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地北天南敘古今

作者:黃仁宇
地北天南敘古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江淮度寒食 京洛縫春衣 斯堪底那維亞

江淮度寒食 京洛縫春衣

斯堪底那維亞

這三個國家之社會主義政策,看來也屬情理之當然。本來產業革命後起的國家,其服務性質之事業更要由政府主持。要避免先進國家的覆轍,各種福利政策又不可少,即在俾士麥時已有成例在先。瑞典挪威與丹麥公共事業國營,很多水電交通事業由市政府獨占的原則,即在社會黨登場之前已為保守派及自由派人士承認。以後執政的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s)原來也遵循馬克思的傳統,可是已早放棄階級鬥爭的方針,也靠與其他黨派合作,才能取得多數。
地理上的因素是推動人類歷史的主要動力。在多少場合中有法定性的影響。現在很多歷史家相信斯堪底那維亞的森林繁殖過甚,才引起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在其過程中也促進現代民族國家之成長,甚至影響到資本主義之展開。例如威尼斯人即為逃斯堪底那維亞的哥特族人(Goths)的侵犯,避難斯島,發現無土可耕,無纖維可織,才銳意經商,既兼魚鹽之利,也以商法為民法,造成資本主義的基礎。馬克思也指出:威尼斯存積的資本,透過荷蘭,而輸入於英而美,促成該國家之成長。東亞大陸的情形則因戈壁瀚海,寸草不生,其周邊也不能供應多量人口,一遇乾旱,匈奴突厥就大舉南侵,近千年來更有契丹女真,除了保持遊牧民族的大量騎兵之外又控制一部分農業人口,更為患中原。針對這樣的威脅,才有中國傳統體制之綿延不斷。中國的官僚政治初期早熟,在技術成長之前即強行中央集權,以至官僚集團之邏輯駕凌於實情和數目字之上,其阻礙現代化之情形,我已在各處指出。只是在歐美科技展開之前,也曾在體制上和文物上展現過光輝,總之也是出於生存之需要,當中聯繫著一個時間因素。
這三個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大概因地理上的位置大致相同,種族和語言上的因素也非常接近,容易被視為一體。除了極少的例外,這三個國家的男女金髮碧眼,皮膚白皙,據說係因長期居住於森林之中,濃霧之下不被陽光逼射之故。今曰這三國也同為君主立憲,王室互通婚姻,政治上也都長期帶社會主義色彩。在宗教上她們同以路德教為主體,一般教育程度高,也都以造船業和擁有商業艦隊著稱。
挪威、瑞典與丹麥今日同為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可是一百年前它們仍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自十九世紀中期,這三個國家都曾向美洲移民。丹麥的數量較少,瑞典的移民則達一百五十萬,是其十九世紀人口之四分之一。挪威在一九〇五年獨立時人口只二m.hetubook.com.com百萬左右。可是一九一〇年美國的人口調查顯示挪威的移民已四十萬,挪威移民之子女則六十萬。我有一位美國朋友祖籍挪威,他曾說明當日祖父母離開家鄉的原因:「那邊除了森林之外別無他物。」
上述時期在中國為晚唐和北宋,看來維京不無創造精神。我們所看到的高頭船遺跡,全長約四十呎,所有龍骨,由一塊整體之橡木構成。結構堅實而帶美感。船首又有精細之雕刻裝飾。全部設計也表現製造者了解在大風浪中保持重心的辦法,再看當時人所造教堂,全部木構,即屋瓦也是鋸削均等約半呎為方的木塊,上凹下凸的重疊,邊緣又鑿為燕尾形,工作全不苟且。屋頂上既有十字架,以下也有野獸樹林的裝飾,表現其為非基督之所謂「原始邪教」(Pagan)的習慣之痕跡。有如斯之組織及創造能力,維京人卻未曾留下其部落組織情形、首領名目、侵略原因、攻戰部署等有關紀錄。我們所知道的維京時代如非被侵犯者之傳聞,即係考古學家勘察發掘之憑證,因之也不能詳盡。
