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沙卡洛夫
我一聽說某人是「中國的戈巴契夫」某人是「中國的沙卡洛夫」,就覺得心頭非常不安。作這種說法的人,通常簡化歷史,將中外情勢混成一氣,滿以為某人能在外國如此,我方也應當在中國如此。有時尙且鼓勵被說的人去東施效顰做得文不對題,其始也失之毫厘,最後則可以謬以千里。
沙卡洛夫以前也和索贊利津一樣,認為中國是侵略者和擴張主義者,在《回憶錄》裏提出,他已不作如是想,因為中國只有一種原始型的經濟,內顧不暇,幾十年內無此能力。
沙卡洛夫成為在西方人盡皆知的人物,始於一九六八年時。時值「布拉格之春」,亦即捷克人士展開了反共反蘇的運動。沙寫了一篇〈對進步、和平共存,和知識界的自由之反省〉的文字,初只供同道參閱,後來經過地下組織的傳達,在荷蘭發表。英譯也經《紐約時報》於七月二十二日以三頁刊出,又經美國各大學重印。當日蘇聯仍在布里茲涅夫和KGB所主持的鐵幕之下,沙卡洛夫失去了他的官位、政府供給的住宅和公安許可證。一九七五年諾貝爾獎金給他和平獎金更被蘇聯政府視作一種挑釁,他公開反對蘇聯進軍於阿富汗才被判放逐於高爾基。可是沙卡洛夫所提倡的
和-圖-書各節,日後都成了戈巴契夫所主持的開放(Perestroika)理論上之基礎。他也經一九八六年底戈巴契夫親自電話解除他的放逐接他回莫斯科。只是他堅持激進的改革,也不能盡為戈巴契夫承受。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他的最後一個鏡頭乃是在全國蘇維埃大會場中與戈巴契夫的口頭爭執,而翌日即有他逝世的消息傳來。
《回憶錄》裡對史達林有很刻切的批評。這位專制魔王,大規模的拘禁毒殺無辜,尙因他的恐怖政策及諸種罪行,以致飢餓而喪生的人口,據他粗率估計總數一千萬,後來聽說旁人估計六千萬,沙才知道自己估計過少。因之他在一九六六年簽名反對為史達林平反。沙也自承過去的錯誤。一九五三年史達林逝世時他對各種公開的秘密已有所知,可是在他私人給他第一位妻子克拉娃(Klava)的信內仍稱此人為「偉人」,而懷想他的「人道觀念」(humanity)。後來他回憶著當日自己有這樣的思潮不禁「臉上發燒」。然則沙卡洛夫並沒有完全放棄他的心頭矛盾。在另一處他寫出:「我堅信給納粹德國戰敗是一個更大的災害,超過我們自己的劊子手給我們的任何一切。」
固然他之參
和圖書加上項工作與否不能由他自己作主,可是他當初也確是樂意參加。第一,原爆是理論物理學家之「樂園」。有了原爆則在極端的溫度與壓力之下物質之形態(state of matter)可以根據數學公式計算而得。反面言之決定熱核反應之程度的方式自此也可以直率的提出。第二,當日沙本人也確為愛國心所驅使。他說:「我認為我是這新科學戰爭中的一個鬥士。」原文以過去式寫出。
一九九〇年十二月三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人類的劣點即是貪婪自傲,這種損人利己的態度,東西皆然,因之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去擴大自己的勢力圈,更是彼此一樣。至此沙卡洛夫提出:「我們在蘇聯應當如何辦?西方應當怎麼辦?如是的問題,不能以片言隻語答覆。我希望沒有人會自稱他有最後的答案。預言家總是不靈的。但是我們縱承認自己的缺點,仍舊需要不斷的懷想此類問題,並且根據良心與想像力,給旁人忠告。最後則只有如我們祖父母一代所說的,讓上帝作我們的裁判員。」以上兩段都用現在式寫出。
