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受日本人喜愛的國民作家——宮澤賢治,點燃宮崎駿、手塚治虫、藤子不二雄等動畫大師的靈感起源。
穿越百年,照亮徬徨人心的永恆曙光,被譽為東方版《小王子》的經典鉅作!
「我不知道怎樣才是幸福。但無論再怎麼痛苦,只要那是走在正確路途的必經考驗,無論是上坡或下坡,都是通往真正幸福的一步。」——宮澤賢治
日本《朝日新聞》曾舉行過一項評選,請讀者投票選出「這一千年裡你最喜歡的日本文學家」,宮澤賢治高居第四,遠遠超過了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谷崎潤一郎,以及村上春樹。曾有人如此說道:「每個日本人的家中一定有一本宮澤賢治」,由此可見,宮澤賢治文學備受日本人熱愛,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全世界的人都幸福的時候,才會有個人的幸福。」宮澤賢治畢生抱持著追求讓所有人幸福的強大理念,不僅落實了他在農業改革上的貢獻,也貫穿了他的文學創作。他的筆觸溫暖且細膩,多以森林、原野及鐵軌,天空、彩虹與月光為創作主題。作品隱含的人生哲理猶如其人,總能帶給人們堅定而溫柔、純粹而慈悲的力量與希望。
〈銀河鐵道之夜〉是宮澤賢治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集結了他的人生觀、宗教觀,與宇宙觀之濃縮,看似童趣的奇幻故事,卻蘊含了許多哲理,引領讀者體悟何謂真正的幸福、生死的奧秘,與人生的意義。
本書收錄十一篇宮澤賢治的經典短篇小說,其中包括:
〈銀河鐵道之夜〉:喬凡尼是一名家境貧困而孤獨的少年,他每天放學後都必須打工以維持家計,照顧重病的母親, 一邊等待出外捕魚的父親音訊。某一天,打工結束的喬凡尼疲累地在附近的山坡上睡著了。不知不覺中,他竟搭上一列奇幻火車,翱翔在朦朧的淡藍色天空,並發現自己的好朋友康內帕拉也在車上。兩人就此展開一段繽紛夢幻的銀河鐵道之旅,彷彿夢境一般的不可思議。然而,喬凡尼卻沒有發現所有乘客的共通之處,以及銀河列車的最終目的地……銀河站到了、銀河站到了,眼前頓時大放光明,令喬凡尼不禁一再揉眼睛。喬凡尼此刻竟然真的坐在夜間輕軌火車亮著成排小黃燈的車廂內,從車窗望著外面。空咚空咚空咚,這輛美麗的小火車奔馳在隨風翻飛的天空芒草中,奔馳在天河之水及三角點的淡藍色微光中,永無止境地不斷奔馳。
〈雙子星〉:以天上水晶宮的兩個童子,真誠幫助蠍子星與大烏星的善良本質,表現出人性光明的面向。
〈開羅團長〉:以貪杯的三十隻雨蛙,喝了上百杯的威士忌後,醒來便成為開羅團長的手下,每日被血汗壓榨。詼諧諷刺勞雇關係的權力失衡。
〈貓咪事務所〉:以四隻貓咪在事務所的相處,充分隱喻職場霸凌與歧視的情形。
〈大提琴手高修〉:描寫琴藝拙劣的大提琴手,連續被小動物打擾了幾晚的練琴時光,琴技有了不同的變化。曾被吉卜力工作室改編成動畫推上大螢幕。

