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
酒禮酒規
觀音渡
以眾欺寡、以多欺少、以親欺疏、以量大欺量小或集體小量者團結如一人對抗量大而傲人者
堤邊觀潮水,飲之樂。沒潮可觀的地方聽消息,也樂!
三月第一個己日,出遊臨綠波、藉碧草、覓芒物、聽嚶鳴娛情觴詠之中。其間有一些好玩的方式,但今天想玩就得掏錢。
春時,人們把種的各種花擺在院子裡,邊喝酒邊賞花,然後為花兒們評獎。
設筵用黑布鑲邊的蒲席舖案,酒尊上蓋著粗葛布,等賓客到席後才撤去。祭牲用狗在大堂東北方烹煮。獻酒時用爵,其餘時候用觶。肉脯共進獻五條,另有半條橫置其上以供祭祀。這些肉脯先放在左邊廂房裡。俎從東邊房裡端出沿著西階獻上。賓的俎裡,放置狗脊、狗肋、狗肩、狗肺。主人的俎裡,放置狗脊、狗脅、狗臂、狗肺。介的俎裡,放置狗脊、狗脅、狗肫、狗胳、狗肺。肺要切成一條一條的,都用狗右半身的,肉皮朝上。
「屠蘇」原是草庵之名。相傳古時有一人住在屠蘇庵中,每年除夕夜裡,他給鄰里一包藥,讓人們將藥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時,再用這井水對酒,合家歡飲,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會染上瘟疫。後人便將這草庵之名作為酒名。飲屠蘇酒始於東漢。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屠蘇酒,陳延之《小品方》雲,『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飲用方法也頗講究,由「幼及長」。「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製成的酒,它的飲用方法與屠蘇酒一樣。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周庚信在詩中寫道:「正朝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吐隨銘主,椒花逐頌來」。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為團圓酒,向長輩敬辭歲酒,這一習俗延續到今。
又稱元宵節、上元節。這個節日始於唐代,因為時間在農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過去人們都向天宮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禮後,撤供,家人團聚暢飲一番,以祝賀新春佳節結束。晚上觀燈、看煙火、食元宵(湯元)。
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時在農曆五月五日,大約形成於春秋戰國之際。人們為了辟邪、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同時還有為了壯陽增壽而飲蟾蜍酒和鎮靜安眠而飲夜合歡花酒的習俗。最為普遍及流傳最廣的是飲菖蒲酒。據文獻記載:唐代光啟年間(885—888年),即有飲「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堯藩在詩中寫道:「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後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歷代文獻都有所記載,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聖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書中,均載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國傳統的時令飲料,而且歷代帝王也將它列為御膳時令香醪。明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由於雄黃有毒,現在人們不再用雄黃兌制酒飲用了。對飲蟾蜍酒、夜合歡花酒,在《女紅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記載。
介下堂洗爵,主人回到主階的位置,下堂辭謝,禮儀和前面一樣。洗畢,主人洗手。介揖讓著上堂,在兩楹之間把爵交給主人。介站於西階上,主上給爵斟滿酒,獻到西階上。主人在介右邊坐下,把爵放置地上,一拜,再執爵站起。介答拜。主人坐下拜祭,飲完爵中的酒,站起。再坐下把爵放置地上,一拜,執爵站起。介向主人答拜。主人坐在兩根楹柱之南,把爵放置地上。在介右方再作一拜,給爵斟滿酒。介再答拜。
