄王熊橫年老病重,可能不起。已經在咸陽做了十年人質的太子熊元得到消息,急於馬上回到楚國,看望父親,處理可能出現不測的後事。然而,他的岳父秦昭王卻不願意馬上放他回去。理由嘛,簡單明瞭。秦昭王想借勢拿一把,以放熊元回國為條件,要挾楚國獲得實際利益。
我們已經談到過,華陽夫人是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的姪孫女,他的祖父是宣太后的弟弟華陽君,多次出任秦國丞相的權臣。秦始皇的祖父安國君被立為太子以前娶華陽夫人為正妻,是出於宣太后的意願。安國君之所以能夠被立為太子,正是因為娶了華陽夫人的關係。這一切,都是以宣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的精心安排。宣太后去世以後,楚系外戚集團的中心轉移到華陽夫人身上,她不久將成為王后,安國君的繼承人的選取,也將取決於她。當時,秦始皇的父親子異正在趙國首都邯鄲做人質,呂不韋為他爭取安國君繼承人的資格,走的就是華陽夫人的門路。
我們的這個推想,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是可以得到間接的旁證和支持。這個間接的旁證和支持,就是歷史學界研究秦國行政文書得到的大量成就。
由「攻毐令」的排名來看,昌平君和昌文君應當是地位僅次於呂不韋,居於秦國政權中樞的重量級大臣,他們是忠誠地站在秦王嬴政一邊,全力輔佐嬴政親政的權勢人物。昌平君和昌文君是封號,他們是擁有封號和領地的大人物,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擁有昌平君和昌文君封號的這兩位重量級人物,究竟是什麼人,他們姓什名誰,擔當什麼官職,為什麼會在緊急情況下臨危受命,主持如此重大的行動?所有這一切,《史記》中都沒有明確的交代,這就不能不說是有些奇怪了。
第六探洞,秦莊襄王元年、楚考烈王十四年(前二四九年)。
向考古學家學習,我們以秦王政九年為中心,由此往前逆推,選定幾個重要的時點,以這幾個時點作為探洞,深入考察在這幾個時點上,昌平君的情況如何。因為是探洞調查,所以我們的目的集中於窺探在這幾個時點上昌平君與當時秦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之間,可能會有什麼關係,他的人生可能會出現什麼變動。
第五探洞,秦昭王五十六年、楚考烈王十二年(西元前二五一年)。
古代的外戚姻親政治,有兩條基本的原則:其一是確保王位繼承人出自本家;其二是由本家推出輔政當權的親屬。這兩條基本原則,宛若人的兩條腿,車的兩個輪子,一個都缺不得。華陽太后接受呂不韋的斡旋,收子異為養子,確定他為王太子繼承人,是實現了第一條原則,事情成了一半。至於另一條原則的實現,事情另一半的成就,從以後的歷史上來看,應當就是華陽夫人任用昌平君,由他代表楚系外戚集團出頭露面,輔政執政了。那麼,昌平君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秦國政壇之上的呢?
