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作者:岳南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往事越千年 歲月之河

第三章 往事越千年

歲月之河

縱觀商的歷史,自契到湯共十四代,從湯滅夏到紂共十七代卅王(湯的兒子太丁早死,不計在內)。總積年有四百九十六年、六百廿九年等不同的說法。其世系為:
文王主政期間,對內廣施仁政,採取各種富國強民的政策,對外則採取恩威並用,各個擊破的戰略。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內,先是打敗了強大的西戎混夷,開闢了西邊的土地,又滅掉了附近的幾個敵國,奠定了渭南之地,接著又攻克了邘國(今河南沁陽縣境)和耆國(今河南浚縣西南),勢力擴展到了東方,和商國的王畿相接,又經過一番奮鬥,勢力擴充到長江、漢水、汝水流域,取得了當時所謂天下的三分之二,形成了對殷都朝歌的戰略包圍,滅商的條件業已成熟,遺憾的是,文王未及完成自己的使命,便撒手西歸。滅商大業在數年後由他的兒子武王順利完成。
1武王→2成王→3康王→4昭王→5穆王→6共王→7懿王→6孝王共王弟→8夷王(懿王子)→9厲王→共和元年→10宣王→11幽王
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宣告了商朝的滅亡和周朝的正式建立,周武王成為天下的共主。
夏朝滅亡後,湯率軍回到亳都,自稱武王,中國歷史上一個新朝代開始了。
按一般的說法,黃帝以下諸帝,部落聯盟逐漸擴大,戰爭也變得頻繁起來。到了堯舜禹時期,存在著以黃帝族為主,以炎帝族、夷族為輔的部落大聯盟,到了禹做大酋長時,對苗族的戰爭獲得了較大的勝利,使當時勢力最大、戰鬥力最強的苗族和黎族被迫退到長江流域,黃、炎族開始占有了黃河中游兩岸的中原地區。從流傳下來的史料看,神農時用石頭做兵器,黃帝用玉做兵器,到了禹的時候,則用銅做兵器。如此迅猛發展的生產力,奠定了偉大燦爛的華夏文明的基礎。
(二)
周武王之後繼位的分別是成王和康王,在這兩個王執政的四十多年間,人民休養生息,社會安靜,天下太平,史載成、康之世竟無一人作奸犯科。可惜好景不長,又經過幾代到周厲王時,國家已到崩潰邊緣,而當政的周厲王又偏偏是個極度hetubook.com.com專制的君主,除暴虐、驕橫之外,還重用奸佞小人掌管朝政,使得民不聊生,導致忍無可忍的民眾群集起來暴動,周厲王眼看頹局難挽,於是渡黃河逃走。由於厲王出逃,在諸侯推舉下,由召公、周公二相共同代行王權,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共和政治,而召、周二公行政的始年稱為「共和元年」,也就是從這一年起,中國的歷史有了確切紀年,若以西元紀年計算,這一年為西元前八四一年。
就在夏王朝建立並走向鼎盛的時候,東方一個稱為商的小國也在崛起。據司馬遷《史記》載,商的始祖名叫契,母親簡狄是帝嚳的次妃,簡狄在沐浴時,遇到一隻玄鳥下了一顆蛋,簡狄拾起蛋吃下去,因此懷孕,後來生下了契。
夏之前,不僅社會生活的一般狀況極其模糊,時間、地點、人物及世系等要素更是雲遮霧罩、難窺真顏。司馬遷只能搜羅各家的異聞傳說,把那些遠古的英雄事蹟加以梳理考證,統統歸入《五帝本紀》,權當《史記》的卷首開篇,接下來就是對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後歷史的描述。
由於啟的篡位稱帝,使原有的「禪讓」制度變為「世襲」制度。從歷史記載來看,從夏代禹開始至夏最後一個帝桀終結,共為十七王,總年數為四百七十一年或四百卅一年,其世系表為:
(一)
當時與禹同時治水的還有一個叫伯益的非凡人物,傳說伯益最早發明了鑿井之術,有了井,人們便可以離開經常氾濫的河流,到不受洪水所害的地方居住和生產,人身安全和農業的發展都有了保障。差不多也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叫奚仲的人發明了車,車的發明是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一項革命性成果,這個成果無疑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按照《史記》的說法,夏的第一位帝叫禹,他之前是舜和堯兩位帝,他們都是五位古帝的後代。據歷史留下的資料看,堯號陶唐氏,都平陽(山西臨汾縣),居地在西方。舜號有虞氏,生於諸馮(山東諸城縣),卒於鳴條(河南開封附近),從地理位置看應屬於東方。禹的父親鯀居地在hetubook•com•com崇,崇即嵩,應為河南嵩山一帶。禹原住在陽城(河南登封縣),後都陽翟(河南禹縣),這兩個地方都在河南偏西地區。如以五帝到堯、舜、禹這幾位古帝對後世留下的影響,禹的名氣最大。