《要求特別多的餐廳》是宮澤賢治生前少數出版的童話集,與〈銀河鐵道之夜〉並列為宮澤賢治最著名的代表作。在廣闊的原野之上,有著挺著滾圓肚子的山貓、祈禱和平的烏鴉艦隊,還有出沒在滑床山的熊……本書收錄十八篇天馬行空的故事,時有撫慰人心的溫暖、善待萬物的慈懷,也有暗喻人性與現實的諷刺,藉以探討生死、善惡、文明社會的殘酷等。宮澤賢治將樸實而真摯的信念寄託筆尖,洗滌內心的不安與煩憂,最終期盼每個人都能再次築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理想烏托邦。
〈橡子與山貓〉——經典動畫《龍貓》天然呆原形
宮崎駿:「宮澤賢治的童話故事裡面,我最喜歡〈橡子與山貓〉。巨大山貓獃獃站著遙視彼方,腳邊的小橡果嘎吱嘎吱作響的轉圈滾動著……是我心目中的山貓形象。只要想到山貓出神呆立的模樣,我就很喜歡故事中所描述的那個世界。」
某個週六的傍晚,一郎家收到一張奇怪的明信片。
兼田一郎先生 九月十九日
得知您心情愉快,非常好。
明天有一場麻煩的裁決,請來一趟。
請勿帶飛行工具。
山貓敬上
小男孩一郎收到了來自山貓的明信片,一想到山貓喵喵叫的花臉,還有那個據說很麻煩的判決,他興奮不已地出發往山裡尋找山貓。只見山貓穿著黃色外褂,瞪著渾圓的碧眼站在那裡,挺著滾圓的大肚子等待著一郎的到臨……麻煩的判決結果出爐了,最笨、最誇張、最不像話的,就是最厲害的人?!
〈要求特別多的餐廳〉——隱藏在幽默底下嘲諷的黑色童話
兩個年輕紳士扛著發亮的槍,帶著兩隻白熊似的大狗,正在深山裡樹葉茂密之處伺機尋找獵物,卻始終一無所獲。隨著天色漸暗,又冷又餓的兩人,竟在森林深處發現一棟氣派的西式洋房餐廳「山貓軒」。
兩人踏進餐廳,玄關的玻璃門上便寫著「歡迎任何人光臨。千萬不用客氣。」往前走了走,第二道門寫著:「尤其熱烈歡迎胖子及年輕人。」第三道門:「本店是要求特別多的餐廳,請多包涵。」受到如此禮遇的兩人,滿心期待推開一道又一道門,他們滿足了每一道門的要求,他們相信自己如此被禮遇,因為他們是最尊貴的大人物!終於來到最後一道門,門後到底有著什麼金碧輝煌的景象等著他們呢……?
〈踏雪〉——二十五歲刊登《愛國婦人》雜誌,賢治生前唯一獲得稿費的珍貴之作
「硬雪硬邦邦,凍雪冰涼涼!」皎潔巨大的滿月靜靜從冰上山升起,雪地晶瑩發出藍光。四郎和妹妹寬子,應小狐狸紺三郎的邀請,參加狐狸舉辦的幻燈片欣賞會,只有十一歲以下的人族才能拿到入場卷。這場狐狸聚會最後宣告了這樣的結論:「聰明且毫無醉意的人族孩童吃了我們狐族做的食物。我相信各位今後即使長大了,也能不說謊不嫉妒。」

這是一間活脫是從狄更斯書裡頭蹦出來的可愛鋪子。
店外陳列了幾架書,開門進去前,我先站在外頭假裝隨意翻閱幾本書,好讓自己看起來像是若無其事地逛書店。一走進店內,暄囂全被關在門外。一陣古書的陳舊氣味撲鼻而來。我實在不知該怎麼形容:那是一種混雜著黴味兒、長年積塵的氣息,加上牆壁、地板散發的木頭香……店內左手邊有張書桌,坐著一位年約五十、長著一隻霍加斯式鼻子的男士。他站起身來,操著北方口音對我說:「日安。」我回答說我只是隨意逛逛,而他則有禮地說:「請。」
極目所見全是書架-高聳直扺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書架,橡木架面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雖已褪色仍逕放光芒。接著是擺放畫片的專區:另一邊還放著幾疊迷人的古舊畫刊……