楚國後期王位繼承關係

〈4〉歷史學的探洞調查

對於這件奇怪的事情,我們只能解釋為秦國政府的記載曾經有所隱瞞和刪改,到了司馬遷編寫《史記》的時候,他也搞不清楚了。正是因為如此,昌平君和昌文君這兩位與呂不韋齊名、在平定嫪毐之亂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重量級大臣,就成了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春申君回到楚國繼續跟從太子熊元。三個月後,頃襄王去世,熊元如願繼承了王位,是為考烈王。正如范雎所預計的,黃歇被任命為令尹,也就是楚國的丞相,授予最高的爵位,封為春申https://www•hetubook.com.com君,執掌楚國的國政。

〈2〉又一樁質子事件

〈3〉被拋棄的母子

這條史料明確地告訴我們昌平君曾經被「立以為相」,就是出任秦國的丞相。至於昌平君是什麼時候被立為丞相的,《索隱》沒有交代。現在,我們根據上述調查的結果,大體可以合理地推定,昌平君出任秦國丞相,應當在秦王政十年,他接任被罷免的相國呂不韋,成為輔佐秦王嬴政的第二位丞相。
秦始皇與昌平君關係表
昌平君出任丞相的事情,《史記索隱》為我們提供了直接的證據。《索隱》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攻毐令」條下說:
在考古學上,有一個常用的方法,叫作鑽探調查。面對情況不明的古墓,選定多個方位就地打洞取樣,由此推斷古墓的內藏。藉助於這種方法的提示,我們不妨嘗試在歷史學中建立一種選年連事的方法,以此來對昌平君作歷史學的鑽探調查。
於是熊元變更容貌服裝,扮作歸國使團的車馬馭手,一行人馬急急奔武關而去。春申君留在熊元的邸宅,假裝太子,稱病不出。估計太子已經遠去而無法追及以後,春申君才到秦宮求見秦昭王,呈明事情原委,說明熊元已經歸去,他表示說:「臣下(黃)歇大罪當死,請求賜死而無怨言。」秦昭王大怒,準備讓春申君自殺。應侯范雎勸諫秦昭王說:「黃歇身為人臣,為主公挺身而出,不惜一死,深得主僕之義,太子如果被立為楚王,必定會重用黃歇,與其聽其自殺,不如無罪釋放他回國,以此顯示秦國對於楚國的親情和厚道。」秦昭王勉強息怒,同意放春申君歸國。
昌平君之所以留在秦國並且能夠活躍於秦國政壇中心,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因為他的楚國父系出身,使他天生與以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關係親密,有共同的歸屬感和利害關係。
楚悍有母弟猶,猶有庶兄負芻及昌平君。
這種程序,不但有文獻證明,也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證,通行於秦漢時代。比如在《漢書》和出土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制詔相國(丞相)、御史(大夫)」,就是詔令下達中常常見到的形式。以此推論,嫪毐之亂爆發時,秦王詔令的下達也應當走同樣的程序。按照這個程序,排名在相國呂不韋後面接受詔令的大臣,有可能就是御史大夫。
第八探洞,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二三八年)。
秦昭王的態度有所軟化,但仍然不願痛痛快快地放熊元歸國。春申君是足智多謀的人,他為熊元出主意說:「秦國之所以扣留太子,無非是想從楚國得到好處而已。如今太子尚沒有力量滿足秦國求利的慾望,在下甚為憂慮。如今的楚國朝中,陽文君的兩個兒子都在,如果楚王一旦有不測,太子又不在的話,他們一定會被立為繼承人,太子也就不可能即位奉祀宗廟了。以臣下之計,滯留不如亡歸,請太子與回國的使者一道,喬裝歸去,臣下留在這裡應對,大不了一死而已。」
由於在秦國的有關記載中找不到更多的資料,我們只能根據他是「楚之公子」這條線索,暫時離開秦國,到楚國的歷史中去尋找可能的蹤影。
在這三位大臣中,呂不韋是從秦昭王時代就活躍於商界、政壇的著名人物。嫪毐之亂時,他身任相國,是政府的主要負責人,下令由他來主持平叛是當然的事情。然而,我們已經講過,呂不韋是由商人轉型的政治家,長於算計和謀略,他也是文化事業的宣導和推進者,曾經廣召各國人才,主持編修《呂氏春秋》。不過,呂不韋缺少軍事經驗,沒有真正帶兵打過仗,他一生中唯一參加過的一次準軍事行動,是莊襄王元年主持秦滅東周君的事情。當時的東周君,是一個毫無軍事力量可言的小城君主。秦滅東周君,僅僅是一次基於軍事壓力的外交行動而已。所以我們說,嫪毐之亂爆發後,呂不韋和_圖_書只是詔令下達形式上的受命人之一,真正領兵前往咸陽實施平叛的人物,應當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秦王政九年嫪毐之亂爆發時,昌平君突然馳騁於秦國政壇的中樞。這件事,就昌平君個人的經歷來說,無疑只是冰山露出了一角,久遠的根基都在水面之下。用實地考古來比況的話,這件事宛若地面上可見的封土,豐富的內藏都在地下。這時候,為了搞清地下情況的大概,考古學家以封土為中心,每隔一定距離打一個洞,從地下取出樣品,再由這些樣品來窺探地下的真相。
