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戰國日本

作者:茂呂美耶
戰國日本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大事篇 桶狹間之戰真相(一五五七~六〇)

大事篇

桶狹間之戰真相
(一五五七~六〇)

義元三十六歲那年,今川、武田、北条彼此以聯婚方式成立「三國同盟」,駿河國也就無後顧之憂。翌年,義元又出面調解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的第二次川中島合戰,讓雙方和解。也是在這一年(一五五五),織田信長殲滅主君家奪取了清洲城。兩年後,三十九歲的義元讓出國主地位給嫡子今川氏真,不過仍在幕後掌控實權。
然而,軍事史研究家藤本正行於一九九三年刊行《信長的戰國軍事學》(文庫本改名為《信長的戰爭》)之後,此說法已完全否定。一則戰場大半為今川勢力,織田不可能於事前得知義元所在;再則義元很可能在織田軍繞道時便收拾陣營出發。那信長為何能以少克眾呢?
若按舊說,義元是在谷底設宴遭織田軍奇襲而人頭落地,如此描述比較戲劇化。但一級史料《信長公記》描述,今川軍是在丘陵佈陣而非谷底,且派出先鋒隊防衛四周。
今川氏與足利幕府將軍同族,是具有繼承將軍地位資格的名門,累代擔任駿河、遠江兩國(靜岡縣)守護。第九代守護今川氏親制定了自治權「分國法」,才蛻變為戰國大名。氏親有六個兒子,為避免日後起內鬨,其中三個均送到寺院,包括生於一五一九年的五男今川義元。義元四歲時便與一家人生別,成為小和尚。
這時,德川家康先鋒隊已完成運軍糧入大高城的任務,天亮前便和織田堡壘兵戰得火熱。信hetubook.com.com長在熱田神宮望見東方煙霧上昇,明白大高城那兩處堡壘即將覆滅,遂率軍南下前往鳴海城的善照寺砦。此時士兵又增至三千。鳴海城與善照寺砦距離數十公尺,同樣位於丘陵,織田在善照寺砦可以眺望其他堡壘。
其實並非織田用兵如神,這完全是上天助力,是人力無法預測也無法控制的歷史英雄命運。
信長抵達中島砦後即宣佈將直搗今川本隊,眾臣當然極力反對。信長斥責家臣道:「敵方運軍糧進大高城,又與我方兩處堡壘苦戰,此刻應已疲累得在城內休息,我們雖然人少,但沒必要過於畏懼!」信長又特別叮囑:「敵方若進,我們退;敵方若退,我們進!」
換句話說,織田信長以為今川義元與德川家康等人仍待在大高城內,他完全不知道義元本人就在三公里前的丘陵佈陣休息。信長根本沒說「目標只是今川義元的頭顱」這句話,那都是江戶時代戰記或小說家的虛構情節(江戶時代太和平了,寫戰記的作者當然會添枝加葉)。信長只是想攪亂今川前鋒隊,幸運的話或許能讓義元撤軍,遂率兵順著谷底前進,而前方正是義元本隊。
信長本隊抵達善照寺砦時,指揮堡壘兵的守備隊長可能因大將到臨而士氣大振,率三百士兵衝進今川前鋒隊,結果當然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幾位守備隊長均陣亡。信長見狀,率兵移至南側中島砦,此堡壘位於兩條河川匯合處的沙洲,在那一帶算和圖書是最低位置。過去的歷史小說通常描述織田在此繞道山中,自高處襲擊今川軍。
一五六〇年五月十二日,今川義元率領二萬五千大軍自駿府(靜岡市)出發。若按往昔說法,義元出征目的是上洛(前往京都)欲號令天下,但現今此說法已完全被否定,畢竟尾張與京都之間還有一位「美濃之蝮」齋藤道三的兒子齋藤義龍,光二萬五千軍力不可能擊破這位梟雄第二代,義元出征的真正目的是排除織田信長所築的五處堡壘。簡單說來,今川義元只是打算拯救那兩座被斷糧的城,可能的話,最好順便除掉織田信長並拿下尾張國。
今川前鋒隊已被暴風雨打得如同落水狗,冷不防眼前又出現「傾盆大雨」(出自《信長公記》)般的敵軍,全體馬仰人翻,連義元自駿府一路坐來的漆轎也顧不得抬走。信長看到這乘轎子才明白眼前的敵軍正是義元本隊,當下大喊:「此為大本營,快上!」號令傳開後,所有分隊全聚集為一隊。
然而,今川的計劃全傳至清洲城織田信長耳內。按理說來,接到急件的信長應該召開軍議與重臣商討對策及善後問題,但《信長公記》記載信長只是與重臣閒聊家常,最後說「夜深了,大家退下吧」,導致眾臣哀歎「運數已盡,連智慧鏡子也模糊不清」。聰明人信長大概已預測到若召開軍議,得出的結果只有一個:守城。畢竟當時二者的勢力範圍及軍力眾寡懸殊,怎麼看都是雞蛋碰石頭,穩砸。