宴幄
布依族成年男子愛飲米酒,婦女們愛吃糯米甜酒.逢年過節要飲年節酒,婚姻娶嫁要飲雙喜酒,送往迎來要飲「迎客酒」和「送客酒」。因此,每年秋收以後,家家戶戶都要自釀幾缸米酒和糯米甜酒,米酒既供自家平時飲用,又以之待客,特別是請客時,若席上無米酒,再豐盛的席面,客人的興味也不濃,主人的臉上也覺得無光。布依族人以豪爽好客而著稱,因此,他們飲米酒時,有三大特點:其一是酒用罈子裝,將葫蘆(地方土語叫「革當」)伸進壇裡汲取;飲酒不大用酒杯,而多用碗,這樣才顯得豪爽。其二是要行令猜拳,這除了助興以外,更主要的是與席者互相考智慧與機敏,看誰能摸透對方的心裡。當然,這也是互相敬酒的一種手段。其三是要唱酒歌,這是三大特點中最主要而且最有趣的一個。酒歌的內容無所不包,諸如開天闢地,日月星辰,民族族源、歷史,山川草木,乃至對村寨及主人的稱讚等等。你唱一首,我答一曲,對答不了的「罰」酒。這樣一來二往,既對了歌,又傳播了知識,真是別具民族風韻,興味盎然。
寒食前後,春遊樂事,在郊外踩踩青草嗅嗅花。
主人站在西階上酬謝介。介從南側出席,立在主人西側,一切都和賓和主人之間的禮儀相同。主人一揖,歸席。司正上堂,主持旅酬儀式。說:「某某先生請受酬。」受酬的人出席,司正後退,立在序一端,面向東。受酬者在介的右側接受介的酬酒,其他眾受酬者在左邊接受酬酒他們下拜、站起、飲酒都和賓酬主人的禮儀相同。全部酬酒完畢,最後一名接受酬酒者持空觶下堂,坐在地上,把空觶放回筐中。司正下堂,回歸原座。
第二年重陽節到了,夫妻倆按照老人說的方法釀製出一種酒。這種酒真奇怪,留久了不但沒有像別的酒那樣變酸,反而越陳越香甜。打開酒罈,滿屋子飄香。喝上一口,隔幾夜嘴巴還留香。夫妻倆高興極了,把這種釀酒方法告訴鄉親們。這樣,么佬山鄉家家都喝上了神仙美酒。因為神仙交待過這種酒是不能賣的,因而市面上沒有賣的。
月葉粲如花,流連觴似舟。名目繁多,像中國人開會。
踏青
擇節歡飲
紅葉
送春
喜雨
群毆
宴飲園庭花間。日期不定,巧妙留下玩樂餘地。
重陽酒是么佬山鄉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料,重陽酒醇香撲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時醉了都不曉得,醒來頭不暈。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么佬山鄉家家戶戶選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陽酒的製作方法與漢、壯族地區的甜酒製法相似hetubook.com.com,封密窖藏一段時間後才開壇飲用。
重陽酒的來歷反映出么佬人民的純樸善良的心地:不曉得是哪朝哪代了,么佬山鄉被一些有錢人霸佔了,廣大的么佬人貧窮困苦,日艱月難。重陽節到來了,一對在山窩裡開荒種地,相依為命的窮苦夫妻,沒雞沒鴨,沒肉沒酒,只有半缸底米,只好熬了三碗稀粥過節。他們夫妻倆各地吃了一碗後,正在你推我讓,誰也捨不得吃的時候,傳來了敲門聲。他倆開門一看,門外站著一個白髮蒼蒼、衣衫破爛的老人。夫妻倆問道:「老人家,你有什麼事呀,」老人說:「主人家,我走遠路經過這裡,身無分文,已經三天都沒有吃東西了。好心的人呀,能給我一點兒東西充充饑嗎?」夫妻倆趕忙把老人請進屋裡坐下,把那碗捨不得吃的稀粥端給老人吃。「老人家呀,真對不起你了,今天是重陽節,我們家窮,只有這碗粥了,你不嫌棄,將就吃吧!」那老人也不客氣,一口氣就把粥喝光了。老人暖和過來後,對夫妻倆說:「謝謝你們了,我教給你們一種釀酒的方法吧!」於是,他把重陽酒的釀製方法教給了夫妻倆,然後告誡說:「這種酒千萬千萬不能賣呵!」說完,就不見了。
主人一揖下堂。賓也下堂立於階西,對著序面向東,主人向介一揖,禮讓介入堂,拜揖跟賓那樣的禮儀。主人坐下,從東序端取爵,下堂洗爵。介下堂,主人辭謝,介辭謝主人為己洗爵,同前邊的儀式一樣,介上堂,不拜謝主人洗爵。介從西階上,站住,主人把爵斟滿酒,走到介之席前面向西南把爵獻給介。介在西階上面朝北拜謝,主人稍稍退後。介向前,面朝北接受酒爵,回到原位。主人在介右邊面朝北拜酒爵,介稍稍後退。主人立於西阼,獻上肉乾肉醬。介從北方入席,席上放置折俎。祭拜如同賓的禮儀,介不嘗肺,不喝酒,也不稱頌酒美。介從南方走下席,坐到北面喝完爵中的酒,站起。坐下把爵放地上,一拜,端起爵站起。主人在介的右方向介答拜。
少數民族酒禮酒規
端午飲菖蒲酒,先喝一次。