本書取材的範圍相當廣泛:這裏面有戰火扭曲下的人性,也有戰火洗劫後的塵埃;有小人物的歡樂和悲哀,也有富貴家族的疏離和苦悶;有街頭巷尾的傳奇,也有風林雪夜的鬼故事;有些故事是樂觀的,有些則反之。此外,還有三篇故事,不約而同以小孩為主角。似乎從童年、青春期轉變為成人的過程,是義大利作家不可避免的關懷。
本書讓人感受最深的,是他們都能在平平靜靜的文字底下,蘊藏著波濤洶湧的感情。這點特色,恐怕跟我們印象中熱情誇張的義大利民族性有所出入,但是,讀者仍能從中看出義大利人跟中國人某些相似的地方來。

本書獲獎紀錄:
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
美國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童書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童書
所有的科學,都是從震驚開始的!
那個暑假為卡莉的生命注入活水,也為她帶來新的期待。
1899年的德州夏天,白天氣溫高得嚇人,一般人即使安安靜靜躺下來睡午覺,依然汗流浹背。11歲的卡莉喜歡在這時候一個人偷偷跑去游泳。她對報社刊登太陽下的氣溫不滿意,寫信去反應,報社從善如流,改報陰影下的氣溫,果然讓人覺得涼爽了一點。
大哥送她一本筆記,她用來觀察紀錄每天看到的生物,也聰明的想出號令蚯蚓的方法,銷售給哥哥當魚餌。她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感興趣,偷偷設法去圖書館借書,卻被禁止,讓她很沮喪。後來她發現庭院裡的綠色蝗蟲體型比較小,動作迅速;黃色蝗蟲雖然動作慢,個頭卻大,她跑去問爺爺,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品種,但爺爺要她自己找答案。她從觀察中體認到黃色蝗蟲因為有體色保護,所以即使動作遲緩,仍然可以活到比較老。
她把這個發現告訴爺爺,老人家大為驚訝,將她視為志同道合的朋友。爺爺引領她進入科學世界,教她如何做觀察筆記,如何使用顯微鏡,同時怎樣養成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並告訴她許多科學家的事蹟。
卡莉的志向是進入大學就讀,當一名博物學家,但媽媽觀念非常傳統,期待她當個淑女,逼她學習縫紉、編織、烹飪和彈琴。她無力反抗,在媽媽的期待和自己的興趣中掙扎。
暑假期間她和爺爺發現一種巢菜,他們加以培育、觀察、照相,寄到博物館申請承認發現新物種,聖誕節過後,他們終於收到回信,並得到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榮耀,也為卡莉爭取到不同發展的機會。
穿插在科學主題之間的是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手足之情、成長的苦惱、家人間無言的默契和誤解……讓閱讀變成一件既興奮又有趣的事。

比利時著名詩人卡爾.諾哈克以精湛的筆觸為世人解謎 ——永遠的小王子,聖修伯里生命最後的旅程。
透過我筆下所顯露出的我,方能找到真正的我。——安東尼.聖修伯里
1944年7月31日,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在一次偵察任務中,謎一般的消失。關於他的失蹤眾說紛雲,各種臆測流傳於世。在經過了將近一甲子的時間,2004年4月7日他所駕駛的飛機殘骸確定於馬賽外海尋獲,儘管他的死因仍有待釐清,但是對許多喜愛他的人來說,在沒有正式的告別儀式下,毋寧相信他是追隨了小王子的腳步,消逝於風中卻永遠存在人們的心裡。
作者比利時著名詩人卡爾‧諾哈克,從小就喜歡閱讀聖修伯里的作品,為了使讀者更接近這位不平凡的作者,諾哈克挑戰自己的寫作功力,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揣度聖修伯里失蹤當日的情景,深入考據、巨細靡遺,是一本對生命的禮讚,也是一場旅行的邀約。
聖修伯里在本書中化身成了主角,帶領讀者跟隨他的腳步遨翔曾賦予他諸多夢想的天空。諾哈克志不在寫出另一本《小王子》,而是要以精湛的文字描述讓讀者體會另一種魔力。