熊元即位以後,昌平君以及他的母親等人是否回到了楚國,史書上沒有記載。從二十五年後昌平君在嫪毐之亂中出現於秦國政壇中樞的事情來看,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們後來回到了楚國,過了一段時間又回來了;二是他們一直沒有回楚國去,從此留在了秦國。從當時的種種情況來看,昌平君在秦國更有發展前途,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我們為什麼這樣說呢?有兩個理由。

〈1〉神秘的昌平君

戰國以來,秦國不斷地擴張發展,吸引更大地區的更多人才加入秦國的體制中來,是秦國的基本國策。由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可以了解到,秦國法律明確規定,秦國女性與外國男性間所生的子女,其法律地位是秦國人。昌平君生在秦國,雖然他的父親是楚國人,但是,由於他的母親是秦國人,他在秦國的生活和活動,等同於秦人,不太會有差別和異樣感,這是他以及與他類似的人之所以願意留在秦國發展的理由之一。更何況,他的母親不是一般的秦人,而是秦國的王女,他是地道的秦國王室宗親。
這條資料中的悍,是熊悍的名字。猶,是熊猶的名字,他是熊悍的同母弟。負芻與昌平君,都是熊猶的庶兄。這條史料非常寶貴,是我們現在所知的有關昌平君的父親兄弟等家世情況的唯一資料。根據這條資料,再結合《史記.楚世家》的資料,我們將考烈王前後的王位繼承關係列表如下:
西元前二七二年,也就是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亂的三十四年前,這一年,以秦國的曆法紀年,是秦昭王三十五年,以楚國的曆法紀年,是楚頃襄王二十七年,秦國與楚國和好,身為楚國王太子的熊元到秦國做人質。熊元入秦,一住就是十年。按照戰國時代質子在外國的一般做法,他們往往在當地娶妻生子,這種情況,類似秦始皇的父親子異在趙國做人質時娶趙姬生嬴政一樣。而昌平君,或許還有昌文君,可能就是熊元在秦國娶秦妻所生的兒子。
秦王嬴政二十二歲,行冠禮親政。嫪毐之亂爆發,三十四歲的輔政大臣昌平君與相國呂不韋和昌文君一道受命,領軍平定叛亂,成為擁立秦王嬴政親政的第一功臣。
前一年,熊元亡歸楚國,今年即位。昌平君約十歲,留在了秦國。子異二十歲,在邯鄲做人質,結識了呂不韋,開始了投靠華陽夫人的計畫。
嬴政與母親一道自邯鄲回到咸陽。當時,子異三十一歲,昌平君二十一歲,嬴政九歲。從這一年開始,昌平君與表姪嬴政有了直接交往的可能。
《索隱》的這個資料,是從司馬貞所見到的古史當中引用的,這部古史今天已經佚失,其中保存的一些古代史資料,司馬遷也沒有見到過,非常珍貴。《索隱》的上述資料告訴我們,昌平君是楚國的公子,史書上失載了他的姓名。這一句話,也許就是破解昌平君身世之謎的關鍵。
嫪毐之亂這一年,以西曆計數,是前二三八年;以秦國的年曆計數,是秦王政九年;以楚國的年曆計數,是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就在這一年,楚國的歷史上也有大事發生:第四十一代楚王考烈王熊元(元,又作完)死去,兒子熊悍即位,成為第四十二代楚王,史稱楚幽王。當時楚幽王還很年幼,為了爭奪輔政權,幽王的舅舅李園殺死了多年執掌楚國國政的權臣、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開始主導楚國國政。
為了破解這樁疑案,我們必須再一次回到嫪毐之亂。嫪毐作亂被察覺後,秦王下令鎮壓,「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這道命令,被稱為「攻毐令」。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是:相國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
呂不韋免相,是在秦王政十年和圖書。嫪毐之亂平定以後,在追究責任的調查中,呂不韋與帝太后、嫪毐的特殊關係暴露,受牽連被罷免相國之職,貶斥出京。國家不可一日無相,新丞相的任命,當然是必須馬上決定。這個時候,昌平君三十五歲,是先帝時代留下的輔政大臣,官職僅次於相國的御史大夫,他又是秦王的表叔,華陽太后的姪子,平定嫪毐之亂的第一功臣,由他來接任丞相,應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段文字,是秦王詔令的下達和臣下回答的摘錄。大意是說,秦統一天下以後,秦王詔令丞相、御史大夫:「……寡人以渺小的身軀,興兵討伐暴亂,有賴於祖宗的神靈,六國國王都俯首伏罪,天下大定。現在如果不變更稱號,則不能彰顯成功,流傳後世。希望議定帝號。」經過慎重議論以後,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代表群臣回覆秦王,建議採用「泰皇」的稱號,最後由嬴政改定為「皇帝」。
