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佛教,結果共62筆

東西南北:聖嚴法師寰遊紀行2/ 聖嚴法師 /

一介禪僧,有道有願,奔走東西兩個半球,浪跡南北五個國家。為讓人心早日尋得一個安穩處,而行訪出這段悲智互攜的生命歷程。

隨處參訪、遇事學習,這是聖嚴法師在世界各地遊歷弘化的精神。此書將他在國內外所修、所學、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作、所說,做重點性的記錄。覺世間的佛法,因此躍然紙上,直現眼前。

修行者堅韌的長遠心,在書中處處流露。儘管奔波全球,難得休息,他仍一本初衷,為提昇人的品質,毫不間斷地推廣禪修的行持,無疲厭地培養弘法人才。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春夏秋冬:聖嚴法師寰遊紀行1/ 聖嚴法師 /

本書紀錄聖嚴法師在亞、美、歐三洲的遊化行蹤。其間造訪了法師當年留學時代所居停的小閣樓,稱為「春夏秋冬的道場」,點點滴滴的回憶,流展出一位大宗教家的養成過程。聖嚴法師一肩荷擔起住持三寶、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心心念念的是消解眾生的苦迫,回歸佛陀的本懷,發揚兼具時代性與世界性的佛教文化。寒往暑來,永遠弘化不歇。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行雲流水:聖嚴法師大陸紀行3/ 聖嚴法師 /

為了建設普度眾生的清涼世界——法鼓山,凝聚僧俗弟子的共識和信心,聖嚴法師第三度訪遊中國大陸,深入西南邊隅,遍訪名山大剎,親身體驗歷代大師住山修行的願心與艱辛。一趟雲水之旅,也正是一代大師悲願行跡。

現代佛典系列林清玄策劃,敬獻給對生命有過迷思,對生死有過困惑,對情慾有過掙扎的現代人。

繼《火宅清涼》佛教建築藝術之旅後,聖嚴法師再度深入大陸西南地區,帶領百餘位僧俗四眾,朝訪名山大剎,共同體驗歷代先賢開山建寺、結茅庵居和住山修行的願心與信心。

從雲南雞足山、四川峨眉山,一路行至海拔近三千八百公尺的西藏布達拉宮,旅途艱辛而驚險。大師抱病勉行,其宏願和悲心不言而喻。而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共識,也在險谷危崖中益加堅定。此外,西南邊隅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風采,由聖嚴法師寫來,細膩幽微,充滿智慧,更見佛家精神的宏大與精深。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火宅清涼:聖嚴法師大陸紀行2/ 聖嚴法師 /

繼《法源血源》的尋根之旅後,聖嚴法師再一次展開大陸之行,為建設普度眾生的清涼世界——法鼓山,遍訪名寺古剎。

跟隨著他的佛慧與虔心巡禮,中國佛教建築猶如亙古無滅的金石,歷經時間長流的淘洗,猶更光華凝練,圓融至美。

在這部圖文並茂的佛國紀行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光華盡現,令人讚歎!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法源血源:聖嚴法師大陸紀行1/ 聖嚴法師 /

法師返鄉重溫童年往事,登臨佛教古道場、四大名山,參訪龍門石窟、秦陵兵馬俑,憑弔昔日出家的道場,從恍如隔世的歷史場景中,溯尋出時代的悲情、人世的無常、佛教的滄桑。

「當我結束探親訪問的日程,回到僑居地紐約之後,不論白天或夢寢中,十九天的訪問過程,久久縈繞,揮之不去。所以不得已而執筆為文,本來只想寫幾千字,略抒胸中塊壘,想不到開始寫作之後,竟然欲罷不能,在數日之間,成稿盈篋,而完成了這本日記式的小書。究竟寫了什麼?想了什麼?請讀者諸君與我同遊吧!」——聖嚴法師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西藏生死書/ 索甲仁波切 /

希望每個人不畏懼死,也不畏懼活;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關懷;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真相的徹悟,找到終極的快樂。