如果,一個糟糕透頂的人生能夠和別人交換……故事發生在巴黎,卻讓我們在這裡碰到一群鱷魚。
約瑟芬,是法國12世紀史的國家級研究員,40歲的她外表平凡,還極端缺乏自信,她失業許久的先生在一次大吵後離開,帶著情婦到肯亞養鱷魚,約瑟芬的婚姻和人生瀕臨崩潰邊緣,但為了一雙青春期的女兒和家中債務,她必須振作起來……
約瑟芬的姐姐艾麗絲—聰明美麗、才華四射,嫁給帥氣多金的律師菲力普,躋身上流社會一生平順得意,步入中年的她忽然感到乏味,在一次社交晚宴中,她謊稱自己在創作12世紀的歷史小說,使得在場的出版商眼睛一亮並表明出版意願,而這件事很快傳遍巴黎。
虛榮的艾麗絲最後向妹妹求救,她願用極高的代價換取妹妹的捉刀代筆,而約瑟芬礙於困窘的經濟狀況同意了,這是她破產前的救命繩索,只是兩個人不知道這個由謊言包裹的魔鬼交換,最後將翻轉兩人的命運……

「這一場颶風挾著翻江倒海沉船拔樹的力量,堅壁能摧,天空的飛禽也能撻下在地,遇上這麼個寡言的漢子,於是使盡氣力從他嘴裡擠出幾個字來。在陣風再發狂怒撲上輪船之前,麥回爾船長有感於懷,以聽來彷彿懊惱的語調說『船丟了可不好啊。』」
〈颱風〉是文學史上對颱風的描寫最為細膩的作品,可說是空前絕後的。
一艘叫做「南山號」的輪船,載運了兩百名從南洋要回中國的苦力,在開往福州的途中遇到了張烈的颱風。小說的主題是一艘汽船和一個颱風對抗,結果船並沒有被風打倒,終能抵達目的地。這是〈颱風〉的故事情節。康氏不吝辭費的細膩描寫風的聲威,寫海洋在風中的面貌,以及輪船備受蹂躪的慘狀,他的用意很清楚:他要很真實地寫出一場大風,連同大風所給人的感覺。這場大風的描寫,在文學史上可說是空前絕後的了。除了風暴之外,故事中的主角就是船長麥回爾。這個「沉默漢子」對汽船的牢固有信心,對船上的工作夥伴有信心,終能讓他衝過風暴完成任務。麥回爾身上突出的德行是忠,他的精神是盡心。他對一些人盡忠,也對自己心中的一些原則盡忠。麥回爾的忠誠已經達到宗教的境地,事實上康拉德大概有意提出替代宗教的精神力量,讓麥回爾以對責任、對原則的無比忠誠來面困難,而不是跪下來祈禱。
本書共收錄了〈颱風〉、〈愛媚.霍士特〉、〈記福克〉、〈明天〉等四個短篇小說,一九零三年首次出版。〈颱風〉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討論康拉德思想時,常引用到的作品。它不是康拉德自己的親身經驗,但他強調每一個細節都很真實。〈明天〉裡的老船長與〈颱風〉中的船長很不相像,他固執地活在一個夢裡。〈記福克〉比較浪漫,福克和那位赫曼姑娘像兩座北歐的神祗。〈愛媚.霍士特〉講一個活潑的東歐少年如何鬱死在沉悶的英國鄉下。向來偏袒英國的康拉德,竟會寫出個這樣的故事,則頗令人詫異。