子異即位,是為莊襄王。這一年,子異三十三歲,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同時,華陽夫人被尊為太后,楚系外戚集團再次掌控了秦國政權。二十三歲的昌平君,既是華陽太后的姪子,又是秦王的表弟,他在這個時候進入政壇,可謂水到渠成,可能性最大。
嬴政即位改元,年僅十四歲,委政於太后與大臣。此時的太后,一共有三位,生母帝太后趙姬,親祖母夏太后,養祖母華陽太后。三位太后當中,地位最為尊貴,權勢最為強大的,是華陽太后。此時的大臣,呂不韋被尊為仲父,繼續出任相國。昌平君二十六歲,是幼王的表叔,先帝的臣下,太后的至親,躋身委以國政的大臣之列,也是不難想像的事情。
我們來試試看:
第一探洞,秦昭王三十五年、楚頃襄王二十七年(西元前二七二年)。
第七探洞,秦王政元年、楚考烈王十七年(前二四六年)。
表中,頃襄王熊橫是考烈王熊元的父親。熊悍、熊猶、負芻和昌平君是熊元的兒子。其中,熊悍和熊猶,是王后李園妹所生,分別做了第四十二代和第四十三代楚王。第四十四代楚王負芻的母親是誰,不清楚。他在熊猶即位兩個月後,發動政變,殺死熊猶,奪取政權,做了四年楚王。
昌平君何時開始進入秦國政壇,史書失載。請注意我的用語,「失載」。「失載」,失去記載,本來歷史上有其事,應當記載而沒有記載。之所以失載往往是有原因的,我們將來會一步步談到。面對失載,有的史家慎重其事,沉默不語,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寧信其無。我持有另外一種看法,面對失載,寧信其有,沒有直接的史料,可以利用間接的史料作合理的推測,積極樹立可以作為參照物的標竿,留待將來證明或者證偽。
這一年,楚太子熊元到秦國做人質,不久娶妻生下昌平君。昌平君的生年,可以這一年為底線,大致定在下一年,即秦昭王三十六年。當時,秦始皇的父親子異大概是十一歲,生活在咸陽,昌平君與子異之間的年齡差,大約在十歲左右。
秦王的詔書,下達的對象是「丞相」和「御史」。當時的丞相有兩位,是隗狀和王綰,具體是哪一位呢?由回答來看,直接受令接詔的正是王綰。御史,是御史大夫的略寫,當時的御史大夫是馮劫,他也是受令接詔的大臣。詔令由王下達丞相、御史大夫的程序,井然有序,清楚明瞭。
楚考烈王多子,其中有四個兒子在史書上有記載,他們是熊悍、熊猶、負芻和昌平君。這個重要的資訊,也是《史記索隱》提供給我們的。在《索隱》為《史記.春申君列傳》做的註解中,有一條資料如下:
這道命令,是秦王命令的略寫,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第一位是相國,就是呂不韋,第二位是昌平君,第三位是昌文君。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封號,他們在接受王命時,究竟擔當什麼官職,史書裡沒有記載。昌平君是秦始皇的表叔,輔政大臣之一,他在接受秦王詔令時排名第二,地位僅次於相國呂不韋。以秦國的官職而論,大臣中地位僅次於丞相的人,應當是副丞相的御史大夫。所以,從地位的排名上來考慮的話,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合理的推想,嫪毐之亂爆發時,昌平君的官職,有可能是御史大夫。
嫪毐之亂平定以後,嫪www.hetubook.com.com毐及一大批高官被處死,呂不韋免相自殺,帝太后失勢,喪失對於秦王嬴政和秦國政局的影響力,趙系外戚勢力徹底地崩潰,秦國的政壇將大規模地洗牌重組。在這種形勢下,由於趙系外戚的崩潰而留下的政治權力的巨大真空,必定要有新的政治勢力和新的政治人物來填補。然而,奇怪的是,對於秦國歷史上這樁大事,史書上完全沒有提及。不但沒有提及,反而留下了一個更大的漏洞:呂不韋免相以後,新任的丞相是誰?沒有消息。不僅如此,從呂不韋免相以後一直到秦統一天下,秦國的丞相又是誰?也沒有下落。
昌平君從出生到三十四歲的情況清楚以後,我們的追蹤調查,就可以回到本案的開頭,回到疑案的破解上來了。本節是一樁追查「誰是丞相?」的人事案件,案件緣起於呂不韋免相以後秦國的丞相不知道是誰。
不過,《索隱》所提供的線索,過於簡單,一位楚國的公子,為什麼會出現在秦國政權的中樞,他又為什麼會在秦王嬴政面臨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機的時候,出面平叛,化解危機,扶持嬴政順利親政?這一切,都增加了昌平君這位歷史人物的神秘感。他究竟是誰呢?
