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中國文學,結果共168筆

尹縣長/ 陳若曦 /

《尹縣長》曾獲六十六年度中山文藝創作獎,六十七年度吳三連文學獎、聯合報特別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英譯《尹縣長》為該年佳作之一,也被列入《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一。

白先勇說:「若曦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她以小說家敏銳的觀察,及寫實的技巧,將『文革』悲慘恐怖的經驗,提煉昇華,化成了藝術。《尹縣長》集中最成功的幾篇如〈尹縣長〉、〈耿爾在北京〉,已經超越了政治報導的範圍,變成闡釋普遍人性的文學作品。」

這本小說實際上就是陳若曦在大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具體呈現,在當時國共對立的敏感時期,她以親身經驗直抒於文,高明的文學表達,讓人直接目睹並感受到對岸人民生活的艱辛與苦楚,撼動了華人社會廣大的人心,舉世矚目。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十年十癔/ 林斤瀾 /

《十年十癔》京味較濃,文筆練達,是有關十年文革的短篇小說集。

癔症又稱癔病,亦即歇斯底里症(hysteria),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精神疾病;其表現為在一定的精神狀態或外部誘因存在的情況下,患者由於恐懼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本書描述文革十年中,所見的十個歇斯底里症案例。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殺夫/ 李昂 /

鹿城孤女林市被叔父嫁與屠夫陳江水,聘金是屠夫送予林家人的豬肉。

四十歲的屠夫,正值壯年,白日於豬灶裡架著豬隻,一把屠刀在牲口身上來來回回,夜裡則壓在女人身體進進出出,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四鄰都說夜風呼呼吹拂,總聽得見女人淒厲的哀鳴如豬叫。

屠戶家住小城荒郊,深宵竹林風聲搖曳常有受虐女人哀鳴,也有古井女鬼作祟的傳說,然而厲鬼再壞,也壞不過人心。女人夜裡承受著男人的凌虐,白日亦要聽聞三姑六婆偽裝成關懷的奚落——認為女人是爽到哀哀叫,需索無度,不知羞恥。

性是凌虐,性是暴戾,性是羞辱,性是愛情以外的任何事。女人是刀俎上的一塊肉,砍下來的是異性肉體的殘虐,也是同性言語的凌遲,一刀又一刀,直到女人終於伸出手搶到了刀柄,往男人身上砍去........

小説寫作於美麗島事件、大審之後,戒嚴仍在,黯黑暴戾之際。從獲獎過程到連載中都充滿了爭議。保守派指責作者不檢點,甚至寄出衛生棉、內褲羞辱她;反撲的力量急遽地想掩飾些什麼,但也得多年後,方才印証徒勞無功——它起先走出鹿港,成為了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一;後飛離臺灣,賣出多種語言的版權。

近半世紀一路走來,性騷擾與侵害可曾因社會進步而有所止息?還是,父權結構仍難以撼動?生路何在?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妻妾成群/ 蘇童 /

《妻妾成群》是蘇童成名之作,於一九九一年,由知名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外,更入選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妻妾成群》揭開了舊時代大家庭體制的腐敗,故事講述在陰森詭祕的陳府裡,幾房姨太太們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故事。小說借著這個大院裡一夫多妻的故事,以纖巧而華美的文字,將幾千年來女性的悲慘命運濃縮其中。

十九歲的女學生頌蓮賭氣嫁給富商陳老爺作四太太。在陰森詭秘的陳府里,梅珊、卓雲等幾個女人明爭暗鬥,都只為爭奪這個男人的一絲寵愛。頌蓮初嫁時天真而孤傲,後來不得不捲入到女人的戰爭中。在見證了梅珊的悲慘結局后,頌蓮瘋了。小說借一夫多妻的故事,以纖巧而華美的文字將幾千年來女性悲慘命運凝縮其中:女人如果將自己依附在男人的身上,就永遠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張賢亮 /

章永璘,一位文化大革命下的犧牲者,年輕歲月,幾乎是在勞改營中度過。

三十八歲那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黃香久,對女人的渴望、期待、好奇,在頓時忽然化成了真實,愛情一蹴可及。悲哀的是:新婚之夜,章永璘卻失去了他男人尊嚴,他退縮、無助,奮力卻徒勞無功。時代的悲劇加諸給他的除了勞動、不自由,還有無盡的屈辱。

對於妻子的出軌,羞辱、不甘、自卑……種種情緒在章永璘的心中不斷糾結,不斷擴大,憤怒的情感漸漸醞積成一股大洪流,突然爆發,他終於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人,不再是在男女性事上無能的廢物。但從此之後,他再也無法體諒香久曾經背叛。