「一個不活動的人對誰都無害,並不挑起敵意,也不值得嘲笑。說真的,這等人偶爾會妨礙別人,但厄索爾.海斯特卻不會。他誰都不妨礙,彷彿高棲在喜馬拉雅山的峰頂上,而且也可說是同樣的觸目。那邊的人,都曉得他住在小島上。」
厄索爾.海斯特是個瑞典人,他是熱帶煤礦公司的「熱帶區經理」。多年以前,他以一個東方訪客的身分,帶著介紹信以及他的夢想,來到泗水殷實的商行,在蒂士文兄弟公司的協助下,乘著貨輪在爪哇海一帶亂逛。他發現了熱帶島上有不少露天煤層,並寫信告知他在歐洲的友人,最後促成熱帶煤礦公司的成立。大家對他的評語是:「那個瑞典人真是個怪人。」他也因此得到「失魂老海」這個外號。
熱帶煤礦公司在兩年間就結業清盤了,但海斯特仍然停留在公司第一號煤站的三巴侖這個小島上。偶然間,「西斯號」船長戴維森把他載到泗水去辦事,當戴維森回程要去接海斯特時,卻發現他已帶著在德國佬索姆堡的旅館表演的樂團女團員跑了。故事就在戴維森船長的口述下展開了……
本書是康拉德所寫的最為複雜的長篇小說,也是評論家公認為康拉德可以傳世的海洋小說之一。與早期的海洋小說不同的是,它不只講西歐人在海外地區的活動,也呈現歐亞多種民族與文化間複雜、傾軋的關係。

波特萊爾說:「康拉德在古代理想中加入了現代藝術的好奇和精細,這種組合經常使康拉德的作品具有古怪的魅力。」
《如鏡的大海》是康拉德唯一直寫海洋的作品,由十四篇散文構成,是康拉德二十年航海生涯,精心鍛鍊出的無可取代的作品。
看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和《吉姆爺》,你更不能錯過《如鏡的大海》。
「用康拉德自己小說中的重要元素來比擬,他小說書寫所面對的世界模樣,比較不像一道有汨汨時間流逝聲音以及時間層次變化的內陸河流,而像大海,沒前後左右,沒航標,沒留下前人走過的痕跡,開闊、無垠而且你無法像統治一道河流般占領它,人自由但邈小如一粟且時時有迷航沒頂的危險,能指引你前行的只剩人心……」——唐諾伴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最欣賞的小說
現代主義先驅康拉德代表作之一
二十世紀第一部傑出的現代主義小說
名列二十世紀百大英語經典小說
心懷理想的吉姆是巴拿號的大副,巴拿號負責將八百名乘客運送到紅海的一個港口。經過幾天的一帆風順後,這艘船在夜間突發意外。船長認為這艘船會很快沉沒,八百名乘客,但救生小艇只有七艘,於是船長決定和另外兩名船員先自救。在最後的緊急時刻,一時心怯的吉姆拋下乘客,和船長一起跳上了救生艇,最終拋棄乘客的船員都被吊銷了證照。
馬羅船長出席審判並與吉姆會面,他譴責吉姆的行為,但這名年輕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吉姆深感內疚,向馬羅坦承自己的過失和恥辱,馬羅在一個朋友家裡為他找到住處。吉姆受到了接納,但只要巴拿號事件的記憶一追上他,他就會悄然離開。
在馬羅協助之下,他的朋友史坦因邀請吉姆擔任他在巴都桑的貿易代理人,巴都桑是一個偏遠島嶼上的城鎮,與大多數企業隔絕。吉姆在巴都桑成為當地住民的英雄,由於他的領導才能,當地人稱他為「吉姆爺」。
吉姆在巴都桑再次面對闖入這個新世界的白種人時,因為他的善良與輕忽而造成悲劇……