根據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秦漢帝國的法律制度,非常嚴密而完整。詔令的下達,自有制度化的程序,最高政令的發布以各種詔書的形式下達。詔書的發令方,是王或者皇帝,詔書的接受方,第一位是丞相,其次是相當於副丞相的御史大夫。
第四探洞,秦昭王五十年、楚考烈王六年(前二五七年)。
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在司馬貞《史記索隱》中找到了有關昌平君身世的線索。《索隱》說:「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由此表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大體的關係,昌平君可能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的外孫,秦始皇的祖父安國君(孝文王)的外甥,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子異的表兄弟,秦王嬴政的表叔。如果是這樣的話,昌平君是橫跨秦楚兩國王室間的人物。以楚國的王系而論,他是楚國的王子,有王位繼承權;以秦國的後宮關係而論,他屬於宣太后以來一直掌控秦國政權的楚系外戚集團,也是天生的權貴。正是這種特殊的身分,決定了他既有資格在楚國的政權中樞活動,也有資格在秦國的政權中樞活動。至於他為什麼沒有隨同父親回到楚國去,而是留在秦國,後來長期在秦國政權的中樞活動,成為秦國政壇上非同尋常的政要,這是又有別的原因,又有別的故事了。
呂不韋免相,在秦王政十年,秦統一天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其間整整十六年。這十六年,正是秦始皇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逐一消滅六國的時間,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變動最為劇烈的時間,恰恰在這段時間裡,秦國政府的總理大臣——丞相的下落不明,不能不說是有些蹊蹺,也不能不說又是一件難解的歷史疑案。
熊元到秦國做人質,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以王太子傅的身分一直伴隨著他,成為他最信賴的親信,這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春申君黃歇。熊元與春申君徹夜商量對策,務求早早歸國。當時,秦國的丞相是應侯范雎,深得秦昭王的信任,不但與春申君關係良好,也與熊元關係親密。於是春申君找到范雎,直接商談讓熊元歸國的事情。
通過以上的追蹤調查,我們可以看出,由於昌平君的特殊身分,他一直居於秦國政壇的主流當中。他一方面是華陽太后的親屬,楚系外戚集團的重要人物,另一方面,他又是子異和嬴政的至親,與子異和嬴政都有多年的交往,不管是與華陽太后還是與嬴政父子,在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從而,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昌平君在二十三歲時,伴隨子異即位開始登上政壇。二十六歲時,因為嬴政幼年即位而躋身於被委以國政的大臣之列。三十四歲時,他身為輔政大臣,以御史大夫的官職受命領軍平定叛亂,擁立嬴政順利親政,聲望和實力都到達高峰。
談話中,春申君說:「請問相國是否真的善待我家太子?」范雎回答:「當然如此。」春申君接著說道:「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秦國不如送太子回國。太子回國後如果被立為王,一定會厚重地善事秦國,也一定會無量地感德相國,如此一來,秦國可以說是m.hetubook.com.com得到友好之國楚國的親近,相國則可以說是在楚國儲存了萬乘之邦的力量。如果不放太子回去,太子留在秦國,終究不過是咸陽城內一布衣而已。太子不得歸,楚國不得不另立太子,心生怨恨必然不會善事秦國。如此一來,不但秦國會失去與友好之國的親近,相國也將斷絕與萬乘之邦的協和,這不是賢明的做法,希望相國深思熟慮。」