吹笛的樂工入內,站立在堂下懸磬位置的南邊,面向北,吹笙的樂工演奏《南陵》、《白華》、《華黍》。主人在西階上向他們獻酒。吹笙樂工中為首的一位拜謝主人,上到最上的一級臺階,但不進入大堂,只接受主人獻的酒爵。主人拜送酒爵。這名為首的樂工就在階前坐下祭酒,站起來飲乾爵裡的酒,不拜,上臺階把空爵歸還主人。其他吹笙人都不拜而接受酒爵,坐下祭酒後站起飲酒。每人席前都擺滿脯醢,介不需祭脯醢。於是,樂工們間隔著詠唱《魚麗》,瑟工奏起《由庚》;再詠唱《南有嘉魚》,笙奏《崇丘》;再唱《南山有台》,笙再奏《由儀》。最後,大堂上歌、瑟、磬一起唱奏《周南關睢》、《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樂工向樂正報告說:「正歌已全部演奏完。」樂正則向賓報告:「正歌已演奏完畢」,然後下堂。
夏末宴飲迎秋。意料之中的事。
女真族酒宴
在大堂的側面另設有一席,以東方為上首。備有樂工四人,其中二人持瑟,走在前邊。摻扶樂工的有兩人,都是左手持瑟,瑟首向後,手指塞在瑟孔裡,瑟弦挨著身子,右手摻扶樂工。樂正先登堂,在西階的東面站立,樂工從西階上堂,面向北坐下。摻扶樂工的相者東面坐,把瑟交給樂工,下堂。樂工唱《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唱完,主人向樂工獻酒。樂工左手持瑟,為首的樂工做代表拜謝主人,不站起來,接受酒爵。主人在主階上拜送爵,獻上脯醢。主人派一相者幫助樂工祭酒。為首的樂工飲酒、乾杯後不回拜,把空爵歸回給主人。其他樂工也不拜而接受酒爵,祭酒後飲酒。樂工面前都擺設脯醢,但不再祭脯醢。樂工中如有地位高的樂官,主人要為他專門洗爵。這時,賓和介都要隨主人下堂,主人要辭謝賓和介下堂。樂工和樂官則不辭謝主人為他們洗爵。
人們在傳統習俗影響下,公認為適宜飲酒的良辰美景,據清代郎廷極在《勝飲篇》中記載的有:
主人從南側離席,一個人下堂,指派一名相作筵席的司正(禮官)。司正按禮推辭一番後接受。主人拜謝,司正答拜。主人上堂,回到席中原位。司正洗觶,從西階上堂,在主階上面向北聽命於主人。主人說:「請留眾賓客安心坐席。」司正將主人的話轉告賓。賓按禮辭席一番,許諾。司正把賓答應去入席的話再回告主人。主人在主階上拜謝,賓在西階上答拜。司正站在堂前兩楹之間相助拜謝。大家都一揖,恢復筵席原狀。
么佬族重陽酒
平常時候,只要客人來到家裡,主人就遞上一杯「茶」,客氣地說:「走累羅,請喝杯涼水解渴。」若是曾經到過布依族地區的客人,有過經驗,就欠起身子,雙手接過「茶」來,慢慢品嚐,細細享用。若是沒有經驗的客人,由於口乾,一口喝下,那就要鬧笑話了,自己也只好暗暗叫苦上當。原來,這不是茶。是米酒!但一定要注意,只要是把酒誤為茶喝了,無論如何也得吞下肚去。絕不能吐出,這樣才是對主人的尊重,反之就是不禮貌了。要說上當,誰叫你不事先瞭解一下布依族的風俗呢?這不是壞心,恰恰相反,這是布依族對客人的真誠敬意,客人喝下的酒越多,就像征著長吃常有,主人越是高興。
傣族
樹濃綠,蝶舞樽前映嫩黃。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對常飲菊花酒可「治頭風,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顏色不老」,「令頭不白」,「輕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製菊花酒。除飲菊花酒外,有的還飲用茱萸酒、茱菊酒、黃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招待客人時,水酒是必不可少的,僳僳族認為「無酒不成禮」,有酒就有了相應的禮節。主人用很精緻的竹筒將酒盛滿後,往地上倒一點,表示對祖先的懷念,接著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然後將客人面前的其它竹筒盛滿,雙手舉到客人面前請客人飲用,而後主客共同暢飲起來。
俗稱過年。漢武帝時規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春節期間要飲用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寧、長壽。
清代釀有「桂花東酒」,為京師傳統節令酒,也是宮廷御酒。對此在文獻中有「於八月桂花飄香時節,精選待放之花朵,釀成酒,入壇密封三年,始成佳釀,酒香甜醇厚,有開胃,怡神之功——」的記載。直至今日也還有在中秋節飲桂花陳酒的習俗。
暑伏,林亭中酣飲。在亭中飲!古人不喜歡飯店。
守歲
除夕
第一道工序是套彎子,把只見過一次的想像成早已熟悉的和*圖*書,然後拉近距離,把雙方熟悉的人名地名擺滿一桌。然後說自己支持鞏俐還是喜歡張國榮,要是對方是周星馳的死黨,分歧就將開始。要是有自知之明,有兩種投降方式:高掛免戰牌或自飲一杯表謙虛;有好斗的往往把一瓶酒各倒一半,準備誓死相拼。這是眾人紛紛表現的時候。
漢代郭憲的《別國洞冥記》也有「桂醪」及「黃桂之酒」的記載。
除夕飲宴迎新春。對於好酒之士,沒有什麼日子、什麼地方是不適宜飲酒的。
時在農曆二月十五日,吃酒看花。
重陽不放杯。
端午觀龍舟,水嬉之樂攜酒飲之。又一次!在船上飲!同一天有兩種理由快活!
