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薩丹.海珊
安密爾謂阿拉伯人為數二億,要是團結起來可以成為一種可怕的力量,很容易產生誤解。如果說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團結,無可阻擋,並且現在已有這樣的趨向。如果西方國家與海珊的戰端一開,一般阿拉伯人民的向背,非常值得考慮,即參加保衛沙烏地的部隊亦然。可是說要以武力統一今日阿拉伯聯盟的國家,則要超過希特勒的野心,阿拉伯聯盟裏的二十一個國家〔內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有名號而無國土〕,所佔土地自中亞腹地跨紅海連亙整個北非海岸而達大西洋,雖說都屬回教國家(敍利亞和黎巴嫩即有很多的基督徒),又都屬阿拉伯語言通行之地〔埃及以西之巴巴人(Berbers)中則只有識字階級操阿拉伯語〕,可是每一地區已有不同歷史之背景,而且社會經濟條件也不相啣接。縱說其中有改組的可能,可是要將之結合為一片,則為一種過時代的理想。日前阿拉伯聯盟在開羅集會時,即有十二個國家贊成派兵保衛沙烏地以拒止伊拉克的侵略。即過去埃及和敍利亞組織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也終至不歡而散。又巴茲黨同在敍利亞和伊拉克抬頭,而這兩個國家迄今尙是死對頭。
海珊之作為在今日以電子工具及人造衛星傳遞消息的情形下,不時即已傳遍全世界每一角落。我們在倫敦旅館裏去他手下進佔科威特後不過數小時,餐廳裏聽到鄰座的談話就無一不涉及中東之危機。我們離開美國只二十天,去時汽油每加侖才一元零五分,回時已一元三角二分。紐約證券市場的指數也已下跌近四百點。連日電視新聞看到很多預備役的官兵應徵報到於役沙烏地的情形。新聞記者訪問民眾時,一般的反應表示對未來經濟不景氣心存戒心,公認要束緊褲帶節省消費。
我在學歷史中保持的樂觀,有在長時間遠距離的基點上深信世界上不合理之事物經過一段折磨,終至於合理。不平衡的事物,則趨向平衡。但是當中的運轉很少人能於事前逆睹。總而言之,今日世界上至大之糾紛,由於科技進展過速,先進國家已經過幾十年幾百年的培植,各種機構重重相因和科技的發展www.hetubook.com.com相始終,落後的國家想要迎頭趕上愈不容易,因之不顧程序,只抓著力所能及的因素,有時做起事來沒有分寸。海珊可以與希特勒相比,可是因此我也可以聯想到慈禧太后之對所有國家一體宣戰並對使領威脅。從這立場看來,技術問題之因素超過道德問題。目前這危機包括著無限的變數,它們時間上之匯合(timing)愈非任何人可以掌握,所以此絕非單純之軍事問題,也不能有直捷而完美的解決方案。
今日世界乃是石油生產之世界。其消耗率按人口計,美國每年逾每人一千加侖(包括用於製造等用途)。如果照現在之消耗率繼續下去,現有地下儲量在美國蘇聯及中國大陸部分統可以在十年至二十年間用罄。在波斯海灣各國或可支持九十年至百餘年,中美南美國家如墨西哥及委內瑞拉或可撑持八十年(也要靠已用罄國家之消耗率不加在這些國家頭上)。可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風尙。凡不能賺錢及利潤小的事業統不能做,以致明知開發新能源為不可或免的出路,依舊支延馬虎,所以一到中東政局緊張,立即手忙脚亂,更增加這地區的爆炸性。
海珊之不度德、不量力已經毫無疑問。所以在各國的反應之下,他即扣押了他們留在伊科兩國的僑民作為人質(發稿時獲悉他已讓婦孺離境)。發言人向干預各國恫嚇如果任何人敢向伊拉克進兵,他的手臂就會從肩部以下被砍刴下來,海珊本人則向中東各國的阿拉伯人呼籲參加「神聖的戰爭」。他並且向已停戰而待開和議的伊朗建議,願意讓步,甚至放棄八年戰爭所得的伊朗土地,不厭舊惡而同以回教國家的立場對付外界的干預。
事雖如此,一個聯合國的國家,入籍近三十年,也早經伊拉克承認,只因為過去奧圖曼帝國在經理上曾一度將它隸屬於今日之伊國,或者只因為與海珊的政治哲學不對頭,即可以用武力否定它的存在,那又還要聯合國何用?又何必牽扯上集體安全?今日已有少數的美國人認為布希之進軍於沙烏地乃是「以打仗保證價廉的汽油」。可是原油的使用及於世界上https://www•hetubook•com.com大多數人口的衣食住行,也是很多工業先進的國家及待開發國家的經濟血脈,影響到百萬千萬人的就業與失業和全球國際貿易之盛衰。其供應與一般的私人財產不同,目下之事實更不能認作完全是伊拉克「領導父親」和科威特的「埃米爾」(emir)個人間之恩怨。