以上各種有利因素瑞典也直接或間接的沾光。然則瑞典之鐵礦自十七世紀即已聞名內外,煉鋼製船及機器工業本來一直有所改進,而兩次世界大戰,其他各國之破壞及戰後復員更使其工礦得到突飛猛進的機會。與其他兩國相比,瑞典城市人口之增加又更顯著。(可是近數十年三國也由外輸入大量石油,一九七三年油價陡漲已受影響。近日因中東危機,油價又提高,也難置身事外。)
旅遊的事業也佔這三個國家收入中的重要部分。無意中,這三個國家在招待遊客間表示了不同的性格。挪威好戶外生活,強調征服自然的勇氣。滑雪山坡上國王的銅像顯示他牽著狗散步,氣度爽落。現在的國王奧拉夫第五(Olaf V)現年八十七,是三個國家中較有實權的王者,他年輕時曾參加滑雪競賽。奧斯陸的博物館除了陳列維京的高頭船外,也陳列了探險北極的船隻和第二次大戰期間兩個挪威人冒險渡海參加在英武裝部隊的舢板,全長不過十餘尺,毫無特別裝備,又有冒險家擬橫渡太平洋及大西洋之草筏,即是威格蘭公園(Vigeland Park)的雕像六百餘尊,全部裸體也以戶外作主題。丹麥顯示著她的封建傳統。壬宫前的衛隊換班仍吸引遊客的興趣,有如倫敦之白金漢宮,希勒洛(Hillerod)的碉堡內至今還有丹麥王室為主體的武士圑成員之名位,即當今暹羅國王及現任日本天皇明仁亦赫然在內。(實際上不過由國王m•hetubook•com•com授予各人勛章。)而現今之丹麥女王瑪格麗第二(Margarethe II)則係一個毫不矜誇的人物,衣飾有如家庭主婦。瑞典注重長久之過去,王宮陳列著傳國珍寶。相去不遠之寺院埋葬著多數該國君主,包括前述戈斯塔勿司.亞多爾夫司。值得一提的是前任瑞典國王,當今國王之祖父戈斯塔勿司第六,為有名的學者,曾參加中國的考古工作,至今斯德哥爾摩仍有東方博物館,傳統上瑞典學界對漢學頗感興趣。
那麼,甚麼是人生的真意義?這問題便是我們在奧斯陸峽灣的島嶼上所產生的感想了?今日很少人提及的希特勒曾試作歌劇,敍述日耳曼民族尙是初民「邪教」時受基督教徒傳教的情節。可是作傳者沒有詳述劇本內容。我們知道的則是他認為皮膚白皙金髮碧眼的日耳曼民族(當然包括瑞、丹、挪人民在內)最有創造精神也最有出色,應較其他人種有更大的生存機會。這觀念一經他提倡,就索性貫徹到底,甚至在他眼裏貪婪醜陋的人種亦不妨將之斬盡殺絕。這樣,他就完成了一生的使命。
可是出乎一般概念之外,丹麥的面積不及瑞典的十分之一。挪威是一個狹長的國家,其南北長逾一千哩,東西最寬亦不過三百哩,而最窄處竟至四哩(我們很難想像如此一個疆域對國民心理之影響)。瑞典北部有半年之內在冰點以下,連波羅的海也凍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攻佔挪威的理由之一是瑞典輸德的礦砂須由挪威港運入;如果當地被英軍佔領,則重要之戰略資源將被截斷。此外丹麥地勢平坦,農業土地佔百分之七十。瑞典所有不過百分之九,挪威只有百分之三。
在中國人眼裡,斯堪底那維亞的歷史至短。當地人首先吸引外界注意的為「維京時代」(Viking Age),時在九世紀及十一世紀。維京人亦即斯堪底那維亞之土著,擅於製造龍舟式的高頭船,上置方帆,每船有划槳手三十人,能通行於內河及外海,再配上每船戰士六十人即用以剽劫於西歐各國,凡英、法、愛爾蘭、西班牙皆有其蹤跡,不僅殺人越貨,且一度統治英國。侵犯最高潮時曾以如是之高頭船數百艘糾結成隊而來。直到維京人全受基督教感化,其剽劫才終止。經過這場活動之後,斯堪底那維亞的三個國家才在歷史上露面。