酒桌風雲
人日
登高
在中部、東部等傳統漢民族習俗保留較多的農村,一般有先干門前杯之說,依各地風俗不同和酒杯大小,分從1—4杯不等。有些地方禮規嚴格,門前杯必干。然後才開始交叉互找應答,觚籌交錯中,酒菜隨之減少。在圓桌超過8人的席上,常設二名司酒者,俗名「酒司令」,分管斟、派、論、鬥,一般酒量較大。宴席將終,須飲盡最後一杯。席上客不論生熟,一律排列互敬,以每兩人互敬一杯計,8人席至少要五、六十杯。加上始及五花八門各種名目的共飲,小群體共飲,一席須耗白酒3、4瓶。
重陽節
最有趣的莫過於「飲合杯酒」了。僳僳族稱「伴多」,即兩人共捧一大碗酒。這種飲法只有在大家酒興最濃的時候才出現,而且總是由主人首先邀請。主客互相摟著脖子和肩膀,臉靠臉,然後一同張嘴,一口氣飲完。於是酒從他們的嘴角,臉上淌下來,流到衣服上,而他們全然不顧。喝完了,互相對視,開懷大笑。合飲杯酒,只有在親朋摯友或戀人之間進行,過去常常用於貴客來臨、簽定盟約、結拜兄弟的場合上,不分男女,兩人共飲。一旦好客的僳僳族兄弟邀請你同他合飲杯酒,那就意味著他對你充滿了信任,並願同你建立誠摯的友誼。但是,晚輩人不能邀約長輩「伴多」,而且是長輩為晚輩人表示關心,對同輩人表示友好或者未婚男女相互愛慕才飲合杯酒。
布依族人生活中,還有一種饒有風趣的「迎客酒」。就是娶嫁迎親或逢年過節,客人來到時,主人要在大門口擺上一張桌子,桌上放酒壺和碗,客人一到,主人急忙在碗裡斟了酒,雙手端著,唱起一首「迎客歌」:「風凰飛落刺笆林,鯉魚游到淺水灘,今天貴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簡慢,獻上一碗淡淡水,只望客人多包涵」。客人若是能歌者,就以歌答道。「畫眉飛上梧桐樹,小蝦游到大海裡,今天來到富貴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這碗仙酒不敢訣。」如此對答幾個回合以後,雙方不分勝負,最後客人飲了一口酒,就進到堂屋裡。若是客人不會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只好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以後才能罷休。所以,不會唱酒歌,既要被「罰」酒,又要逗得所有圍觀者哄堂大笑。
進了屋以後,在酒席間,主人要請善歌的姑娘或中年婦女來向客人敬酒。她們有的拎著酒壺,有的端著放碗的方盤,來到客人身旁,先斟上一碗酒,再唱起「敬酒歌」:「客人遠道來,實在是辛苦,沒有雞鴨魚招待,喝碗淡水當魚肉。」若客人能歌,就以歌回答道:「八仙桌子四角方,雞鴨魚肉擺中央,山珍海味樣樣有,多謝主家熱心腸。」就這樣主人一首,客人一首,從古至今,天南地北,內容無所不包,有問必答。當然,要是唱的時間久了,回答時不一定對題,只要能對出一首就行,這樣就免罰喝酒。要是不會唱敬酒歌,姑娘們每唱一首,就被「罰」喝一口酒。真是妙趣橫生,給整個酒席增添著歡樂的氣氛。
頌椒
乾杯後下拜的人不空著起立,起立就要酢謝主人。坐著飲酒的人乾杯後要拜謝,站著飲酒的人乾杯後不拜。所有不用的爵都放置在左邊,將要「舉爵」時用的,則放在右邊。眾賓長者三人中,只應尊者一人辭謝主人洗爵,一切都和賓的禮儀相同。站立在東邊的以北為上首,若站在北面的則以東為上首。樂正和站立的人,都有脯醢進獻。凡舉尊獻賓、獻大夫、獻樂工,都要同時獻上脯醢。只要舉爵,則賓、大夫、樂工三類人都不能沒有脯醢。一旦開始奏樂,大夫就不要再進入。給樂工和吹笙者獻酒,要從上篚中取爵;獻畢,將空爵放到下篚中。主人獻酒給吹笙人,在西階上拜送。磬,設在兩階之間,東西向懸掛,擊磬人面向北擊磬。主人、介都從北側入席、從南側下席。司正舉爵依次向眾人酬酢,每次都有脯醢進獻到位。旅酬時,不洗觶,不祭酒。已開始旅酬儀式時,士不得再入內。撤俎時,先撤賓、介、遵的俎,接俎人端下堂後,出門交給他們的隨從人員;主人之俎,由弟子端到東壁收起來。樂正命令奏《陔夏》,此時賓告退,退到臺階時,《陔夏》樂剛好作起。如有諸公在場,那麼士大夫的位置就應設在主人北邊,面向西。主人的贊者也面向西,以北為上,不獻酒,不酬酢,到了可以不用計算爵數盡情飲酒時,他便參與進來。
時間約在陽歷4月5日前後。人們一般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一個節日,有掃墓、踏青的習俗。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這個節日飲酒不受限制。據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記載:在唐朝時,於清明節宮中設宴飲酒之後,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mi〉酒。清明節飲酒有兩種原因:一是寒食節期間,不能生火吃熱食,只能吃涼食,飲酒可以增加熱量;二是借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人們哀悼親人的心情。古人對清明飲酒賦詩較多,唐代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後,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毛南族
俗稱大年三十夜。時在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人們有別歲、守歲的習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寢,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始於南北朝時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守歲都是要飲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寫有這樣的詩句:「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宴」。宋代蘇軾在《歲晚三首序》中寫道:「歲晚相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
夏月暑飲竹林中。竹林?哇!