另一方,今川義元於上午八點出城,往西前進。自駿府出發以來這七和_圖_書天,由於沿途在各城歇宿時均留下一兩千士兵,此時的今川軍只剩五千。正午抵達桶狹間山休息,不過現代沒有這座山名,後人推測應該是沓掛城與大高城之間的中央點,該處有座標高六十四公尺的丘陵,離織田軍中島砦僅有三公里。
只是,本應繼承國主地位的大哥於二十四歲驟逝,十八歲的義元雖是五男,但生母是正房,其他哥哥均為庶子,幕府遂批准義元還俗擔任國主。翌年,義元迎娶鄰國武田信虎的長女(武田信玄的同母姊姊)為正房,此舉觸怒了武田家的死對頭相模國(神奈川縣)第二代當主北条氏綱,舉兵侵攻駿河國富士山以東一帶。義元花了八年才平定變亂,繼而占領了三河國。
再回頭來說說德川家康。家康六歲時在織田家當人質,八歲起又成為今川家人質,運軍糧進大高城這年,年僅十九。桶狹間之戰當天傍晚,家康接到義元戰死急報,起初不相信,待前往戰場偵察戰情的探員歸來,他才明白大勢已定。眾臣勸他趕緊逃難,家康卻泰然地說:「摸黑上路會迷路,等月亮出來再說。」
號稱東海道第一大名的今川義元便如此喪命,得年四十二。今川軍死的死、逃的逃,只有一位城將鍥而不捨,與織田信長硬撐到底,正是鳴海城守將岡部元信。信長於日後派今川家舊臣前去說服,但岡部屢次堅拒,連信長也不得不讚歎岡部的忠誠,終於答應岡部的要求,送回今川義元頭顱,這才順利接收了鳴海城。信長還在清洲城南方二公里街道旁造了義元塚,執行千僧誦經法會(千https://m.hetubook•com•com部經),隆重祭祀,這是信長對敗將的一種誠意表現。
今川主力軍一路往西前進,十八日順利越過尾張國境進入沓掛城(名古屋東鄰豐明市),此城距離鳴海、大高二城僅有十餘公里。而德川家康等先鋒隊也早已進駐尾張。義元打算讓德川先鋒隊攻擊大高城附近的兩處織田堡壘,運軍糧進大高城。當天深夜,先鋒隊大將德川家康奉命率領千名士兵出發前往大高城。
此時大約下午兩點,義元起初以為營內某處失火或士兵打架,不以為意。當他得知是織田軍進擊時,立即讓三百名騎兵密密麻麻圍住自己,邊打邊退。只是,義元的護衛隊雖死命保護主君,仍寡不敵眾,應戰了四五回合後,最終只剩五十騎兵。織田信長深知此良機不可失,乾脆下馬親自衝鋒出戰,部下目睹大將不顧生死往前衝,當然會比大將更賣命。首先與義元展開肉搏戰的人是信長護衛騎兵之一服部小平太(一忠),他用長矛刺向義元,遭義元反擊,被砍傷膝蓋跌倒在地。其次是毛利良勝上前與義元交刃,最終砍下義元頭顱。據說,義元在臨死前咬斷良勝的手指。
主從六騎於上午八點抵達熱田神宮。清洲城至熱田神宮約十二公里,根據我過去騎摩托車上班的經驗,大約花半小時而已,可見此時的織田信長並非馬不停蹄地趕路,速度跟徒步差不多。後續武將和士兵也立即趕來,約有千人。如此看來,信長於前夕不開軍議是故意的,目的在以實際行動誘出那些很可能主張守城的重臣,否則何必如此慢條斯理?他是存心讓和-圖-書那些徒步士兵跟上來。前往熱田神宮的目的也非祈求「武運昌隆」(這是舊說法),而是只有神社才有寬闊空地能夠點軍。
當織田軍前進至山腳時,桶狹間一帶突然變天,突如其來的疾風暴雨令今川軍個個抱頭鼠竄,而且風向直指今川軍。也就是說,織田軍是背對暴風雨,今川軍卻面向暴風雨;織田軍看得清敵方動向,今川軍則是睜眼瞎子。待雨停,上空隱約出現陽光時,信長即號令進攻,亦即自山腳往山頂進行正面攻擊。
十九日天還未亮,信長接到大高城附近兩處堡壘均遭攻擊的急報,他命侍童擊手鼓,舞了一曲能樂謠曲〈敦盛〉:「人間五十年,與下天比之,直如夢與幻……」信長舞這首謠曲時,內心可能已決意視死如歸;舞畢,穿上甲冑,吞下一碗泡飯,躍馬而去。時刻約凌晨四點,身邊只有五名侍童。
家康一行人於二十日抵達故鄉岡崎,因岡崎城內均是今川勢力,是故並未立即入城,而是先前往城北大樹寺靜觀其變。二十三日,今川勢撤回駿府,家康才說:「既然是棄城,我們就撿回來吧。」如此,家康總算恢復自由身,成為名副其實的岡崎城城主。
織田信長一五五九年統一尾張國,然此時的信長並非完全掌握整個版圖,內亂依舊不止,尤以尾張、三河國境為甚,有三座城均倒戈投敵。三河國雖是德川家康松平家領地,支配權卻在今川義元手中,既然尾張國三座城均被鄰國奪走,信長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他在距離最近的鳴海城、大高城(均位於名古屋市)附近構築了五處堡壘,斷其糧道以示威。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