《西藏生死書》是一本契合時代需要的書。書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討論了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西藏生死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性描述,還有實行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和臨終的真相,幫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寧靜而充實。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靜思語第二集/ 釋證嚴 /

《靜思語第二集》在編輯體例上延續第一集的風格,全書分為上、下二篇,選錄證嚴上人開示之名言佳句及來客答問,但內容更為寬廣,除希冀提供更開闊的思惟空間,亦盼讀者能深體書中片言隻字的真義,獲得心靈的啟迪。

《靜思語》自出版以來,廣受讀者喜愛,除了文句淺短,可隨機翻閱、隨緣受教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句不用深典、不重華詞,卻每每從細微處發真智見、於答問中抒大啟示,言簡意賅的佳句,能令法入心,獲得心靈的自在,開啟生命美善與希望的門窗。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靜思語第一集/ 釋證嚴 /

《靜思語第一集》內容分為上、下二卷:上卷十八篇選錄名言佳句,下卷二篇則收錄日常即境答問;自證嚴上人的答問開示、學佛專論及隨師行記,以類相從,採擷彙錄成冊,盼由智慧法語引導正知正見。

《靜思語》自出版以來,廣受讀者喜愛,除了文句淺短,可隨機翻閱、隨緣受教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句不用深典、不重華詞,卻每每從細微處發真智見、於答問中抒大啟示,言簡意賅的佳句,能令法入心,獲得心靈的自在,開啟生命美善與希望的門窗。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惠能大師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壇經》、《六祖法寶記》,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最早六祖惠能大師應邀至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法海將此事記錄題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六祖壇經》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這時《壇經》開始外傳。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元代僧人宗寶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校讎三種《壇經》異本,而成為宗寶本《壇經》,即後來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稱流通本。其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以定慧為本」,「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佛性本有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壇經》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壇經》同時還論述了什麼是功德,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下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說:「功德需自性內求,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佛經/ 佛陀 /

本書一共收錄了《佛說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八大人覺經》(安世高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般剌密帝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鳩摩羅什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彊良耶舍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鳩摩羅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三藏般若譯)、《佛說四十二章經》(摩騰、竺法蘭共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三藏法師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三藏法師玄奘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佛陀多羅譯)共十一部經書。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圓覺經/ 佛陀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大乘佛教經典,相傳在初唐時,由佛陀多羅在洛陽白馬寺譯出。此經歷來受到天台宗、華嚴宗及禪宗的高度推崇,在漢傳佛教中有重要地位,根據其內容思想,佛教學者將其歸類為如來藏學派的作品。

但因為其譯出過程不詳,又無梵文本傳世,現代佛教研究學者懷疑此經可能是在中國寫成,非由印度傳入。

全經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共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此經在《開元釋教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收入華嚴部。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心靈饗宴/ 證嚴法師 /

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施比受更有福,報導他布施、發心,發揮 良知愛人的功能。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持恆的慈悲喜捨,才能獲到世間最美的境界,教富即是一種人心的淨化。

證嚴法師以他誠正信實的做事態度,把社會大眾捐獻的錢,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眾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濟是事」,用事來顯理, 以事啟發,以理回歸。許多年下來,那一股偉大的宗教情操,感召了無數的人;上至豪門巨富,下至販夫走卒,在蓋醫院的消息披露後,無不盡心竭力地護持慈濟這項創舉。法師說:「富有的眾生要啟發,貧窮的眾生要救濟,平等沒有差別。」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維摩詰所說經/ 佛陀 /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玄奘三藏譯為《說無垢稱經》。現存三譯,以鳩摩羅什三藏所傳之本,流通最廣。

本經基於般若空義闡揚大乘菩薩道,全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詰為中心人物,透過與文殊師利等人物共論佛法來宣揚大乘佛理,特別集中在不二法門上,梵文本提到的其中一個經題,就稱作《消除種種兩重對立》。