花朝
春遊碰到下雨怎麼辦?不忙跑,古人早有準備,撐起油布幕,照樣吃喝。
肉湯已經煮好。主人前往去召m.hetubook•com.com請賓,賓拜謝過主人放下架子親自來請。主人回拜,告辭,賓再次拜謝。請介時的禮節也是這樣。賓和其他陪賓一起過來,主人帶領一幫人在門外迎接,再次拜謝賓的到來,賓回拜。主人再拜謝介,介回拜。主人向眾陪賓一揖,先進門。賓向介作長揖,從左邊進門,介再向眾陪賓作長揖,也進門。眾陪賓都從左門進。以北面為上。主人與賓相互三揖一齊走到階前,再三相讓(上堂)。主人上堂,賓也上堂。主人在臺階上方對著屋楣向北拜兩次,賓則在西階上對著屋楣面向北回拜。
竹筱飲
酒店老闆最開心的一天
冬寒會友飲酒。
探春宴
水酒的飲用方法是,把罐內的酒舀出一些放在鍋裡兌上溫水,用木勺攪拌,待酒味和溫度合適了,舀出過濾裝進竹製的酒杯,就可以飲用了。要是能加上一些紅糖、雞蛋,即富有營養,又甘醇,清香撲鼻,這種酒也就是17一18度,有解渴、爽口、提神解乏的功能,還能增加入的食慾。
修禊
酒道儀式
主人派家僕二人舉觶授於賓和介。洗觶,上堂,在西階上給觶斟滿酒。都坐下,放觶於地,隨即一拜,手執酒觶站起。賓與介在席尾答拜。都坐下祭酒,再飲酒,乾杯後站起,再坐下,放空觶於地,一拜,手執空觶站起。賓與介站在席尾再次答拜。二人與上堂時相反的次序下堂,盥手洗觶。上堂,給觶中斟滿酒,都立在西階上,賓與介一齊答拜。舉觶的二人一起前行,把酒觶放到席上的脯醢西邊,賓辭謝,坐著取酒觶在手站起來。給介則在脯醢的南邊放置酒觶。介坐著受觶後站起。舉著觶,二人退後,賓介等一起拜送,下堂。賓與介則把觶回放於原來的處所。
單挑
僳僳族
時在農曆正月初七,專找朋友共飲。今已擴大為初三~初七。
司正從西階上堂,接受主人的命令。主人說:「請留賓客安心坐席。」賓用俎還未撤為由推辭,主人便要求撤俎,賓同意。司正下堂站在西階前,命令弟子準備撤俎。司正上堂,站在序端。賓下席,面向北。主人下席,在主階上面向北。介下席,在西階上面向北。遵者下席,立於席的東南面。賓取俎,交還給司正。司正持俎下堂,賓跟隨下堂。主人取俎,旋即交給弟子,弟子持俎從西階下,主人從主階下。介取俎,旋即授給弟子,弟子持俎下堂,介跟隨著下堂。如果席中有諸公大夫,就請地位長貴的來受俎,一如待賓的禮儀。最後,眾陪賓一起下堂,脫掉鞋子,像一開始那樣,賓主揖讓上堂,坐定。侍者擺設各種菜餚。賓主一起歡飲,這時所飲爵數不受限制,歌樂也不受限制,眾人盡歡而止。
中秋
暖寒會
宜酒時節
燈宴
春節
聽黃鸝聲
毛南族嗜好煙、酒、茶。成年男人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抽本地產的旱煙葉,很少用外地煙。老人多用竹鞭做旱煙桿,邊燒火邊抽煙,節省火柴。飲茶只是辦喜事、喪事和招待客人時喝,平時則喝開水或泉水。酒,是毛南人的一大嗜好。凡辦喜事、喪事和客人到家,都要喝酒。敬祖先、走親訪友、節日、互助換工等就餐時都要有酒。平時白天勞累,晚餐也要喝酒活血,說容易恢復疲勞。客人到家沒有酒招待就認為失禮,有句口頭語:「好朋好友,黃豆送酒。」因此,家中常備一罈酒待客。幾乎每家的主婦或男主人都會釀酒。他們釀製的白酒,酒精度數不高,一般的20至35度。釀酒的原料有糯米、粘米、玉米、高梁、紅薯、南瓜等。各類酒名都以原料名冠之。如用糯米釀製的叫糯米酒,用紅薯釀製的叫紅薯酒。釀製的各類酒都用本地產的酒餅來發酵。先把原料煮熟,攤在竹蓆上,晾冷後撒酒餅(研成粉未),投入缸裡或壇裡發酵。冷天放在暖處或用爛棉被、玉米葉、棕皮蓋上保溫,待發出酒香味即可蒸制。蒸制時,底層用七拳鍋裝原料,中間用漏鍋做蒸鍋,上面是「天鍋」裝冷水,用微火蒸。蒸鍋邊有小孔將酒流往壇裡。蒸酒量少的,用煮飯鍋和炒菜鍋即可。蒸酒用水最好是泉水,出酒率高,酒味醇香。毛南族不僅愛喝酒和善釀酒,還惜酒味比喻情意呢!如男女對唱山歌時,女的唱:「這糯粘米酒,昨夜剛釀成,味淡又不醇,哥懶把手伸。」男的回答:「這是糯米酒,秧田在門口,酒味烈又香,陶醉哥心頭。」
泛蒲
又稱重九節、茱萸節,時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始於漢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紀原》記載:「菊酒,《西京雜記》曰:『戚夫人待兒賈佩蘭,後出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登高,《續齊諧記》曰:『漢桓景隨費長房遊學』。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令家人作絹囊,盛茱萸,懸臂登高山,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還,雞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後,歷代人們逢重九就要登高、賞菊、飲酒,延續至今不衰。
避暑會
新綠
布衣族