但是伊拉克以石油的收入在國家上頭造成一種大權威,由外輸入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之食品,又低價分配於民眾,即造成一種近乎全國皆兵的形貌,勞力不足則向埃及及巴基斯坦招募一百萬勞工算數。其組成不能因下端嚴密構成的經濟因素層層節制,結果只能採取寡頭政治及人身政治。根據過去政局不穩的情形看來,非對內以特務監視、對外黷武,則團結堪虞。其情形有似漢武帝對衛青所說:「一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這種問題超過海珊做事之漫無標準。
一九九〇年九月十日《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縱有特務政治箝制輿論,他海珊也不可能憑一人之力將全國的命運作孤注一擲。他膽敢如此乃是由於多數伊拉克人相信他的企劃,並且憧憬於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據西方記者訪問海珊下面的軍官所得,他們一般有此信仰。我還記得一九五〇年間我在密西根就學及工作時,遇到的伊拉克同學及同事,可算是千篇一律的武力主義者及國家主義者,對以色列深恨,對美國憎愛不能定決。當時我尙不了解。現在看來,這樣的態度與伊拉克之歷史不可分離也。尙與這態度有關的,則是遲至一九七二年伊拉克才宣佈石油國有。以前如此重要的企業由外人掌握,年輕人作事就業動輒掣肘,經常引憾不難想像也。
在西方的報紙雜誌裏,海珊是各種口誅筆伐的對象。他曾被稱為瘋狂、殘忍和冷血。他在某種場合之下可以將昔日之戰友集體的處死。伊拉克境內的卡茲(Kurds)部落叛變,他下令使用毒氣,受害者及於無辜之婦孺。他發動對伊朗的戰事,犧牲了十二萬人,費時八年,所得至為有限。現在他以十二小時急行和圖書軍的姿態取得科威特。後者地域雖小,不到七千方哩,略等於中國兩三個縣的面積。可是自是海珊掌握著世界上石油儲藏量百分之二十。邏輯上和形勢上他將再覬覦沙烏地。倘使沙國也入他彀中,則他所控制的石油量將達世界上儲量百分之四十五。有些作家比擬他為希特勒。看樣子他有在中東造成另一個超級強國的姿態。更為可慮的則是他除了擁有化學武器之外,不失也可能有原核戰爭的能力。他過去所經營的原核產場經以色列於一九八一年炸燬,可是現在的情報顯示五、六年間他可能擁有原核武器。由美國領導的制裁,立時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英、法、西、比、荷、義、西德、加、澳派海軍船隻參加封鎖。阿拉伯聯盟裏的國家決定派兵保衛沙烏地;其他回教國家如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也準備進兵。日本則承應供給軍費。對伊拉克的封鎖和使用武力執行的決議也順利的於聯合國的安全理事會通過,蘇聯和中國大陸也無異議的投贊成票。這樣超過人種、宗教、和東西意識形態的聯合行動為歷來所未有。以海珊一人膽敢與天下為敵也可謂打破以前紀錄。看樣子這波斯灣的危機將會曠日持久;但即使於明日解決,其事態的非常性和嚴重性仍然值得考慮。
現在代表聯合國行問罪之師的國家也有她們的弱點。海珊固然窮兵黷武,但是誰供給他的武器?伊拉克不產飛機不製戰車,他大部的裝備得自蘇聯。迄聯合國制裁之日,蘇聯才聲明終止軍火的輸送。以色列炸燬之原核廠場則得自法國。販賣軍火於伊拉克牽連了很多國家,連中共在內。美國至少已供給直昇飛機。很多國家明則禁止對伊輸出軍火,實際開一隻眼閉一隻眼。大概伊拉克每年一百四十億美元之軍事預算引誘力過強,無法禁拒。(待開發的國家固然可以說在軍備競爭的條件下,外銷軍火可以減輕一部財政上的負擔。先進國家既如是,窮困的國家不能不效法。此種說法成理與否不論,實際上則是武器更為氾濫之由來。)
可是這危機的釀成不始自八月二日。今曰仍然只有很少數的人考究到它的背景。