挪威在本世紀初期,充分得到水電展開之裨益。其他國家尚以煤為能源,此邦則因自然之賜無處不可以用水電改變生產方式,舉凡木材與紙漿之廣泛開採,農業生產技術之增進均受裨益。一九〇五年之獨立本因船業鉅子作和*圖*書台柱而展開(其近因為挪威議會通過法案,本國船只不用聯合王國之標幟,法案經瑞典否決),自是政府更向經濟方面著眼。不十年而歐戰爆發,船脚運費增至平日之八倍及九倍,挪威之水產及銅礦也被英德搶買。戰時挪威人民不是沒有經過各種苦痛,如物品價格昂貴,船舶又頗有犠牲——尤以德國使用無限制潜艇政策後為甚,船員死事者達二萬人。另一方面商船之收入一項,已使該國由對外負債之地位成為債權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受損失,破壞的程度不深。一經復員即容易超過以前的進度。
十七世紀初期(明末清初)是瑞典兵威最振的時期。國王戈斯塔勿司.亞多爾夫司(Gustavus Adolphus)是三十年戰爭中保衛新教的英雄。他雖戰死,戰後和議時瑞典卻獲得了廣大的疆土,已經過芬蘭拓土而擁有今日蘇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二小國(內一部分原有),即今日之列寧格勒,和波蘭及德國沿海一部地域也一併接收過來。加以世紀之後半又收回丹麥所佔今日瑞典之南端,波羅的海遂成為此邦內湖,奄為當日之超級強國。這稱霸於北歐的情形至十八世紀初年(康熙末年)才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瑞、挪、丹宣佈中立。二次大戰爆發也仍望中立,已不可得。丹麥與德國原有不侵犯條約,一九四〇年希特勒全面出兵於西歐之前夕,數小時即佔領丹麥,國王被軟禁。同日挪威也被侵,但其抵抗長達兩個月,使國王哈康第五(Haakon V)得以及時逃出,在倫敦組織流亡政府。希特勒也在挪成立啓士林(Quisling)之傀儡政府。瑞典可算保持中立,只是在強鄰壓境的條件下亦至為不易,也不得不供給德國礦砂,也讓德國在境內運兵。
這三個國家如何由貧至富?這是今日讀者和觀光者亟待知道的問題。有人解釋實由三國民主精神之所賜。這樣的立場,理想主義的成分多,事實上的正確性少。修改憲法讓全民參政、婦女投票可以使財富的分配和經濟組織更為合理,卻不能憑空產生財富。固然斯堪底那維亞有長期代議政治之歷史,可是最近的民主體制則是社會進化經濟發達後之產物。總之這三個國家自然所賦予的豐富、地廣人稀,再加以對外移民之後,重新組織起來阻礙甚少。她們內部也有實質上之長處。例如人民勤儉誠實,由路德教堂主持的傳統教育精神一致,十九世紀中期已產生了新的學校制度,而尤以所謂「人民中學」(folk high school)於世紀之交在組纖工會時產生了力量。這些條件不計,而和圖書實際上我們所謂經濟上之突破,仍待有客觀條件。
也有人認為生活沒有真切的意義,即使有,我們也無法知悉。十八世紀蘇格蘭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即強調人類的知識不外從感覺(sensation)所獲得,所以無法證實其真實性。有人提及全能的上帝創造完滿的宇宙。休謨即反問,我們如何保證這不是一個「嬰孩上帝」,初出茅廬的製做宇宙,結果是一團污糟,既不合理亦多費材料,以致他自己不堪回首,只好任之棄之?我們看到冰河遺下的痕跡,想到古生代的巨象,也甚可作這樣的懷疑。
我們看到這幾個國家田園修飾,所至之各處餐廳整潔無瑕,人民也守法有禮,無一夫一婦衣服襤褸,也未見任何兒童無人管教流落街頭,無法不感覺敬羡。可是參照書本,也知道發展的過程中各國都有不同的遭遇,其他國家無從全部仿傚,況且一百年前三國之君臣也斷想不到今日之景況。在技術方面產業落後的國家只能參照中外情勢,由舊式農業管理的方式,進至商業的條理管制。至於進展到何程度則無法勉強苛求。物質條件是組織的資源,都不是立國之宗旨。它可以從旁使人民的生活更為充裕而有意義,卻不能單獨的代表這種意義,尤其不能代替全體的人民。挪威一九〇五年的獨立運動之另一動機即係其領袖看到對外移民過多,希望增強民族國家的自尊心。
