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追求超脫規模的經營:豐田生產方式

作者:大野耐一
追求超脫規模的經營:豐田生產方式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章 福特系統的真意 四、「標準」乃是自己做出來的

第四章 福特系統的真意

四、「標準」乃是自己做出來的

任何事情均是如此,不論創造者的意圖有多麼偉大,但實際上並不一定會依其意圖執行下去。
在亨利福特一世的想法中,使人覺得他深信「標準」並非上面的人所給予,其對象無論是國家、企業領導者、工廠廠長或是任何上司,只要是設定「標準」的人,應該要以生產現場的人員為宜,我再度強調如果不如此做的話,則無法訂出能夠進步的「標準」。我也有同感,再引用福特的看法。
「產業的終點,並不是每個人都不要用腦筋,只是標準化、自動化的世界,而是到處都存在著讓人們運用頭腦的機械。為什麼呢?人們已經不必從早到晚,為了生計而終日忙碌。產業的真正目的,和*圖*書並非是塑造單一型態的人,或是晉升每個工作人員至最高的地位。產業乃為服務包括工作人員的公眾而存在,產業的真正目的是充分供應世界上最好且便宜的產品,而將人們的精神與肉體從求生存的痛苦中解放出來。所以產品的標準化要做到什麼程度,乃是各個製造業的問題,而非國家的問題。」
標準(Standard)的設定,必須要持著慎重的態度,為什麼呢?因為標準很容易被設定錯誤,標準化有表示「惰性」與表示「進步」二種,所以對標準化漠然的討論是相當危險的。而其觀點,有生產者和消費者二方面的立場,例如政府的委員會或各部會對各https://m.hetubook.com.com產業部門分別調查,同樣的生產物就有相當多的型式或多樣性,排除被認為重複的浪費以後,就設定了「標準」,工種會因而獲益嗎?所以除了戰時,必須將全國視成一個生產單位以外,這種看法是完全不對。
由此,清楚地出現了亨利福特一世的先見性。而且可知由福特和其協力人員所開發的自動生產系統或是「流動中作業」,絕非是由機械來操作人類,或讓人與人疏離。
可是亨利福特一世的後繼者們,並不照著亨利福特的意思做出流動中生產系統。機械加工、沖壓部門均做出如同堵住水流的水閘,僵化於批量愈大愈好的想法。
就此意義而言,https://m.hetubook.com.com「標準」並不只是生產現場的「標準作業」,而且要視為企業領導階層的意志,現以亨利福特一世的意見做為說明的材料。
不僅要在最終的裝配線,也要做出連接全部工程的流動系統,縮短生產的前置時間,福特在腦筋理想著想著,大概就浮現出「同期化」的名詞。
首先,恐怕沒有一個團體可具備所有設定標準所必須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之事必須從各製造部門內部獲得,絕對無法從外部取得。第二、即使他們具備此知識,標準或許會給予一時經濟性的效果,結果反而妨礙進步,因為製造業者將不是為公眾的利益,而是為滿足於標準而製造,因人的能力無法精和-圖-書進,反而愈會變得遲鈍。
我在探索亨利福特一世「流動中作業」的創意及展開的過程時,是從最終工程的裝配線的流動中作業開始,然後及於所有工程,亦就是由前工程的機械加工到沖壓工程為止,我想這不就是流動中生產的本意嗎?
在實現豐田生產方式的過程中,將原有的「流動」轉變成「流動中作業」,簡直是不斷地將人們的頭腦移植給機械。而「剛好及時」和「自働化」二大支柱乃是實現它的手段,也讓我重新瞭解到,這也是它的目的。
「標準」乃是生產現場人員,應該做出的事情。絕非是上面的人所規定下來的,但是在企業整個體系的設計中,工廠全體的體系設定之後,生產現場中各部分的「www.hetubook.com.com標準」也才能成為緻密且具有彈性的東西。
從前我任職於豐田紡織工廠時,約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時,我的上司要求做出「紡紗的標準作業」,不斷的去思考究竟什麼是標準作業中的「標準」。
前面已經提到,美國的社會環境下,工會的橫向劃分系統或許會阻礙生產作業的通融性,我想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存在。亨利福特一世的「流動中作業」大概是被後繼者做了錯誤的解釋。我認為最終工程雖然做出相當好的「流動中作業」,但是其他的生產線卻只做出了流動。
被認為是標準作業的要素有人、機械與物品。若沒有將這些做相互有效地組合,則要做有效的生產,實在是不可能,因為那會將工作的人疏遠於外。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