「維摩詰」為鳩摩羅什的音譯詞,而後玄奘意譯為「無垢稱」。維摩是清淨、無垢,詰是名聲、名望,合起來就是「淨名」、「無垢稱」。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四念處簡介/ 大願法師 /

四念處又稱為四念住,在《雜阿含經》及《中阿含經》中都有詳細地記載說明,也是比較早期接近佛陀所說修行方法的本質,內容涵蓋三十七道品、止觀、七覺支,所以四念處就成為一種十分完備的修行方法,也是修行法門的核心。

四念處簡介內容分為:對修習四念處的利益,四念處是調伏欲貪的正觀禪法,培養正念是修三十七道品的重點,正念、正知、專注之間的關係,如實知法、義、法次法及四念處次第的介紹。內容雖然不是說全部完整,但對一位真正想要修四念處者,可從簡介中獲得一些修四念處的知見,希望清淨正直者能藉著四念處的實踐,親自體驗到正法律,完成自證佛陀的大智慧,也能促使正法律能在台灣流傳。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陀 /

《乾隆大藏經》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0316部、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藏語:ལམ་རིམ་ཆེན་མོ།,威利轉寫:lam rim chen mo),十五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的宗教著作。大多以《廣論》作為簡稱。 以印地阿底峽所著《菩提道燈論》之道次第為框架,整理顯教經論成24卷之巨著。而金剛乘教法的整理則寫為《密宗道次第廣論》。

漢譯版由漢藏教理院法尊法師在1931年譯出。

《廣論》是總攝佛經三藏十二部要義,依「道前基礎」和「三士道」次第由淺入深編寫而成的重要論典。其主要內容,簡略介紹於下。

「道前基礎」最重要的是「敬」和「信」。經由聽聞軌理、說法軌理、完結軌理等,它使得性情孟浪的人,生出恭敬的心;自我中心的人,注意到別人的優點;麻木遲鈍的人,產生感恩的心;個性孤獨的人,走入群眾;害羞木訥的人,開口分享他們的內心;生活規律不良的人,調整自己的腳步;思想喜好多有束縛的人,看到開擴無限生命的存在。這些都有可能令人產生人生第一次巨大的改變和感動。

「下士道」是希望「此生與來生的串習能有比較好的條件、可以繼續努力」修行的學人所應修習的事項。「下士道」要深信因果,七支供養等行持累積資糧,四力懺悔淨治罪障,以備學習正法之資糧。

「中士道」是希望「斷除煩惱障,不隨煩惱墮」,而希求解脫生死輪迴的學人,應修習的項目與次第。「中士道」要趁著暇滿人身,觀修四聖諦十二因緣,由戒定慧解脫生死輪迴,成就聲聞聖果,但宗喀巴大師執持大乘宗,因此未在中士道詳說止觀。

「上士道」是可以成為菩薩,承擔如來事業之學人的修習內容與次第。「上士道」的修習為正式的大乘種性學修。必須因為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啟動六度四攝的修行。但欲成就十地功德,菩薩須菩提心及空性雙運,觀修空性則需止觀雙運,是六度之中後二度:靜慮波羅密多、般若波羅密多,即「奢摩他」、「毗缽舍那」,譯為「寂止」、「勝觀」,二者別修後雙運,方能完成甚深空性的觀修。為了幫助領悟「止觀」的正確意義,「戒」就非常重要。「無我」、「出離」,最後還要和善知識「無二無別」,才有可能成為菩薩,乃至成佛,承擔如來事業。

道前因為尊敬和相信,而生出希求來世之心,進入下士道。因為懺悔、皈依三寶和勝解空義、靜息不善、修菩提心等四力淨修,而生出遠離生死輪迴之心,進入中士道。因為修習戒定慧三學,而生出今生悟道,即身成佛的大發心,進入上士道。最後,在上士道中,跨時空以一「定」,覆天地於一「無」,成就「止觀」之果。這就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令道次第「動態」銜接的有效構想和意圖。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234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