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母后伊莉莎白
愛德華退位之後與華麗絲結婚,稱溫莎公爵及夫人,但是封爵書內載明華麗絲非王室親屬。伊莉莎白及喬治加冕完成後,亦始終拒絕禮遇溫莎夫人,是以愛德華終身流寓他邦。第二次大戰爆發後,希特勒有意截留愛德華,看來也在希望將他家庭間的糾葛加以挑撥擴大,使他成為親德人物的憑藉,但此計未酬,不過溫莎公爵希望回國服務參加戰時工作的願望,也不能為英國王室接受。他除了一段短時間內以陸軍少將的身分在法國為聯絡官外,即縱有好友邱吉爾為之周旋,亦只派得一個巴哈馬群島(Bahamas)的總督,有同流放。評議者仍認為伊莉莎白的幕後阻撓是其主因。
這次到倫敦時值八月一日,天氣奇熱,據說八月一日氣溫九十度是最高的紀錄,為以前英倫所無。當日中午倫敦塔橋開放半小時,這消息見諸報章,卻又沒有說明原委。到傍晚時分,爆仗聲音震耳。我們想不出八月一日有何奇特之處。夜中看電視新聞才知道今年八一乃當今英國王太后、本國人士稱為「母后」(Queen Mother)伊莉莎白的九十壽辰(當今皇后也名伊莉莎白)。開放吊橋乃是讓王室的遊艇上溯泰晤士河。伊莉莎白母女與群眾關係良好,今年華誕雖然沒有做到普天同慶「大酺」三日或五日的地步,只是也成了頭條新聞。報紙上一律刊載了這位九十歲老太太的玉照,看來御躬抖擻,依然行動自如。同時各種刊物也順便重印第二次大戰期間德機轟炸倫敦,在警報尙未解除時她陛下和國王喬治第六巡視災區的舊影,以表彰當今王室與一般平民共休戚的旨意。這時候旅遊者如插足英倫各處書店,可以看到母后伊莉莎白的傳記三數種同時成為了暢銷書,被陳列在書店裏顯著的地位。
大凡宮闈間總不時有風流韻事流傳於外。現在暢銷書裏傳出一段故事則是,本世紀初期,王太后尙是一位窈窕淑女的時候,曾以蘇格蘭貴族華裔和-圖-書的身分作客於英倫。首先注意到她的並非後來成為英王的喬治第六,而是他手下一名騎侍(equerry)斯圖亞特(James Stuart)。他也是蘇格蘭的貴族,不僅年少翩翩,而且跳起舞來步伐輕捷,引起各界傾慕。他與伊小姐的交往也曾招致社交界注目。可是他聽說主上對伊小姐有意,立即自動的退出圈外。喬治第六在家庭中名Albert,暱稱Bertie,當時封約克公爵,為人多病,而且害羞成性,因之語言遲鈍。要不是伊莉莎白予以青睞,其大婚之出處尙不可定奪,也必會影響到今日英國王室的世系。
可是暢銷書之成為暢銷書,全靠顧客作主,其內容不能與官方之宣傳依樣畫葫蘆。我雖說沒有翻閱過這數部母后外紀,只是從《倫敦泰晤士報》的節錄介紹,已大致窺見其內容。一般提到的乃是母后伊氏愛賽馬,即御馬厩裡的馬也不時進出於賽馬場。在英國人來講,這早已不是奇聞,即當今英后伊莉莎白也愛賽馬,間常見諸新聞鏡頭。本來英國人愛賭,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賭博之經營也是一種公開的企業。王子或公主誕生,臣下就預測其命名。當今王太子查理,王太孫威廉,其命名出於一般人預料之外,因此以此作賭而輸贏者大有人在。足球賽之勝負成為賭博的對象,早已不在話下。而且氣溫也可以作賭。今年天氣奇熱,據說發賭票的希爾氏(William Hill)因之坐輸十五萬鎊。群情如此,則王室的參加,已如孟子所云,「王如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不能逕自指斥其為「流連荒亡」了。況且賽馬又與武藝攸關,歐洲的王室,一向出於武士傳統,與中國文謅謅的態度大不相同。十七世紀的英王查理第二就愛賽馬,曾自任騎師。所以至今英國王后之伴王駙馬愛丁堡公爵和王儲查理仍愛玩馬球。查理甚至墜馬折臂,公主安妮也在賽馬時作騎師,這和圖書只算得與民同樂,也只會增進王室的群眾關係。