張賢亮用血淋淋的故事情節,深刻地寫出時代所帶給人民的折磨。精湛獨特的敘事手法,領人進入高潮迭起、震聾發瞶的小說新境界!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將軍底頭/ 施蟄存 /

小說講述吐蕃血統的唐朝將領「花驚定」將軍奉君命征討吐蕃。這位威名遠震的花將軍,年輕英俊,勇猛剽悍。他在平叛逆賊段子障的戰鬥中榮立了膾炙人口的功勳,獲得了人們的崇拜與讚美。具有雙重國籍的花將軍,此次受命征伐吐蕃,憂心忡忡,思慮萬千。他一邊回憶祖父的教誨,一邊對將要攻殺自己向同胞感到極度的痛苦。到達邊境後,他下令暫不出擊。但他的唐朝部下們卻希望盡快投入戰場,以便擄掠金錢和美女。

部隊發生騷動,一武士調戲民女,被花將軍嚴懲斬殺,其他士卒更為不滿,怨聲四起。此時,花將軍愛上了那位被解救的少女,紀律與性愛的衝突激化,使他內心極其矛盾。吐善軍隊開始進攻邊關,他下令攻擊。他忽而沉著冷靜,驍勇機智,拼搏廝殺,忽而又「迷憫於愛戀」,「忘記了從前武功的名譽,忘記了自己的紀律,甚至忘記了現在正在戰爭」。為了那個鍾情的民女,他變得那麼自私,甚至對少女哥哥的戰死也穿自慶幸。

在與敵將的交戰中,花將軍的頭被敵將砍去,而他策馬奔回營地,提著敵將首級去見那個美麗而又溫雅的少女時,無頭的花將軍卻遭到他心愛的少女的嘲笑。花將軍跌下馬來,僕地身亡。這時候,將軍手裡吐蕃人的頭露出笑容,倒在地上的吐蕃人手裡提著將軍的頭,卻流著眼淚。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活著/ 余華 /

《活著》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前去求葯,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裡,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洒脫與堅強。

《活著(新版)》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10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4年)、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年),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古都/ 朱天心 /

本書包含五個中、短篇小說作品:《威尼斯之死》以反諷中帶有嬉謔的語氣描寫作家充滿偶然、虛實掩映的創作情境。

《拉曼查志士》像是《預知死亡紀事》的續篇,虔敬地銘刻一生一次的死亡儀式。

《第凡內早餐》大張旗鼓地鋪陳一個簡單的消費行為,凸顯高度資本化社會中一名上班族女性卑微的自我滿足(或者說被催眠)慾望。

《匈牙利之水》藉氣味與記憶的結合,抒情地紀錄對死亡充滿焦慮、兩個相濡以沫的老靈魂。

《古都》則以空間、時間、人物上相互對照的敘事手法,探討共同記憶的荒謬,可說是城市書寫的經典之作。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岡底斯的誘惑/ 馬原 /

《岡底斯的誘惑》是馬原代表作之一。小說以幾個外來的年輕探求者在進藏後的見聞,寫出了岡底斯高原神秘的風土人情,並且藉助獨具一格的藝術手法,微妙地傳達了西藏神話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狀態對現代文明的「誘惑」和這種誘惑的內在含義。

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只是交錯敘述了幾個各不相關的故事。剽悍的藏族神獵手窮布被人請去獵熊,結果發現的是喜瑪拉雅山雪人;探險者陸高認識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卻意外地死於車禍;陸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師的拒絕,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頓月和老實木訥的哥哥頓珠傳奇般的生命歷程。

小說以岡底斯山作為人和事遙遠的背景,敘述了西藏迷人的景緻與神奇的風俗,展示了充滿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圍。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沉默之島/ 蘇偉貞 /

為什麼喜歡島嶼?

她仍願意重複一次︰「在這裡,很容易碰到事情發生。」

陷落的晨勉總是假想著另一個晨勉的清醒,如此的與自己對話。

這個晨勉和晨安是一對姊妹,另一個晨勉與晨安是一對姊弟。居所在不同城市的四個人,他們心中各自擁有自己的小島。他們性格迥異卻能從家庭的基因裡找到共同的宿命感,並急欲擺脫或歸附,以自己的方式。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透過身體進入靈魂,用力切割的愛與性卻如此模糊,如此對愛的深層需要,為了填補原生家庭裡失落的一塊,為了明白生活的真相,同時定位自己。

「你為什麼喜歡島嶼?」「我覺得完整太大的空間對我沒有意義。」

記憶使人不再孤獨,當船進港之後,有了去處的船隻便不再是島嶼。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北極風情畫/ 無名氏 /