與許多古老民族都說遠古曾有一次不可抗拒的天災——洪水一樣,據說在帝堯之時,也遇到了滔天洪水,搞得天下人民苦不堪言。為治洪水,帝堯一開始讓鯀來治水,結果九年而無功,洪水照樣氾濫成災。到了舜為帝時,改用鯀的兒子禹來治理,禹吸取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改圍堵的方法為疏導、疏通,在外奔波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勞身焦思,終於在洪水的治理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於是天下太平,禹也就成為後世崇拜和讚頌的一位神人。
1契→2昭明→ 3相土→4昌若→ 5曹圉→6冥→ 7王亥→7王恆(王亥弟)→ 8上甲微(王恆子)→ 9報乙→10報丙→ 11報丁→ 12示壬→13示癸→ 14天乙(湯)
古公亶父來到周原(今陝西岐縣)後,築城廓屋室,安撫民眾,改革戎狄舊俗,設立官司,漸漸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周國,周王朝的事業從此得以開始。
夏的最後一個帝王桀,是個暴君,當時居住在今河南西部一個叫斟鄩的地方。湯在滅夏之前,首先滅掉了夏在東方的昆吾、韋、顧三個附屬國,然後傾全力對夏進攻。夏、湯之間經過十一次激戰,夏終於力不能敵,全線潰敗。夏桀率領殘兵敗將逃到了南巢(安徽巢縣),從此宣告了夏王朝的滅亡。
許多歷史記載都說明商經常遷都,湯打敗夏之前就先後遷過八次,滅夏後遷過六次,直到盤庚遷到殷(今河南安陽)才不再遷都,商後期又稱殷,或殷商並稱。從記載中看,商王朝的領土大約和夏統治的區域相似,介於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之間,而權力所及的地區可能達到了今陝西、遼寧甚至朝鮮半島,這些地方可能是夏朝不能相比的。至於商為什前後十餘次遷都,是由於本民族的習慣,還是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或是商業貿易交流上的考慮,史書少和*圖*書有記載,後世也多靠猜測推斷,並沒有定論。
厲王流放出國,一去不復返,這個上古世界的第一個共和國,在經歷了十四個春秋之後,隨著厲王在彘的死亡和其太子靜(宣王)的繼位而宣告結束。
堯舜時,契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司徒之職,其封地在一個叫商的地方,因而稱商族。
自啟篡位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的不斷積累增多,啟之後的政治集團和所屬部落漸漸凌於眾小邦之上,而隨著各種制度的益趨完善和鞏固,原來的部落聯盟漸漸過渡向國家,因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王朝形成了。
自王亥之後又過了好幾代,商國中又出了一位頗具雄才大略的人物湯,因為湯在自己的統治區域內廣施仁政,國勢再度加強。湯王把自己的都城從商遷到亳,然後開始作滅夏的準備。由於這個期間湯王得到了兩個極有才幹的人物伊尹和仲虺的輔助,許多部落被征服,商的國力更加強大,滅夏的條件漸已成熟。
禹→啟→太康→仲康(太康弟)→帝相(仲康子)→少康→帝予→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不降弟)→帝廑(扃子)→帝孔甲(不降子)→帝皋→帝發→帝癸(桀)
自盤庚遷殷之後,又傳了八代十二王、歷經二百餘年而滅亡。到了最後一個王紂王統治時,商的國勢已江河日下。紂王原本是個文武兼備的人,憑著他的能力本可以使商王朝再度中興,但他反而極度殘暴、驕奢、淫|亂,使延續了幾百年的殷商再也無法傳承下去,發生於歷史上的著名的牧野之戰,終於使商王朝徹底覆滅。
幽王死後,申侯鑑於鎬京在戰火中化為瓦礫,無法再作為都城,便在自己的國土上立太子宜臼為主,是為周平王。廿一年後,周平王在晉文侯的幫助下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並以周公早年所建的東都洛邑為京畿之地號令天下,後人始稱東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元前七二二年)是魯隱公元年,相傳孔子在這一年始作《春秋經》,從此歷史進入了春秋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周王室雖然還有天下共主之名,但政治重心實則已漸漸轉移到列國霸主的m.hetubook.com.com身上,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急劇動盪、頻繁變革的新時代,西周的世系表為:
繼宣王之後,繼位的是中國歷史上頗為著名的幽王,這位幽王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他的荒虐無道,他曾經「烽火戲諸侯」,並因寵愛褒姒而廢去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以致激怒了申后的父親申侯,申侯一氣之下約集了鄫國和犬戎,聯合發兵攻周,周王室力不能敵,鎬京被破,幽王在敗逃中被殺死,於是西周宣告滅亡。
1湯 →2太丁(湯子,未即位) →2外丙(太丁弟) →2中壬 →3太甲(太丁子) →4沃丁(太甲子) →4太庚 →5小甲(太庚子) →5雍己 →5太戊 →6中丁太戊子 →6外壬 →6河亶甲 →7祖乙(中丁子) →8祖辛(祖乙子) →8沃甲 →9祖丁(組辛子) →9南庚(沃甲子) →10陽甲(組丁子) →10盤庚 →10小辛 →10小乙 →11武丁(小乙子) →12祖庚(武丁子) →12祖甲 →13廩辛(祖甲子) →13康丁 →14武乙(康丁子) →15文丁(武乙子) →16帝乙(文丁子) →17帝辛(紂,帝乙子)
從流傳下來的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來看,堯、舜、禹的帝位傳承,是採取「禪讓」制度。當堯在帝位的時候,諮詢四嶽(姜姓,炎帝族),四嶽推舉舜作繼承人。舜受到各種考驗後,攝位行政。堯死,舜得以正式即位,而即位後的舜像先帝堯一樣,也照舊諮詢眾人,選禹為繼承人。舜死,禹繼位。繼位後的禹仍按過去的制度,以皋陶(偃姓,夷族)為自己的繼承人。皋陶沒來得及即位便死去,眾人又推舉皋陶的兒子伯益為繼承人。當禹死後,應該繼為帝的伯益卻未能即位,係因禹的兒子啟篡奪了伯益的位而自稱帝。從這次政變開始,原來的「禪讓」制度被廢棄,「公天下」從此變為「家天下」,這個歷史性的重大轉折,影響了之後幾千年中國歷史的政治制度。
由於宣王自小就歷經艱苦磨難,即位之後,還是認真地聽取召公和眾公卿的意見,努力治理政事,一時頗有m.hetubook.com.com中興氣象。遺憾的是,周朝到了宣王這一代,外患實在太多、太大,西北有強勁的戎部族侵擾,東南有夷族劫掠,南面有楚部落的進逼,雖然在召公和宣王的努力下一一平定,但周室的國力卻大大地衰弱了。
隨著周族的興起,占居中原地區的商王感到這個西部王國難以用武力對付,便採取和親的政策,把其附屬國——摯國之君的女兒太任嫁給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曆。後來季曆生了個兒子,取名為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周文王。
契死後,他的兒子昭明繼位,昭明死,其子相土繼位,相土是一位武功烈烈的國王,他不僅發明了馬車,其勢力還曾一度達到「海外」。其後的一位重要商王是王亥,相傳他發明了牛車,大大提高了車的功用,為生產運輸和交通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據記載,王亥曾駕著牛車,用帛和牛當貨幣,在部落間做買賣,後來被一個叫有易(狄)族部落的人掠奪殺死,王亥的弟弟王恒率人打敗了有易族人,奪回了牛車。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商在滅夏之前已是個興旺發達的小國,隨著農業、手工業尤其是商業貿易的發展,國勢漸漸強盛,因而造成了以商代夏的趨勢。
繼商王朝之後,一個稱為周的民族登上了歷史舞台。周的始祖可追溯到后稷時代,后稷名棄,是帝嚳妃姜嫄所生的兒子。帝堯主政的時候,舉棄為農官,到了帝舜的時代,棄因功而被封於邰,號后稷,姓姬氏,其子孫後世以農為本,艱苦創業。到了公劉主政的時候,舉族遷居於豳(今陝西旬邑縣一帶),並在此地將后稷的精神發揚光大,部族也漸漸興旺發達起來。又過了幾代,到了古公亶父時,由於不堪戎狄族部落的掠奪與侵擾,古公亶父便帶領族人離開豳地,來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定居下來。
夏王朝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之大,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國家建立和文明產生發展的根基,後世對這一時期曾傾注了極大的仰慕之情,如起源、活動於西方的周族人,當他們奪得並占領中原之後,便稱自己的國土為「時夏」,稱自己的民族為「諸夏」。後「夏」又轉為「華」,這便是中國又為「華夏民族」名稱的來源。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