一九九一年一月九日《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我們即使是唯物主義的歷史學家,面臨如斯龐大的自然的力量,也不免要重新猜測人類活動的真實意義。在這機緣之中,就不期而然的在心頭湧起一種形而上的思想,有時也帶宗教意識。這就是我常倡說的「放寬歷史的視界」之盡頭,既體會地理因素給人類歷史之影響,也要問:是否其後面仍有一個總攬一切的大方案(Scenario)。
挪威的峽灣(fjord)斷岩峭壁,嘆為奇觀。即使是國都所在的奧斯陸,其峽灣海面寬闊,附近的平地可以闢為飛機場,與別處不同。當中島嶼起伏,有似黃山諸峰的峰頂出現於雲海之上。各種船隻,龐然大物在島嶼之間穿插而過,看來間不容髮。這次我們有機會到當中一個島上散步,發現全島無一呎一吋的沙灘。沿海的邊緣全作犬齒狀,而且與水面平行有無數橫線呈現於其斷面之上,彼此相去不過半吋,顯然是冰河時期(glacial age)終結,解凍時在地面上侵蝕的後果。有些專家指出當日此間泥土可能被沖刷而去,遠至英倫。
拿破崙戰爭www.hetubook•com.com期間(事屬清嘉慶)又成為斯堪底那維亞軍事史與外交史之轉捩點。戰事快終結時,瑞典決定與外圍之英、俄聯手,丹麥則仍親法。瑞典也在這關頭決定放棄芬蘭,任俄國奪取之,本身則攫得丹麥所屬之挪威為補償。迄今為止瑞典可算一個好武的國家,可是自是以後即未再參加任何戰爭,至今日已近二百年。一九〇五年挪威宣佈獨立,迎立丹麥王子為王,瑞典初欲出兵阻撓,最後也仍聽任之。
瑞典、挪威與丹麥曾在十四世紀末成為一個聯合王國(相當於中國明洪武年間),稱為卡爾瑪聯盟(Kalmar Union)以丹麥王為主體,可是下層常有齟齬與衝突。一五二三年聯盟解散(事屬明嘉靖初年),丹麥與挪威成一系統,瑞典與芬蘭又成一系統。歷史上瑞典與丹麥不時以兵戎相見。可是斯堪底那維亞的三個國家一般總是向外拓土,其本土不曾被人侵佔。有之則始自希特勒。
今日,則兩種體制經過長期的琢磨,已有匯合的趨勢。我們不能再強調優勝劣敗,弱肉強食,也無法提倡劫富濟貧(因為各國財富也是她們組織上之臍帶)。因之只有互相激勸,增進彼此之同情和諒解。況且再瞻望亞洲腹地和非洲各國,很多地方仍是哀鴻遍野。這些地區之不安,即非人類之福。所以今日之斯堪底那維亞國家一方面企圖保持近世紀來之局外中立,不願參與超級強國政治,一方面又熱心於國際和平運動,積極支持聯合國,是出於今日「天下混同,區宇一家」之趨勢下的警覺。也就是說,今後人類如仍企盼生存,則除了在技術上增進之外,群眾生活之倫理標準亦不得不勝於往昔。
丹麥農業基礎較深、人口密度也較大,封建殘餘的因素迄至十九世紀中期仍顯著。她在一八六四年被普奧戰敗,喪失了在德國的領土(是為俾士麥統一德國之前奏)。當時割讓的國土為王國五分之二,人口三分之一,未嘗不創巨痛深,卻也因禍得福。過去丹麥農產品以漢堡(Hamburg)為呑吐港,與大陸打成一片,從此才竭力經營哥本哈根。時值美國及俄國小麥傾銷歐洲市場,丹麥人士即勸說農民大規模的將主食生產全面改為副食品生產,自此豬牛肉乳酪雞蛋成為輸出大宗,大麥及麥片則一般作飼養之用,甜菜製糖也普遍的展開。以上用合作社的方式主持,也充分利用國內水道的便利。時值西歐各國工業化,一般生活程度提高,丹麥就此做到分工合怍的地步。剩餘的人口除一部向北美移民外,也參加城市內新工業的生產製造。農村勞力的來源既減少,地主不得不向農民讓步。及至世紀末年全國經濟已開始變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