當今母后個性堅強,言辭率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她與華麗絲.辛普生之嫉不相容也言之成理。只是將一九三六年的往事,當日稱為「憲法危機」者,全擺在兩個女人的虛榮及妒嫉的份上,則未免過度簡化歷史了。
國王有職無權,在十八世紀更是趨向明顯。最初被邀而為國王者實係德國人,不諳英語。次之政黨政治抬頭,內閣製成熟,國王更無參與政治的必要。喬治第三企圖打破其限制,任內則有美國獨立。自此之後,國王更只是一個橡皮圖章。
如此要他國王及王后何用?一則維持近千年的傳統,二則使內閣制有所交代。而且也準備在非常情況之下可能發生作用。但是一般說來,皇冠只有象徵式的功能。國王王后以及王儲公主等,除他們自有私產之外,也仍由政府核發薪水和津貼。他們主持各項典禮則由宮內職員核定,幾乎無日無之。這樣一來他們雖屬帝裔,除了遺傳也和一般公僕大致相似了。
一九九〇年十一月二日《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伊莉莎白至今猶說喬治挺身而代兄作國王乃是一種「犧牲」,他自己也因此而短壽。實際上喬治登極後做了十六年國王,不能算是夭折。可是他不待勸進即自動出面,可見得其所表彰的不是名位問題,所謂危機實有其事。
迄至華麗絲.辛浦生登場,以上的情形更急轉直下。她為美國平民,已婚,又與作下級軍官的美國丈夫離婚,再嫁於在倫敦作證券交易的辛浦生。據各種資料所敍,他們夫婦看清了愛德華的弱點,一意與皇儲接近,但曾幾何時,辛浦生先生不再被提起,華麗絲及大衛倒反而儷影雙雙,出現於度假的公眾場所。恰巧此時,一九三六年英王喬治第五去世,愛德華嗣位,只待正式加冕。而當時華麗絲.辛浦生在伊浦斯微支(Ipswic和*圖*書h)法庭中進行離婚的程序,愛德華又要求政府將其大婚費用列入預算,於是掀起莫大的波瀾,鬧得全國鼎沸了。
正告國王如果堅持與辛浦生夫人結婚,則必須退位者有首相鮑爾文(Stanley Baldwin)。但是鮑有王室的支持,而王室中最有力量的人物,則無過於約克公爵夫人伊莉莎白。王弟約克公爵也在緊急關頭聲明如果局面不可收拾,他自己願意出頭取而代之。這樣堅決的態度不可能後面無公爵夫人的支持:是否出於伊莉莎白之慫恿,則無從考證。所以至今黃色新聞不說,即有聲望的報紙亦強調兩個女人都想做大英帝國之第一夫人,為以上糾葛的一大主因。最近《倫敦泰晤士報》即以BEST OF ENEMIES,亦即「敵對中之強手」作標題,追敍一九三六年間的往事,並且將當日伊莉莎白及華麗絲的倩影擺在文字的上下兩端,又在文中提起這兩個女人不應當在同一星球之上存在,大有《三國演義》裏周瑜痛恨諸葛亮所說「既生亮何生瑜」的情調。
而與伊莉莎白更有關係的一段交往,則為當日王儲愛德華與辛浦生夫人(Wallis Simpson)間的一段緋聞。愛德華本名大衛,是中外聞名的美男子,而且擅長於體育競技。但不知如何將婚姻錯過。有關人士百方設計的替他安排對象,而愛德華總是左右都不稱意。大概年輕女郎家教過深不識風趣,或者承攀過度引起反感。因此王儲年近四十,依然風采不遜於少年,成為世界上最高身價(most eligible)的未婚男子。可是他對妙齡女郎不感興趣,對不少年齒稍高的已婚女人反又格外垂青,而且他們的交往又超過尋常的範圍,不免引起議論,而議論得最露骨的乃是弟婦伊莉莎白。
內戰後議會派得勝,克倫威爾當權,並且一度弒君成立民國,只是仍不能解決當日的問題,於是才有復辟的情事。而復辟後的國主查理
www.hetubook.com.com
