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地北天南敘古今

作者:黃仁宇
地北天南敘古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克倫威爾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克倫威爾

議會提議裁軍,又準備將全部軍隊遣赴愛爾蘭,卻又不籌發欠餉。軍隊則被左翼政治思想迷惑,將士更對當前政治提出主張,也有叛變的可能。被囚禁的國王看穿當中的矛盾,希望坐收漁利,又與蘇格蘭人密約,也一度企圖脫逃。王后原為法國人,此時也在歐洲大陸買馬招兵。在這種種情形之下,乃有第二次內戰之爆發。雖然國王仍被看管,勤王派已滲入了蘇格蘭人士及長老會的信徒。只是他們隊伍參差不齊,尙未集結完畢,即被克倫威爾迅速的各個擊破。第二次內戰在一六四八年半年之內解決。
克倫威爾之民國,對內對外用兵幾乎無日無之。在內戰時拉士卑(Naseby)一役,他的部下即曾殺俘。他的進兵於愛爾蘭,更是殘酷少恩。他曾向與英國同為新教的荷蘭宣戰,也曾與信奉天主教的法國結盟,而向另一個天主教的國家西班牙宣戰。
戰後克倫威爾組織特別法庭,以「叛國罪」的名義判查理第一死刑,於一六四九年一月執行,至此宣揚了國家最高主權人為全國人民的原則。菲法克斯不同意這種作法而離職,克倫威爾更成為了有一無二的強人。
此人既已身敗名裂,照理應為英國人唾棄。可是一八九九年為克倫威爾三百年生辰,英國議員發起為克倫威爾鑄銅像,今日此像尙卓立而面向議會廣場,較若干國王之銅像更為雄偉。二十和*圖*書世紀的作家讚揚他偉大的更不僅只艾詩立,有如貴族女作家法塞爾(Antonia Fraser)一九七三年所作克傳也是暢銷書,即在結論裏寫出:「他的偉大,無法否定。大凡了解他的人,是友是敵,不會打算褫奪他這品質。」
查理第一雖為階下囚,克倫威爾仍希望以他為名義上之君主,而以議會掌握實權。他謁見查理時,曾以臣下之禮節吻國王之手,國王也允稱來日封克為伯爵。
所以克倫威爾無從「蓋棺論定」似有歷史淵源。不僅歷史家前後二十年對他的觀點可能改變,有如艾詩立博士者,即我們稍不留心,亦可以在一篇文字內,混淆兩種不同的看法。從近距離的觀點看來,我們很難對克同情,更用不著說發生好感。他自稱因宗教自由發難,可是他掌權之日,雖保障教友會及猶太人之信教自由,其恩澤不及於天主教及英格蘭教堂的信徒。當日激進分子之平均主義者(Levellers)要求自由,他曾很輕蔑的說:「他們有呼吸的自由。」他的軍士將平均主義者的傳單擺在軍帽之上,他命令取下,並且當場槍斃不應命的軍士一人。他也曾說:「這裏需要一個貴族(nobleman)一個仕紳(gentleman)一個小自耕農(yeoman)和一個莊稼人(husbandman)。此乃事和-圖-書理之當然。」
可是以前查理第一不能掌握全國,至此克倫威爾也不能掌握全國。他最初尙想片面保持原有的議院,只派兵把守議院的大門,不許一百四十多個屬於長老會的議員入內,餘下議員約九十人,以後逐步減少至五、六十人,時人稱之為「臀部議會」。然則即臀部議會也不合作,由克倫威爾親自率兵入院解散。由他另自召開的議會凡反對派都不敢參與,也等於提名指派。到頭仍是與政府負責人為難。克倫威爾最後的五年,稱「護國公」(Lord Protector),協助他的機構為「國務委員會」(Council of State),委員四十一人,全係他的親信。全國分為十一個軍管區,各有少將一人督管。他於一六五八年去世,遺命以兒子黎察為下一任護國公。此人未建軍功,也無政治魄力,而人心望治。查理第一之長子查理第二流亡海外,至此宣佈除以前參與籌劃弒君的人物不赦之外,其他概不追究。於是軍中將領擁護查理第二於一六六〇年復辟,英國為民國者只此一次,共十一年。