在攻佔科威特之前,伊拉克已和科www.hetubook.com.com國發生爭執,主要原因由於石油之價格。她們都屬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伊拉克是組織中的強硬派,主張各國嚴格的遵守組織所指定的限額,提高石油的價錢。科威特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則利於低價傾銷,兩國常在組織指定限額之外加量生產。伊科交鄰,在疆界上也有爭執。伊拉克並且指出科威特鑽井出油時,在地下盜出伊國油源。此外伊拉克幾乎完全是一個大陸國家,無海岸線可言,早已垂涎於科國之海岸線。遠在一九六一年科國離英獨立時伊拉克即準備呑併之。只因英國阻止,隨後又使科威特加入聯合國才作罷。
曾有人問海珊之外長何以伊國如此粗蠻,他即說:「時間不夠」。最近之電視節目有演放海珊接見西方學齡兒童之為人質者,他曾提出英國退出中東時,憑己意指定彼為一個國家,此為一個國家;在他看來所有的阿拉伯人,只是一個民族國家。所說帶種族主義成分,可是並非沒有理由。在他看來阿拉伯人口分置在約二十個大小國家,有些純依舊日之部落組織,有些缺乏資源,有些富於石油卻只供王公大人任意揮霍,並與西方國家打交道,應予以改組,即用武亦所不惜,這種著想原則上不能稱為瘋狂。所以女作家安密爾(Barbara Amid)在《倫敦泰晤士報》寫出:「很多阿拉伯的領袖及一般人民認為阿拉伯乃是一個民族國家,石油理論上歸全國所有,(但事實上)極少數人物坐擁此資源。這種觀點正確與否不論,其結果則是誰能將石油的利潤作較廣泛的分配即是他們的朋友,而且可以得到廣泛的阿拉伯支持。」
自從八月二日早上在倫敦旅館的餐廳裏聽到伊拉克攻佔科威特後,至今二十多天沒有一天報紙上不用海珊(Saddam Hussein)做頭號標題。這位五十三歲的民族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以政變起家,為伊拉克的終身總統。他能夠在一千七百萬人口的伊拉克維持一百萬的常備軍,又擁有五千五百輛戰車和五百多架軍用飛機,已可見得他軍事統治的徹底。事實上,他也倚賴和-圖-書著特務政治做他震撼世界的本錢。
在阿拉伯各國看來,美國一意袒護他們的宿仇以色列。而且今日美國人養尊處優,缺乏堅韌性。據戰地記者的報導,剛派往沙烏地之士兵即以無冷氣及啤酒為苦。我自己也已有了不能適應環境的毛病,可是回想年輕時於役印緬,當日所看到的美國官兵無此現象也。
如果要了解海珊之甘冒天下的大不韙,我們更要將歷史的基點後推。
伊拉克因為她的戰略地位,一見二十世紀,始終為西方各國角逐之場所。迄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伊國屬於土耳其人的奧圖曼帝國,土耳其與德國加盟,並且籌備建築所謂「三B鐵路」(Bedin-Byzantine-Baghdad)。英國即出兵攻佔伊國。一九二〇年英人一手製造了一個伊國國王讓他宣佈獨立,實際仍在幕後操縱。而且一九二〇至一九三〇年間石油開始開採問世,利潤之所在更不能放鬆。第二次大戰時反英之伊拉克人士與德義接觸,曾一度奪取政權,但被英軍削平,事平之後伊拉克並向軸心國家宣戰。一九五五年巴格達公約(Baghdad Pact)成立,伊拉克為簽字國,以英國為盟主。三年之後伊拉克革命成功,國王被殺,民國成立。可是政治始終不穩。每三年五年總有一次政變。外交政策亦左右反覆,曾與英國絕交,曾防俄反共,也曾承認共黨合法,並與蘇聯訂立友好條約。北部之卡茲民族占伊拉克人口百分之十九,則要求獨立,經常引起武裝衝突。海珊可謂伊拉克之數一強人,雖親蘇而能保持外交之主動。他因著一九六八年的政變而登場,但是只有最近十一年才公開佔有領導地位。在回教徒中他屬於宋尼(Sunni)宗,在伊斯蘭中算是正規派,也佔大多數。但是在伊拉克境內多數則屬史埃特(Shiite)宗,後者受有波斯之影響。看樣子海珊之宗教性格並不濃厚,雖說最近美軍進駐沙烏地,他以「保護聖地」向一般回教徒作號召。所當注意則是海珊年輕時加入巴茲黨(The Baath Party),這黨派的政策一方面強調阿拉伯民族主義,一方面提倡社會主義。迄今仍是這執政黨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