第二及詹姆士第二,又有恢復天主教增強人身政治的趨向,於是才有光榮革命。威廉第三為荷蘭人,但係英國國王的外甥,其妻又為英國公主,被邀率兵推翻詹姆士第二。是役兵不血刃,所以革命才稱為光榮。可是至此名義上朝代依舊,國王實係經過選舉而產生,時為一六八九年。迄至一七〇一年,英國議會更進一步竟預先通過法案,在王族之中指定王位嗣承的序次,而且對嗣位者的身分提出若干要求。一般教科書沒有講明者,至此國王實由議會廢立。以後雖按血緣的序次嗣位,但已非絕對或當然。況且嗣位者又必限為英格蘭教堂的成員,其子女的教育也有若干限制。所以國王與王后縱非國民的僱員,所謂王權神授說,也早已置諸腦後了。在十七世紀之前,外交事項統屬國王特權。迄至二十世紀,國王已聽命於內閣吩咐。一九一一年,英王喬治第五訪問歐洲大陸,當日英德對立的情勢緊張,歐洲的王室則又因聯姻的關係彼此都是親戚,所以國王的公開談話,事前概受外相格雷(Edward Grey)指示,事後又得向後者交代。至今歷史書內仍說明了國王接受內閣的「訓示」,回國後向內閣「報告」。如此,政治立場上講國王與政府的主從關係,早已前後顛倒了。
在徹底認識這問題之前,我們必先看清當今英國王室是世界上帝裔綿延最長久者之一,在它整個歷史裏也分劃為若干朝代。可是這與中國朝代的趙宋和朱明彼此的不相屬不同。通常英國後一朝代出於前一朝代的旁支側裔,或係女婿及外甥入承大統,縱不如後漢之於前漢,亦必如隋之於唐,在親屬關係上仍是一脈相傳。可是在憲法史上講,現今王室約九百多年的過程中,已經久歷滄桑,帝系儘管依舊,可是王位的性質與功能業已前後不同。當中最重要的變遷,無逾於十七世紀的內戰及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所帶來的後果www.hetubook.com.com。
那麼一到緊要關頭,由民選的政府不會忘記他們乃是眞實的僱主。生在二十世紀,各人擇偶,當然是自己的事,雖父母無從干涉。國王有外遇也不算新聞。愛德華及喬治的祖父愛德華第七即以此著名。但是國王偏要牽扯出來一位份外的女人,又是外國人來做王后,尙可以因以後的子嗣影響到大統,則又另當別論了。而最可以擔心的則是,這一婚姻也可以將以前幾世紀以來的成例抹煞。一九三六年,鮑爾文並沒有絕對的公意作後盾,也有人民願意漂亮英俊的君主和他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於是憲法危機更確切地存在。當日的母后瑪琍,一向偏愛愛德華,她在喬治及伊莉莎白行加冕禮後,特別在媳婦亦即新王后面前行屈膝禮,表示天命已定,大統不容爭辯。
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是一個青黃不接的時代。簡言之,工商業在社會上的比重加強,國際間接觸頻仍,政府的功能和施政的範圍需要擴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家泛稱這是封建時代衍變而為資本家時代。甚實當中爭執的重點,不在階級鬥爭,而在擴大行政範圍、加強軍備、增進稅收的過程中,問題上應由國王作主或議會作主。如依前者則為君主專制,如依後者則為民主。只是當時人不如我們能夠看到歷史的縱深,雙方都依成例爭執,而事實上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已經超過他們人身經驗之外,於是才有內戰。在國王及保皇黨的立場來說,總還是希望假借於皇權神授說,於是加強教規甚至企圖放棄宗教改革的成果,返回天主教的範圍中去,以便增進管制。而議會派則有清淨教徒的鼓勵與支持。
所以無論伊莉莎白的動機如何,她幫助了二十世紀的英國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她和女兒伊莉莎白的最大貢獻乃是保持了王位的尊嚴。這有職無權的名位愈來愈與時代脫節。所謂傳統也半含著抽象而不合實際的成份,因之愈難維持。怪不得今逢王太后九十華誕,眷戀往事的英國人要著書宣揚而且隆重的慶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