一九九〇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其所謂偉大,乃是應付當日艱難局面不顧局部矛盾之氣魄。這也只能從長遠的歷史中看出。英國當日從m•hetubook.com•com一個中世紀的組織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不僅政府的功能與職責未備,即社會的基層組織亦未改組就緒。因之才產生了一個多數人「既不能令又不受命」的局面。克倫威爾並沒有解決當日的問題,他只重新創造了一個高層機構,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所提倡的王權神授說,而使整個組織改變方向。一六六〇年的復辟,表面上一切復原,而實際上查理第一與查理第二所戴王冠業已變質。以後還要經過幾次的改變,最重要的乃是一六八九年的光榮革命,才鞏固了議會至上,民主制度能在王冠之下繁榮的趨向。克倫威爾不能在十七世紀推行今日之自由平等,看樣子他也無意作飛越三世紀的改革。可是倒因為他膽敢向歷史前猛進一步,今日之政教分離、普及性的民權和自由平等才能進一步逼一步,在事實上成為可能。歷史家稱揚他的偉大,只此而已。這當然不是說他所作所為完全功德無虧,而更不是一切都應當為今人效法。
克倫威爾是圓頭黨的領導人物。他首先為議員,由議會授予上尉官銜,招募騎兵連,後來部隊擴充,克也以軍功升上校,而升中將,掌握全部騎兵,所有重要的戰役,無不有他參加,他的部隊稱為「鐵軍」(Ironsides)。內戰結束時,他已是當日英國唯一的軍政首腦,其威望遠在總司令菲法克斯(Sir Thohetubook.com.commas Fairfax)之上。
原來十七世紀的英國處在一種前後兩端不相啣接的環境裏,由於內外交通發達,國際間接觸頻繁,人口增加,政府的功能與職責和以前的不同。要增強軍備則需要向全民徵稅,要維繫人心則需要著重教堂的威權。國王查理第一本人信教虔誠,也有為民造福之宏願,只是在企圖擴大職權時,和議會派人士格不相入,又引用大主教勞德(William Laud)對清淨教徒橫加迫害。他又多年不召開議會,獨斷專行。後來蘇格蘭和愛爾蘭兩處造反,國王準備派兵削平,才召開議會。可是議員剛一集會,先不替國王籌餉,倒又提出各項要求,更要撤銷主教,並且把軍事指揮權劃歸本身掌握。於是一六四二年國王出走,內戰展開。查理的保皇黨稱為騎士黨(Cavaliers)。議會派的軍人則稱為圓頭黨(Roundheads)。雙方血戰四年。結果議會派大獲全勝,國王於一六四六年被俘。
英國歷史中最容易引起爭執的人物無過於克倫威爾。當代研究克倫威爾的專家以艾詩立(Maurice Ashley)博士為首屈一指。他寫克倫威爾的傳記,就出了兩本。第一部出於一九三七年,題為《克倫威爾——保守的獨裁者》。內中對克無一句好話可說。二十年後艾博士又刊行新書,書名則為《克倫威爾的偉大》https://m.hetubook.com.com。不僅前書所敍專橫獨斷見識陳舊的篡位人成了後書中的民族英雄,而且著者也自承過去有眼不識泰山,以致本末顛倒。又在「引用書目」之中將自己舊著提出,稱之為反對派的意見。
克為護國公時,自奉並不菲薄,而極奢華。他除了傳位於子之外,幾個女兒也與他的將領聯姻,聲望顯赫。他部下也有好幾位將領則因內戰起家成為大地主。
但是此時議會之多數議員在宗教上屬長老會,也算是卡爾文派,他們雖沒有國王所掌握之英格蘭教堂的禁錮性,卻仍有統領全國的教堂組織與教規。克倫威爾和他軍中將士則多屬獨立派,有似今日之公理會,只有各地的教堂,而無上層之束縛,在信教的立場上更進一步。這種宗派上之參差,也在意識形態之中,代表著社會階層之出入,隨著又影響到政治思想之取捨。只是一切都在微妙之中,即當事人亦難能劃出涇渭分明的界線,因此其糾葛更不容易廓清。
復辟之後,克倫威爾之屍體被剖棺揪出,與其他屍體二具懸吊示眾六小時後又將首級割下。屍體就地草率的掩埋,頭顱仍籤在有鐵尖之長木之上。以後不知如何此頭顱流入私人手中,也曾多次被當作古董買賣。遲至一九六〇年才由劍橋大學蘇遂絲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收得,今日埋葬在該書院教堂之旁,因一六一六年至一六一七年克倫威爾為書院之學生也。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