除夕飲用的酒品有「屠蘇酒」、「椒柏酒」。這原是正月初一的飲用酒品,後來改為在除夕飲用。宋代蘇軾在《除日》一詩中寫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來年七十歲」。明代袁凱在《客中除夕》一詩中寫道:「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阿成家,椒盤已頌花」。
酒,其形如水,而性情暴烈,飲之無節、無制,則內可傷人之臟腑,外可亂人之肢體,使人神昏智迷。因而必須要對飲酒加以限制,治酒萬勝於治水,是歷代國君都明白無虞的基本道理。而導引之策,莫過於以禮。在有關酒禮的規範性上,我國早在《周禮.鄉飲酒》中就已經對一次酒宴禮節和活動規範作出了完整的記載描述,詳細到主客的推讓辦法、飲酒時的致詞和禮讓動作以飲宴時必須的伴奏音樂——後世儒家,特別是到了孔子時代,認為人們對「禮」的修習實踐是通達「仁」的有效門徑,因此提出「非禮勿言、非禮勿行」的人生準則。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希望回復到周禮時代的那些禮節規範。然而,由於周禮的某些規定太過舖張繁縟,難於實現,民間便對此進行變通,刪除了特別繁雜無意義的,而保留那些簡便易行、具有某種紀念意義或是富有情調的禮俗。
又稱春社日,時在農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和_圖_書俗,說是可以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宋代李涛在詩中寫道:「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據《廣記》記載:「村捨作中和酒,祭勾芒種,以祈年谷」。據清代陳夢雷纂的《古今圖書集成.酒部》記載:「中和節,民間里閭釀酒,謂宜春酒」。
中和節
訪花
舊時祭祀土神的傳統節日,時分別在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唐五駕《社日》詩中寫道「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嗜酒是傣族的一種古老風俗,在明代就有咂酒之俗,酒己成為宴客必備之物。近現代以來,飲酒更是普遍嗜好,男子早晚兩餐多喜飲酒少許,遇有節慶宴會,必痛飲盡醉而後快,且飲酒不限於吃飯時,凡跳舞、唱歌、遊樂,必皆以酒隨身,邊飲邊歌舞。所飲之酒系家庭自釀,傣族男子皆善釀酒,全用谷米釀製,一般度數不高,味香甜。也有度數較高的,如西雙版納迦旋寨出產的一種糯米酒,含酒精成分在60度以上,酒味香醇,傾人杯中,能起泡沫,久久不散,稱為堆花酒,遠近馳名,被譽為「十二版納」之佳釀。
唐代釀桂酒較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釀此酒,宋代葉夢得在《避暑錄話》有「劉禹錫傳信方有桂漿法,善造者暑月極美、凡酒用藥,未有不奪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謂桂酒椒漿者,要知其為美酒」的記載。
主人又回到主階,一揖,下堂。介也下堂立在賓的南方。主人面向西南對眾陪賓拜三次,眾陪賓一起答拜一次。主人一揖,上堂,坐下,從西楹下取爵,下堂洗爵。再上堂,給爵斟滿酒,站在西階上獻給眾陪賓。陪賓中的年長者三人上堂拜受酒爵,主人拜送酒爵。這三位眾賓中年長的人坐下祭祀,站起飲酒,飲完爵中的酒不再回拜,將空爵還給主人,下堂歸還原位。所有陪賓都不拜而接受酒爵,坐下祭祀,站起飲酒。三位長者每人都有一爵酒祭獻,席前都擺有乾肉、肉醬等菜餚,眾陪賓席前也遍置脯醢。主人端起爵下堂,把爵放回篚中。
悵望送春杯,高興,酒;不高興,酒!
我國用桂花釀製露酒已有悠久歷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戰國時期,已釀有「桂酒」,在《楚辭》中有「奠桂酒兮椒漿」的記載。
迎秋宴
節日的全新解釋是:必須選舉一些日子讓人們歡聚暢飲,於是便有了節日,而且節日很多,幾乎月月都有。代代相傳的舉國共飲的節日有:
圍剿
每當苞谷成熟時節,開始釀製水酒,有的人索性把做酒的用具搬到地裡,把苞谷摘下來就地制酒,邊收莊稼邊做酒,盡情地飲上幾天才肯回家。等到把苞谷全收回到家裡的庭院,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段時間。這樣,在收穫的季節裡,人們常常是一邊酣飲一邊歌舞。
暑天毒熱,一雨生涼,晝以酒賀。什麼事都有道理。
時在農曆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宴,十八日為落燈宴,此數日間家家多有宴飲。
鄉大夫身穿朝服去議定請賓、介的人選。因為賓、介都是鄉里有才德的賢者,所以不用先召來告戒禮儀。