這是一個凄美浪漫的愛情悲劇。20世紀30年代,流亡西伯利亞的波蘭姑娘奧蕾利亞與馬佔山部隊的上校高級參謀、韓國軍人「林」在冰天雪地里偶遇。國破家亡、淪落天涯、惺惺相惜的兩人墜入情網。然而,殘酷的現實,將愛得正濃的兩個人殘忍地分開,他們不得不面對生離死別的考驗。隨著奧營利亞的逝去,只留下「林」獨自在無盡的歲月中飽受相思之苦。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人啊,人!/ 戴厚英 /

女主人公孫悅是C城大學中文系總支書記,她美麗、善良、正直,沉穩中蘊含著熱情。但她的生活歷程並不一帆風順、幸福安寧,相反,卻充滿了痛苦和不幸,無論是個人情感還是精神追求。

50年代,當她和青梅竹馬的朋友趙振環一同跨入C城大學的時候,她還是個極其單純的女孩。一學期不到,她就顯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學習成績優秀,不斷在校刊上發表散文和詩歌,週末舞會上的活躍分子(除趙振環外,不接受別人的邀請),校體操隊隊員,系話劇團團員。各個年級的男同學都注意她。

何荊夫是在迎新生時第一次見到孫悅的,當時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以後他一直關注著孫悅,並引導她讀書,他們成了朋友。

一次在學校演出話劇《放下你的鞭子》,荊夫與孫悅扮演一對父女。在台上,荊夫抑制不住對孫悅的愛情,突然失態。這時,孫悅才意識到他對自己的真情。但是,她不能接受荊大的愛情,她不願背棄自己過去對趙振環的誓言,擔負忘恩負義、朝秦暮楚之名,雖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更愛荊夫。她向所有的人公佈自己與趙振環的戀愛關係,用趙的出眾美貌和溫柔體貼安慰自己。荊夫尊重了她的選擇,但無法放棄他的愛情,每天在日記上對她傾吐心曲。

1957年,校黨委書記奚流以鳴放是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為由,不許華僑學生小謝出國探望生病的母親。荊夫貼出大字報批評奚流缺乏人情味,為小謝鳴不平,在校園裡引起很大反響,孫悅也在大字報上簽了名。不久,孫悅受到組織批評,為簽名一事作了檢討。荊夫被打成右派,開除學籍,日記也被摘抄公佈。這使孫悅受到極大的震動。 1962年,學校通知荊夫復學。但他已習慣農村生活,並偷偷地研究哲學,而且得知孫悅已與趙振環結婚,潛伏在心底的希望破滅,加之父母均過世,妹妹出嫁,他孤身一人,便遠走他鄉,過著流浪者的生活。

大學畢業時,孫悅留了校,趙振環卻被分配到A省日報當記者,為免除趙的顧慮,一畢業孫悅即與他結了婚。他們兩地分居。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孫悅就被當作「鐵桿老保」揪鬥,以後帽子越來越大,越來越髒,直到「C城大學黨委書記的姘頭」。趙振環埋怨她不該對政治那麼積極,認為她不在身邊沒有盡到妻子的職責,而且感到獨自生活難以忍耐。這時,他被王胖子拉進了風流人物馮蘭香的活動圈子,很快他就喪失理智,拋棄了孫悅和女兒,與馮結婚。然而,他發現馮只是一個庸俗可鄙的「女人」,孫悅才是他名副其實的「愛人」。他遭到良心的譴責。

文革以後,他堅決要與馮離婚,想得到孫悅的寬恕。「四人幫」垮臺後,孫悅被奚流從中學調回大學。隨後荊夫也被召回。當他得知孫悅早與趙離婚,獨自帶著女兒憾憾生活,心中重新燃起愛情的希望。這時,中年喪妻的許恆忠也正苦苦追求孫悅,但孫悅對許只有同情,沒有愛情。荊夫的歸來,擾亂了她平靜的生活。經歷了十幾年流浪生活的荊夫,比原來變得更深沉,敏銳。

他的深邃的哲學思想以及關於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精闢見解,給思想陷入迷惘中的孫悅帶來了一顆啟明星。她無時無刻不感到荊夫對自己的強大吸引力,她渴望與他結合,但又對他有一種負罪感,自尊心難以平衡。女兒憾憾非常喜歡荊夫,但當她得知生父趙振環欲悔過思改,又不忍心割捨親生父親。這一切都使孫悅矛盾重重。

