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福特系統的真意
六、福特之後就後繼無人了嗎?
就是說由亨利福特一世:「汽車乃是一種便宜的基本運輸工具」的想法支配市場的時代,變成如史隆所說的:「不斷求進步的大眾車,也就是變化更豐富的大眾高級車的時代。」
如該書所說,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發生一件讓美國汽車市場遽變的事件,它是與一九〇八年以後,因福特T型車的發售,將一直維持有限的高級市場時代打破,一下子變成大眾市場時代的事件可相匹配的大變化。
我想強調的是,現在我們之所以仔細的檢討循著豐田生產方式,根據市場的需求生產,是以日本國情的「多種少量」為前提而鍛鍊出來的。對於豐田生產和圖書方式而言,多種大量則是求之不得的事,因此也能在成長的日本市場中發揮其效果,同樣地我認為豐田生產方式,對自史隆時代以來成為多種大量的美國汽車市場也是適用的。
一九二〇年代正值美國汽車市場的大轉換期,通用汽車前董事長A・P史隆・吉尼爾在他所著的「我與通用汽車」一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關於福特系統的「流動中作業」如何在包括福特的美國汽車業展開,我認為亨利福特的真意並未被正確的理解。恕我再重複一遍,其理由是,與汽車工廠最後裝配線的順暢流動比較,其他工程無法做和-圖-書出流動中作業,卻寧可將流動堵住,堅持儘可能增大批量的製造方法。
這些新要素大致上有分期付款銷售、中古車的收購、轎車型的車體、年度新車型等四類(若是要將汽車的使用環境也考慮在內,則要加上道路改善這一項)。因為這些要素已在今日汽車產業中紮下穩固的根基,忽視這幾項要素幾乎是不可能的。在一九二〇年前後不久,買車的人僅限於第一次購車的人,均以現今或特殊的貸款支付,車種以敞篷車或旅行車比較多,形式則選用和一年前沒有甚大改變,其後也不會變化的。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雖然車型有改和圖書變,但在達到頂峰以前,其變化並不顯著。各別的新要素開始各自的變化,分別以不同的速度進行,後來竟然相互作用,發生了完全的變化。
從福特T型車大量生產時代,進化到通用汽車的全產品線政策時代,各生產工程間的複雜化乃是必然的,為了製造多種類的車,並降低成本,使得零件的共通化有了明顯地進展。但我卻不認為福特系統曾為了適應市場的「多樣化」做了大幅度地修正,而做出劃時代的生產系統。
對此市場大變化,通用汽車的史隆掌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對更加豐富變化的大眾高級車市場,揭示通用汽車獨特的全產品線政策,以hetubook•com.com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就汽車企業而言,在製造方面應該如何去對應現在市場上所謂「多樣化」的現象呢?
在我做出豐田生產方式的過程中,始終將「多種少量」的日本市場特性置於腦中,與美國所謂「少種大量」的市場特性不同,因此一直努力,非做出日本的生產方式不可。
我曾經在福特的人與事中,探究美國的福特系統,不,應該說是現在支配世界的大量生產方式的原點。
這時正是為了適應「市場多樣化」而推出廣泛變化的產品,同時充分發揮了價格策略的妙用。但是在生產現場,據我看來為完成的福特系統,這時已經根深蒂固的定型了。
經由和_圖_書汽車產業的發展,到了一九二〇年代,美國經濟正進入新的上升期,隨著新要素的出現,使市場再度發生變化,產生了區分過去和現代的分歧點。
豐田生產方式中的「流動中作業」,固然很多地方是從福特系統中學來的,但福特系統畢竟是產生於美國的國情下,所以我在充分檢討福特系統大量生產福特T型車,而帶來汽車大眾化時代時,更探討是否有適合於日本國情的生產方式。
而這理由又何在呢?我認為是在不甚明白福特的終極目標時,就面對激烈競爭的美國市場,自認是汽車本家的福特公司,被競爭對手通用汽車在後猛追,以致於沒想到要如何正確地展開福特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