沙卡洛夫本人也在第二次大戰期間畢業於莫斯科大學https://www.hetubook.com.com。他早年在物理學上造詣甚深,這已不足為奇。他之成為一個「人本主義者」(humanist)則無疑的已從兒時課外的閱讀,打下了根柢。《回憶錄》裏有他隨意提出兒時所讀書,包括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大仲馬的《三劍客》、斯瑞夫的《小人國遊記》、囂俄的《悲慘世界》、歌德的《浮士德》、狄更斯的《塊肉餘生記》、斯妥夫夫人的《湯姆叔的小屋子》、威爾士的《時間機器》、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和安徒生的童話。至於俄國作家如普希金、托爾斯泰和果戈里諸人的作品,更已不在話下。他成年之後也讀過史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海明威的《戰地鐘聲》和奧斯威的《向卡塔龍尼敬禮》,此外尙有本文作者自愧不知的書和沙自己「不勝枚舉」的書。這種遍閱群書的習慣不可能與他想像力之展開及對西方之認識沒有關係。然則《回憶錄》內除開說及對馬克思及列寧之著作不感興趣之外,全未提及現代政治經濟理論及歷史書刊。此中也可看出蘇聯之文化封鎖政策,以後更使沙傾向於BBC及美國之音的廣播。
沙卡洛夫生於一九二一年,他的家庭在帝俄時代已跡近貴族,至少也屬上層階和圖書級,他的外祖父在本世紀初年以軍功任陸軍少將,他的母親上過莫斯科專為貴族所設的女塾。他的父系則世代以任傳教師為業,他的祖父是一個有相當成就的律師,祖母屬於波蘭的貴族。他的父親攻數理,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據沙卡洛夫說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物。自十月革命之後,他們一家一度流落在外,靠他在電影院彈鋼琴維生。之後則在大學任物理教授多年,又著有通俗物理學教科書數種,也都能廣泛的行銷,即以版稅的收入,他一家的生活程度已在蘇聯一般知識份子以上。沙卡洛夫自幼年生長於城市中,與今日蘇聯領袖多數由農村出身的不同。
沙卡洛夫畢業之後參加兵工署的研究工作,一九四八年奉調參加原核兵器之研究,茲後他被稱為蘇聯熱核炸彈之父。他書中對一九五三年的原爆及一九五五的氫爆都有相當詳細之記載。
沙卡洛夫前妻卡拉娃在一九六九年去世,《回憶錄》裏說及她對沙各種政治運動並不完全同意,只是也不出面阻擋。不久沙即邂逅了後妻露莎(Lusia,正式名Elenor Bonner),《回憶錄》裏稱之為「美女」,她是猶太人也算是「行動份子」,曾在法庭假造文件作證,罵不同意的為法西斯。她曾為hetubook.com.com沙在海外奔走,接見西方權要傳遞稿件。沙也受了她影響,支持猶太人脫離蘇聯的權利,替劫機犯求情。他的絕食,即是支持露莎在美國的兒子之未婚妻,使她離開蘇聯與未婚夫團聚。在這些方面之行動,沙卡洛夫也不盡為他的國人所諒解,也有人認為這些行動將私事與公眾運動混淆一起,另一個反對派作家索贊利津即對他有率直的批評。
還有些批評家動輒將人物區分為好人及壞人,全憑一己之憎愛將被說者身世環境經歷與行止一併抹殺。有如班固著「漢書」時創製「古今人表」,將洪荒以來傳奇性及現實性的人物按三等九則區分他們的高低,而以褒姒與妲己同列為「下下愚人」構成以道德解釋歷史之最極端。
以今日世事之叢複繁蝟,我們要說某人的行動舉止完全完善無瑕,另一人則毫無是處,更屬遷就,而有時近於滑稽。閒話少說,蘇聯的反對派人物沙卡洛夫(Andre Sakharov)於去年十二月十四日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他的《回憶錄》則早已準備就緒,英文本之上册於今年秋季在美國出版,其文字直捷,立場誠懇。此間提出值得我人特別留意的地方三數則,即可以由讀者自行看出:客觀的敍述人物和主觀的批議人物當中有很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