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需要出發
十、做成流動中生產
要打破車床工僅負責車床,焊接工人僅負責焊接的作業方式,要打破作業員被固定化的機械工廠保守性,實非容易,在美國雖然不可能,但日本則只要有決心去做就能夠做到。
現在,豐田生產方式的開始,亦就是我本身向舊有體制挑戰的開端。
當時雖然我還和*圖*書年輕,做事鬥志很高,但我認為在短期間做激烈的變化,並不是很好的辦法,而是要不慌不忙的去做。
這一年,對豐田汽車而言,正是多事的一年。從四月到六月,隨著裁減人員而引發勞資爭議,為負起責任,豐田喜一郎社和*圖*書長引咎辭職。不久,朝鮮戰爭就激烈的展開了。
藉著一九五〇年六月朝鮮戰爭的展開,日本的產業界也因軍需的景氣,恢復活力,汽車產業也受到波及而蓬勃發展。
雖然有軍事景氣的需求,但距大量生產尚遠,何況種類又多,所以多種少量生產的局面和-圖-書仍無法改變。
我當時正是舉母工廠機械工廠的廠長,變更機械設備的配置,從原來集中加工,再送往下一工程的作法,變成把不同的機械按加工順序排列,然後一個一個加工,開始所謂「做出流動中生產」的小規模試驗。
一九四七年中,將機械排成「二字和_圖_書型」和「L字型」,試驗由一位作業員操作二台機械。從四九年到五〇年,又以「コ字型」、「ロ字型」,向三台、四台的工程順序作業挑戰。
生產現場的阻力當然很強,作業量或作業時間雖然不會增加,但當時熟練工人,不管好壞均是些具有匠人氣質的人,變換機械配置之後,和圖書從原來負責一台的工作到依工程順序負責多台機械,甚至從車床到銑床、鑽床等多能工的作業要求,抵抗者當然不在少數。還有實際試做時,出現了各種問題,例如機械加工完畢時不會停止,或者調整要素太多,若尚未熟練則操作困難等問題,當弄清楚之後,我也就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