由於何荊夫的《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一書的出版遭到奚流等人的壓制與阻撓,孫悅越來越看清了奚流的真面目。過去她把他當做黨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現在終於認清他不過是一個思想僵化、心胸狹隘的人,奚流的思想再也不能主宰她的思維。同時,孫悅與荊夫的接觸也增多。她越瞭解他,越感到自己不能再失去荊夫,不能讓他一個人在風浪中搏鬥,她應該與他並肩抵抗濁流。終於,他們之間的堤壩潰決了。憾憾也懂事地表示,她不願意母親為自己而犧牲了愛情。趙振環也完全明白了,他失去了應該失去的,他不能再重新得到孫悅的愛情。但他找回了應該找回的,他終於得到女兒的愛和孫悅的寬恕。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芙蓉鎮/ 古華 /

知名作家古華震撼華文文壇的長篇小說《芙蓉鎮》,故事背景設定於1963至1979年間,描寫中國南方農村的社會風情。剛經歷了困難時期,農村經濟復甦之初,胡玉青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隊書記黎滿庚等友人的支持下於鎮上擺起了米豆腐攤,生意興隆。1964年春她用積攢的錢蓋了一座樓屋,落成時正值「四清」開始,就被「政治闖將」李國香和「運動根子」王秋赦作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證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農」,丈夫黎桂桂自殺,黎滿庚撤職,谷燕山被停職反省。

接著「文革」開始,胡玉音更飽受屈辱,絕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輕自踐而內心純潔正直的秦書田的同情,兩人結為「黑鬼夫妻」,秦書田因此被判勞改,胡玉音則管制勞動。冬天一個夜晚,胡玉音分娩難產,谷燕山截車送她到醫院,剖腹產了個男孩,孤兒寡母的處境,令她對未來不知所措……

待到三中全會後,胡玉音終於摘掉了「富農」帽子,秦書田摘掉了「右派」和「壞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鎮,黎滿庚恢復了職務,谷燕山當了鎮長,生活又回到了正軌。而王秋赦則發了瘋,每天在街上遊蕩,凄涼地喊著口號……歷經數十年的鬥爭,人事已非,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賴索/ 黃凡 /

黃凡的《賴索》一文,以跳躍的時間點勾勒出主角的一生——誕生於日治時期,長於日本戰敗、政權交替之時,40年代參與政治運動而下獄,出獄後的生活始終與他人扞格不入,五十多歲再度見到終生仰慕的政治運動者,卻落入信仰破滅的窘況。迷惘中的主角,以為重新確認信仰之所在是再度建立自身的方法,終究卻發現「信仰」的本質原是虛無。使賴索真正認知到,花費一生所追索的理想竟是一場空,如同歷史上那些無從發聲的小人物,從來不被主流觀點所容受,僅能依靠著幻想生存,不得救贖。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城南舊事/ 林海音 /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但不是知道得太遲,就是已不復記憶,於是我們為已失落的過去悵然不已。善於「文壇憶往」的林海音女士,在《城南舊事》中,寫出她童年居住北平城南的景色和人物,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眼睛,觀看著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每一片段都像一張張膠卷,每一故事,一如一部動人的電影。這也是林海音自己最喜愛的作品。

《城南舊事》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裡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狗日的糧食/ 劉恆 /

《狗日的糧食》講述了一個在特殊年代裏發生的有關糧食的故事。洪山峪的農民楊天寬用二百斤穀子買來媳婦癭袋,而後生育了六個用糧食命名的兒女。但他們的生活卻始終與飢餓相伴。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癭袋一有機會就去扒偷糧食,全然失卻了羞恥之心。但這個逞強了一輩子的女人最後卻因丟了購糧證而尋了短見。

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本能,糧食也就必然地成了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和條件。小說從「糧食」這一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入手,用它觀照楊天寬一家所走過的單調而又艱難的生活道路。一方面,反映人因糧食的匱乏而產生的向生物性的退化,體出了作者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由於作品所表現的這種退化是發生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關係和環境之中的,因此就使得小說在表現人的生物本能的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內容,包含了對於造成這種退化的社會歷史關係和環境的否定與批判。

在當代文學中,《狗日的糧食》是較早的一篇從人的存在與發展的宏觀角度去描寫農民的作品。在「七十年時期」,作家們注重的是農民的政治、階級和社會屬性,直到新時期,文學創作才打破了以往那種單一的階級分析模式,開始注重對農民的文化屬性的發掘與表現,寫出農民作為社會的人的複雜性。而劉恆筆下的農民則在此基礎上又向前發展一步,即進入到了對農民自然屬性的把握與表現。尤為可貴的是,他對農民自然屬性的表現並不是僅僅在社會屬性之外添加一些「食色」之類的人性表現,而是把人的社會屬性與人的自然屬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人的自然本能中顯示出其歷史發展的鮮明特徵,從而達到了自然的人與社會的人的完整統一。而富於個性的語言系統和敘述手法,又使這一作品具有一種獨特的文體風格和藝術氛圍。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234...11
跳轉到: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