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作者:岳南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章 武王克商之戰 叩問蒼穹

第九章 武王克商之戰

叩問蒼穹

西元前一〇四五年十二月廿二日,干支在丙午。《世俘》記載當時天象為:望(旁生魄)。
二、克商之日的清晨歲星當頭(據利簋銘文);
西元前一〇四四年二月廿四日,干支在庚戌。《武成》記載發生武王燎於周廟。
西元前一〇四四年一月六日,干支在辛酉。《武成》記載當時天象為:朔(既死霸)。
西元前一〇四四年二月四日,干支在庚寅。《武成》記載當時天象為:朔星在天黿(此後可見廿日)。
西元前一〇四四年二月十九日,干支在乙巳。《武成》記載當時天象為:望(既旁生霸)。
西元前一〇四五年十二月廿一日,干支在乙巳。《國語》記載當時天象為:星在天黿(此後可見五日)。
西元前一〇四五年十二月七日,干支在辛卯。《武成》記載當時天象為:朔。
七、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有「星在天黿」的天象(據《國語》伶州鳩對周景王所述伐紂天象)。
很顯然,僅靠利簋的天象紀錄是難以得出正確的武王克商之日的,要想達到理想的目的,必須對所有的天象資料進行全面研究。為此,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武王伐紂年代的研究」這一大的課題中,特別設置了「武王伐紂時天象的研hetubook•com•com究」這一專題,並由著名天文史學家江曉原負責研究計算。
經江曉原等學者的篩選,在十六種天象中最終確認可以用來定年,同時又是在事先確定的一百多年時間段內可能出現的天象共七種,分別是:
面對這個可喜的成果,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廿日,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和「工程」項目辦公室,在北京禮士賓館組織召開了「武王伐紂問題研討會」,就以上專題成果報告進行研討。來自全國六十多位一流專家學者經過兩天的研究討論後認為,江曉原等專題研究人員,利用全新的思路研究推導出的這一成果和前人相比有本質的提升,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一次大的突破。但是,尚有兩點不能令人完全滿意:
西元前一〇四四年一月九日,干支在甲子。利簋銘文、《武成》、《世俘》記載發生牧野之戰,克商;利簋銘文記載當時天象為:歲鼎。
西元前一〇四四年三月一日,干支在乙卯。《武成》記載發生乃以庶國祀馘於周廟。
在確定了以上七種天象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尋找一個同時符合這七種天象的具體年代。如果找不到這樣一個具體的年代,就說明當今的天文學研究還不能和*圖*書解決這個問題。而如果一下找出了幾個年代,也同樣說明天文學研究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真正的克商年只有一個而不是幾個。根據以上預設的條件,江曉原率領專題組研究人員,採用國際天文學界最先進的長時段計算軟體DE404星曆表進行推算。幸運的是,計算結果只有一個年代符合上述七種天象的條件。這就是武王西元前一〇四五年十二月四日出兵東征,在出發後的近一個月內,歲星於日出前出現在東方天空。次年,也就是西元前一〇四四年一月三日師渡孟津,六天之後的西元前一〇四四年一月九日在牧野之戰中克商。此時牧野當地時間凌晨四時五十五分,歲星正位於上中天,地平高度約六十度。全部結果可用下表表示:
六、周師出發後至甲子日克商前,應有兩次朔發生,第一次干支為辛卯或壬辰;第二次則約在克商前五日,日干支為庚申或辛酉(據《武成》、《世俘》所記曆日);
四、在周師出發前後,有「月在天駟」和「日在析木之津」的天象(據《國語》伶州鳩所述天象及《三統曆》);
五、從周師出發到克商之間應有一段時間距離,這段時間的長度應使得周師從周地出發行和-圖-書進至牧野合乎常規(據《武成》、《世俘》及《三統曆》);
鑑於以上情況,為慎重起見,研討會之後,「工程」首席科學家決定,委託中科院陝西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劉次沅,對「武王伐紂天象的研究」這一專題結題報告進行驗算。驗算結果表明武王伐紂之年在西元前一〇四六年,比江曉原的推算結果早了兩年。那麼誰的結論更合乎歷史事件的本身呢?
西元前一〇四五年十二月三日,干支在丁亥。《國語》記載當時天象為: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
武王伐紂天象與歷史事件一覽表
三、周師出發時應能在當地東方見到歲星(據《淮南子.兵略訓》和《荀子》);
一、克商之日的日干支為甲子(據利簋銘文);
學者們提出的第二個不足是,上述研究對《武成》曆日的解釋,採用漢代學者劉歆的定點說,這和已出土的大量青銅器銘文所反映的情況也多有牴牾之處。
西元前一〇四五年十二月九日,干支在癸巳。《武成》記載武王乃朝步自周。
西元前一〇四四年一月三日,干支在戊午。《史記.周本紀》記載師渡孟津。
江曉原的研究邏輯和方法是,首先把歷代學者https://m.hetubook.com.com各種說法中的年代分布,也就是西元前一一〇〇至一千年的百餘年範圍確定下來,然後把已知的十六種天象放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內進行驗算,如果有某種天象在這個時間段內不可能發生,就將這種天象排除。如果計算表明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內,有些天象雖然可能發生,但卻不能用來定年的也要排除。如關於彗星的天象,文獻中有武王伐紂時出現彗星的記載,天文學理論表明,這種用來定年的彗星必須是哈雷彗星。經研究計算,記載中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這樣小的概率很難作為可靠的推論根據,故一併予以排除。
一是西元前一〇四五年前至前一〇四四年歲星不在鶉火之次,這個記載是於《國語.周語下》伶州鳩對周景王所說的伐紂天象中。實際上,這個記載包括四條相互關聯的資訊,這就是「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星在天黿」。這四條資訊的後三條經江曉原等專題人員推算及多重驗證,和推算的年代相當吻合。但惟獨「歲在鶉火」一條不合,而這一條恰恰是被歷代學者所重視並認為不可或缺的。《國語.周語》中的一段話是日月星辰渾然一體,「歲在鶉火」限制了年份;「日https://www.hetubook.com.com在析木之津」限制了月份。按照上述推算,歲星在西元前一〇四七年的下半年位於鶉火之次,這一年正是武王率八百諸侯會於孟津之時。按江曉原給李學勤的信函和結題報告中的解釋,在牧野之戰的前二年,從武王大會諸侯於孟津之時,就意味著廣義的伐殷的開始,直到兩年後成功克商。而在這個時間段裡,正好和「歲在鶉火」的天象相吻合。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解釋雖無不可,但畢竟有點牽強附會的味道,故只好作為存疑保留下來。
西元前一〇四五年十二月四日,干支在戌子。《三統曆》及《世經》記載周師出發;《淮南子》記載當時天象為:東面而迎歲(此後多日皆如此)。
江曉原接手「武王伐紂的天象研究」這一專題後,在他的兩名博士生兼助手鈕衛星、廬仙文的協助下,採用了與前人完全不同的新思路進行探索。這種新的思路就是將史籍中已知的十六種關於武王伐紂的天象紀錄全部加以考釋,在逐一進行甄別後,選擇相關的天象包括日、月、行星位置、彗星、日蝕、月蝕、曆日(朔、干支)等進行驗算。
西元前一〇四七年。《史記.周本紀》記載發生孟津之會,伐紂之始;《國語》記載當時天象為:歲在鶉火(持續約半年)。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