華陽夫人出身於楚國的王族,她與昌平君的父親熊元應當是親屬。華陽夫人的丈夫是王太子安國君,昌平君的母親是安國君的姊妹,華陽夫人就是昌平君的舅母,昌平君是華陽夫人姪子。換句話說,不管從父系還是從母系來看,昌平君都是華陽夫人的親屬,可謂是親而又親。完全可以想像,十年的秦國生活,楚太子熊元一家與秦太子安國君一家,在親緣和政治關係的雙重撮合下,當然是關係親密。熊元逃亡歸國,昌平君留在秦國,沒有子女的華陽夫人視他如同自己的兒子,也應當在情理當中。
范雎是出身於魏國的游士,思路敏捷,精明於國事己事的利害。一番話下來,他當即明白,請春申君不用多說了,立即面見秦昭王,將留送熊元的利弊一一呈明,請秦昭王重新計量。秦昭王考慮後說:「讓太子傅黃歇先回去看望楚王的病情,回來以後再作商量。」
第三探洞,秦昭王四十五年、楚考烈王元年(前二六二年)。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當年,曾經下達了著名的「議帝號詔」,下達詔書命令大臣們討論秦王的名號,最終確立了「皇帝」的稱號。這道詔令的下達,就是經由丞相和御史大夫的程序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秦始皇二十六年:

〈5〉昌平君的官職是什麼?

這一年,昌平君七歲,生活在咸陽。子異十七歲,離開咸陽到趙國首都邯鄲做質子。前面我們已經談到,昌平君的母親是秦昭王的女兒,昌平君是子異的表弟,他們都是秦國的王室宗親,是同一社交圈子裡的人物。他們家庭間的面識交往,在咸陽有七年之久的可能。
嫪毐之亂爆發時,昌平君和昌文君與呂不韋一道接受秦王下達的「攻毐令」,領兵鎮壓叛亂。這件事情,《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秦王知道了嫪毐發動叛亂的消息後,「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後徙於郢。
子異與呂不韋由邯鄲脫逃,回到咸陽,穿著楚服見了華陽夫人,正式做了王太子繼承人。當時,子異二十五歲,昌平君約十五歲。由於子異已經成為華陽夫人的養子,與楚系外戚集團結成政治聯盟,他與昌平君之間有了直接往來的可能,他們之間的關係,可謂是親上加親,利害一致。此時的嬴政三歲,與母親一道留在邯鄲。
至於昌平君,他的母親是誰,也不清楚。更奇怪的是,考烈王二十五年(也就是秦王政九年),當他的父親去世,他的嫡兄弟熊悍即位,春申君被李園兄妹殺害,楚國政局發生大變動的時候,他不在楚國,而是在秦國的政權中樞,為秦王嬴政的親政而浴血奮戰,成為擁戴嬴政的第一功臣。這不能不說是很異常的事情。異常的事情,一定有非同尋常的理由。那麼,這個非同尋常的理由是什麼呢?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我們不得不追究到他的出生,一直要追究到他的父親考烈王熊元的年輕時代。
熊元在秦國做人質時,控制秦國政權的是楚國王系出身的宣太后及其楚系外戚集團。秦昭王是宣太后的長子,他有一半楚系的血統,他的正室也是從楚國迎娶的。以兩國間關係而論,當時,楚國是秦國最重要的盟國,又是宣太后的母國,熊元是楚國的太子,他在秦國娶妻,是有關秦楚兩國關係的大事,妻家不但應當同他的地位相當,也應當同秦國王室關係密切。從歷史上的情況來看,秦昭王當時大約五十四歲,多子女,熊元在咸陽娶秦昭王之女為妻最符合各方面的利益,也合於古代王室間通婚的禮儀秩序。在沒有更為有力的說法的情況下,我們不妨根據這個推測,由母系入手,將昌平君與秦國王室、與秦始皇的關係做一個清理。這個清理的結果下表。
第二探洞,秦昭王四十二年、楚頃襄王三十四年(前二六五年)。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