仁慈的「海大王」林格船長十幾年前收留了碼頭少年威廉斯,對他悉心調教,並使他成為海島富商胡迪的心腹。春風得意的威廉斯一時糊塗,擅自挪用公款,被胡迪趕出海島。遭受眾人背棄的威廉斯萬念俱灰,就在他縱身投向大海的一剎那,林格及時地挽救了他,將他帶到森巴鎮,安排他住在自己的女婿奧邁耶的莊園裡。一個偶然的機會,威廉斯邂逅了瞎眼海盜奧馬的女兒愛伊莎,與她開始了狂熱的戀情,並因此捲入了當地的利益衝突與爭鬥中,最終死於愛伊莎的槍口下,成為一場陰謀的犧牲品。

康拉德被譽為十九世紀來最偉大的海洋文學作家之一。本書故事以十九世紀末的馬來亞婆羅洲為背景,深切刻劃了值得讓人凝思的殖民主義。內容描寫一名荷蘭商人奧邁耶,心中充滿了貪婪與偏見,夢想著和他心愛的女兒妮娜,過著富裕的生活。
「……奧邁耶整天都在想著黃金——想著他得不到的黃金;想著別人弄到手的黃金——得來當然是很不光明正大;想著他仍準備以誠實的辛勞去為自己和女兒妮娜求取的黃金。他全心做著在遠離自己居住多年的海岸得到財富與權力的夢,在輝煌巨酬的心象之中忘卻辛勤奮鬥的苦楚。他和妮娜會居住在歐洲;他們會很富有,並受人尊敬。」

「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我想只有簡單的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知名作家威廉.斯蒂隆(William Styron)、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安.貝娣(Ann Beattie)與羅勃.史東(Robert Stone),都對他無可挑剔的散文充滿欽佩之意——理查.葉慈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真愛旅程》出版後隔年,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葉慈寫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十一種孤獨的人生,尋常人的孤獨、不如意、失落與絕望。本書最常拿來與詹姆士.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比較,只因為他的故事全部都發生在紐約,一如都柏林之於喬伊斯,並在當時的小說家圈子中蔚為風潮;稍後《紐約時報》曾讚美道:「這些為保住小小的尊嚴——更多的是——屈辱的角色,簡直像是從皇后區肥厚的電話簿裡隨機挑選出來的。」
〈傑克南瓜燈博士〉描述的一個住在寄養家庭、剛轉學過來的小三男孩,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女生認定他不怎麼體面而轉過頭」,「下課後男孩們想到他也只為了確定什麼都不讓他參加」;儘管級任的女老師想盡辦法幫他融入其他同學,卻意外地幫了倒忙,最後連兩人之間微妙的情誼都失去。
〈美滿幸福〉一開始是隔天即將結婚的男女,女孩從辦公室眾人的祝福中脫身回家,對於即將轉變的身分繼憧憬又不安,期待晚上與未婚夫的見面能安定自己的心情;男孩離開辦公室後,對於即將失去的自由突然失落起來,而意外的單身歡送派對令他匆匆離開了自己的未婚妻,絲毫沒發現女孩疲憊的語氣及表情。
〈愛找苦頭吃的人〉華特.韓德森九歲的時候,有好一陣子覺得倒下去死掉是全世界最浪漫的事;25年後的這一天,他被炒魷魚了,他發現「讓事情發生並溫文儒雅地接受,可說就是他的生活模式。不可否認,有風度的輸家這種角色,向來深深吸引著他。」在一天結束、回到家裡,當妻子問起他的工作是否出了什麼問題,他優雅地倒進沙發,對著妻子說:「我中槍了。」
〈建築工人〉是一個二十二歲已婚、以海明威為未來典範的作家,遇上了一個徵寫手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的童年玩伴如今是知名影星,小學老師如今是鼎鼎大名的心理學家,兩人都鼓勵他出一本自傳描述他精採的人生;作家為求糊口,幫計程車司機蓋出一篇又一篇空中閣樓,然而包括作家自己、計程車司機、演員及心理學家的現實生活,卻開始緩慢地崩塌……
曼哈頓的城市生活中十一種孤獨人生,葉慈筆下的每一個小人物,都曾在一瞬間擁有自己的尊嚴,擁有一個可能能了解他們、貼近他們當下的朋友∕愛人∕長輩,卻在一個平凡的轉折點上,那個對象或那個瞬間轉了個方向、飄然遠離,留下意料之外的孤獨與難堪——儘管在一個偌大的城市、身旁有那麼多人圍繞,孤獨卻依然不可避免,葉慈寫出的不僅僅是那個年代的孤獨,也是我們的。