賓退席時,樂工奏起《陔夏》,主人送賓到門外,再拜。
春日攜酒聽鳥鳴。就算沒鳥,酒也不浪費。
主人坐下,從篚裡拿出一隻爵,下堂洗爵,賓也跟下堂。主人在階前坐下,先把爵放在地上,(向賓)致辭。賓致答辭。主人坐著拿爵,站起,走到洗跟前,面向南坐下,把爵放置到篚下,盥手洗爵。賓向前走幾步。面向東北辭感謝主人為他洗爵。主人坐下,把爵放在篚下,站起來對賓作答。賓退回到原位上,對著西序的地方向東站立。主人坐下拿起爵,負責沃洗的僕役面向西北站立,洗完酒爵,主人一揖,一讓。然後上堂。賓拜謝主人替自己洗爵。主人坐下,把爵放在地上,對賓作一拜,然後下堂洗手。賓也下堂,主人辭謝。賓答謝,回到原位,面對著西序。洗完手後,主賓相互揖讓著走上堂。賓在西階上凝神端立,主人坐下取爵,斟滿酒。走到賓的座席前面朝西北獻給賓。賓從西階上堂拜謝,主人向後稍退,賓前行接過酒爵回到原位。主人在主階上拜送爵,賓向後稍退,僕役把乾肉上到席前。賓從西邊入席,僕役把折用具設於席上。主人在主階東邊端正凝立。賓坐下,左手執爵,向乾肉作祭。把酒爵放到乾肉的西邊,站起來,右手拿肺,左手握住肺的根部;坐下,不做「繚」的動作,右手掐斷肺尖祭神。左手上舉,嘗一下肺,站起,把肺放到俎上。然後坐下,洗淨手,先祭酒,再站起。在席的末位坐下,嘗一口酒。接著退下席,把爵放在地上,向主人拜謝,並稱頌酒美,端爵站起。主人在主階上向賓答謝。賓又到西階上向北坐下,喝盡爵裡的酒,站起,又坐下。把爵放地上,向主人拜謝。端起爵,再拜謝。主人於主階上回拜。
刀光劍影亂閃,馬屁亂拍亂吹,您是二姨小子,請先乾了這杯/同志莫要胡來,我又不是小孩,這個地方您老大,毋必喝得開懷/莫要拿我取笑論官,我是頂小,連干三個表敬意,這瓶完了再要。
金代,北京在釀製「百花露名酒」中就釀製有桂花酒。
貴陽市花溪區布依族釀製的刺梨酒,更是馳名中外。刺梨酒的釀製方法是;每年秋天收了糯稻以後,就採集刺梨果,將其曬乾或炕干。接著就用糯米釀酒,酒盛於大壇中,再將刺梨干放進壇裡去一起浸泡。一個月以後(時間泡的愈長愈好),酒呈醬黃色,噴香可口,約十二度左右不易醉人。
常見酒禮
賞名貴花卉,常飲之。
僳僳族男女青年和老人及婦女都嗜好吸煙、喝酒、飲茶。煙和茶是自己種植,水酒(「呢支」)是用苞谷、蕎子之類的糧食釀成的。
中秋節
農曆七月初七,女飲。男的並沒閒著,他們背著女同志喝。
團圓節設酌以飲。正規!
庭花盛開
布依族人不僅喜愛飲酒,而且也善於釀酒。米是自己種出來的,酒曲是自己上山採來百草根做成的。所以,原料方便,釀製容易。釀製出的米酒在十八度左右,醇香甘美,都是大罈子盛好密封的,每當打開罈子蓋取酒時,香飄滿屋。
女真人是滿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項日常事務就是喝酒,每喝必勸,盡醉而歸。景祖烏古酒時,女真人酗酒成風,世祖劫裡缽曾醉後騎驢入定。他們喝酒的辦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隻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飲。每逢婚嫁,夫婿和親戚到女家,要抬上許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銀瓦器盛裝。將士出征,全軍會飲,此時將官招人獻計,共議長短。平時宮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響朝政。
社日
賓下堂洗爵,主人也下堂。賓坐下把爵放在地上,站起致辭,主人對答。賓坐下取爵,走到洗的南邊,面朝北。主人在主階的東南面辭謝賓為自己洗爵。賓坐下,把https://m.hetubook•com.com爵放置在篚上,站起來以辭答對。主人又回到主階東面,面朝西。賓面朝東北洗手,坐下取爵,洗畢,和主人相互揖讓就像開始那樣,上堂。主人答拜。賓答拜,站起,下堂洗手,完成客人應有的禮儀。賓向爵中斟滿酒,到主人的坐席前面朝東南酬謝主人,主人在主階上方拜謝,賓稍稍後退。主人向前接過酒爵,回到原位。賓在西階上拜送爵。獻肉乾肉醬。主人從北方上堂,在俎上放入牲品的腿肉,祭酒的儀式和賓相同,但不稱頌酒美。主人自席前上主階,面朝北方坐下喝完爵裡的酒,站起。又坐下將爵放地上,再拜,拿起爵站起。賓在西階答拜。主人在序端坐下,把爵放地上,再從北面沿主階上,再拜,斟滿酒。賓在西階上答拜。
以往,由於生產方式落後,糧食生產量較低,一年的口糧本來就不夠,再製作大量水酒而耗費了許多糧食,所以,全家存糧最多能吃八、九個月,在新糧食下采之前,要以紅薯、山藥蛋、野菜、野養、野百合來充饑。把野養切碎放在鍋裡煮開,放一點苞谷面煮熟充饑。遇上災荒或缺糧季節,僳僳族都保持著互通有元、彼此互濟的風尚。如果全家族全處於糧荒光景,就得全體上山採集野生植物或狩獵來度過饑荒。
布依族人還用自產的糯米和自製的酒曲(當地叫「土酒藥」)製作出可口的糯米甜酒。這種甜酒基本上是婦女們自食和招待女客的。要是在春三月或初夏時節,凡是在布依族地區路過,走累了,口渴了,只要見到路邊地裡有人做活,就去向他(她)們找水喝,一定能喝上布依人常用甘冽的山泉沖拌的糯米甜酒水,涼悠悠甜絲絲沁潤肺腑,既能解渴,又能驅散一路上的疲勞。