以外來移民的社會現象,帶出一個社會文化的縮影。
一個藝術家到了另個國度,可能只能是個廉價的工人?
看似堅強的媽媽,其實想去自殺!
跟你借錢的鄰居,結果是詐騙集團!
藝術不死?藝術家都是高格尚的人嗎?
獨居老人和外來移民的鄰居也能和平相處嗎?
在全球化的背影下,以看似平凡的人物,描寫其為真理和藝術不斷努力的價值觀種族、文化和階級衝突一直是作者關注描寫的主題。
這本短篇集中的人物呈現是觀念開明、行為規矩、善良仁慈,但內心壓抑掙扎的英國人。他們在勇氣、愛情、愚昧所驅使的微小行動中解放自己。各篇訴說面目模糊的平凡人所感受到,來自生活、階級、種族差異等壓迫,種種日常的微妙寓言,都設立在錯綜複雜的全球化背景之下。精緻的文筆佐以喜劇效果,披露了那些為了美好日子而不斷掙扎的人們。
那些不同脾性的人不斷地嘗試去了解這個世界。這些膽怯、疲憊且焦慮的渺小生命,最後該怎麼做,才能尋求到自身的自由與撫慰呢?十三篇曾經發表於不同刊物的短篇小說,各自獨立而又主旨相連,文字風格簡約,但情感張力飽滿,訴說面目模糊的平凡角色所感受到的來自生活、階級、種族差異等壓迫,這些膽怯、疲憊且焦慮的渺小生命如何最終投向藍色大海以尋求自由與撫慰。
種族、文化和階級衝突一直是瑪琪.姬關注描寫的主題。這本短篇集中的一個角色是觀念開明、行為規矩、善良仁慈,但內心壓抑掙扎的英國人。一名英國婦人剛失去丈夫,她安靜地哀悼,沒掉一滴眼淚,不願驚擾任何人,當印度裔鄰居無意間砍斷她院子裡的樹時,她仍只是淡淡地說:「反正,大英帝國都已經失去一整個帝國了。」另一篇裡,中年母親在超市遭遇一個青少年攻擊,整個中產階級英國人極欲解脫的種族差異焦慮頓時籠上心頭。婦人看著那個男孩的外表,心想家裡那對雙胞胎不是有些回教徒朋友嗎?是回教徒?還是印度教?她問過很多次,總是不記得。她對那個青少年寬容地笑笑,但對方似乎只獰笑了一下便轉身離開了。
瑪琪.姬的作品中經常可見這類種族衝突一觸即發的場面,例如一位發展不順的女作家請一個東歐移民來家裡貼磁磚,結果發現這名工人在其國內是赫赫有名的藝術家。這些尋常發生在英國社會的情境逼迫人檢視許多價值。

一位名叫傑克.米虛金的智慧財產權律師,有次受一個英國文學教授布魯斯卓的委託,為布魯斯卓保管一份文稿。沒想到,幾天後警察上門告訴傑克,文學教授布魯斯卓已經被謀殺了。
本於對當事人的保密義務,傑克並沒有把文稿交給警方。但又過了幾天傑克開始遭到黑幫的攻擊,似乎有人想從他手上取走這份文稿。
這是一個懸疑、緊張又動作十足的趣味小說,在古書店員、圖書館員、前波蘭秘密警察解碼員等多人的聯手下,正邪兩道開始競逐,想要解開這份文件的秘密。因為,文件的內容,可以引導前往一筆空前的財富:一份完整的莎士比亞親筆劇作手稿……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