這種酒,也叫醋酒或杵酒。製造方法比較簡單、原料一般是苞谷、高粱、養麥、稗屑子等,以稗子為最好。製作時先把糧食搗碎,蒸熟後放涼,拌上適量的酒藥,放進乾淨的瓦罐裡,蓋好,發酵十幾天,等發出酒香味,說明已出了酒,啟封沖飲。時間越長越好,如果放上半年以上再飲用,酒味就更濃了。
有道酒場如戰場孫子兵法美名揚
端午節
元旦飲椒柏酒,屠蘇酒。
歷史上釀製菊花酒的方法不盡相同。晉代是「采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清代則是用白酒浸漬藥材,而後採用蒸餾提取的方法釀製。因此,從清代開始,所釀製的菊花酒,就稱之為「菊花白酒」。
不拘何時,醉向月中。
又稱仲秋節、團圓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在這個節日裡,無論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人們都離不開賞月飲酒。文獻詩詞中對中秋節飲酒的反映比較多,《說林》記載:「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並熄滅燈燭,月下進行「月飲」。韓愈在詩中寫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節以飲桂花酒為習俗。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東酒」。
清明節
傣族的嗜好品有酒、煙、檳榔、茶等。幾乎各地傣族都有這些嗜好,只是嗜好的程度稍有差異。
巧夕
好月
主人坐下從篚裡取出一隻觶,下堂洗觶。賓也下堂,主人辭謝。賓不辭謝主人洗觶,立在西序前,面向東。洗畢,主人和賓相互揖讓著上堂。賓在西階凝立,主人把觶斟滿酒敬賓,沿主階上面向北坐下,放觶於地,向賓一拜,端觶站起。賓在西階答拜。主人坐下祭酒,飲完觶中的酒,站起,再坐下把觶放地上,一拜,端觶站起。賓在西階答拜。主人下堂洗觶,賓下堂致辭,和獻酒時的禮儀一樣,然後再上堂,但不拜謝主人的洗觶。賓在西階上,馬上給觶斟滿酒,端到賓的席前北面,賓在西階上拜謝。主人稍向後退,拜畢,向前,坐下,把觶放置在菜餚的西邊。賓辭謝,坐下取觶在手,回到原位。主人在主階上拜送。賓面向北坐,把觶放置到菜餚東面,回到原位。
唱酒歌的方式是先由主人端起一碗酒,向客人們邊敬邊唱。開場歌的內容大都是些客氣詞句。比如主人家的酒肉明明是擺了滿桌,主人卻謙遜地唱道「昨晚燈花爆,今早喜鵲叫,都說要有客,貴客真來到——本想殺頭豬,豬崽瘦殼殼,田裡去捉鴨,鴨被鷹叼啄;棚裡去捉雞,雞被野貓拖,溏裡去撈魚,魚被水獺捉——孔雀落刺林,麒麟落荒坡,貴客到我家,實在簡慢多。」唱完,敬每個客人喝一口酒。客人們也一一舉起斟滿米酒的碗來唱歌答謝,內容是感謝主人家的殷勤,祝賀寨鄰平安,莊稼豐收,牛馬成群等,如「喝酒唱酒歌,你唱我來和;祝願主人家,歲歲好生活——祝願寨鄰里,和睦享安樂;祝願牛馬壯,祝願羊滿坡——主人真殷勤,讓我坐上座,敬我豬腰肝,敬我雞腦殼——多謝呀多謝,主人麻煩多,我們轉回去,定把美名說。」一人唱一首,唱完,大家各飲一口酒,要是誰不會唱,就「罰」飲三杯。
燈節
賓客裡面如果有位尊者,在他一人舉觶之後,諸公、大夫才入內。設席於賓的東面,公的席三層,大夫席兩層。公像大夫一樣入席,主人下堂,賓與介下堂,眾陪賓也都下堂,回到原先的位置。主人迎接,與公互相揖讓著上堂。公上堂的禮儀和賓相同,自己要求辭去一層席,讓席上的人撤去。大夫上堂的禮儀和介相同,有諸公在時,則辭去所加的席,放置於席的末端,主人不許撤席。若無諸公,則大夫辭去所加的席。主人對應,不讓撤加席。
司正給觶斟滿酒,從西階下堂,在兩階之間面向北坐,把酒觶放置地上,退後一點,拱手,站立片刻,坐下取起酒觶,不祭酒就直接飲完觶中的酒,站起,再坐下,把空觶放地上,一拜,手執觶站起,洗觶。然後面向北坐下,把觶放到該放的處所,向後退,站立在觶前。賓面向北坐下,取放在肉案旁邊的觶,在主階上面向北酬謝主人。主人離席,立在賓的東側。賓坐下,將觶放在地上,一拜。手持觶站起,主人答拜。賓也不祭酒,立著飲酒,也不拜。喝盡觶中的酒後,不洗觶。再向觶中斟滿酒,面向東南遞給主人。主人在主階上拜謝。賓稍向後退,主人接受觶,賓在主人的西側拜送主人,一揖。賓和主人都歸位,恢復篷筵席原狀。
新漲
第二天,賓穿著鄉飲酒時的朝服到主人處拜謝主人對自己的禮遇,主人也身著朝服拜謝賓的屈駕蒞臨。主人卸卻朝服,犒勞司正。此時介不參加,不殺牲,只獻上脯醢。筵席所用菜餚隨家裡所有的進獻,沒有什麼原則規定。請的賓客也隨意而定,只要告訴給先生和君子就可以了。賓、介不參與。席上所演奏、所詠唱的歌也可隨意指定,沒有什麼預先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